内容提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建投资的特点为:国家投资比重高,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偏于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历史特点对振兴工作的启示:1.必须尊重老工业基地的基础,管理好存量,科学规范地进行国有资产改革。2.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主体,推进民间资金、存量资产、土地资源、人才资源向资本转化。3.保护和发挥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历史优势,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走在前列。4.发挥产业优势,在增加对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同时,改造和发展上游产业,早日把东北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基建投资特征 振兴
我国东北三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自近代以来,一直是移民和投资的重要目标,是全国著名的粮仓、林海和牧业之乡。在20世纪50-8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征途上,国家长期对东北予以倾斜性投资。东北亦不负众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石油工业基地和机械工业基地,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整体素质均高于其他地区,为全国工业建设输送了大批设备、物资和人才。从1958-1985年,东北供应全国钢材50648万吨,1958-1979年供应全国焦炭368.8万吨、动力机械98万台、各类人才173万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东北既是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重点、工业化基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没有东北的贡献,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地区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的老化问题突出。2001—2002年,全国工业增长11%,辽宁、吉林与黑龙江三省的工业增长率分别为6%,12%,-5%。整体而言,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三省中,只有吉林的工业内产业结构分量为正值,辽宁与黑龙江的工业内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特别是黑龙江由于产业结构劣势损失了9.61个百分点的增长。这说明时至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与黑龙江的工业中优势产业不多。[1]
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回顾上一世纪后半叶东北建设投资的历程,分析其特征,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扬长避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有所裨益。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重点为重工业。为了合理利用东北地区已有的工业基础,国家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基本上完成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的新建、改建,其中包括抚顺、阜新的煤矿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和沈阳的机器制造工业。
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东北是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我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东北。156项中实际实施的150项具体分布在17个省、区、直辖市,其中,辽宁24项,占实际实施总数的16%;黑龙江22项,占14.7%;吉林10项占6.7%。在项目安排上,东北三省合计占项目总数的37.4%。在实际完成的196.13亿元投资中,辽宁50.75亿元,占实际完成投资的25.9%;黑龙江21.65亿元,占11.0%;吉林14.55亿元,占7.4%;东北三省占实际完成投资额的44.3%。其中民用项目占实际完成投资的51%;军工项目占16%。详见表1、表2。
表1 “156项”实际实施的106项民用项目在17区省市的投资情况
(按实际完成投资排序)
| 计划安排投资 | 实际完成投资 | “一五”时期完成投资 | |||
绝对数(万元) | 相对数 | 绝对数(万元) | 相对数 | 绝对数(万元) | 相对数 | |
辽宁(20项) | 407,153 | 25.2% | 458,702 | 28.9% | 311,576 | 39.0% |
黑龙江(20项) | 177,317 | 11.0% | 205,076 | 12.9% | 129,937 | 16.3% |
河南(9项) | 253,604 | 15.7% | 155,367 | 9.8% | 46,558 | 5.8% |
湖北(3项) | 170,178 | 10.6% | 154,805 | 9.8% | 39,820 | 5.0% |
吉林(10项) | 136,558 | 8.5% | 145,510 | 9.2% | 132,772 | 16.6% |
甘肃(7项) | 130,177 | 8.1% | 131,299 | 8.3% | 39,174 | 4.9% |
内蒙(3项) | 114,151 | 7.1% | 103,535 | 6.5% | 11,898 | 1.5% |
山西(7项) | 53,747 | 3.3% | 57,231 | 3.6% | 17,820 | 2.2% |
云南(4项) | 57,681 | 3.6% | 55,602 | 3.5% | 18,175 | 2.3% |
陕西(7项) | 40,396 | 2.5% | 43,366 | 2.7% | 16,481 | 2.1% |
河北(5项) | 28,077 | 1.7% | 28,264 | 1.8% | 12,732 | 1.6% |
江西(3项) | 15,017 | 0.9% | 16,196 | 1.0% | 7,260 | 0.9% |
北京(1项) | 7,936 | 0.5% | 9,380 | 0.6% | 525 | 0.1% |
四川(2项) | 8,244 | 0.5% | 8,594 | 0.5% | 4,486 | 0.6% |
湖南(3项) | 7,524 | 0.5% | 8,362 | 0.5% | 7,022 | 0.9% |
新疆(1项) | 3,270 | 0.2% | 3,275 | 0.2% | 1,981 | 0.2% |
安徽(1项) | 1,500 | 0.1% | 1,486 | 0.1% | 472 | 0.1% |
合计 | 1,612,530 | 100.0% | 1,586,050 | 100.0% | 798,689 | 100.0% |
