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中国对外经贸2014春季形势分析会——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在对外经贸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裴长洪,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沈觉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120多人。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这是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成果。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主要围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一主题,探讨了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做了主题为“需求增长与供给改善:中国外贸的重新定位”的主题发言,与会的其他学者也就“第一贸易大国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乌克兰形势发展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美国经济形势及影响”、“中国货币贸易总值超美辨析”等主题做了发言。
裴长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看定位:内外兼修不可偏倚
“中国经济应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这样的说法不严谨。
2009年,中国外需在整体需求中的比重为15%,比例并不是很高。这与德国、日本的比例相差较大。
中国外贸需要重新定位,不仅要重视需求一面,而且争取外需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重视外经贸部门对供给方面能有什么贡献,它怎样才能提高整体经济的水平、提高外经贸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迫切。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此新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经济结构性减速,进入换挡期。这个挡的定位为“中高速”,中国经济增速由两位数换挡到7%~8%的中高挡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的目标,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没有预想中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深远。中国的外贸增速下降,但出口贸易的占比始终在上升,这将成为长期趋势。将来,中国的出口占比有望与中国的全球人口占比趋同。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应该有一个合理区间,底线是7.2%,外贸增长速度与GDP没有逻辑联系。目前,中国外贸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贸易4个百分点。
进口的目的是改善国内生产要素供给的情况,但要保持规模与速度,需要通过国内价格和关税政策进行调节。资本品需要改善,但具体怎么做,哪些需要改进,需要认真思考。比如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的功能,布局中国自己的生产化网络,布局贸易流向等;消费品进口也要着眼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教育教材、体育设备水平等。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逆差主要来源于旅游业,其次为交通运输,这是一个大的逆差项。我国不论在远洋还是在空运方面的竞争力很低,这是不合理的。这方面产品的进口,正在弥补潜在生产力的支撑因素。这样的逆差是合理的,但前提是货币贸易逆差能打平顺差。
人民币汇率走贬对外贸的好处和对整体经济的坏处可相互抵消。如果人民币汇率再贬,则会出现资本外流,造成市场信心不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走贬从市场和政策依据来看都不太可能。此外,营销学中的供应链、跨境电子商务、“走出去”建立国际商务渠道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出口的渠道。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看环境:挑战不减机遇尤多
从依赖初级产品到依赖制成品,中国外贸实现了出口结构的大跨越。外贸数据令人振奋,但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应该有清醒认识,尽管我们拥有像华为这样竞争力很强的企业,但我国的出口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的增值环节仍然属于劳动密集的制造范畴。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长期为劳动密集型,仍然集中在技术含量中等的领域。同时,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全球排名靠前,且逆差越来越大。在如旅游等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产业,也存在大幅逆差。这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竞争力的不足,出口产品在国际营销渠道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全球经济大调整时期,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快速转换。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
首先,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化很快。从企业层面而言,招工难,劳动力流失率提高,带来的是劳动技能的退步。就此,我国外贸发展不能再依赖廉价劳动力。
第二,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竞争更加激烈,如很多东南亚国家也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
第三,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有日渐明显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出口、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由此,对出口在促进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还需重新思考。
第四,区域一体化。在矩形的区域一体化中,我们要避免被边缘化。李克强总理提出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如果RCEP能够谈成,将会促成更大更务实的经济意义。
在挑战之外,我国外贸也面临诸多机遇。
第一,出口结构升级的机遇。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内市场的成熟,我国对高端的产业活动和生产要素将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会吸引更多投资,也会促成更多的“走出去”。同时,其中也面临在海外通过低成本并购获取品牌、低成本技术的机遇。
