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房地产新政策引发关注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4年第77期(总第1494期)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  中国房地产新政策引发关注    美国经济加快增长的条件已成熟    经济学课程须与时俱进    香港的贫穷问题    人民币或小幅升值    中国企业借贷意愿达10年最弱
    经济热点
    中国房地产新政策引发关注
     [提要:国庆“黄金周”前一天,人民银行公布的房贷新政,让市场开始感受到整体房地产政策出现放松迹象,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市场人士的热切关注。]
     中国放宽房贷限制为经济提供支撑
     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措施破解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局面。决定放宽对购买第2套住房的房贷限制,只要第1套住房的贷款已经结清,购买第2套住房就可享受首套房贷款政策。其目的是通过激发需求来支撑经济,但能否达到阻止住宅销售下滑的效果仍不好说。
     外媒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在9月30日下达的通知中强调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扩大“购买首套住房”的定义,使购房者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变得容易。中国从2010年前后正式实施限购政策,尤其是为了抑制投机行为,一直限制银行向第2套住房提供贷款。例如第1套住房使用银行贷款时,首付只需住房价格的30%,并且利率还可享受政策优惠,而第2套住房除首付提高到60-70%外,利率还要上浮。今后只要第1套住房的贷款结清,在购买第2套住房时,将被视为“首套住房”。
     在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8个城市8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出现下降。由于住宅市场低迷,许多地方城市已经放宽了对第2套住房的限购等。但银行还在揣摩中国政府的意向,虽然地方城市放松限制,但银行对提供房贷仍比较慎重。
     中国的住房需求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而限购政策却又规定得很死,即便是出售第1套住房并结清贷款,购买改善型住房仍被视为“第2套住房”,使得申请住房贷款时需要较高的首付。通过调整这种“不合理制度”(北京金融界人士),有可能激发想要住上更大房子的购房需求。
     调查:中国房价下跌担忧升温
     日经中文网和日经QUICK新闻10月7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显示,对中国房地产行情的担忧出现升温。只有少数观点认为中国当局将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对策。大部分受访经济学家认为今后1-2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7%左右,从全球来看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从中国自身来看经济减速的状况将持续下去。
     中国政府将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不过很多观点认为实际增长率将微低于目标值。调查显示,7-9月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7.3%。2014年GDP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7.4%,和上次调查(7月)相同。15年和16年的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为7.2%和7.1%,虽然将确保7%左右的增长率,不过增速将出现放缓。此外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将维持在2%左右的观点占大多数。
     当前工业增加值等多个指标表现疲软,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指出“中国经济正再次减速”。
     关于经济面临的风险因素(多选),作出回答的14位经济学家中,有13人选择“房地产价格下跌”为首要风险。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沈建光分析认为地方城市的住宅供给过剩问题十分严重,这压低了企业的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成为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招商证券的谢亚轩也发出了担忧的声音,认为这可能导致银行惜贷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恶化。
     由于习近平领导层提出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优先实施结构改革,只有少数经济学家预测中国政府将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三菱东京UFJ银行的杨志认为政策当局抱有只有就业环境不出现恶化,即使牺牲短期的经济增长也要推进结构改革的决心。
     此外,预计中国当局将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全面的货币宽松的观点也出现减少。不少观点预测为了刺激银行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等特定领域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将活用“局部宽松”政策,例如向金融机构注入短期资金等。
