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34期(总第1645期)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分析
去产能这块骨头到底有多硬?
[导读:去产能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但其难度之大也令人揪心。遇到市场回暖时,企业能否有钱不赚?去产能如何安置人员?民企和国企,谁该被淘汰?市场化和行政指导如何协调?这些问题,都是难啃的骨头,考验各方的智慧和决心。]
盈利了,还去产能吗?
去产能遇到盈利创新高 4月份钢铁日均产量创记录
据相关数据,在螺纹钢期货4月疯狂的涨势刺激下,钢铁生产出现了近十年来最好的盈利水平,由此引爆钢厂的生产热情,当月钢铁日均产出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
国家统计局5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粗钢产量为6942万吨,同比增长0.5%。总数虽然低于3月的7065万吨,但考虑到四月实际工作日少于三月,则四月日均产出为231.4万吨,超过了2014年6月创下的峰值记录。而前四个月总计产出为2.614亿吨,同比仍下滑2.3%。
在这背后,吨钢毛利不断攀升,钢企盈利面持续扩大。据光大证券分析师王招华在4月底的测算,其模拟的钢铁业利润已接近10年来最高水平,4月钢铁业税前利润已逾400元/吨,创2008年底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已接近历史单月最高水平(580元/吨),税前利润率则更为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此前,中国钢铁行业已亏损五年之久。
最大的刺激源头是期货价格暴涨。螺纹钢期货价格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飙涨了80%,4月当月涨幅近30%。业内分析,主要是受到政府推出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的推动,比如刺激房地产市场、大力投资基建、信贷宽松等。
受此影响,主要钢厂纷纷提升现货钢材价格。建筑钢龙头企业沙钢在4月中旬报出的价格中,许多品种大涨550元/吨,至每吨3000元以上,涨幅高达21%。这是建筑钢一年多来首次站上3000元。
受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去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出现自1981年以来的首次萎缩。根据麦格理分析师IanRoper的数据,中国去年关闭了5000万-6000万吨产能。
然而,今年的钢价回升虽然让钢企开始摆脱亏损开始盈利,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去除过剩产能的努力遭遇阻力。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的一半,其过剩产能是美国产出水平的四倍。政府正大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等两高一剩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国务院之前提出,要在已淘汰9000多万吨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计划到2020年进一步削减1亿-1.5亿吨产能。然而,钢价大涨推动钢厂纷纷增产,就连那些停产但尚未关闭的“僵尸”钢厂也在恢复生产。
中国联合钢铁网(Custeel)4月底的调查显示,68座高炉已恢复生产,估计产能达到5000万吨。中国小型钢厂的产能利用率从1月的51%提高到58%。我的钢铁网(Mysteel)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型钢厂产能利用率已从84%提高至87%。麦格理分析师Ian Roper称,去年关闭的产能中,现在已恢复生产的超过4000万吨,“鉴于价格和利润率的反弹,产能削减已被抛在脑后。”
高企的产量迫使中国钢厂大量向海外廉价出口。但在全球性产能过剩背景下,欧美认为中国存在钢铁倾销行为,并对中国钢材发出反倾销禁令。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欧洲议会5月12日以546:28的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让中国15年的等待成空。决议认为,在欧盟目前73项反倾销措施中,中国违反了56项。
不过,“疯狂的螺纹钢”行情5月份未能持续。在监管层和交易所多措并举、抑制商品期货市场过度投机的干预下,螺纹钢期货价格自4月26日见顶回落,5月9日至13日一周13.1%的跌幅创2009年该品种上市以来最大单周跌幅,周五收盘报每吨2030元,回到4月初水平。
钢企“起死回生”猛炼钢 原因何在?
