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改革是否会拖累经济?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3年第93期(总第1413期)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美国出台“沃尔克规则”  日本要以宽松货币终结通缩  中国改革是否会拖累经济?
     经济热点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中国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3日在北京闭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除了总结当前的经济形势,也部署来年的工作重点,其要求将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政策。今年的会议为期四天,打破了历年来会期绝大多数为三天的惯例,并创下十多年来会期最长的纪录。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在会议上发言。在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的严峻形势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举行的首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4年宏观政策的取向继续定调为“稳中求进”,但也同时强调要勇于“改革创新”。会议提出,2014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将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会议并表示,中国将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着力防范债务风险,将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作为重要工作。会议也指出,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完成的“时间紧迫”。为此,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并由主要领导亲自抓。
     会议指出,虽然当前经济的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其运行存在下行压力。事实上,中国经济已在近年持续放缓,去年经济增长率更在7.8%的相对低点,是自1999年以来首度跌破8%的最低水平。一些分析师预计,中国经济虽然在今年第三季反弹,但可能在第四季及明年初再次回落。为应对未来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会议提出六项主要任务,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防控债务风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整体而言,会议继续将明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定为“稳中求进”,并要求经济工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促进经济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这已是中共中央连续第三年将来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为“稳中求进”,但有别于往年,今年的会议也提升“改革创新”的位置,将之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最核心,希望以此来促发展和结构调整。
     针对官方会否调低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以进一步推动改革,会议并没有明确说明。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确切的经济增长等细化目标,将在明年3月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上公布。
     会议还明确,三中全会宣布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工作。此外,会议也要求各地区和部门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并由主要领导亲自抓。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余淼杰昨晚接受本报采访时评价,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有助中央的改革“落地”。余淼杰解释,中央虽为了统筹改革工作而设立改革领导小组,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会真正去落实中央出台的改革措施。他预计,地方上的改革机构将由个别的“一把手”或“二把手”亲自领导。
     另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没有后遗症的经济增速”的新提法;粮食问题、地方债务被单列在来年工作任务中这一新变化,体现了官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他也说,从过去情况看,带来后遗症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各地粗放的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二是官方大规模刺激政策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困境。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发市场人士广泛关注,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总的基调没有变、基本是稳定的,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开放,坚持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会议把粮食安全摆在第一位,表明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程度,未来预计会加大粮食生产方面的投入,可能会有创新方式譬如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等。把地方债务风险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说明债务的情况还是有些挑战,所以要控制债务风险,要和预算改革结合一起来推进。再一个亮点是区域协调问题,要把主体功能区往实了做,中央负责跨区域协调,推进力度会更大一些。全文没有提城镇化,并不是说城镇化不重要,而是有专门的城镇化会议召开,会有专门的报告出来。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不变,保持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搭配,意味着明年政策调控与今年基本一致,政策面不会有大的起伏,着力点在落实三中全会的改革方面。保持合理经济增速表明新一届政府不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但也要保持合理的增速,GDP的下限至少不会突破7%,2014年的目标预计仍会在7.5%左右。