     大部分受访经济学家认为习近平领导层推行的节俭令和反腐运动有助于巩固权力基础,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实施改革,不过短期内将成为拉低消费的主要原因(摩根士丹利的乔虹)。关于将于10月中旬启动的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多数观点认为在上海和香港的股市上,这将成为推高股价的主要原因。
     指数研究院:央行放松房地产限贷利好供需两端
     据路透报道,中国指数研究院10月9日提供的报告称,中国央行放松房地产限贷加强信贷支持力度,限贷松绑超预期,部分投资需求得到释放,增强了市场信心,或将全面利好供需两端。
     报告指出,近年来,无论是新增贷款变化或是利率调整均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重要影响,市场量价变化与信贷政策的松紧方向紧密相关,2009年信贷政策的由紧转松曾推动房地产市场迅速转向。在2014年市场下行、多个城市相继取消限购的背景下,此次放宽无疑将极大地增强未来市场预期的信心。
     对需求端来说,首套房“认贷不认房”界定标准较此前显著放宽,贷款利率下限也重回2009年水平,此前被抑制的首次改善需求将迎来购房成本尤其是首付比率的大幅降低。
     同时,此次调整在未限购城市放开多套房贷,对中高端改善需求也将起到推动作用,投资需求或将再度入市。
     对供应端而言,由于持续的销售低迷,开发企业资金链收紧,投资增速显著下滑,新开工面积持续同比下降。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房地产开发投资极需发力。此次央行和银监会明确支持加大对金融机构、开发企业的资金支持。
     报告认为,在放松限购但仍连续下行的市场背景下,央行及银监会全面放松限贷,对扭转市场预期将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虽然央行及银监会同时强调了金融机构需把控风险、把握尺度,但毫无疑问的,拥有多套住房且已还清贷款的家庭,多为银行的优质客户,自身已是贷款发放的重点倾斜对象。
     因此,此次调整对改善需求的推动作用或将强于首次买房需求,中高端改善及投资需求的陆续入市,或将有助于扭转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连续下行态势。
     日本楼市崩盘对中国的启示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杨宇霆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楼市正经历着周期性的放缓。房地产投资的放缓,与固定资产投资减缓的整体趋势是保持一致的。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5%,也与其它行业和银行也密切相关,楼市下行成为了拖累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少市场观察人士常将中国楼市目前的发展与日本90年代楼市崩盘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中国本轮楼市调整与日本90年代不同,但与其70年代楼市下行状况非常类似,而日本这段楼市调整历史常常被市场所忽略。
     日本70年代楼市调整从1974年开始,在此之前的1968-1973年,楼价出现了强劲的上升。当时楼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7-1949)之后日本的高出生率造成了婴儿潮,加上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通货膨胀和房屋信贷扩张。为了控制可能出现的楼市泡沫,日本政府对土地所有者收税、收紧土地使用、还将利率水平从1972年6月份的4.25%调高至1973年12月份的9%。在政府采取了楼市收紧政策之后,抵押贷款收缩,地价也开始下降。经历了三年的调整之后,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在1976年下半年开始恢复,之后再次出现了十年的楼价上升,直到1991年日本楼市崩盘。
     对比目前中国楼市和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首先,从全球的水平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目前中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约22%,而日本在1971年人均GDP就达到了美国约22%水平。1991年日本楼市崩盘时,它已经是发达经济体,其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80%。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
     第二,中国的城镇化和人口结构均将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1950至1970年,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城镇化。到1970年时,约有72%的人口为城市人口。中国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约有53%的人口为城镇人口,这相当于日本1955年的水平。我们在早前的研究中曾指出,中国实际的城镇化率可能比官方数字要少15%到20%,这主要是由于户口制度限制,居住在城市的农村居民不能获得社保和养老保险。此外,中国的人口年增长率达到0.5%,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放松,中国人口的增速还将进一步上升。
     第三,中国政府仍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可以防止经济下行。1974年日本楼市调整是政策调整的结果。当时日本采取的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征收土地使用税以及收紧货币政策。同样,目前中国的楼市调整也是政策调整所希望看到的。中国国务院从2011年推出“国八条”以来就对楼市实施收紧的政策。房屋限购令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央行也一直将中国的利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中国仍有相当大的政策空间可以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硬着陆”。