路透报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导致中国山西中升钢铁有限公司去年10月关门停产,当时该公司的待售钢材库存足以铺就从旧金山到美墨边境的高铁轨道。而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举措推动中国钢材价格突然逆转上扬,于是一切又都变了。尽管全球钢铁市场滑坡,这家公司却起死回生,卖出了10万吨钢材库存,现在包括螺纹钢和钢丝筋条在内的日产量达到4000吨左右。
像山西中升这样的中国钢厂被称为“僵尸企业”,因为它们已在近年来钢价下滑的情况下停产。而这些企业现在又活了过来,并且是在其他国家强烈要求中国削减产量的时候。虽然中国明确表态要削减产能,但在山西等地的钢铁城镇,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钢铁产业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政府要想驯服这个产业何其艰难。
迫于当地政府的压力,包括山西中升在内的很多钢厂都在钢价合适的时候立刻重新开工;这些企业往往是当地的大雇主和纳税大户。由于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其他很多钢厂即便是在产业低迷期也还能勉强生存,当地政府害怕出现大规模裁员,也不愿被钢铁企业的债务拖累。
钢厂重开对地方企业也有其他连锁影响,提高了炼焦煤的需求,以及煤炭的需求。“后面的小孩也上来了。每个小孩现在中国都讲的要买房要买车,”山西中升负责监督生产的陈学武称。“这个是他们基础保障,所以说这块也是需求的一个保障。”
中钢网(steelcn.cn)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左右,仅山西省就至少有23家钢厂关门或停产。其中部分现恢复生产。尽管有这些钢厂关门,但山西省去年产钢3850万吨,相当于英国产量的三倍多,而该省仅是中国第五大钢铁产区。中国钢铁总产量为8.04亿吨,在全球居首位。
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Research)在4月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钢铁厂的信心比多年前更为乐观,陈学武的讲话反映出这一看法。陈学武称,市场可能有波动,但总体上我看法乐观。举例来说,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减产主要是淘汰落后产能。我们不在其中。
而另一家钢企文水海威钢铁成立于1985年,鼎盛时期拥有8000名员工。由于利润骤减,公司不得不在大约六个月前首度关闭。但现在,吕梁市政府希望这个纳税和就业大户重新开工。据媒体报导,吕梁市市长和副市长3月参观了该厂,敦促工厂管理者尽快恢复生产。该公司表示,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文水海威钢铁旗下位于文水的管理人员Han Hui(音译)向路透称,公司位于吕梁的高管在与政府官员会晤,讨论融资、电价、及重新开工所需的基本要素等问题。他还称,公司也在寻找合作伙伴。“钢价并不稳定。如果条件合适,我们现在可能重新开工,”Han Hui称。这番讲话反映出部分钢厂运营者的看法,即考虑到中国经济普遍放缓,前景仍不明朗。
5月9日,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其中钢铁和铁矿石价格以6%跌幅领跌,因围绕中国需求的担忧加剧,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扩大已延续两周的大幅跌势,工业金属市场的虚假反弹也戛然而止。4月份,投机性资金涌入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押注中国经济即将触底。疯狂的买盘引起国内交易所及监管部门的高度警惕,担心量价齐涨可能导致泡沫形成。为了限制钢铁及煤炭等商品投机活动,三大商品交易所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提高交易保证金、手续费、以及扩大涨跌幅限制等等。
4月份,钢铁净出口同比增长8.8%,1-4月份净出口同比增长9.4%。路透分析指出,1-4月份期间,上海交易所近月交割的螺纹钢期货价格飙升48%,并暗示出潜在的需求上升,在此之际,为什么钢厂会出口更多的钢铁?难道不应该多在国内销售吗?与此同时,钢铁产量依然疲软,情形不大可能是钢厂加大生产用于出口。
答案可能是,中国的钢铁需求并没有出现可持续性增长。钢铁使用量在3月份前后有所回升,这属于季节性现象,但即便如此其上涨幅度也不是那么显著。钢铁贸易商的工作是预测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今年施工季开始时他们所持有的钢铁库存低于上年同期,表明该行业的潜在实际需求有限。
花旗集团的Tracy Liao估计,基于出口和库存的变化,中国4月实际钢铁需求量同比至少下降7%。1-4月份的实际需求量同比跌幅至少为5%。
日经新闻认为,钢企重新点火并非是因为已渡过“严冬期”和钢铁需求复苏。宝钢等大型钢企预计行情复苏,从2月开始果断涨价。主要钢材价格每月提高了5-10%,由于铁矿石价格下跌,钢企的利润空间得到改善。大型钢铁企业在4月发布了2016年1-3月财报,销售额和利润的同比双下降和亏损仍然突出,但与2015年10-12月相比已出现改善迹象。
但钢铁市场的行情改善预计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宝钢财务总监朱可炳悲观地认为,(僵尸)企业复产后,市场行情可能会再次恶化。新的不稳定因素也开始浮现。“钢材的期货交易已经超过中国股票交易”。4月下旬中国证券业遭受冲击。建筑用钢筋的交易额接连几天达到6000亿元,超过了上证和深证的总交易额。股市泡沫破灭,失去方向的热钱开始涌入期货市场。与2015年底相比,钢筋的价格一度上涨50%以上。
据世界钢铁协会预测,2016年中国钢铁需求为6.45亿吨,比上年减少4%。如果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增产继续,再加上大量热钱流入,供需平衡的再度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2016年是钢铁行业效益回升的决战年”,4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振江在行业会议上这样强调。但单从钢铁产业的生产一线来看,此次的“改革”极有可能与往常一样不了了之。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在FT中文网发表的文章指出,“钢坚强”成为中国经济语境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只是这些现象背后代表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很多共性。政策主导、投机猖狂以及市场浮躁,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典型经济标签。
