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经济研究所城市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被列为社科院2016年重大创新成果向社会发布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2016年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6年度重大成果系列发布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专场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会议。经济研究所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等主持并撰写的《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被列为10项社科院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在发布会上发布。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张自然在成果发布会上对《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做了全面的观点阐述。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国最大最优城市规模研究;二是以上海为样本的特大城市案例研究;三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全书包括总报告和五部分内容,每个部分下面包含若干子报告,共22篇。 
    总报告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思想演进、规律及城市化模式,进而论证中国城市的最大最优规模,并分析中国超大城市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持续的效率改进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探索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理论,提出城市化增长三动力(创新、报酬递增、集聚效应)理论;进而研究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提出城市化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这五方面政策建议包括:
    (一)调整城市的规模结构,提高城市聚集度:(1)积极提高城市化的空间集聚度;(2)调整城市规模结构,发挥城市聚集效应;(3)稳速增效,围绕潜在增长率均衡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1)空间配置为主,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优化资源配置;(3)进行中国版的资产购买,继续提升资本存量。 
    (三)通过持续的效率改进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1)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3)提高资本效率;(4)推动创新和产业的现代化;(5)持续效率改进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1)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2)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建立服务型政府;(3)财政体制改革的创新。 
    (五)城市化制度创新:(1)土地制度创新;(2)户籍制度改革;(3)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报酬,建设社会分享机制;(4)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和城市化发展;(5)社会保障安全网构建。 
    该书的22篇子报告划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共4篇报告,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及思想演进和规律、城市化模式、城市最大最优规模研究和中国特大城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探索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共3篇报告,包括城市化与人均GDP、城市化与三次产业的关系、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的关系等。 
    第三部分:研究城市化与城市聚集创新理论,共6篇报告,讨论了创新聚集的一个理论模型,并探讨了TFP增长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波动与影响,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制和管理创新等。 
    第四部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一套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以客观评价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此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环境质量、政府效率和人民生活五个部分,通过42个具体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64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了中国264个地级市二十年来可持续发展情况。 
    第五部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共8篇报告,包括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政治外溢与中国的区域差距、中国居民Geary-Stone加总效用函数实证研究、中国地级市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宏观作用机制、结构性减速与中国经济再调整、反思增长政策等涉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 
    作为全书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国城市的最大最优规模研究”采用成本-收益法对1990-2011年这22年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最大最优规模进行研究,并按不考虑人力资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和考虑人力资本三种情况来分析264个城市的规模收益情况,外部成本则考虑政府成本、企业工资成本、通货膨胀成本、住房成本和环境成本几个方面,得出了最小最大城市规模范围和最优城市规模范围,即最优城市规模即净规模收益峰值在556-614万人之间,外部相对成本最低时的城市规模为578万人,即城市最优规模在600万人左右。城市相对规模净收益为正的区间为65-3569万人之间。 
    根据这一结论,中国发展小城镇、小城市的净规模收益不经济,最小的城市规模应该在65万以上。而净收益为正的城市最大规模为3569万人说明,虽然中国有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但城市的最大规模还并没有达到极限,中国的大城市、超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象北京、上海这些超大城市虽然目前面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尤其是严重的雾霾这类问题,但其城市规模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区间。需要做的是以效率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改善人民的福利水平。宜用市场化手段对城市规模进行调节,而不宜盲目用行政手段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展,更不用说限制大城市的发展。 
    全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对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264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二)1990-2011年的22年间中国264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方面,朔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改善最多,柳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改善最小。22年来,吉安市的经济增长指数改善最多,柳州市的经济增长改善最小;北京市的增长可持续性指数改善最多,七台河市的增长可持续性改善最小;安康市的环境质量指数改善最多,巴中市的环境质量改善最小;聊城市的政府效率指数改善最多,齐齐哈尔市的政府效率改善最小;嘉峪关市的人民生活指数改善最多,河池市的人民生活改善最小。(三)将264个城市划分为五级,并分析了主要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一级指标权重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绘制了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以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环境质量、政府效率和人民生活为指标的可持续发展雷达图。 
    “中国特大城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部分,以上海等城市为样本,探讨特大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问题,认为,在成熟经济体,持续、均衡增长的长期驱动因素就是持续地效率改进,它推动着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此研究基础上,报告提出:中国发达城市未来发展转型升级的策略有四个方面:1、清晰地理解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机制调整,而不是重新回到产业干预政策的老路子上;2、效率持续改进应成为中国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目标,提高服务业的贸易水平,将服务延伸到城市圈、全国和全球,通过服务业效率的持续改进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扩大服务的规模;3、保持制造业的优势,提升其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是根本,抑制过快房价上涨也是重要的,特别应该抓住全球绿色创新的技术进步趋势,通过政府引导创新;4、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实现以“效率持续改进推动转型升级”的目标。  
    
    书名:《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册) 
    著者: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ISBN:978-7-5161-7745-7 
    字数:106.5万字 
    (撰稿:张自然、王砚峰;审校:王砚峰) 
    关键词: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6年;重大成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Tags:经济研究所城市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被列为社科院2016年重大创新成果向社会发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