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分工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现代经济 ----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经济、泡沫经济、知识经济之间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人类社会的生产增长过程是分工的发展过程。分工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共同体内进行的。这种共同体可大可小,可合可散,决定于共同体创造的经济效益或效率的高低和效益分配的公平程度。共同体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决定于广义的分工,即横向、纵向和分层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
     经 济活动中的分工尽管最早产生于实体经济领域或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但是从人类有意识的分工产生以来,分工一开始就具有虚拟性(Virtuality,这与以 后的货币产生和存在相关的另一种“虚拟性”即Fictitiousness是有区别的)。即有意识的分工生产活动中除了直接从事物质产品劳动的分工以外, 还必须有组织、管理、记事(最早期可能是结绳记事)、交易、教育等方面的劳动的分工。前者可称为实体性分工,后者可称为虚拟性分工。虽然,实体性分工可直 接生产出物质产品,而虚拟性分工不能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是,二者都能提高产品产量,创造分工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都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因此,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用于维持生存和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就可分为“实”的和“虚”的两类,可称之为“实体经济”(  Real  Economy) 和“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
     这里的问题在于,实体性分工的效果直接反映在一定质量基础上的产量变化上,其分工 的不足(即分工的细化和布局没有达到人类生产组织能力允许的最大程度)或分工的过度(即分工的细化和布局超出了人类生产组织能力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容易判 断;而虚拟性分工的效果是间接反映在产量的增长上,不容易明确判定其分工的过度性或不足性。而且,随着虚拟性分工的多样化,它对财富创造的贡献大小更难以 准确判断。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现实经济都是由实体经济(由实体性分工生产过程组成)和虚拟经济(由虚拟性分工生产过程组成)的两部分构成 的。两部分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都缺一不可。两部分经济都包含着因分工不足或过度而导致经济效益相对萎缩的可能性。只不过,虚拟经济中的过度分工和过度发展 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历史上,虚拟经济中的分工不足问题,是通过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科技开发、企业创新、政府创新等方式来解决的。但是与此不同的是, 虚拟经济中的过度分工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前期是通过迷信和宗教的冲突、实行专制和推翻专制、旧共同体的解体和新共同体的产生、国家的朝代更迭来解决;在人 类社会的后期是通过政治选举和竞选、以及公共选择等途径来加以解决。
     从人类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展性和人类需求满足的有限性来看,实体经济创 造的物质财富对人类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用)的满足,在工业化社会的后期可以说大致已经到位。高效率的生产活动仅仅需要很小比例的分工者,就足以满足社会的 市场需求(当然不是无成本观念的无边际的需要)。对此,西方一些思想极端的学者甚至提出,为了维持物质生产的规模和人的充分就业,人类必须也正在通过克隆 技术一类的先进科技手段来制造出“非人类”,通过“非人类”需求的加入来扩大市场的需求。不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西方现代经济中的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 济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20-30%,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到70-80%。从实体经济的观点来看,第三产业在性质上属于虚拟经济,因为人们看不 到物质产品从服务业中产出。因此,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人类社会经济的虚拟性将会越来越重,而实体性的相对比重越来越轻。
    为了保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虚拟性分工的扩大仍然必须保持其适度性和适宜性。为此,现代社会将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评价和规范虚拟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上。
    二、
     创 造日益增高的经济效率的分工经济,必然伴随着产品交换活动的增多。当人们的产品生产主要是为了用于交换,而不是为了自己消费的时候,社会就从产品经济走入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了提高交换的效率,人们使用了“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也同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交换的效率,人们从社会生产中分工出一个新的产业即金 融业。毫无疑问,货币和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它具有促进共同体经济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功能,也具有潜在的严重过度分工和过度发展的风险性。