但无论如何,螺纹钢遭到爆炒,也给“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困难,钢价扶摇直上,大量的钢企开始复产以追求短期利润,使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将更为缓慢。更加重要的是,钢铁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基建和房地产等相关的线材,一类则是以消费和制造业相关的板材。作为相对低端的钢铁产品,线材是本轮“去产能”的主要对象,而作为线材的主要代表,螺纹钢的被爆炒在某种程度上给政策带来两难。在这样的状况下,淘汰产能可能先行,这是因为目前的产能利用率仍然低于80%,但减少产量则可能并非想象中顺利。在各方的利益博弈下,可能出现产能下降但产量高企的尴尬。
去产能遭遇复产 会半途而废吗?
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钢铁产业已经率先掀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攻坚战。据报道,各地方设定的目标之和已经超过了中央拟定的目标。
据悉,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的热情都比较高,去产能政策落实到位是好事。但钢铁行业去产能背景复杂,部分地方政府争先“比高”去产能目标可能会造成落实过程中的一刀切,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月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将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同时,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对于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随后,各部门密集出台落实意见。仅4月中旬里的一周,国土资源部、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安监局、一行三会等部门就出台了相关文件。
与此同时,各地方钢铁去产能目标纷纷亮相。有媒体统计称,目前已有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重庆、青海等7个省份出台了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而上海、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政府已经审议通过具体实施方案。从操作路径来看,地方供给侧改革大多把“做减法”的重点放在了去产能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央划定了1亿-1.5亿吨的钢铁产能压减目标,但目前地方披露的额度之和已经远远大于这个数目。
不过,有分析认为近来部分省份煤炭行业去产能出现“减产能不减产量”的迹象,比如某些煤矿看起来减少产能数百万吨,但减少的是核定产能,并非实际产量。甚至有业内人士称,一些煤企收缩开采只是权宜之计,如果行情回转仍有打算恢复生产。这也是钢铁行业去产能执行过程中需要防止的现象。
有分析称,现在是去产能的前期,还处于体制突破和理顺的阶段,随着去产能的深入,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市场需求也是去产能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不能因为目标一刀切。有人士称,应该引起警惕。“尤其要防止后期落实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的粗暴处理或者造假搪塞。”
而近期的钢铁行业复苏是假象。今年以来,钢铁价格逐步走强,复苏回暖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停产或减产企业也陆续传出复产信号。但行业分析师认为,钢铁行业的回暖只是“季节性”的小阳春,整体过剩依旧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的基本现状。
从政府层面来看,市场的短期回暖并没有动摇去产能的决心。河北省政府近日召开会议称,必须痛下决心,持续加力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确保实现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尤其不能因为回暖就掉以轻心。”山西一名官员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地方政府形成考验的是,在去产能过程中,企业和地方都将面临棘手的减员难题。公开消息显示,目前仅有武钢和鞍钢公布了未来几年的裁员计划,武钢约5万人、鞍钢约6万人需另谋生计。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近日称,从2016年开始,钢铁去产能需要安置的钢厂职工有40万-50万人。除人员安置困难外,债券违约也困扰着钢企,如爽约多次的10中钢债至今尚未兑付。
除了需要安置大量职工外,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财政和税收的考虑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去产能的意愿。意见对此明确指出,使用专项奖补资金要结合地方任务完成进度、困难程度、安置职工情况等因素,对地方实行梯级奖补,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符合要求企业的职工安置。