     整体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审慎乐观,但日本楼市崩盘的经验仍值得中国借鉴。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被迫升值,货币的大幅升值导致资本大量流入,造成了金融市场动荡,也大幅降低了日本出口的竞争力。
     此外,1989年日本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时候,楼市的泡沫已经出现,日本央行大幅加息是刺破楼市泡沫的首要原因。从日本的经验中可以看到,在楼市下行之时,中国政府需要对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保持谨慎。中国需要防止过度紧缩,并应该促进有序地去杠杆化。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风险与其它领域高度相关,特别是影子银行和信托行业等,因此,只有创造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促进有序去杠杆化,才可以降低楼市下行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的风险。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美国经济加快增长的条件已成熟
     《华尔街日报》对经济学家开展的月度调查显示,随着2015年临近,就业加速增长和消费者信心增强已推动美国经济走上稳定的扩张轨道,现在,能源价格下跌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一臂之力。
     接受调查的46位经济学家估计,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折合成年率增长3.2%,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将为3%。并非所有受访者都回答了问卷上的每一道问题。受访者的普遍看法是,预计2015年上半年通胀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2.8%;这一增长预期远高于本轮复苏迄今2.2%的平均年增速。
     9月份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失业率已经降至5.9%。经济学家目前预计,就业面改善步伐比他们几个月前所预期的更快。《华尔街日报》的这项调查是在该就业报告10月3日公布后进行的。
     经济学家们预计未来一年平均每个月就业人数将增加约21.4万人。预计到今年年底,美国失业率将降至5.8%,到2015年年底进一步降至5.4%。6月份时,经济学家的平均预期是今年底失业率为6.1%,明年底料为5.6%。
     新近一个促使经济学家们作出这一乐观预期的因素是能源价格近期的下跌。周三,纽约商品交易所一个月期石油期货合约的收盘价为每桶87.31美元,较6月份达到的近期高点低了19%。该期货合约的价格10月9日进一步下跌。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该合约到今年年底将达到91.16美元,虽然比当前价格略高,却远低于6月份调查得出的99.45美元的预期。
     虽然地缘政治事件特别是中东局势可能会冲击油市,但预计油价跌势将一直延续到2015年,到明年年底油价料将跌至90.24美元。
     经济学家表示,今年下半年经通胀调整后的消费者支出将增长2.6%;上个季度,汽油价格的下跌(从汽油上省下来的钱可用于其他消费)对扣除通胀因素的消费支出贡献了0.13个百分点。本季度汽油价格下跌也可能为消费支出贡献0.21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还表示,能源价格走低意味着整体通胀的上升速度将慢于一个月前的预期。他们现在认为今年年底的通胀率(消费价格指数在12个月中的变化)将为1.9%。而9月份做出的普遍预期是今年年底通胀率将升至2%以上。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的经济产出稳定增加、失业率不断下降且通胀保持温和,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按计划在明年某个时候上调目前接近于零的利率,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美联储首次加息时间的平均预期为2015年年中。
    (WSJ,2014.10.10)
    经济学课程须与时俱进  
     2008年全球经济崩溃时,人们列出了一份长长的“罪犯”名单,愚蠢的监管机构、贪婪的银行家和不负责任的次贷借款人都在名单之列。如今,经济学这个乏味的学科自己也被送上被告席,各方对经济学家为何未能预测金融危机的到来进行了许多反思。这场辩论的后果之一是,经济学学生正要求改革教学大纲,他们认为现行教学大纲维系了一种自私的资本主义,而且被抽象的数学所支配。看上去这些学生的愿望会得到满足。牛津大学设计的一份新教学大纲正在试点。这是好消息。
     维护现状者发起了反击。他们指出,有许多非正统的经济学思想家。深入挖掘,你就会发现许多关于银行挤兑、不稳定信贷周期和非理性市场的学术论文。人是自私的,企业追逐利润,这并非经济学的错,而是人性使然。准确地预测未来,对任何学科都是不现实的考验,更何况一种包含无穷人类互动的学科。
     但批评者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对于一门如此注重研究世俗行为的学科,不考虑时代背景的抽象太多,对真实世界待事件关注太少。经济学课程往往从研究理性人如何与理想市场互动、如何产生对每个人都最有利的结果讲起。随着课程的深入,经济学才开始讲述真实经济行为的拧巴和反常特征。随着学习的深入,这门课程越来越注重数学上的优雅。当更丑陋的真实世界闯入时,唯一引发的问题是:没错,实践中确实是这样,但这在理论上说得通吗?
