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制造升级的有利条件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5年第21期(总第1537期)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分析
                       迈向中国制造2025
    [导读: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涵义是,在制造业领域,到2025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进入世界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国际背景是国外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内背景是中国制造业面临“两头受挤压”的窘境和亟待转型升级现实需求。实现中国制造业2025的奋斗目标我们有许多的有利条件,但也同时面临很多的困难。]
     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
     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缺少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我们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根据这个思路,工信部在战略论证的基础上用时一年多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我国计划用3个十年左右的时间,按照三步走战略完成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其中,“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被业界称为中国工业4.0战略。它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时间上看,规划的时间段相近,德国实现工业4.0还需要8-10年的时间,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国此前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类似,强调将智能化的设备、产品通过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而不同之处在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目前,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而我国工业企业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才能向4.0发展。苗圩强调,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需瞄准高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全面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战场,是制造强国战略取胜的利器。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必须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需把握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按照“中国制造2025”时间表,我国需根据实际稳扎稳打分步推进。我国用了65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成功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尽管我国已经具备了产业根基和条件,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及高端产品能力比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既要抢抓这一轮发展的机遇,趁势而上,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要从国情出发,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分步实施。制造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推进,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背景
     1.国内背景
     中国制造有多强?这个问题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够回答,中国有超过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大到轮船、机车、工厂装备,小到纽扣、吸管、笔芯,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国际市场上工业产品的价格可能会翻一番,且会经常出现断货的情况。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制造业支撑的中国经济经历了考验,在危机之后,受打击最大的,外向型程度更高的制造业又率先恢复增长,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也增强了其他国家恢复经济的信心。
     中国制造又有多弱?今年春节期间,日本的马桶盖火了。很多中国人不远千里跑到日本,就是为了捎几个马桶盖回来,看起来挺可笑,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攻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化解了“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生产力相对落后”形成的产品供需量上的矛盾,目前似乎又出现了“快速提高的消费层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形成的供需结构上的矛盾。
     “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受到两头挤压。”谈起“中国制造”,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透露出担忧。
     李毅中表示,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像航天、高铁、核电等,但同时在某些领域还十分落后,比如还有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等。2015年春节刚过,微软宣布关闭原诺基亚北京及东莞手机工厂,转至越南,两地工厂预计将裁员9000人。有专家分析称,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优势不再。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关键问题是要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晓强说。“我们在谋划工业4.0的时候,要全力打造工业3.0,同时,还要弥补工业2.0的欠账。这就是我国工业制造业的现实。”李毅中说。
     2.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正迎来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全球制造业将经历新的变革,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新工业法国”等。这些战略措施中包含的政策具有的共性包括: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和扶持;对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研发的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竞争环境的优化;对新产品市场的培育;对人才培育的改革。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可见,即便是最先进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而是不断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与升级。