据最新消息,《经济参考报》援引权威人士称,化解产能过剩的第一阶段将主要在钢铁和煤炭产业展开,在选定化解产能过剩首批试点的基础上,分区域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签订责任状。钢铁首批试点包括山东、山西、河北,以及国资委旗下多家央企,煤炭则包括黑龙江、山西、陕西以及国资委旗下多家央企。各有关省市区和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制定并报送煤炭、钢铁化解产能过剩责任书,其中对于下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任务目标和措施等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时间表。
该报道称,从操作路径来看,地方大多把去产能的重点放在推动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上,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并且给予资金、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认为,中国钢铁业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在行业陷于最困难的时候,重组阻力会更小。通过出清“僵尸企业”、国有股减持以及国有钢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未来中国钢铁行业的国有资本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经济参考报》称,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制定的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八个去产能配套文件已出齐。在此轮去产能的过程中,煤炭、钢铁行业共涉及约180万人,其中钢铁行业涉及50万人。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文件显示,中央财政积极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将涉及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的使用方案。
坚决去产能 如何安置人员?
去产能直面失业难题 国企隐形失业逐渐公开化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近期赴山西太原和吕梁两地,对部分煤炭和钢铁企业去产能和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
曾湘泉建议深化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从根本上摆脱国有企业“盲目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盲目再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这样的恶性循环机制。
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第1季度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报告显示,CIER指数从上季度的2.09跌倒1.71,也是近7个季度以来的新低,CIER指数的变化反映出当前就业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曾湘泉指出,从CIER指数可以看出,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整体的就业形势出现趋冷迹象,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持续下跌。这一趋势与宏观经济持续走弱的情况相吻合。产能过剩使得传统行业的利润急剧下降,进而波及就业市场。
曾湘泉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劳动力市场仍然需求大于供给,职位空缺多,这种主要由劳动力供给下降所导致的供不应求不能认为是我国就业形势好转。相反,从周期性因素来看,2015年以来,就业市场景气度一直在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在今年第二季度还将延续。
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和政府资源整合政策的影响,煤炭企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导致企业冗员急剧上升、用工量缩减、工人工资下降,企业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国有钢铁企业人员过剩问题突出。
与民营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相比,受到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员工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解聘员工非常困难,企业用人应对外部环境变动的反应较慢,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足。虽然当地煤炭和钢铁企业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当地政府对于公共就业服务和建设的投入也不足,软硬件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
曾湘泉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确实强化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制,从正面讲,《劳动合同法》增强了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避免了社会风险;从负面讲, 《劳动合同法》的有些条款过于刚性,企业裁员缺乏自主性,比如对企业大规模裁员实行报批制度,如果政府不同意企业也无法裁员,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国企隐形失业上升主要还是由国企制度决定的。外企、民企也有劳动合同法的问题,但都不会影响到它们裁员,无非是补偿多一点。现在国企职工若从单位消失,职工好像失去归属感了。这说明从2008年开始劳动关系的改革没有取得根本进展,国企中身份管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从这个意义上看,还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够。
