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表述和学风——学术用语规范性杂谈
学术活动中的用语规范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说它不大,是因为与学术研究中的理论创新、方法突破、重大发现相比,用语的准确、规范与否只是一个表述上的技术性问题,它不会对学术发展和创新产生重大的决定性影响。说它不小,是因为面对一事物,用什么词语来表述或指称,会影响思想的表达、理解、交流和传播。准确、规范的表述可以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思想的有效传播和扩散。借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讲就是,学术用语的准确和规范能降低学术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学术活动的效率。因此,咬文嚼字,正本清源,于学界中人虽属末技,却也是正业,甚至还算得一项基本功。用词准确、表述严谨是逻辑性强的体现,它源于缜密的思考和透彻的理解,而含混的提法则往往是认识粗浅、思路不清的映射。
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学术活跃期。新思潮、新理论、新观念、新名词呈指数式增长,称其为信息爆炸实不为过。但同时也出现了学术用语的混乱,词不达意、语义含混的现象比比皆是。仔细分析,其中既有学术发展过程中的难免现象,也有学风不良和缺乏规范的产物。
说它难以避免,是因为用语和表述反映认识和理解,只有认识清楚了,用语才能准确,只有理解透彻了,表述才会到位。而学术研究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索性过程,它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学术用语的规范和准确需要时间,一定时期内或一定范围内的用语不准确、不统一是难以避免的。它不仅不是问题,还是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所谓学术用语的准确、规范其实只有相对性,很少有绝对准确、规范的用语或表述。
但是不可否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用语混乱的现象中有相当部分源于学风不扎实和缺乏学术规范。这里讲的学风不扎实主要是指行文和表述上缺乏对准确性和严谨性的追求,用词上随意性太大。
例如,目前在涉及资产运用问题时,“资产增值”的说法很是流行,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一个高频用语。但实际上,这一表述中的“增值”一说是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因为,“增值”,顾名思义,是指物品价值的上升,如原来值十元钱的东西,在其自身无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价值涨至十元以上。这种价值上升与事物本体的变化无涉,而与社会中该事物的供求状况相关。但企业资产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这样的增值特性。试想,一座价值一亿元的工厂,放在那里不动它,十年、二十年之后,它的价值会超过一亿元吗?显然,一般情况下,绝无可能。像机器、厂房之类的经营性资产,若被长期闲置,不仅不会升值,而且还要贬值。所以,一般的资产并不具有“增值”的特性。在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源于企业资产在价值上的繁衍(增殖),而不是其自身价值的上升(增值)。这种资产价值的繁衍类似于生物繁殖。比如,鸡生蛋,蛋孵鸡,孵化出来的鸡又生出更多的蛋,更多的蛋再孵出更多的鸡……;或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等等。这些都是生物在数量上的繁衍增殖,而不是生物自身价值的上升。你要是像收藏文物一样地收藏母鸡或种子,其价值绝不可能上升。但另一方面,有些资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发生“增值”的,如有价证券、贵金属、不动产等等。这类资产的增值特性使它们能成为一种投资对象,实现投资者增殖其财富的工具。可见,资产的增值和增殖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现象,而目前流行的“资产增值”一说不注意区分这一点,把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现象一锅烩了。
应该说,资产价值变化上的这两种现象并不复杂,具备一定社会常识和经济学理论的人应不难理解其间的差异。“资产增值”的说法所以会流行于世,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官方文件中也频频出现,说明时下许多人在术语使用上满足于人云亦云,并不仔细斟酌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思想,也不认真推敲自己所用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无疑是文风浮躁、思考粗陋的反映。
当前学术用语混乱最集中的领域大概非外文著作翻译莫属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外学术文献在中国翻译出版,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此同时,学术译著的翻译质量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公认的精品译著并不多。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外文学术用语的中译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同一个术语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译法。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的英文术语中,“budget line”有“预算线”、“预算约束线”、“等预算线”和“等支出线”等几种译法;“indifference curve”一词有“无差异曲线”和“等效用曲线”两种译法。这种一词多译的情况很容易使不熟悉相关外文术语的读者产生误解,以为这是几个不同的概念。