     货 币经济尤其是纸币经济产生以后,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中的分工和从分工中得到财富的风险空前增大。人们创造的财富不再是实物产品,所获得的收入也不再是实物产 品,而是一些纸片。因此,信用成为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信用也是少数人不正当获得财富的一个漏洞。这时,经济中的虚拟性问题突然凸现出 来。人们也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解释虚拟经济。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应着实体经济中的实际资本 (Real  Capital),还有一种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虚拟资本,即在实际资本的基础上产生,以有价证券形式存 在,能够给持有者带来收益,并且可以独立扩大增值的“实际资本的纸复制品”。以虚拟资本的运作为中心的经济,就称为“虚拟经济” (Fictitious  Economy)。为了区分两种虚拟经济,我们不妨更准确地称Fictitious  Economy为“货币虚拟经济”。
     由 此可见,“货币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虽然属于“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的一部分,也是适应着实 体经济分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具有分工不足或分工过度的可能性。但是,“货币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 实体经济的补充,又是实体经济的影像;既是以人们过去的信用为基础,又可以在未来预期信用的基础上实行几乎是无限制的扩张。
     自从货币金融 业发展起来以后,从宏观经济总量上看,一个社会的全部产品或财富就从一个侧面表现为物质产品总量(包括实物投资积累部分),属于实体经济或实际经济;从另 一个侧面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金融资产总量,属于虚拟经济或货币虚拟经济。在计量上或记帐上,人们通常既计入实物量有多少,又计入货币价值量有多少。这种 “两本帐”的计量方式显露了实体经济与货币虚拟经济的冲突和矛盾。由于价格的变动以及货币支付的时差,这“两本帐”经常会出现不一致。当实物量有余而货币 量相对不足时,实物量的一部分就可能变成无用之物(假定价格不变或变化不足)。当货币量不变而支付时实物不足时,一部分人们手中的货币就会变成“白条”。 这种实体经济与货币虚拟经济的差异,是造成现代经济中养老金支付制度(现收现支或先收后支)陷入前后两难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关于老一辈以有用劳动和产品 换取收入积累,反而被认为依赖年轻一辈生产者来供养的悖论产生的原因。如果经济活动涉及两个共同体之间的交换和比较,则实体经济与货币虚拟经济的差异还会 造成对一个(如一国)经济总量按照“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等货币标准进行衡量时的矛盾。由于货币的主要功能在于方便交换和价值储存, 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价值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该种货币量所对应的实物产品量的多少,而不是贵金属的多少。例如,近期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产出总 量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可用于港澳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交易。
     在凯恩斯以前的西方经济学中,认为货币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是两张皮,货币的多少 除了影响交换的方便性以外,只会影响产出的价格,不会影响产出的数量。凯恩斯则认为,在利率由货币市场决定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 率,从而促进实物投资,通过投资的扩大影响产出的数量。不过,经济学一般认为,无论是产品交换需要货币,还是货币投放带动产品增长,一定时期中的货币数量 和产品数量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通常以  MV  =  PQ  表示)。过度的货币数量投放会导致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地上涨。而货币投放 的不足则会造成通货紧缩、生产萎缩和失业加剧。
     “金融经济”(Financial  Economy)是英国经济学家泊多斯基 (Podolski,T.M.)在  1986  年出版的《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经济可能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人们在 商品交换和财富贮藏活动中不再需要货币,而是使用高度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来取而代之。所以,“金融经济”又被称为“后货币经济”(Post- money  Economy)。显然,泊多斯基在这里将货币与金融资产相分离,与人们通常将货币归于金融资产的做法是不相同的。“金融经济”概念反映 了  80  年代下半期和  90  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一种流行的和过度乐观的看法,即认为金融产品(各种金融证券、衍生物和融资服务手段)的“创 新”以爆炸性的速度展开,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如货币和银行)将会很快消失,一个新型而完备的资本市场将以最高的效率提供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一切金融功 能。这种过度乐观的观点,很可能是公共部门(国家或政府)对金融监管尤其是国际金融监管的放松,导致金融部门的过度分工和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国际金融的 过度分工,超过了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很可能是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不过,金融资产的外延毕竟远远大于货币。金融 虚拟经济是货币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中,金融资产不仅具有价值储存功能,还可以具有媒介产品交换的功能。所以,货币的定义在理 论上从现金扩大到“货币近似物”(如股票、资本资产、房地产)。这样,随着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旧式货币的流通速度在加快,新式货币的规模在迅速膨胀。从 广义货币概念看,一个社会的货币经济部分很容易就会大于其实际经济部分,超过适当的比例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的节奏加速和工作的压力加重, 人们往往变得容易焦虑和浮躁,经济预期和信心不稳定。当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上升或下降时,容易引发金融投机和“跟风”行为。对于类似中国这样的 尚未积累金融市场经验的国家,金融资产的价格和价值量的波动性更大。这种广义的货币经济规模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规模的情况,就会导致“泡沫经济”。  