若要彻底解决国企隐形失业的问题,必须深化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从根本上摆脱中国国有企业“盲目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盲目再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的恶性循环机制。
《财经》杂志2016年第50期文章指出,涉及职工安置、银行贷款等问题,地方畏难和企业抵触情绪较大,再加之一些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还要为完成压减任务投入财力,化解过剩产能,在一些地方处于“胶着”状态。
钱从哪里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央财政已安排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主要用来安置职工,如有需要还可增加。同时,要求地方的配套(政策)跟上。5月12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有关去产能的财税支持、职工安置等配套文件已印发,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将于近日印发。各省各企业的职工安置资金何时到位、如何分配?不够的部分企业和地方财政怎样筹资,和国企相比民营企业能享受哪些政策等,诸多问题让去产能呈现“胶着”状态。
3月12日,黑龙江省省长陆昊表示,接下来的两年至三年,龙煤集团还将分流安置5万职工。但他强调,分流是组织化分流,不是把职工简单推向社会,且将集中资金解决井下职工欠薪问题。
组织化分流一词,区别于1998年前后的下岗潮。今年以来,人社部、国资委官员在多个场合表示,这次国企改革、去产能不会再引发下岗潮,试图给困难行业的职工吃“定心丸”。不过,人往哪分流,仍悬在过剩行业的职工心上。
龙煤集团之前采取的转岗至其他系统的分流安置,只是一种方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称,“各地情况不同,不可能统一政策。”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历称,所在城市的吸纳能力较弱,企业压力很大。目前的分流方式是竞争上岗、内部转岗和退养等,部分员工经协商后,的确将通过经济补偿金解除合同。
杭钢在分流安置方案里给员工提供了12种选择。包括提前退休、提前退养——连续工龄满15年、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10年以内、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可办理提前退养;集团内就业安置,通过竞争上岗,分流到集团公司辅助单位、新成立公司等,工作年限续接,但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并转移社保关系;竞争上岗到其他省市属国有企业,按《劳动合同法》核定经济补偿金;服务输出,由杭钢成立一家人才公司承接社会服务项目,职工变更劳动合同到这家公司,获得一次性奖励1万元并领取经济补偿金,工资按当年杭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对于放弃选择任一分流方案或双向选择未就业的职工,享受两年期的待岗政策。
这次去产能的另一个难点是,国企分离社会职能。以(大)同煤(矿)为例, 2015年企业办社会机构420个,涉及2.95万人,年净支出39.5亿元,人多量大,负担沉重。
一些老国企因处于独立的工矿区,职工家属多,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机构,这部分成本测算、职工安置标准等,国家没有具体的政策指引,“企业想把社会职能移交给地方,但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或者是接收管理但人员不要,双方处于拉锯中。”
在改革中,人员分流与安置资金交织并行,中央、地方、企业三方角力。2016年初下发的煤钢脱困意见是,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基本原则,通过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保障结合,多措并举做好职工安置。
地方希望中央,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和地方财政的关系更加复杂,企业自身靠处置土地、房产、设备、重组等方式筹资,但处置资金不够用,就寻求地方财政补贴,或直接拨款,或收回企业划拨用地出让,再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安置职工。
职工提前退休、退养,对应的养老金支出也需要地方财政“买单”。目前国企下岗职工的生活安置,仍是中央支持、财政补贴,并不单纯通过社保体系予以保障。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认为,现在安置成本已非当年,又存在不少僵尸企业,“一些地方财政十分吃紧”。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依法去产能和安置职工,让2007年修订的《企业破产法》(下称“破产法”)这部“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真正发挥作用,而非主要依赖行政手段。
重整与停产,哪个选择更好?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认为,目前有两个改革大方向。一是那些还能维持的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员工持股改革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法,增强企业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减少企业减员分流的风险。二是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重整或清算两种方式。破产清算,即是关门走人,按照《企业破产法》、《劳动合同法》等安置员工。适用破产重整的,接盘方必须同意接收在岗职工,如果企业改制为民企,则需要支付职工转换身份的补偿金。
去产能中的国企和民企
国企与民企眼中的“去产能”:谁应该被淘汰?
