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看不懂的香港医疗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胡怀国) 必须承认,对于医疗制度,我绝对是外行中的外行。不过,考虑到我们课题组长期研究内地医疗问题,在港期间也常读到关于医疗方面的争论,再加上近来有少许个人体验,故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情况。所有内容,可做定性理解,勿予定量借鉴,尤其是不要同学术联系在一起,纯粹是生活中的体验。 言归正传。刚到香港,就被香港的医疗制度弄得一头雾水。许多事情,夸张到难以理解的地步,尤其是排队“轮候”!香港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很多,资源应该不匮乏,但公立医院的“轮候”却极为夸张。 有个香港同事,母亲得了癌症,问起情况,向我大吐苦水:公立医院,要轮候三至五年,估计肯定等不到了。万般无奈,只好亲朋凑了几十万,弄得他至今36岁了,还无法结婚(主要是房子问题)。 一、香港的主要医疗机构 香港的医疗机构有许多种。首先是公立医院,实行免费医疗,不用花钱,但轮候时间通常非常长。急诊例外,仅需缴纳100元挂号费,但按紧急情况分类后,经过急救,多数非急性的大病,仍需进入慢慢轮候之中。 绝大多数公立医院,都开设私立病房,但收费奇贵,动辄以万为单位。比如,有个朋友,打针后需到病房休息两小时,床位费照收2,500元(香港大学附属的玛丽医院);很简单的打针,除了药费、针管费和医生费之外,护士每打一针收250元(私人诊所通常是80元)。 另外还有私人诊所,遍布大街小巷,但通常是一个前台小姑娘(负责预约、接待、拿药等)、一名医生,一个人精通中医西医,熟谙内科、外科、精神科、妇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等,让人感觉不靠谱! 至于中医,在香港长期不被政府承认。我曾采访过一位老中医,此公健谈,同我聊了一个下午加半个晚上(我的万余字采访初稿,他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供亲朋下属传阅;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公司搞了一个大型项目,在“名人”中选了几十人,每人交2万还是4万、每人几页纸,我们采访后编一部大型画册,当然包装不错,有主要领导人坐阵,公司创收、员工瞎忙活(已有工资,属分内之事,无稿酬))。它们最便宜,也是普通市民最常光顾的地方,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养”,不少病种未必适合。 二、公立医院 香港公立医院的轮候时间之长,是出了名的,市民意见亦很大。去年,财政司司长心脏病发,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在心动脉还是静脉内加一个三角形支架);不久,有市民亦因心脏病急诊送院,检查后归为次紧急,需轮候。次日出院,返家即亡,于是事件遭市民狂轰。在公立医院急诊方面,去年底有一段个人经历,记于此,或有助了解相关情况。 去年底,公司与母公司餐聚,共十多人,对方带了6瓶茅台,我们带了4瓶西凤和一箱红酒。其中母公司的某员工,酒量在香港是出了名的,据说至少3斤,媒体多有报道。我一看阵势不对,借口胃不舒服,决定滴酒不沾。不过,有位同事,素来喜欢茅台,每次过关都会买一瓶,家中净是酒瓶子。当夜狂饮,估计至少斤半,中途已醉,于是社里委托我送他回去,至小区已不省人事。汇报后,社领导不同意拨999喊救护车,于是打的送至临近公立医院。 约10时至医院,交了100元急诊费,于是来了几个医生和护士,在他身上连上各类仪器后(墙上有各类插孔),告诉我:有意外,按某按钮,然后等待。一会儿,护士送来分级结果,属于“次紧急类”。我看了看告示牌,“紧急类”需等待10分钟,“次紧急类”约等待4个小时。 同事打着鼾,似乎睡得很舒服,我只有一直等。约2:30,护士进来告知,推入病房,做进一步观察。医生看了约三分钟,结果是:留院观察。于是,又没人理了,同事仍然是一身“导线”、躺在床上熟睡。到了凌晨4时,我实在顶不住了,因次日公司还有事情,于是在他内衣里塞了几百元钱和钥匙,向护士留下电话、告其有事联系,独自打车回去了。晨6时,护士打来电话,说同事睡醒了,可以走了,称其身无分文,要我去接他,看来他真是醉得不轻;于是让她将电话转给他,告知打的钱和钥匙所在,等等。 简而言之,急诊一次,挂号100、车资若干,医院未花费一分一文(有事急救、无事观察而已),我熬了半夜、同事在那里睡了一觉。次日,同事告知,胃疼、头晕;若在内地,酒醉者,医院肯定会为其挂吊瓶、补充水分(严重者会洗胃),并加些消炎之类的护胃药。看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收费有收费的好处。 我过去觉得,内地应该搞些分类制度,譬如多付费可享受更好服务、不愿花钱可享受较低的基本医疗,政府资助与非资助并存等(比如专家门诊,协和医院与县医院竟然无多少区别,至少前者5000、后者5元有合理性,从而前者可吸引优秀人才、专注疑难杂症,而不是现在一窝蜂拥向协和、养活了一大堆挂号“黄牛”)。不过,香港私立医院收费之高、公立医院之服务如此夸张,觉得各有各的好处,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三、私人诊所 私人诊所,遍布大街小巷,收费较低。不久前,太太感冒,吃了幸福伤风素后,两日仍不退烧,有些担心,于是看私家医生(我们现在也是医疗包干)。服务很热情,把把脉、摸摸额头、看看舌喉(多数属于中医的东西),开了三日约七八种药(纯粹西药),费用总共390元,时间约10分钟。从消费的角度,应该物有所值,但我总怀疑其水平:一个30出头的小伙子,不可能兼通中西医及各科!同时,除了医学知识,医生看病,非常依赖医疗设备的辅助和个人经验。但是,私人诊所的诊断器材很一般,且各科中,具体到任何一科,其个人经验必定有限。 四、中医 在香港,长期以来政府不予承认,而是称之为“草药贩卖者”(执照),等同于一般卖菜的。因此,医师看病不收费(针灸会收),收入主要靠病人抓药。中药药材很便宜,估计不会超过深圳50%;多数日常小病,费用可在100元内。于是,多数市民、尤其是基层市民,更愿意看中医。 不过,尽管后来政府通过“注册中医师”资格考试,承认了中医的医学性质,但在政府医疗保障体系、商业保险中,仍有诸多不便。2007年我采访该中医(同香港不少人一样,唬头不小,任“国际中医中药总会理事长”、“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院长”等职),他们正在争取“中医病假纸”。当时,好像凭西医病假纸可以请假、中医则未可;不少公司或保险条款,中医费用亦不可报或全报。 (待续) 2010年3月25日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看不懂的香港医疗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