资料来源:董志凯 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表2 实际实施的44项军工项目在11省区市的投资情况(按实际完成投资排序)
| 计划安排投资 | 实际完成投资 | “一五”时期完成投资 | |||
绝对数(万元) | 相对数 | 绝对数(万元) | 相对数 | 绝对数(万元) | 相对数 | |
陕西(17项) | 142,348 | 34.7% | 128,037 | 34.1% | 95,576 | 34.8% |
山西(8项) | 79,784 | 19.5% | 74,649 | 19.9% | 45,253 | 16.5% |
内蒙(2项) | 46,746 | 11.4% | 55,468 | 14.8% | 37,434 | 13.6% |
辽宁(4项) | 52,384 | 12.8% | 48,819 | 13.0% | 42,670 | 15.5% |
北京(3项) | 16,420 | 4.0% | 15,814 | 4.2% | 15,814 | 5.8% |
四川(4项) | 20,312 | 5.0% | 13,488 | 3.6% | 8,265 | 3.0% |
黑龙江(2项) | 11,844 | 2.9% | 11,407 | 3.0% | 11,407 | 4.1% |
江西(1项) | 9,680 | 2.4% | 8,936 | 2.4% | 8,936 | 3.3% |
甘肃(1项) | 16,437 | 4.0% | 8,437 | 2.2% | 3,544 | 1.3% |
湖南(1项) | 5,693 | 1.4% | 5,893 | 1.6% | 5,893 | 2.1% |
河南(1项) | 8,000 | 2.0% | 4,337 | 1.2% | 147 | 0.1% |
合计 | 409,648 | 100.0% | 375,285 | 100.0% | 274,939 | 100.0% |
资料来源:董志凯 吴江:《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以上情况表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重点建设当中,东北投资份额占全国各大区比重最高,尤其是民用工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达到1/2以上;军工则低于华北、西北和中南。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规模投资兴建的主要工业基地。
建设一个重点项目,可以带动所在地区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城市建设,也便于城镇人口就业。因此,“156项”在东北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围绕这58个重点项目建设了上千个配套项目,加上几十家“南厂北迁”企业,奠定了东北作为新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地位。
当时建设的这些企业,设备与技术大体为苏联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主要为能源、原材料与机械工业,产品包括煤炭、电力、钢铁、铝业、锅炉、汽车、电缆、风动工具、机床、汽轮发电机、量具刃具、滚珠轴承、氮肥、染料、工业用纸等。这些行业大部分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品供不应求。即使站在今日的高度来看,当时选择东北投资建设这些项目,决策是科学的,投资效益也比较好。
在建国初期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为了保证企业早日投产,这些项目建设多采用了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即与职工生活和后代教育有关的托儿所、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食堂、宿舍、俱乐部、图书馆、医院、疗养院等全部包含在企业建设投资内,由企业管理。这种建设与经营管理方式自20世纪50年代采纳以来,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制约企业平等竞争的因素之一,也是与市场机制接轨所要改革的内容之一。
20世纪60-70年代,其前期即“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一五”时期新建的大部分工程仍在续建,东北地区的国家投资比重仍比较高,接近全国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20%。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三线”建设成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对东北投资的比重下降,仅为10.8%。但这种状况为时不长,第四个五年计划和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东北工业投资的比重又攀升了。
具体情况为:在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944.38亿元之中,东北三省投资总额为180.49亿元,占19.1%;在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71.71亿元之中,东北三省投资总额为66.47亿元,占17.88%;在1966-1970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871.28亿元之中,东北三省投资总额为94.15亿元,占10.8%;在1970-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53.71亿元之中,东北三省投资总额为221.37亿元,占15.23%;在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696.40亿元之中,东北三省投资总额为300.15亿元,占17.69%,详见表3。[2]
表3 20世纪60-70年代东北三省的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单位:亿元
省份 | 年份 | 固定资产 | 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 |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 ||||
投资总额 | 基本建设投资 | 更新改造投资 |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 |||||
| #地方投资 | |||||||
辽宁省 | “二五”时期 1963—1965年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 82.70 22.69 33.54 llO.50 154.51 | 82.70 22.69 33.54 110.50 140.93 | 18.59 2.17 4.78 23.63 34.44 | - - - - - | - - - - - | 62.75 22.72 20.94 68.48 110.8l | 75.9 100.2 62.4 62.0 78.6 |
吉林省 | “二五”时期 1963-1965年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 34.67 16.44 22.70 55.2l 69.94 | 31.49 14.73 19.14 40.88 57.72 | 19.12 5.38 11.29 21.29 25.62 | 3.18 1.7l 3.56 14.33 12.22 | - - - - - | 25.68 14.66 15.82 36.88 46.16 | 74.1 89.2 28.7 52.7 66.O |