华尔街见闻最近发表的文章说,在政府全力“去产能”之际,中国第二大民营钢企却计划将产能翻番,而且直言这与政府政策并不冲突。据彭博报道,北京建龙钢铁控股董事长张志祥最近在会议上称,公司计划通过并购,将年产能从现在的23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张志祥表示,去年从破产的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收购的工厂,5月重启生产。
建龙钢铁在大约10年内,从一家小钢铁厂成长为全球前20大钢铁企业。2015年建龙以盈利6.73亿元位列中国钢企利润第9位。而海鑫钢铁曾是中国第二大民营钢企,资产曾高达40亿元,年产能300万吨,但因欠下巨额债务于2014年3月停产。去年9月,建龙全资收购了海鑫。
张志祥认为,他的计划与政府的导向并不冲突。据彭博报道,张志祥说,困扰中国钢铁业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分散;因此当务之急是整合并购足够的数量,以达到经济规模,然后,再进行第二个步骤淘汰过时的产能。他说,这是从日本吸取的教训。
张志祥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已是行业共识。多名政府和国企领导也都认为,在去产能大势下,钢铁行业将重新洗牌。
既然通过兼并重组来去产能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那么去产能究竟由谁来承担,兼并重组应该由谁来主导,以及国企和民企到底谁水平更高呢?今年两会期间河北省内就发生了一场有趣的争论。据《华夏时报》报道:“希望你们这些企业家能够带头适应新常态,多讲讲怎么创新、研发和转型。”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评价说,“老是讲这些东西,我都替你们着急。”“有些东西政府不要干涉,市场上能够挣钱就中,销路好我就纳税。”孟兰芝坚持认为,开会听市长,卖钢材听市场,市场大于市长。
“过去的一年,虽然钢铁产业形势低迷,但是企业还能够保持盈利,而且利润还不小。”在3月8日上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四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天柱钢铁集团董事长孟兰芝在发言时称。闻听此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突然来了兴趣,问道:“利润有多少?”孟兰芝说,她的企业现在有5500人,年产360万吨,去年一年盈利2.8亿元,而且是税后。此外,天柱钢铁集团在北京石景山与首钢合作设立了一家外贸公司,去年还出口创汇1.65亿美元。
根据孟兰芝给出的数字,张庆伟立刻计算出,她的厂子平均万吨钢用工15个人左右。随后,又有人问了职工年收入、财务费用、不动产负债等问题,孟兰芝一一作答,她表示,工人平均月薪达到4000元-5000元,炉前工10000元以上。
在孟兰芝看来,企业之所以能够盈利,因为民企的决策快,“不失时机”。她举例说,去年底,她判断中间商已经没人敢存货了,今年开春钢材一定会涨价,于是预存了10万吨。春节过后,从初七到现在,每吨钢材涨了140元,这样一来,这一年的盈利就都出来了。
听完她的介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建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民企与国企相比,谁的水平高?”“我不比他们差。”孟兰芝毫不客气地回答道,“王义芳再聪明,他也没有我们这么快的决策权,他们的价委会我参加过。”
王义芳,是河北钢铁集团原董事长,王义芳回应说,河北钢铁的人均工资、财务费用等在国企中只能算中等水平,即便如此,一吨钢也要300元的人工成本,而民企这一块不超过50元;财务成本方面,民企一吨钢45元,国企200多元,加在一起就相差了400-500元。同样的售价,民企是持平不赚钱,国企就得亏损400元。
孟兰芝反驳道:“我们光是一个常务副总年薪就是500万元,我们的工人也要上‘五险一金’。”
“你再500万元,你整个的人工成本也要比国企低得多,你有多少工会的人?你有多少团委的人?你有多少管计划生育的人?”王义芳反问道……
争论归争论,在实际去产能过程中,国企和民企究竟孰轻孰重?对此,河北国资委主任王昌的答案很简单:去产能与钢铁企业的所有制属性无关。
他今年3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只要符合去产能标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去产能。“在同等条件下,国有企业要起到带头作用,承担更多责任。”
首先,要看企业在什么地方布局,这个区域内环境容量能不能承载。其次,主要看企业的装备水平以及产品、能耗、排放水平。按照这个标准,轮到谁头上就是谁。比如说你的排放严重超标,人家排放低,肯定去你的,这还含糊吗?你的能耗高,人家能耗低,肯定去你的。我们的目标是,把先进的产能留下,把落后的产能去掉。
李克强:我们要央企干什么?不是为了和民营企业抢饭碗
据中国政府网,在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列出央企“瘦身健体”时间表,并强调要央企不是为了和民企“抢饭碗”,而是要在基础行业下功夫,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李克强在这次会议上列出了央企改革任务清单:在两年内压减中央企业10%左右的钢铁煤炭现有产能;用3年时间通过债务重组、兼并重组、关闭撤销、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处置央企子公司中的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今明两年使亏损资子企业亏损额下降30%,亏损面缩减30%;力争实现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
李克强称,“有些央企,主业虽然盈利,但副业几乎把主业‘吃’掉了,国有资产几乎被‘啃光’了!还有一些央企是反过来,副业做得很强,真正的主业却严重亏损。”“我们要央企干什么?不是为了和民营企业抢饭碗,而是要在基础行业、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下功夫,要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啊!”