     招商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谢亚轩:我认为这次会议是直面现在的问题,并且给市场明确的答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没有像市场预期的那么变,可能说明货币政策松不了,我也不认同松货币这种提法。虽然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也要看到对地方债务的提法,以前还没有那么重点谈这个问题,这说明中央是重视和面对这个问题了。和政府资产联系起来,给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提供合理的渠道,我认为这个风险应该不至于最终爆发。汇率方面,明年扩大波幅应该是确定的事情,今年就要推没有推成。利率方面,我认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更有可能,要更进一步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还是有些操之过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从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明年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与今年一致,尤其是2013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宏观调控保持了政策定力,并没有盲目扩大政府投资,这也是新一届政府在2013年宏观调控方面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好的经验会继续延续,政策上也会保持连续和稳定性。此外,2014年工作重点除了落实改革外,与调结构相对应的落实产能过剩,以及与目前民生对环保诉求较高,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明年不追求经济的过快增速,只强调保持合理增速。  
     联讯证券宏观及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杨为学: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点超出我的预料,此前我们认为可能会转回稳健的财政政策。如果明年经济真的明显下行,那么将更倚重财政的拉动作用,也就是基建投资将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支持。另外一点,就是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结果迟迟没有公布,这可能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的压力较大,实际值可能超过市场预期。明年对这一块应该会加犟监管。  我们认为明年加犟基建投资的作用将主要让渡给市场,让市场选择更有经济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  明年可能会将监管之手更多伸向直接融资的领域。我们认为明年的货币政策应该还是中性的,M2增长目标比今年低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可能降至12%。但即使降到12%,明年的货币增量绝对值也能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这个量也是够用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我同意中国目前的确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看不到明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比如说三驾马车中投资可能明年面临下行的风险,第一你要管理地方债务,不能让它继续膨胀,那政府的投资就很难增加;第二个房地产,现在各地又开始限购了,也会成为一个问题;现在披露的铁路投资也没有比上一年增加。即便是出口消费都不变,也意味着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  明年的政策还是沿袭今年的模式,我估计明年还是区间调控,就是保证经济增速不低于目标水平,同时通胀不高于目标水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推改革。改革核心当然还是简政放权,但还有三个具体目标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土地确权。(关于明年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我想怎么说不是重要的。今年我们也是稳健货币政策,但实际上是偏紧的,像现在中国债务收益率,已经和“猪”(指“欧洲四猪”国家,即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四国)差不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吗?今年的财政存款馀额是最近四年里最大的一年,也表明我们的财政也很难是积极的。所以我认为之所以提法没有调,是为了稳定预期。提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操作。
     安信证券宏观分析师尤宏业:之前市场有传言要降低过高的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是正式文件中并没有体现。目前看到的表述并没有特别的亮点,还都和之前的表述差不多。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无论明年目标定多少,以稳为主是核心,目标、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之前市场有担心财政政策是否会由积极改成稳健,但结果并没有,而且突出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还是维持我们对明年GDP增长7.5%的预测,CPI在3%,M2保持在13%左右,信贷9.5万亿。  预计明年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推动内需。改革任务有很多,利率和汇率市场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但也可能会带来无风险利率上升,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不计后果的借债等问题,市场化之前首先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此次会议把化解风险提上更重要的议事日程。  