     泡 沫经济,指的是货币虚拟经济中的金融资产存量严重超过实体经济中的实际资产存量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日本学者(如山口茂)的观点,当一国经济中的货 币虚拟经济扩大到为实体经济的5.5倍左右(通常以股票市场增长指数与GDP增长率相比),该国经济就处于典型的泡沫经济状态,因而随时具有经济泡沫大规 模破灭的可能。由于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过程所需的货币投放超前的特点(负债经济),以及人们以金融资产储存财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国处于金融危机的特殊时 期,货币虚拟经济规模总会大于实体经济规模,因而现代经济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数量的“泡沫”。只要国家对货币供应部门、私人部门和国外部门流入该国市场的 金融资产量加以密切监督和灵敏调控,使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的比例不致过度失调,泡沫经济现象就不会很严重,“泡沫经济”就不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现 实。当然,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在内的近些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表明,人类社会的金融分工还很不成熟,金融活动的规则还很不健全,一个国家要做到对市场上金融资产 的“密切监督”和“灵敏调控”还面临一系列的知识和技术上的难题。不过,只要解放思想,注意总结前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研究和学习,这些难题还是可以 克服的。
    三、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知 识等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的经济增长是靠开发更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来实现的。等到全球的土地差不多开发完毕时,经济增长就主要靠人口 的增长和劳动力的投入。在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就转变为资本。而在现代社会(有人称为“后工业社会”)中,推动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不再是土地、劳动(指简单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资本(指厂房设备等劳动手段),而是管理和技术知识的积累、开发和创新。因此,人们形 象地将现代社会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测量一个经济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管理和技术知识在经济中的扩散或普及的水平和程度。知识经济,就是技术 知识广为普及并且技术知识水平较高的经济。
     显然,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技术知识的积累、开发和创新的活动属于虚拟经济活动(虚拟性劳动分 工)。技术知识的开发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因此需要高度发展的金融行业的支持。这里的金融行业属于货币虚拟经济活动。还有,技术知识的开发创新 需要有普及的教育、产权的保护、信息的交流、生活的便利等等条件,而这些条件是由经济中一个大的服务业来提供的。这种服务业的分工活动也属于虚拟经济活 动。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技术知识的开发创新需要有一个给这种创新活动提供人文、法律、政策、政治环境的“制度平台”。它能够以良好的制度架构保证知识 创新获得充分的激励和稳定的预期。建立和调整这个“制度平台”的活动,也属于虚拟经济活动。
     可见,在现代经济或知识经济中,经济增长对虚 拟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超过实体经济的作用。但是,越是在现代社会中就越应当牢记虚拟经济的弱点,防止虚拟经济的 过度分工和过度(畸形)发展,随时审定虚拟经济的每一步发展是否给整个经济带来了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在开放经济中,人们还需警惕,在 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日益超越国界的环境下,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一体化”是否具有世界性的“制度平台”,或者说,这个“平台”的目前状况如何? 没有一个稳固的“制度平台”的社会分工和技术创新是危险的和虚构性的,这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世界皆如此。
         四、
     总之,“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和“货币虚拟经济”而言的。“金融经济”至少还是一种预期的设想。“泡沫经济”是货币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一种贬义性描述。“知识经济”是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性分工作为现代经济基本动力的一种现代分工经济的概括。
                           2000/6/14
    

Tags:分工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现代经济,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经济、泡沫经济、知识经济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