他还表示,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仍然存在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层级多、子企业数量庞大等突出问题。他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今后要整合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有序转让退出非主业资产,控制连续亏损、从事非主营业务等企业的员工总量,严格定岗定编定员,精简管理部门和人员,加快构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机制。同时,积极稳妥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
去产能的煤炭业样例
山西煤企利润微薄 如何自救?
据5月16日出版的《财经》2016年第50期文章,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曾如此慨叹。
山西煤炭行业从2014年的盈利28.7亿元,跳崖至2015年的巨亏94.25亿元,这是多年来首次煤炭全行业亏损。进入猴年,煤炭行业仍未出现回暖的任何迹象,煤价还在下跌,市场继续萎缩。
“煤炭去产能”,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词汇。有山西媒体称,山西省正在采取“五个一批”措施去产能,即:依法淘汰关闭一批“僵尸煤矿”、资源枯竭等煤矿;行业重组整合一批优质煤矿;退出一批“减量置换”煤矿;依规核减一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灾害严重矿井;搁置延缓一批不具重组整合条件的煤矿。然而,过去数年行政推动的多轮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已使山西诸多煤企债台高筑。
早在前年和去年,山西煤企已经开始大幅降薪,但无法挽救煤炭市场颓势。大面积的“转岗分流”“开源节流”,成为山西煤炭企业的“次选择”。目前,山西各大国有煤炭集团,如同煤、焦煤、晋煤、阳煤、潞安,相继下发了转岗分流、停薪留职、休假待岗等内部救市措施。其中,焦煤麾下的西山煤电集团,对各大分公司、子公司下发了具体指标,欲在2016年减员12517人,占在册人数的15%。焦躁的情绪笼罩着整个矿区,在为前途和生计担忧的同时,许多职工喊出了心中困惑:“黄金十年,煤炭企业赚的钱去了哪里?”
西山煤电集团白家庄煤矿始建于1934年。因为资源面临枯竭、债台高筑,不得不于2004年宣布“政策性破产”。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白家庄煤矿累计亏损8000余万元,企业资产1.36亿元,债务1.73亿元,早已资不抵债。为摆脱困境,白家庄煤矿一直在筹备新的接替矿井——年产500万吨的古交杨庄新矿,至今尚未建成。于是,白家庄几千矿工开始在原有井田上进行“残采”,即开采昔日残留的边角料资源度日。目前,白家庄的坑口含税价为每吨65元,而吨煤开采成本则高达300元以上。按年产100万吨计,该矿每年会亏损2亿元以上,且“开采手续需要三个月一审批”。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白家庄煤矿都是不折不扣的“僵尸企业”。但是,这样的国有企业偏偏一直顽强地活着。其中逻辑,是“几千人总要吃饭”。
从2013年开始,白家庄煤矿就已开始转岗分流,手段是对外输出劳务。说是“对外”,其实还是“内部消化”——向西山煤电集团的子公司、控股公司输出采煤工人。
联盛集团原系私人煤炭企业,后被西山煤电集团的上级公司山西焦煤集团托管。
西山煤电集团明确了六大转岗分流渠道。其中,即包括“清退使用非在册人员”,具体表述为“地面使用非在册人员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劳务承包用工、退休返聘人员、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的用工等,清退后由本单位富余人员补充相应岗位;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井下用人,利用富余人员组建井下开掘、安装等专业化队伍,逐步替代井下使用的非在册人员”。