     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除了中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和着力防范债务风险这两点之外,其他的表述跟之前的口径没有明显变化,这意味着不确定因素消除了,对市场应该是中性偏利好。  但地方债务的表述对市场有一定的利空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融资将受到限制,未来地方政府扩张投资的能力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这次特别提到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这意味着最高层犟调的是各种渠道的融资,包括直接融资。我们认为这是相对偏好的表述,随着IPO重启,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都将增加直接融资的规模。这或意味着明年将控制银行贷款规模,但直接融资额将增长。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美国出台“沃尔克规则”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监管机构12月10日投票通过了“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美国主要银行从此将面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沃尔克规则”将使得华尔街更难进行可能再次威胁金融体系安全的高风险投机。该规则对银行的经营方式进行约束,禁止它们用自己的账户投机(即所谓的自营交易),并要求银行首席执行官承担更大责任。该规则能否起到阻止类似“伦敦鲸”(London  Whale)事件重演的作用,关键将取决于监管机构如何执行该规则。发生在2012年的伦敦鲸事件,让摩根大通(JPMorgan)在衍生品交易中损失逾60亿美元。
     在看到该规则最终条款做出的让步之后,华尔街一些律师事务所舒了一口气。一名资深银行高管说:“我们认为这有点杀鸡用牛刀,但我们眼下不打算纠结这一点。”然而,美国银行家协会(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表示,这套“庞大、高度复杂而且繁重的法规”将令银行和客户遭遇极大困境,该法规将导致提供某些金融服务的难度太大,而这些服务对金融体系并不构成风险。
     这一规定以美联储(Fed)前任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的名字命名。沃尔克曾经想要禁止银行从事投机活动,他表示正是这类投机活动帮助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一法规成为2010年多德-弗兰克(Dodd-Frank)金融改革中争议最大的标志性法规之一,然而它还是经受住了参与拟定该法规的五家监管机构间的内讧、银行方面的游说以及试图加强这一法规的银行业批评者的压力。美国货币监理官托马斯?柯里(Thomas  Curry)表示:“这是我记忆中最复杂的规则制定过程之一。最终版本的法规实现了恰当的平衡。”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认为“沃尔克规则”难实施。社评称,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银行将不准再将自有资金押注于证券市场时,他是在承诺,美国纳税人将不会再遭到“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绑架。
     奥巴马认为规则需要改变,这是对的。投资者知道,发生危机时,政府将开出巨额支票,来保证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存活。这种无限度的保险降低了银行家的风险意识,也削弱了制度文化。在光景好的时候,交易员会报出巨额利润,遥遥领先于零售银行等部门那些不那么多产的同事。一旦热衷投机的投资银行家占据了金融机构的制高点,很多银行变得更像赌场。监管松懈几乎无法阻止鲁莽行为。
     但事实证明,将美国总统这一出于好意的姿态,变成一部可行的法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负责为所谓的“沃尔克规则”制定具体条款的机构,花了近四年时间才拟定出最终草案。观察人士对草案几乎都不满意。一些人抱怨称,新规可能会禁掉一些有益的活动。银行可能会更难通过抢购尚未找到买家的资产来推动市场发展。一些理应能降低风险的套期保值交易也将受到限制。但另一些人则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认为监管机构作出了那么多让步,以至于这些规定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些互相矛盾的意见,凸显了“沃尔克规则”的根本缺陷。事后找出引发危机的鲁莽冒险行为很容易,但要提前发现这类行为却很难。我们不可能满怀信心地说,某个单项交易是加剧、还是降低了一家综合性银行错综复杂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潜伏的风险。然而,现在做出判断的责任将落在监管机构头上。几乎毫不意外的是,监管机构很难清楚解释它们将如何实施这些规定。让银行变得更安全的更好的办法,是完全禁止它们参与某些高风险的活动。这是已被废除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所采取的方法,该法案彻底将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离开来。尽管现在的金融体系要比四年前更安全,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公布一项效果不明显的规则不应被误以为是真正的进步。
    (综合消息)
     日本要以宽松货币终结通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12月13日表示,日本央行将维持其超宽松货币政策,直到通胀达到并稳定在2%的目标水平,并称,如果价格涨势消失,日本央行将采取更多宽松举措。黑田东彦告诉英国《金融时报》:“我们计划实现2%的通胀目标,并稳定保持这一水平。”他暗示,在日本央行自行设定的两年时间框架过后,仍可能长期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他表示:“如果通胀达到2%,然后就下滑至1%或更低,那是没有什么用的。”
     逆转多年通缩是日本央行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政府的优先任务,安倍将货币政策刺激标榜为安倍经济学努力的第一支“箭”,目的是刺激日本经济。自从今年春季接受安倍晋三的任命以来,黑田东彦一直承诺让日本央行每年购买50万亿日元(合4850亿美元)的日本政府债券。他表示,目前购买日本政府债券的速度足以让日本央行按时实现通胀目标。他补充称,如果央行的模型被证明有错,或者日本经济遭受意外打击,他们甚至可以在“两年期限达到之前”进行调整。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其他国家央行也实施了类似的资产购买计划来支持本国经济,但日本央行的处境是独一无二的:必须应对物价的长期下跌。黑田东彦表示,15年的通缩“深深嵌入了日本经济和社会”。
     日本央行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年10月,日本央行青睐的指标——核心通胀上涨0.9%,为5年来最快。黑田东彦表示:“我们真的已经几乎走到半路了。”然而,怀疑者指出,目前通胀的上扬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元汇率下跌的结果,日元下跌推高了进口成本。黑田东彦承认了“货币贬值”在初期阶段发挥的作用,但他认为“核心”通胀(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最近的上涨表明,基于更可持续的国内需求的通胀正在站稳脚跟。