     对理论的这种偏重让经济学对关键时刻的难题无动于衷。现任印度央行行长拉詹(Raghuram  Rajan)在2005年曾警告称,金融创新已成为不稳定的源头。当时,人们对他的论文不屑一顾,称其“有点儿卢德主义(反对技术进步——译者注)”;他关于加大对银行的审慎监督的呼吁被忽视了。
     幸好,将经济学教学引入真实世界,并不需要发明任何新奇的东西。我们需要的只是在教学大纲中增加经济史内容的份量,并对那些非正统经济学思想家给予更多关注,比如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甚至(没错儿)卡尔?马克思。教师必须重新建立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心理学和人类学,因为这些学科能够解释一些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经济学教授应当将关于不完美竞争(以及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如何行为)的研究作为课程的起点,而不是后续思考的内容。
     数学模型的地位应当得到保留,只要不太过死板地对待模型结果。然而,央行迄今使用的很多数学模型忽视了金融领域是不稳定的一个源头。修正这一点将让模型变得更加复杂。数学含量会更高。
     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学课程突然变得热门起来。曾亲眼目睹全球经济跌落悬崖的新一代学生,受不了关于市场智慧的不痛不痒的教条。对于这门迄今高估纯粹主义和确定性的学科,他们要求多一些兼容并蓄,多一些谦逊。把经济学当做一门关于永恒定理的学科来教授是行不通的。倡导学习经济学的人必须铭记,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类行为的,而人类行为意味着混乱和无序。
    (FT,2014.9.30)
    国内与港台经济
    香港的贫穷问题
     中国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始终被认为是富裕的地区,经济学者一直使用人均GDP的数字来表明香港的富裕程度,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人均GDP为6747美元,排名第81位,依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486美元,但中国香港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7777美元,排在世界第25位,超过台湾的人均GDP值20930美元。
     即便如此,香港不仅仅有贫困问题,而且还有着背景复杂的严重的贫困问题。
     香港的人均GDP虽然从1961年2353港元,大幅增长至2011年的27万港元,但香港实际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长的衰退周期之中。香港的人均GDP增长率,由1997年回归时的10.2%,一直处于不稳定的下降通道当中,1998年为负的5.5%,1999年至2003年,除了在2000年经济有3.1%的增长之外,其余4年,均出现了1.9%至2.9%的倒退。此后,2004年至2007年出现了较强劲的复苏,但从2008年至2009年又再度出现了低谷,2009年甚至有3%的倒退。出现这种情况有外部因素,如亚洲金融风暴和华尔街金融风暴,随着中国大陆提供的强刺激,香港经济在2011年出现回升,但迄今为止,根据香港乐施会的报告,香港的贫困家庭依然有45万户,总共70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数字高达117万人以上,贫困率高达17.6%。
     GDP总量高,人均GDP高,不等于香港就没有贫困问题,众所周知,香港有着世界上非比寻常的基尼系数0.537,贫困分化极为严重。对于这样的贫困问题,香港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香港的贫困原因主要是全球化、去工业化以及白领化造成的问题。
     香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是工业繁荣时代,80年代后的10年间,大量工业转移“北上”,投资于大陆地区,造成了工业人口的大量失业。80年代香港制造业的人口有百万之众,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5.8%,到了2011年就只剩下了17万人,占比也只有区区4.5%,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共淘汰了77万劳动人口。经济可以转型,但工业人口的转型却很艰难,英雄无用武之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与此同时,港澳对大陆地区的投资,从1979年-1993年,实际总共投资了3852亿美元,占中国外来投资的62.3%,是中国最大外来投资者。这种工业转移过程表明,如果要说中国经济起飞造就了香港的贫困虽然有点过分,但存在着关联性也很明显,就此而言,中国大陆对香港提供某种程度的援助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中国大陆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至2010年为止,中国对香港的投资超过了3万亿港元,基本是日本对港投资的16倍。
     不要以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发挥替代作用,香港银行业虽然发达,但对就业的贡献远不如预期的那般大。1991年,香港银行业只雇用了10万人,即便到了2011年也只雇用了19万人,只占工作人口的5.5%。
     工作是一个方面,生活是另一个方面。在香港,令贫困人口倍感生活艰难的还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香港自雇人士多,形成了看不起贫穷的文化,穷人的日子很难过。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看不起“没钱的人”,《礼记》中就讲,死亡贫苦,人之大恶。虽然香港失业率迄今依然维持在中等水平之上,但劳工的反映并不强烈,也缺乏组织来有效代言。所以,他们的困苦经常不为人所知。再一个是社会资本的匮乏。社会资本从微观讲是人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为的是获得资源和机会,从宏观讲是一种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组织资源。香港这方面的情况非常糟糕,社会资本严重匮乏,有严谨的科学调查结果表明,43.9%的贫困人口表示,他们连一个可以借钱的亲友都没有,被调查的贫困人口中,平均能够介绍工作的亲友只有1.74个,社会资本的匮乏程度非常严重,这势必会导致香港的贫困和不满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在贫困问题上的关注是不足够的,这从港英时代就开始了,“积极不干预”和“鼓励自由竞争”始终是基本政策,这就为贫困问题的社会表面化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号称完善的香港法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香港的雇用条例有18小时以内的“例外”,为雇主的“策略运用”开了方便之门。而近年来公屋租金的大幅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家庭的压力。凡此种种都表明,香港的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贫困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从被压抑到演化为社会表现,并不会令人奇怪。