这意味着,国企在册职工转岗分流时,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民营煤矿从业者和大批“临时工”,会遭到不同程度的遣散。
白家庄煤矿把这些转岗分流措施进一步浓缩为“经营承包、双向选择”,即全矿各个单位、部门、外派队伍,全部实行经营承包,经营单位碎片化、小型化,承包人和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享有充分的用工自由和工资分配权。
然而,岗位“僧多粥少”,白家庄还是出现大批没人选择的职工。对这批职工,超过55岁的,可以办理“内部退养”,月收入只能达到太原市最低工资标准;自愿暂停劳动合同的,单位给予办理;而无法内退且无人选择、也不愿暂停劳动合同的职工,则进行最长三个月的待岗培训,第一个月发太原最低工资的80%,即1296元;第二个月发放第一个月收入的80%,即1036元;第三个月发放第一个月收入的60%,即777元。
山西晋中市灵石煤矿有限公司(下称“灵石煤矿”)总经理段新春的态度则是,“对我们来说,不可能不去产能,也不可能裁员。”
在1998年前,灵石煤矿是晋中市属国有煤矿,因为资不抵债,被晋中市下放到灵石县管理,并改制为民营。煤价飞涨的几年,该矿除了每年大额分红,账户上总有三四亿元存款趴在那里备用。2008年,煤炭市场一度大萧条,山西开始推动全省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但此过程中,民营的灵石煤矿未被国企“吃掉”,反因产能优势,成为当地的资源整合主体企业之一。
山西省政府当时要求,办矿主体在兼并重组后,年产能规模原则上不能低于300万吨。在政府指导下,灵石煤矿收购了三个当地煤矿,成立了产能315万吨的永吉集团。为此,灵石煤矿花费了18亿元——三四亿元的备用现金以外,还向银行负债14亿元。
不料整合刚完成,煤价突然掉头向下。如今每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上亿元。“要是当年没搞兼并重组,我们不会有任何经济负担。”段新春苦笑。
为应对市场危机,灵石煤矿开始“开源节流”。节流,就是压缩各种开支,包括降薪,“但是无法裁员”。灵石县地处太原盆地南部的大山深处,产业单一,少有就业渠道,仅灵石煤矿所在的山沟里,就住着矿工和家属近万人。“你要裁员,矿工就无法生活,社会就乱了。”段新春说。
事实上,压垮山西不少煤企的最后稻草,是当年兼并重组所引发的巨额财务费用。白家庄煤矿一位值班调度称,“山西焦煤这些年赚的钱,很大一部分用于搞国进民退、兼并重组”,“收了一大堆没有资源的烂矿,老板们成功套现,国企却形不成任何效益”。
“去产能要结合实际。”山西晋城最大的煤炭国企——兰花集团董事长李晋文认为。“市场让企业去产能,企业心服口服;政府让企业去产能,企业心不服口不服。”李晋文称,山西诸多煤企在兼并重组潮中普遍做到了大矿化、机械化,安全环保少有瑕疵,但个个债台高筑,“七大省属煤企负债以万亿计”。但辛辛苦苦刚建起的产能,又面临新一轮关闭,使得谁来埋单成为巨大难题。
晋中市煤炭局副局长杨云良认为,一个9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并购费用、建矿费用、资源价款三项大开支,导致其总投资动辄超10亿元。
几乎每一个山西煤炭企业都有大量民间借贷,“要关闭,最起码不能让老板们拉饥荒,这是一个底线”;此外,关闭企业这样的大决策,必须经过董事会决策,所以,行政关闭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晋中市煤炭局局长义劲中坦言,“去产能”关乎煤炭行业的生死存亡,基层政府能做的,只是减免一些费用和企业负担,在特殊时期抓好安全生产等监管工作。
当下,多数山西煤矿都在坚持,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市场回暖。“开源节流”是他们目前所能想到的过冬之策,这其中即包括国企大力推行的“转岗分流”。
不过,已经有煤矿企业无法熬到天亮。
《财经》在晋中市采访期间,榆次区乌金山镇的官窑安源煤业公司正在向区政府申请注销煤矿证照。在山西省,这是煤炭企业主动“去产能”的第一案例,义劲中判断,这个煤矿的投资者应该是以前赚到了钱,没有什么负债,“现在他不再看好煤炭行业的前景,这也许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完)
(整理、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34期(总第1645期)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