     Arcus  Research驻东京分析师彼得?塔斯克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认为,对于任何曾经身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人来说,安倍经济学就好像是往日重现。日本政策制定者没有控制信贷增长,而是试图通过刺激借款方和贷款方将他们从冬眠中唤醒。由安倍晋三担任首相的日本政府没有通过外汇管制限制资本流出,而是力促体量如哥斯拉般庞大的日本公共养老基金大幅增加海外投资。日本政府没有压制民众要求提高工资的呼声,反而鼓励他们这么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首相会邀请工会领袖以及行业代表前往唐宁街(Downing  Street)10号,一边喝着啤酒吃着三明治一边商量达成工资协议。安倍晋三尚未邀请日本业界人士到他的官邸共享寿司和米酒,但他已让日本各界知晓,明年政府希望看到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种政治考量的思路非常清晰。蓝筹出口商迅速从安倍经济学中受益,因为日本式的量化宽松导致日元汇率走软。随着日经指数以美元计已升至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金融行业同样兴旺发展。但普通工人则未得到好处。其工资没有上涨,因此能源价格上升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更糟糕的是,日本政府决定自明年4月起上调增值税率,民间的购买力水平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安倍晋三推行他的改革计划靠得是民众的支持。在就任一年以后,他的民调支持率达到了对于一位日本首相而言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国领导层似乎也在尽其所能地使安倍支持率保持高位(这是为什么呢?)。即便如此,日本民众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当民众支持安倍晋三于2012年12月夺取压倒性胜利时,可绝没想到过出现工资增长停滞不前和物价上涨的局面。因此民众对于明年“春斗”(shunto)工资谈判的结局颇感焦虑。
     “春斗”的字面含义是“春季攻势”,但在日本漫长的通缩严冬中,日本工会(通常是各公司分别成立的)所采取的攻势少得可怜。就业收入,和其他经济指标一样,并没有高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要扭转如此根深蒂固的趋势绝非易事。大型上市公司或许正在创造出破纪录的利润,但雇佣了三分之二劳动人口的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迎来同等程度的繁荣。
     问题不仅仅出在政治层面。安倍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征服通货紧缩,这从日本央行(BoJ)转向激进的量化宽松操作中可见一斑。但剔除掉即将施行的增值税率上调的影响后,债券市场价格反映出的信息是,市场预计未来十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约为0.5%——远低于两年内通胀率达到2%的政策目标。日本央行货币事务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开始对积极的经济前景提出质疑。他们的怀疑是有道理的。日本央行必须而且几乎必将采取更多举措。
     但最终,工资水平才是推动物价持续回升的关键。幸运的是,一些亮点已经出现。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基本平衡。一些收入较低工人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招聘机构Recruit提供的信息显示,东京餐饮业洗碗工、侍者等非全职员工的时薪较上年增长了1.7%。
     这种情况为何会出现呢?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都非常疲软,员工担惊受怕。但人口萎缩意味着日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规模在不断减少。和很多其他发达国家不同,日本到目前为止没有通过大规模移民来减弱人口萎缩的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上趋势常被援引为对日本未来感到绝望的理由。短期而言,它们有助于推动物价水平回升。长远来看,更高的工资水平则可能导致对员工技能的投资增加,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更好利用。但从今天的传统观点来看,这将成为日本自身历史的往日重现。
     英国试图用啤酒加三明治来撬动收入政策的做法根本不可能成功,因为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处于极度扩张中。而就日本而言,安倍晋三在施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进行了道义劝说,长期之内,劳动力市场也将朝着对他有利的方向发展。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改革是否会拖累经济?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仍然强劲,虽然工业产出增长放缓,但零售出现增长。此前中国发布的数据已显示出口增长强劲、通胀放缓。而12月10日数据则证实,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打破了外界预期,并没有出现更大幅度的放缓。
     11月的增长率预计将与三季度的7.8%大致持平。11月工业产出同比增长10%,增幅低于10月的10.3%,但高于今年平均水平。按年率计算,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10月的20.1%降至19.9%。11月零售增长超出预期,同比增长率达13.7%,高于前一月的13.3%。
     中国6月出现钱荒时,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认为,在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再平衡之际,中国政府打算忍受增长放缓的“短痛”。然而,201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走势大体平稳。这引发了市场的讨论:到底有多少短痛是必需的?人们最关注的是,中国能否在实施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计划、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证券报》本周就表示,二者是可以同时达到的。该报称:使改革先于增长,并不意味着允许中国经济“硬着陆”。“在短期内,结构性的稳增长政策可部分对冲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下行压力。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在7.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文中7.5%的提法与逐渐形成的主流看法不一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领导人明年将把增长目标降至7%,以显示其改革意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可能造成能源、土地和资金成本上涨,这预计将拖累经济增长。如果调低增长目标,政府将有更大的余地推进改革。