黑龙江省 | “二五”时期 1963-1965年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 66.30 29.05 41.2O 69.99 101.50 | 66.30 29.05 41.20 69.99 101.50 | 25.05 8.26 23.09 43.48 53.56 | - - - - - | - - - - - | 50.35 27.07 27.33 45.69 47.3l | 75.9 93.2 66.3 65.3 70.3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全国各省、生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33、265、299页的数据整理。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东北工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机械装备、化工、森工和军工等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确立了东北作为中国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直到现在,东北仍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钢铁、机床、汽车、电站成套设备、船舶、飞机制造基地。
与其他地区比较,东北这一时期的投资特点为:地方投资比重低,更新改造投资少;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除“三五计划”期间以外,大部分时间均较高,尤其以调整时期—1963-65年最高。在调整时期的投资中,除吉林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在89.2%以外,另外两个省都在93%以上。但是这一时期只有吉林省有少量更新改造投资,并且在“四五”、“五五”时期略有增加,“四五”时期一度达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五五”时期又降到17.5%。如果考虑到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吉林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与另外两省不相上下。其它两省的更新改造投资仍少到可忽略不计。[3]
在这种背景下,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东北企业的设备完好率已经严重下降了。如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经委工作组1965年9月对哈尔滨市21个地方工业企业874台金属切削机床的状况调查,完好的只占47%,失修的占53%,其中严重失修的占22%;有10个企业设备完好率在10%以下,没有完好设备的企业有3个。[4]60年代后半叶至70与年代,受“文革”的冲击,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设备管理混乱,设备老化和失修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这一时期正值亚洲“四小龙”腾飞之际。国内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和“文革”造成的政治动荡使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大。与此相应,东北工业与世界工业水平的差距也迅速拉大了。但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北的工业仍处于领先地位。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东北地区大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已使用30年以上,急需大规模、整体更新之际,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在全国国家投资总额中比重下降,详见表4。
表4 20世纪80-90年代东北三省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单位: %
年份 | 1981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全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辽宁 | 7.2 | 6.4 | 5.9 | 6.1 | 6.4 | 7.1 | 7.6 | 7.8 | 8.0 | 7.3 |
吉林 | 2.7 | 2.6 | 2.4 | 2.2 | 2.3 | 2.1 | 2.3 | 2.5 | 2.4 | 2.2 |
黑龙江 | 6.1 | 6.1 | 6.6 | 5.9 | 5.2 | 5.1 | 5.0 | 4.8 | 4.1 | 4.5 |
年份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全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辽宁 | 7.1 | 6.8 | 6.0 | 6.1 | 5.4 | 4.5 | 4.4 | 4.2 | 4.2 | 3.9 |
吉林 | 2.3 | 2.3 | 2.4 | 2.1 | 1.9 | 2.1 | 1.7 | 1.7 | 1.9 | 1.9 |
黑龙江 | 4.4 | 4.0 | 3.7 | 3.5 | 3.5 | 3.5 | 4.1 | 4.0 | 3.6 | 2.7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42-76页数据整理。
表4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实施倾斜发展战略----建立东南沿海经济特区和加速开发广东、上海等省市,国家对东北三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辽宁省由1981年的7.2%下降至2000年的3.9%;吉林省由1981年的2.7%下降至2000年的1.9%;黑龙江省由1981年的6.1%下降至2000年的2.7%。其中黑龙江、辽宁两省下降幅度很大,吉林省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第二、尽管更新改造投资比重明显增加,仍不足以弥补40余年的欠账。
与以往更新改造投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相比,辽宁省“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头4年这项投资明显增加,分别为41.67%、42.68%;吉林省这一数字分别为34.65%、37.56%;黑龙江省虽有增加,但在三省中比例较低,分别为20.08%、26.39%。详见表5。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国家投资的比重下降,东北三省工业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绝对值虽然明显增加,但是由于地方投资与国家投资以外的社会投资不足,东北工业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及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辽宁省由1981-1985年占全国的9.76%下降至6.98%;吉林省由1981-1985年占全国的3.27%下降至1996-2000年的1.88%;黑龙江省由1981-1985年的5.93%下降至1996-2000年的3.40%。这种现象与以往高水平的固定资产积累形成悖论。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一时期东北更新改造的欠账进一步增加了。详见表6。