     德国工业4.0的提出。“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新工业法国”计划。法国于2013年9月正式宣布实施“新工业法国”计划。这个计划洋洋洒洒,一口气确定了34个优先发展的工业项目,从宗旨目标到组织架构,从落实步骤到预期效果,无不规划到位。从这份计划来看,法国重振工业的模式具有三个鲜明特征:第一,注重实用性和渐进性。优先立项的三个标准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特点:首先,这个项目必须属于朝阳产业,前景远大;其次,涉及的顶尖技术必须是由法国掌握的,不会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再者,在相关市场上法国企业已取得领先,或有可能脱颖而出。一言以蔽之:法国重振工业的着眼点并不立足于开发出颠覆性的成果,而是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深耕细作,以求再进一步。历览34个优先立项,也确实如此:比如新一代高速列车、电动飞机,显然是继承了法国在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优势;而节能建筑、食品加工等领域,法国更是早已全球领先。这个计划里甚至包括智能纺织、木材加工等传统行业的项目,其实用性导向可见一斑了。第二,注重“两只手”平衡搭配。奥朗德的理念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负责搭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负责唱戏。那么,两只手具体怎样配合呢?“新工业法国”计划的准备和落实架构是这样的:在前期调研中,由法国国家工业理事会牵头,邀请工业方面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以及麦肯锡这样的国际咨询公司进行规划。注意,法国国家工业理事会里,政府和非政府人士的比例大约是1:1,后者甚至可能略多,这就大大限制了政府意志的膨胀。在后期落实中,每个项目的带头人绝大多数都是行业内专家或企业负责人,极少由政府官员担任。这个项目带头人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召集业内人士、政府官员和金融机构共同制订本项目落实计划的路线图,路线图制订之后要由新设的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批。而这个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也是行业人士为主,政府官员为辅。由此,各道环节保证市场足以发力,政府不会失位。第三,注重及时跟进金融配套措施。法国人深谙“兵马未动,资本先行”的道理,围绕“新工业法国”计划,前前后后出台了各种金融辅助举措,重点举措之一就是改革“研发抵税”机制,通过简化抵税减免的计算办法以及大幅提高抵税上限,调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参与工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2009年初,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同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美国“再工业化”主要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比如3D打印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之一。有专家认为,3D打印技术或许具有蒸汽机或电话相似的时代意义,很可能预示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
     日本的制造业振兴。不同于欧美等更为重视信息化产业,日本始终没有放松制造业的发展。日本在振兴本国机械工业之初,就曾专门制订了《机械工业振兴法》,之后又根据进展情况先后三次对其予以修改。20世纪70、80年代,当美国把制造业视为“夕阳工业”,热衷于把科技发展的重点置于高技术和军用技术时,日本就悄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后来居上,动摇了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依然坚信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并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离不开发达的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降低制造技术的重要性。日本首相的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向政府提交的报告就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日本政府认为即使在信息社会,制造业永远是需要加强和促进发展的基础产业。此外,日本特别强调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在政治家、企业家及工会的推动下,日本政府1999年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这一法规认为,产品的设计、制造是支持日本的基础。日本经济产业省2000年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为生物、信息通信、机械、化学、能源、材料、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13个产业部门确定了发展目标及其所需要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研制新材料和开发新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通过离子束、同步加速器辐射光、激光和电子束等手段,研究开发先进的半导体元器件加工制造技术,利用微型机械技术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等。日本规模编制技术战略图:首先,政府加大了开发企业3D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投入。2014年,经济产业省继续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计划当年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用3D打印机。其次,快速更新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制造竞争力。近年日本制造业出现了三个新现象。一是采用“小生产线”的企业增多:本田公司通过采取新技术减少喷漆次数、减少热处理工序等措施把生产线缩短了40%,并通过改变车身结构设计把焊接生产线由18道工序减少为9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车型生产线;二是采用小型设备的企业增多:日本电装公司对铝压铸件的生产设备、工艺进行改革,使得铸造线生产成本降低了30%,设备面积减少80%,能源消费量降低50%;三是通过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细胞生产方式”等突破成本瓶颈:佳能公司从“细胞生产方式”到“机械细胞方式”,再到世界首个数码照相机无人工厂,大幅度地提高了成本竞争力。
     中国制造升级的有利条件
     《经济学人》3月14日刊封面文章认为,高效的成本控制、日益稳固的亚洲供应链核心地位以及中国本身作为超大市场的崛起,使中国制造具有令人畏惧的优势。中国制造迈进的新阶段是依托中国制造辐射而出的“亚洲工厂”,这也是亚太以外国家无法简单效仿中国发展模式的原因。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房地产供给过剩,债务增长也构成负担,中国制造业仍将继续拥有三方面令人畏惧的优势,这一优势将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首先,即使中国进入高端市场发掘更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它仍然紧抓着低成本制造。中国在全球成衣出口中所占份额实际上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增至2013年的43.1%。它也在制造成品中的更多零部件。世界银行发现,中国全部出口商品中,进口组件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60%的顶峰跌至今天的约35%。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拥有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高效供应商集群。它也有出色的、不断改进的基础设施:它计划在2020年前每年增建10个机场。而中国企业正在使用自动化来提升生产率,抵消更高的工资带来的影响,这正是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新规划背后的思路。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在“亚洲工厂”本身。随着工资上升,一些低成本生产确实正从这里撤离。其中许多转移到了东南亚,以依托当地大量低收入人口。这个过程有其黑暗面。去年一个非政府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近三成工人是强制劳动力。但随着三星、微软、丰田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削减生产而转移到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它们强化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供应链。