国外文献的中译里还有一种用语混乱的现象,即对外文概念的中译处理不恰当。结果,形成的中译文本要么不能准确传达外文概念的本义,要么不合中文的表达规范。如“external economies”和“external diseconomies”这对概念,往往被译成“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这无疑是在中英文之间直接按字面对译,因而理解起来很别扭——既然有“外部的”经济或不经济,那么是否还有“内部的”经济或不经济?实际上,这两个术语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无意中对其他主体造成了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因此,更贴切的处理似应将这两个词分别译成“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经济效应”,或者直接称“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还有一个英文词的中译也值得斟酌。计量经济学中的“panel data”一词,目前国内已习惯译为“面板数据”。但根据该词在英文中的本义,它是指同时兼具截面单位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的数据集,而这种数据集的严格英文名称是“cross-sectional time series data”(截面性时间序列数据),“panel data”只是其别名。英文中的“panel”一词有“小组”、“控制板”、“专题委员会”的意思,唯独没有中文里“面板”一词的含义。了解panel data分析方法的人都清楚,这里的“panel”其实是指数据集中的截面单位。因此,将“panel data”译为“分组数据”也要比“面板数据”更贴切。现在,“面板数据”的中译大行其道,完全脱离了该词的原义。初遇此词的人,若不参考另外的说明,完全无从得其要义。
造成这种翻译用语混乱的原因不一而足。
首先,翻译取决于理解,但对于国外理论和学术著作的理解往往要有一个研究和消化的过程,因而对国外专业概念的翻译很难在准确性和贴切性上一步到位,一定时期内的中译不准或生硬在所难免。例如,“managerial revolution”最初被译成“管理革命”(见由重武中译、王铁生校阅、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A·钱德勒所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显然没有充分传达出钱德勒这一术语的核心内涵,而目前有关文献中普遍将这个概念译为“经理革命”或“经理人革命”就比较贴切了。因为钱德勒这部巨著所分析的正是十九世纪后期随大型现代企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革命性变革:职业经理人取代企业主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的实际控制者。
另外,翻译是一项高难度作业,译作质量的优劣既取决于译者对文献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译者的外语水平,还要取决于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只有在学术功底、外语素养、中文表现这三方面都达到相当水平并在翻译过程中高度敬业的译者才可能出精品。但是,目前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对学术著作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缺乏足够认识。这表现为多数出版机构在译者选定上的随意性和译著稿酬的低水平。而一些国内院校和学术机构甚至规定,在科研职称的评定中,译著不算学术成果。这样的社会环境导致国内许多优秀学者无兴趣于外文学术著作的中译工作,许多一流的外文学术著作只能由一些专业功底尚浅的年轻学者甚至在校研究生来翻译,或者由一些基本上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翻译人员来承担。译者力有不逮,译文自然粗陋,甚至谬误迭出。
翻译上的术语混乱加剧了我国学术用语的混乱,阻碍了国外优秀学术成果在国内的有效传播。不仅如此,学术译著的低质量还可能扰乱年轻人的中文语感,阻碍他们掌握中文表达规范。香港作家董桥就说过:“文字表达思路,思路影响文字;多读不中不西的文字后,条理自然凌乱;日积月累,自己的思路就不清不楚,写出的文字难成格局。”(“翻译与‘继承外国文学遗产’商兑”,陈子善编:《董桥文录》,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学术用语虽只是符号,但涉及正名。古人就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对专业术语混乱的局面放任不管肯定于国内学术发展不利。因此,当前确有必要提倡学术用语的规范化。但也应该看到,语言、名词的形成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约定俗成。一种说法,一个名词,一旦流传开来,成为定势,就很难再靠专家的辨析和说理来加以改变。更何况学术概念的表述和定型还涉及学术发展和认识深化,靠简单化的行政性措施来强行统一有弊无利,也未必有效。因此,规范学术用语,虽然紧要,却须谨慎,要遵循学术名词定型的固有规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可考虑先就学术用语规范和统一问题设立某种专门机构,并建立一定的媒体(如杂志、互联网网站之类),为学术用语的规范化创建研究分析的平台。同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调查和分析当前各领域中专业术语使用的现状,研究规范学术用语的可行思路和方向。如,可以考虑对各学科的主要名词概念进行分类,看看那些不够规范或统一性较差的专业术语中,有哪些属于须待学术发展和认识深化后才能解决的问题,哪些属于理解上已基本一致、只是汉字表达抵牾的问题。对前一类术语不规范问题,可暂且搁置,留待学术界的认识进展。而对后一类术语混乱,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提出规范用法,逐步加以统一。
另外,为了鼓励国内优秀学者多投身于学术著作的翻译,以提高国内学术著作翻译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设法改变目前国内出版界和学术界对学术翻译成果评价偏低的状态,吸引专业底子厚、外语好、中文精的优秀学者投身于翻译事业。还可以考虑发展翻译评论,鼓励翻译家们通过积极切磋和建设性的专业批评来提高翻译素养,优化译著质量。
从根本上来讲,学术用语的使用状况反映着学界的风气和学者的学养。只有当学术机构和学者具备了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切实戒除了浮躁学风,才可能减少学术用语中的不规范现象。
(2008年9月12日)
Tags:认识、表述和学风,学术用语规范性杂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