表5 20世纪80年代东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 单位:亿元、%
省份 | 年份 | 固定资产 | 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 | 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 ||||
投资总额 | 基本建设投资 | 更新改造投资 |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 |||||
| #地方投资 | |||||||
辽宁省 |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 343.19 138.66 172-87 212.25 201.31 | 180.1l 67.62 86.23 103.36 106.46 | 100.72 42.89 60.40 81.38 89.46 | 141.28 63.22 76.00 94.22 76.03 | 7.82 lO.59 14.67 18.82 | 139.90 53.57 57.56 87.11 80.49 | 77.7 79.2 66.7 84.3 75.6 |
吉林省 |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 124.OO 42.12 53.96 67.80 58.13 | 71.3l 23.25 26.99 37.28 29.07 | 29.6O 11.04 12.05 17.63 13.60 | 42.96 15.92 20.61 25.46 21.40 | 9.73 2.95 6.36 5.06 7.66 | 106.30 34.25 44.35 51.55 47.36 | 85.7 81.3 82.2 76.2 81.5 |
黑龙江省 |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 321.29 101.53 115.54 l32,29 128.76 | 176.12 57.12 64.31 68.08 63.70 | 55.28 21.75 22.47 26.53 30.03 | 64.51 23.02 28.60 39.32 35.24 | 80.66 21.39 22.63 24.88 29.82 | 130.88 43.60 48.86 49.19 61.27 | 74.3 76.5 76.O 72.4 96.2 |
#更新改造投资包括跨地区投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零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全国各省、生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8月版。
表6 东北三省工业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及在全国的比重 单位:亿元、%
1981-2000年
地区 | 1981-1985 | 1986-1990 | 1991-1995 | 1996-2000 | ||||
金额 | 比重 | 金额 | 比重 | 金额 | 比重 | 金额 | 比重 | |
全国总计 | 794.91 | 100 | 2395.77 | 100 | 5668.73 | 100 | 5918.03 | 100 |
辽宁 | 77.60 | 9.76 | 233.34 | 9.74 | 454.28 | 8.01 | 413.13 | 6.98 |
吉林 | 26.00 | 3.27 | 76.43 | 3.19 | 132.52 | 2.34 | 111.07 | 1.88 |
黑龙江 | 47.10 | 5.93 | 107.94 | 4.51 | 202.08 | 3.56 | 201.34 | 3.40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332页数据整理。
第三、30余年国家计划投资形成的东北重工业基地的特点难以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投资体制问题凸现。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比例虽然下降,总额仍有大量增加。但国家投融资的体制在东北基本没有变化。投资运行仍是上下动员、贷款、上项目。投资体制的弊病造成项目建成后不是设备不行就是缺乏流动资金和市场,企业时开时停,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还引发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一种“项目怪圈”。首先是“国有”观念导致的“不要白不要”心理给项目埋下祸根。[5]其次是政府干预过度造出一些市场“怪胎”。[6]此外,体制漏洞成为部分企业经营者个人获取好处的便捷通道;原材料高价进、产品低价卖,成为一部分经营者的谋利手段;换人就出“窟窿”,成为国有企业的通病。面对“项目怪圈”,需要探索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的新体制。[7]
东北老工业基地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几十年来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辽宁从1953年至1994年,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黑龙江二十多年来累计生产的石油占全国的50%,木材占全国的40%,铁路货车占全国的1/2以上,大重型机械和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以上。吉林1955-1998年的累计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约20%。改革开放前,东北三省的税赋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远高于东部沿海其他地区。东北三省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最广、数量最大、时间最长,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当长时期,每年平价调出工业品仍达一千多种。几十年来,东北还向其他地区输送了数十万名技术工人和干部。[8]这些贡献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对东北投资的成就,也伴随着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本建设投资的以下特点:
1. 在资金来源方面,国家投资比重高,地方和其他经济成分投资比重较低,投融资体制改革步履艰难。
