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体会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裴小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艰巨的历史任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90年的实践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必然、正确选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据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继承发扬90年来的宝贵经验,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基础 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团结,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此起彼伏的各种试图振兴中国经济的运动,阻挡不了军阀割据、弱肉强食,整个经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越陷越深的悲惨命运,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遭到粗暴践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实现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依靠人民历史实践的土壤,吸取着丰富的理论养料,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了空前强大的社会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所奠定的凝聚力社会基础,首先表现在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即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实行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任何阶级的专政都意味着暴力和压迫,人民民主专政也不例外。但是,这种专政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专政有着根本区别,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专政是少数剥削者掌握着暴力,压迫大多数劳动人民。而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掌握和运用暴力,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进行专政。 从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这是社会政治制度发展中一个质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暴力的性质以及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发生了变化。一切剥削阶级的专政,为了达到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被剥削者的目的,不得不更多地加强暴力机器,不得不更多地采取极其凶恶、残酷的镇压手段,否则就维持不住他们的统治,所以暴力是很多剥削阶级社会制度的最突出特点。与此相反,人民民主专政由于是多数劳动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暴力的使用范围小了,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相对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要容易得多,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有史以来最具凝聚力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价值追求是,要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社会的贫富分化,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建立一个文明和谐、自由民主的社会,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得到充分实现,这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存在和生长的根基。公有制消除剥削,人们根本利益一致的互助互利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可以更好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权利,维护公有制经济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样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可以比在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整体性和长久稳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可以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社会基础,不仅在于它促成了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和谐,而且在于它充分吸收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厚重、深广的文化基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价值为本位,从孔子算起,中华民族文化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强调国家、民族、社会,强调集体主义、献身精神,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使个人对社会群体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人民的根本利益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越是能够受到全社会最大的关注和保护,南方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一次次艰难挫折,一次次危亡困苦,淹没了楼房、同胞,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震碎了一颗颗逝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重建家园的钢铁意志。在种种灾难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令世人瞩目,让世界震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造就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必须不断消灭贫穷和贫富两极分化,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方面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不断改革完善自己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造就了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好更快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变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自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虽然我国经历了曲折道路,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建国初期30年中取得经济建设的成就是伟大的,看不到这个伟大成就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既有过比较顺利的发展,也有过严重的挫折。这也就使得这些成就同全国人民做出的艰苦努力相比,同社会主义制度应当发挥的优越性相比,离人民实现根本利益的要求还有明显不足。特别是30年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凡事还未举动先问姓“社”还是姓“资”,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否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可结合性,把我国社会主义搞成了半产品、半自然经济。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告诉人们,对社会形态进行最优选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后,如果不能自觉地进行改革,创建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那么社会主义就随时都有失败、倒退的危险。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更好地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再一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针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进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0年多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坚持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从多方面多领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一起上,充分谓调动了中央、地方、企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优越的社会制度不能代替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一切项目都要等国家来投资,很多经济建设就会失去机会和可能。其实,无论是国家的投资贷款、集体集资或是劳动群众的勤劳合资,只要投入的生产活动是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可以给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都带来更多利益,就都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体投资生产的积极性,依靠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更好地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前传统的看法是“大河满了,小河才有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实这种观点有片面性,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大河小河相互依靠的关系,大河可以帮助小河,但大河的水是从小河汇集而成的,要想让大河水满,必须有尽可能多的小河水满,这样在个别小河无水时大河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小河。全方位解放生产力,民富国强,利国利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促成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就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避免两极分化,就难以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落到实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人地位,可以极大地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缓解和避免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制度下只由少数资产者充当主体主宰经济的弊端,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创造更加广大和更具活力的微观基础。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追求企业家单方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实体,而且同时还是一个开发工人能力、符合工人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社会生态经济实体。换言之,在经济活动中顾及人民根本利益,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要求的现代企业,使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人”和“生态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是要搞绝对平均主义,而是要在确立人民社会主人地位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点是劳动获得财富,并使用和消费财富。要使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通过劳动占有和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个人这种对劳动成果的占有和支配,首先是承认和保护,然后才是调节。也就是说,要将财富的创造、占有、分配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保护劳动者对劳动所得的合法权利,坚决制止对劳动所得的不法侵害。 激发人民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社会角色。在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制度下,工人阶级不论做出多少劳动贡献,都只能得到相当于最低基本生活费用的工资,由于贫富两极分化和受到资产阶级政权的压制,工人阶级的社会角色选择难以通过多做劳动贡献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可以为让所有社会成员都通过多做劳动贡献选择社会角色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扩大人民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机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们的劳动和劳动所得得到了更多保护,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进城打工、自主创业或自主择业等方式加入了寻求发挥自主劳动的行列。从知名度很高的电影明星、劳动模范、知识精英,到默默无闻的农民工、城市居民、政府职员,他们各怀雄心壮志、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通过多做劳动贡献选择社会角色的道路。 激发人民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会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与社会角色相应的权利。自古以来的人类历史上,劳动贡献和权利之间常常发生不相匹配甚至严重扭曲的情形。这种情形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享有权利的人并一定做出相应的劳动贡献;做出劳动贡献的人并不一定享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做了很多另一部分人应做的劳动贡献;而这另一部分人则占有了为他们做出了劳动贡献的那一部分人的权利。例如,资本主义虚伪民主制度下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就属于这种劳动贡献与权利不相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则可以使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所得受到更好的保护,让劳动者有了通过劳动得到、使用和支配自己劳动成果的更多权利。 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或多或少地为人所注意到了,有一个原则人们在内心深处都是认可的:种豆者得豆,种瓜者得瓜;谁播种谁耕耘应该允许谁收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可以更好地贯彻这种产权原则,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尊重和保护一切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贡献力量的劳动者,无论他们属于社会哪一阶层、哪一地区;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一切通过劳动得到、使用和支配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激发全体人民强大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用充满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让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全体人民。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体会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