    (FT,2010.10.9)
    人民币或小幅升值
     日经中文网实施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4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预测平均值为1美元兑6.1131元,预计与目前的汇率水平(1美元=6.13元左右)相比,人民币将小幅升值。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2月实施了大规模抛售人民币、买进美元的汇率干预,致使人民币贬值,但目前很多预测称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而定。
     星展银行(DBS)的梁兆基预测认为,“热钱流入减缓,央行将暂停汇率干预”。新鸿基金融集团温杰也认为,“出口得以恢复,中国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人民币单方面升值的预测不多。新加坡银行的理查德?杰拉姆认为,“在经济脆弱的背景下,政策当局估计不会希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人民币汇率也有过不稳定的情况,中国在今年第二季度时隔2年再次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的现象。
     关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观点也是各不相同。招商证券的谢亚轩认为,如果受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方针的影响,资金回归美国市场的势头加强,下半年中国也可能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的现象。而建银国际证券刘红刘红哿表示,“欧洲的量化宽松政策等将导致资金流向中国”,预测资本流入将超过资本流出。
    (日经中文网,2014.10.9)
    中国企业借贷意愿达10年最弱
     中国经济在2009年至2010年出现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贷款浪潮为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融资。如今,中国的GDP可能无法实现政府制定的7.5%的目标,而中国企业似乎不愿扩大借款规模。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企业借款意愿为自2004年央行开始调查贷款需求以来最低。中国企业(多数为政府控股)的管理者很应该是因担心陷入困境,从而减少了借款。中国政府一直在打击风险较高的贷款方式。信托公司的业务活动也有所减少,它们一般从散户投资者那里筹资,然后以高于银行常规贷款利率的水平将资金贷给房地产开发商。
     不过官方银行贷款的放缓速度没有这么快。伦敦咨询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辩称,中国并未面临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指企业在偿还贷款,而不是扩大业务)。分析师马克?威廉姆斯和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监管机构的打击,再加上央行抵制扩大银行贷款的呼声,是过去一年信贷增速放缓的最好解释。我们认为,目前没有有力证据表明,企业去杠杆化意愿发挥了很大作用。”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种观点。投行杰富瑞(Jefferies)的Jaclyn  Wang对中国8月份的信贷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有效贷款需求仍然疲弱,银行避险情绪加重。”
    (FT,2014.10.9)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4年10月10日收盘点(括号内为9月26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6544.10(17113.15)↓;纳斯达克:4276.24(4512.19)↓;标普五百:1906.13(1982.85)↓;英国FTSE100:6339.97(6649.39)↓;法国CAC40:4073.71(4394.75)↓;德国DAX:8788.81(9490.55)↓;日经225:15300.55(16229.86)↓;上证综合:2374.54(2347.72)↑;香港恒生:23088.54(23678.41)↓;台湾加权:8966.44(8989.82)↓;新加坡海指:3223.87(3292.21)↓;越南指数:617.72(604.98)↑;印度BSE30指数:26297.38(26626.32)↓;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41911.80(44507.63)↓;巴西BVSP:55311.19(57212.38)↓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4年10月10日收盘价(括号内为9月26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2628(1.2684)↓;英镑/美元:1.6076(1.6250)↓;美元/日圆:107.6600(109.2900)↓;美元/人民币:6.1310(6.1267)↑;CRB指数:275.60(280.28)↓;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4年11月):1223.20(1220.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4年11月):85.52(93.35)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6635.00(6720.5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5年1月):4.9850(4.742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963.00(1049.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4年第77期(总第1494期)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房地产新政策引发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