2. 在投资用途方面,基本建设投资比重高,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较低。导致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在投资效率方面,有一支素质高的建设队伍,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比较高。1953-2000年,全国总计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1.4%,东北为75.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其中1979-2000年全国总计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1.6%,东北为76.2%%,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4. 在投资产业结构方面,畸轻畸重、分工不细。工业部门投资高,运输邮电业较低,其他服务业和农业很低,不利于提高效率和扩大就业。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投资比重高,轻工业投资比重很低,特别是为农业深加工服务的投资更低,不利于作为中国粮仓的东北地区提高农业附加值。生产性建设比重高,非生产性建设比重较低。
5. 与投资结构相关联,投资主体结构变化难度较大。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直至21世纪初,东北三省的开放度仍较低。2002年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11亿美元,仅占当年总投资额的7.6%,而开放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省份广东一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13.34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21.5%。[11]
不仅如此,东北作为我国较早接受和产生工业文明的地区之一,有些特点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段历史时期。[12](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作阐述。)
上述投资特点带来了东北地区国有经济规模大,比例高;重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国有工业比重大,外资、私营工业比重小。特别是资源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以后,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从而带来了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新课题。
这一课题还涉及到投资以外的诸多方面,如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等。总得来看,实质是改革和发展问题。从东北历史上投资的特点出发,可以有下面的启示:
第一、必须尊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基础,管理好存量,科学规范地进行国有资产改革。
经过半个世纪的投资建设,东北已形成雄厚的国有经济基础,工业经济地位突出。东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1年为10956家,占全国的6.39%;从业人员为562万人,占全国的10.3%。2002年工业增加值为3310亿元,占全国的10.5%;利润总额为716亿元,占全国的12.75%。经济总量大。东三省GDP占全国的比重,1980年为13.4%,1990年为11.27%,1997年为10.22%,为历史最低。随后开始上升,2001年为11%,2002年GDP为11605亿元,占全国的11.33%,人均GDP为1083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6%。[13]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基础,管理好国有资产存量,开创出一条充分发挥东北区域综合优势、明显体现东北区域发展特色的科学规范地国有资产改革转型道路。通过存量的整合和改革,提升东北工业基础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的崛起,就没有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没有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难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
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基本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收缩国有资产管理层次、跨度和股权比重,推进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中,向大型、特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集中,向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板块集中;采取多种模式,因业制宜、因地制宜地实现国资保值增值,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把好科学的资产评估关,引进国际通行的规则,使企业通过重组后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甚至是国际资本市场;把好公开透明的交易关,国有产权交易必须要合法合规、公开透明,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暗流,同时要探索市场发现价格、市场决定价格这样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机制,切实保障国有资产转让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把好规范决策关,逐步推进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主体,推进民间资金、存量资产、土地资源、人才资源向资本转化。
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东北地区政府必须尽快将市场经济观念,转化为政策和行动,摆脱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尽快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真正让企业自主。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和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改造和调整,加速体制和机制创新,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首先,东北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主要城市平均地价要低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其次,东北国有企业加速了体制转换,这里优质的存量资产、沉淀在相关行业内的技术人才,为各类资本提供了巨大的创业商机。目前南方沿海资金北上东北势头迅猛,推动东北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之后的又一个资本汇聚洼地。[14]要通过吸引外资和沿海地区的民营资本来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破解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东北现象”。