第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能力在增强,这在出口结构方面已有所体现。
第三,服务业发展有很多机遇,信息化发展、全球价值链升级促进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很多龙头企业拿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订单。
第四,全球对资本品的需求,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城市化发展会带动对中国性价比较高的发电设备等资本品的需求。近年来,中国工程承包飞速发展,逆势上扬,这与我们的性价比优势关联密切。新兴经济体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发达国家也在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给我国资本品的出口带来机遇。
此外,我国还要向深化改革开放要机遇:增强技术竞争力;加速和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关键是加速国有企业改革;营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外部经贸环境。
何伟文(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席)
看美国:“账面增长”复苏乏力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今后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具体说来,要认真研究我国出口第一大市场美国的经济形势。美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8日发布的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正在加强,但仍不平衡,2013年世界经济出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差增长3.0%后,2014预计增长3.6%。这0.6个百分点的加快贡献主要来自于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将继续领先于欧盟和日本市场。按照这一预测,世界经济增速提高的0.6个百分点中,发达经济体将多贡献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增长率提高0.9个百分点,多贡献0.2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率提高1.6个百分点,多贡献0.27个百分点;日本无多贡献;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多贡献0.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基本无更多的贡献,因为外贸增速在下降。
当前,美国经济正呈现温和而稳定的复苏态势。去年三季度,美国GDP增长率加快到4.1%的主要原因是库存补进贡献了1.67个百分点;四季度GDP增速降到2.6%的主要原因也是库存补进结束,负贡献了0.02个百分点。扣除这一因素,美国去年三季度GDP增速是2.43%,四季度是2.62%,两个季度的增速相当。经济增长基本面是个人消费开支加私人固定资本投资,始终超过2%。美国经济年度增长的基本面非常稳定地保持在2.0%~2.6%的水平,平稳但不强劲。受此影响,制造业订单状况不佳,增速降到1%以下,预示未来前景不容乐观,但因特殊原因其就业状况较好。
美国经济复苏出现了乏力的新苗头。第一是先兆性指数下降。3月份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比前月大幅下跌3.9点,为55.9,是7个月来的最低水平。一季度指数58.4,比2013年四季度的63.3下跌4.9。这表明生产和消费缺乏增长点。
第二是住房有转疲迹象。2013年全国总房价指数上升13.4%,为2005年以来的最大涨幅,但2013年12月当月环比-0.3%。2012年住房投资增长12.2%,拉动GDP增长0.33个百分点,但四季度下降7.9%,使当季GDP少增长0.26个百分点。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住房市场的拉动作用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第三是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国内缺乏增长后劲。
第四是市场不佳,出口乏力。
总体而言,今年美国GDP增长将接近3%。自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美国货币政策就基本上走上了“账面增长”之路,只有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出现高潮,经济的强劲增长才会到来。
凌激(商务部欧亚司司长)
看俄乌:平稳过渡或成大势
目前,乌克兰局势之所以被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其牵动财经市场和大国关系。就乌克兰的多双边经贸关系而言,不仅是中国,应当说乌克兰在政局动荡的半年中,所有国家和地区与乌克兰的经济合作、贸易投资等均出现了下降、放缓甚至暂停的状况。
我国与乌克兰的贸易额在2013年是111亿美元。今年前两个月,我对乌克兰贸易下降幅度为8%,2月份比1月份下降50%,对乌克兰出口下降62%,自乌克兰进口下降25.6%,但预计形势稳定后两国贸易将会恢复到原有水平。
乌克兰出现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情况如何呢?
按照俄罗斯国内法律,克里米亚已经是俄罗斯的领土,俄罗斯目前正承受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压力,俄罗斯去年经济增长1.3%,今年经济增长原本可能恢复到1.5%~2%的水平。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只有1.1%,这个季度增长按年化来讲,全年只有0.5%~0.6%的增速。俄罗斯在经济几乎停滞和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冒着很大的风险,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按照自身意愿解决乌克兰问题,这很值得研究。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领土扩张都是在经济发展和繁荣时期进行的。
俄联邦要投放较高数额的财政资金来改善克里米亚的生活,因为克里米亚最低生活保障线比俄罗斯平均水平低2倍。既然已经成为俄罗斯公民,就必须拉平,俄罗斯要取代乌克兰对克里米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首先这个半岛缺乏淡水资源,当地10%的淡水需求由本地供给,80%的淡水需要靠乌克兰内地输送,从中可以看到俄罗斯现在的国内政治经济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主要是国际压力,特别是西方的孤立和制裁。因为俄罗斯同时还加入了经合组织,俄罗斯外交总体还是以欧洲、西方发展为主要关系,所以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以后,无论是西方财团的支持,还是国际油价走势,俄罗斯都非常担心。3月份,美国抛售了500万桶石油,当天国际油价跌了3%左右。下一步,美国或有可能操控油价打压俄罗斯,因为石油是俄罗斯的生命线。在金融方面,俄罗斯有着对西方高度的依赖性和关联性,所以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也不可能把乌克兰局势进一步恶化作为其利益的首选,下一步局势会相对平稳过渡或成大趋势。
(编辑、整理:李彦伟)
关键词:结构性减速 争取外需 服务贸易 平稳过渡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