     第三大优势是中国日益成为需求的核心。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增加及消费升级,“亚洲工厂”正在夺取高额利润营销和客户服务的更大份额。与此同时,中国人的需求让亚洲的供应链更为巩固。当涉及中国市场时,本地制造企业比遥远的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因为以上三点优势,没有哪个国家会取代中国在“亚洲工厂”中扮演的角色,也没有哪个国家需要这么做。由十个国家组成的东盟区拥有6.3亿人口,还不到中国人口的一半。随着供应链实现跨国扩张,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变得更重要。亚洲同时拥有富足的劳动力和资本,已经在制造业建立起巨大的龙头地位。它只会继续成长。
     技术的发展已经减少了工厂里的工人数量。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带来它曾经带来的就业和收入的辉煌。中国及其邻国可能是最后一批国家,能够仅仅通过雇用大批无技能人群从事低成本生产来实现跨越性发展。
     出口仍然是新兴市场取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提升生产率的最佳方式。但位于亚洲工厂大门以外的政府将不得不倚赖几大发展引擎: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就劳动力成本展开竞争,这种发展模式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个更自由的服务业贸易全球体系应该成为南美和非洲的要务。基础设施投资不能只集中于光纤电缆,也要建造港口和公路。教育很关键,因为努力打入全球市场的国家需要有技能的工人。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堪称艰巨的任务,但只坐等中国的高工资来把职位推到自己这里则注定会失败。
     中国制造升级面临的问题
     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制造转移等问题。一些人质疑,中国是否能够延续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正走到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制造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闯关路上中国需警惕诸多“拦路虎”。
     第一、发展理念跟不上。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哪里是热点就投资什么,盲目投资产能过剩行业,国内资本“抽逃”实体经济……这些中国制造业已经显现的问题折射出部分制造企业的发展理念亟须转变。“中国为什么难出百年制造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刘曙光说,企业家要转变思维定式,要更宽泛理解发展的理念,瞄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但制造企业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到产业发展上,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第二、人口红利减退。人口结构的老化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绕不开的挑战。招工难,已成为全国各地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招工难已经不仅仅只是春节后了,我们缺人是从年头缺到年尾,即便常年招,缺口还是在20%-30%左右。”杭州圣菲丹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文祥说。而一汽集团总经理许宪平也感慨,即使一汽这样大的央企在招聘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也感到困难。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解决招工难,出路在于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更多以成熟技工为代表的人才。而政府工作报告为推动制造业转型提出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领域的产业工人迎来工业机器人的替代潮,互联网工业将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新抓手。
     第三、生产成本激增。建工厂,土地拍卖成本居高不下;招工人,员工工资不断上涨;上项目,银行贷款代价太大;谋发展,税费负担总也减不下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等诸多因素,今天的中国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闯过成本关。全国人大代表、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认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挑战,无论是人力资源成本、交通物流成本还是环境保护的成本都在加大,然而需求在减少,生存压力加大。“这个时候比的就是企业的整体实力,特别是研发能力,能否引领行业往新一代产品发展。”
     第四、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游客德国抢购双立人刀具,为何中国就造不出好刀?”两会上,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坦言,生产精细化的高端钢产品,我国与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背后还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查显示,研发投入不足正制约制造业发展,据估算,辽宁全省30多万户中小企业中,能有自主研发力量的不到10%;吉林省调研126家民营企业发现,其中69家近两年无研发经费投入,也没有技术改造创新的能力,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全国人大代表、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洪臣说,“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装备制造业现在面临的一个核心瓶颈就是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缺失。
     第五、知名自主品牌少。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卖到欧洲只要两欧元一只。同样的打火机外国人买回去贴上牌子再拿到欧洲去卖,价格都在20欧元以上。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曾在街头调查,很多人能数出很多国家的代表品牌,日本的索尼,墨西哥的科罗娜,德国的宝马,韩国的三星……但能说出一个代表中国品牌的不多。打造自主品牌,同样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必须跨过的重要一关。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说,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水平的核心,也是解决“中国制造”面临的几大拦路虎的关键。必须像华为那样,把研发和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才能涌现出更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制造”品牌。
     第六、贸易壁垒渐多。全球经济发展放慢脚步,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形势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制造”成长的路上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除了明面上的高关税壁垒,在中国产品遭遇的明暗贸易壁垒非常多。”北方重工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总经理杨溢说,有些国家通过认证和标准来卡你,比如北重产品出口到欧洲,经常被要求提供CE论证,一些没想到的商品也要求认证,没准备就无法参与投标;还有的国家通过给本国企业提供补贴来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国制造的水平越和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接近,人家就越提防你。未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和发达国家的围堵将成中国制造面临的常态。”黄泰岩说,打铁需要自身硬,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中国制造”水平,以质取胜;同时要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金砖国家的合作,加强互惠贸易安排,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中国制造”该如何迈向2025
     中国计划通过三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从大国转向强国的第一步。”仔细梳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财政报告,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发展蓝图清晰可见:
     1.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计划报告则提出今年要“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化。
     2.新型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工业互联网”概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3.提升服务业支撑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计划报告则进一步列出了支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国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划报告提出,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预期达到2.2%。预算报告则提出,积极推进各类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后补助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推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等。
     苗圩说,“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据了解,德国实现“工业4.0”大概需要8-10年,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同一个时间段,而且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中国前期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不同之处,苗圩说,主要是中国和德国的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苗圩说,中国要结合国际和工业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参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编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阐述了今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思路。李培根指出,现阶段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四大挑战,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劳动力、土地成本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内经济转入中速增长期;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而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却是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推出了“工业4.0”,这也是业界称之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以此为例,不难看出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作为重点,力图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而中国要后来居上,必然是一个并联式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完成工业2.0、3.0、4.0的变化。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应具备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雄厚的产业规模;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根据包括了以上特征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可以构建出判断制造强国的基础数据体系。而再根据这一综合指数数据,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均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此过程与其工业化进程相吻合。2012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而我国及英国、法国、韩国则处在第三方阵。
     在国际政治格局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各阶段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和中国的GDP增长率,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指数预测模型,并对未来30-40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可以得出:中国将会在2020年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在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此外,在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位居第二方阵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而在2045年中国制造业有望进入到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应重点实施以下8项战略对策: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是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核心技术。制造业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主要途径。在产品创新方面,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共性技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使产品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主要方面,是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强国的主线。我国将在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同时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之后,将在重点产业推广智能制造。
     设计是产品创新的第一步,决定了产品成本的70%,是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相关部门须高度重视。对制造业而言,创新能力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对此要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以改革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技术和产品创新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要不断强化制造业的基础,包括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和技术基础。工业“四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根据相关规划,在2020年之前,我国将选择与国际先进水平较为接近的8大产业,包括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石油炼制、家用电器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力争到2020年实现又大又强。此外,还要大力支持和优先发展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5大战略必争产业。在集成电路及其专用生产装备,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汽车等领域,要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完)
    (整理、编译:李彦松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5年第21期(总第1537期)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vip?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
    

Tags:中国制造升级的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