第三、保护和发挥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历史优势,在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当中走在前列。
目前,东北地区产品已基本市场化了,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则很低,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而东北历来是我国人才聚集的地区。2004年年初,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专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是21世纪关乎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15]知识产权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谁占有知识产权,谁在世界上就有发言权。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只有有效地将资本投入形成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实力,才能振兴与持续发展。要采用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密切合作的方式,建立技术评估预测体系和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体系。
第四、发挥历史上的产业优势,在增加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的同时,改造和发展东北的上游产业,早日把东北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在调整结构的同时,要尊重历史的连贯性,不要轻易放弃东北的优势产业。正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所指出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大国起飞时可能有不同的路径,但必须有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从政治、国防来讲是如此,即使只考虑我们本身的经济安全,也应该有重化工为基础的体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曾集中全国力量搞重工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矫正,我国经济又到了另一个关节点。20余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结构中,电器、房地产、加工业有了大发展,材料工业开始上来了,但装备工业和其他重工业没有上来。即使没有国家产业政策,产业规律也会对促进上游产业提出要求。国家产业政策的作用是提前认识到这样一种倾向,这样会使进程加快一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三极”——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塘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和条件不如东北。中国要在未来20年内实现现代化,其中包括工业化。这是中央拟把东北作为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原因,也带来了东北振兴的客观需求和大好时机。
[1] 胡乃武 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管理》2004年第1期。
[2]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和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全国各省、生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8月版)数据整理。
[3]在计划体制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将技术组织措施、零星固定资产购置、新产品试制等三项费用,都由基本折旧费解决,不利于老企业的改造。因为这些企业设备陈旧,固定资产不值钱,折旧费少,解决设备更新问题虽然迫切,难度却更大。他们曾希望将生产性开支摊入成本,或从利润提成中解决,这就涉及到价格、税收和利润上缴或国家补贴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老企业“复制古董”效益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4] 东北局经委工作组关于哈尔滨市21个地方工业企业设备状况的调查情况,1965年9月22日。
[5] 如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宋刚所说,一些项目自筹资金根本达不到规定标准,只好弄虚作假,许多项目建设还突破了原来的投资预算。
[6] 如吉林省北方“彩昌”集团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项目可以填补国内“空白”,结果却成了市场的“空白”。
[7] “项目怪圈”不破东北难以振兴,《瞭望》杂志2003年第33期。
[8]国务院研究室陈永杰: 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7期(总第1749期)
[9] 其中辽宁70.8%,吉林77.7%,黑龙江77.8%。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10]其中辽宁71.1%,吉林78.7%,黑龙江78.8%。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11]新华社北京2004年4月9日电,国务院东北办主任张国宝谈东北国企改革三难题,载2004-4-10人民日报。
[12]亚行专家大卫·沃尔的说法。转引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解决东北问题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经济大参考》2004年第9期,2004年3月。
[13]数据来自2002年全国和东三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转引自国务院研究室陈永杰: 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7期(总第1749期)。
[14] 据辽宁省政府最新统计,2003年辽宁从福建等地引来的资金就超过10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十多万个。黑龙江省大庆市出现了“温州一条街”,来自浙江的创业者已在黑龙江创办各类企业上千家,投资上百亿元,兼并或参与改造200多家国有企业。(《经济日报》2004年4月1日。)
[15] 我国着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参见2004年6月30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