     然而,最新数据让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加入了“改革未必会牺牲增长”的阵营。“改革也能支持增长,特别是那些让增长变得更高效的改革。我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认为改革肯定对增长不利。”瑞银(UBS)经济学家汪涛反驳称,中国经济目前的强劲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顺序。她表示,削弱国有企业势力以及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措施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增长。然而,中国政府是从有利于增长的较为容易的改革开始的,例如加速项目审批以及减少投资控制。她表示:“未来12至18个月,最初的改革将更有利于增长,而比较痛苦的改革可能会被推后。”
     即便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持续到2014年初,但要消除重工业中的过剩产能、压缩房地产泡沫、控制政府债务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政府仍面临艰巨任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表示:“我个人认为,既能实施改革又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风险就来自高速增长背后的增长模式。”“要转换增长模式并应对这些风险,必须吸纳整个经济中存在的过剩流动性,这个过程不可能是舒舒服服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煜辉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的《中国如何平衡改革与增长?》一文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宏观经济的重新引发各方关注。如何正确理解改革与增长间关系?改革和增长速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想推进转方式和调结构,就必须要牺牲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改革对短期经济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改革具有阵痛,比如减杠杆、去产能、加强对国企治理的管理、加强对地方财政和投资的管束、清理银行影子业务等等,无疑对经济增速影响是负面的,特别是短期对增长影响会立竿见影。但这种阵痛对长期是有大利的,它降低了未来经济的“尾部风险”,增强宏观的稳定性,代价是值得的。此同时,另一些方向的改革对经济增长有提振的效果,如放开二胎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有助于提振内需;如减政放权、放开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则能提高经济效率。但这些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会比较缓慢,需要一些时间的累积。所以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于,改革对增长速度的正向影响不能对冲掉负向影响,在某些时间段不能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效果,从而在改革前期出现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这非常正常的,也应是预期之中。
     中国现在最应该避免是什么?那就是为了保增长把推迟减杠杆推迟(甚至进一步被动累积杠杆),而对经济增长正向效果(加需求、增效率)的结构性改革没有跟上,那么可能就浪费了改革最好的时机。刘煜辉认为,不应过分担心就业,关键是提高就业与增长的弹性。从劳动力供给看,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的窗口关闭了。从劳动力需求看,经济吸收就业的能力并不疲弱。由于服务业增长很快,目前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可能正处于上升趋势。由于中国现代服务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可以预计这种弹性的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本身也是经济向更均衡的成熟经济体转型的过程。如果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速所带动新增就业的人数从150万提高到200万,中国未来可能只要5-6%的增速就可以实现就业目标。
     刘煜辉认为,中国应对经济减速的政策空间充分。应对减杠杆和去产能,中国手中还有牌。首先,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是健康的,债务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22%)。如果利用好仍处于健康状态的中央政府的表,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逐步有序地转移至中央政府的表上,统一进行债务重组(具体执行的技术细节可以再进一步探讨,比方说中央可能要跟地方和银行谈一个价格,而不是全额埋单,通过倒逼硬化债务约束机制的建立,从体制上消除未来道德风险的发生)。
     前面所谈“先转移杠杆,再行去杠杆”的方法,如果组织有序的话,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无序相互践踏,将有效缓解流动性紧张,可以降低存量债务系统循环的成本,也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因此,中央政府的财政要保持适度的弹性,至少在最近两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对外公布的赤字率实际上是中央政府财政,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财政,2009年开始中国财政的实际赤字率平均在7%以上。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测算,2009  年中国的广义财政(  包括中央和地方)赤字占GDP的比重比2008  年增加了7.6%,达到15%,表明财政政策极其宽松。在随后的两年里,广义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大幅度减少到2011  年的5%,但到了2012  年则再次明显放松,赤字水平接近10%。因此,一定要控制住广义财政赤字水平,但结构必须变化,出路在于节制地方债务,为中央财政腾挪发债空间。
    未来中国宏观政策考虑的方向何在?并不是要关死流动性的闸门,而是让流动性改道,流向有效率的部分,同时中国必须积极推进庞大的存量债务重组。
     在未来两三年,中国可能要考虑有序地允许以下三件事情的发生:一是要允许僵尸企业关厂和破产退出;二是要允许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地方在建项目下马缓建,甚至停建;三是要允许僵尸信用终止,即信用市场违约和银行坏债的显性化,积极支持银行进行坏账的清理和核销。现在的状态是大量的增量资源被无谓地消耗在这三个方向。终止僵尸信用的后果是经济短期下行的力度加大,资产价格的下跌。但应对这种状态的政策空间非常充分,这意味着如果僵尸信用真进入“破”的状态,政策空间反而豁然开朗,可能的方式如下:1、可以强化资本项管制,可考虑“类托宾税”政策,防止短期资本大进大出;2、可以迅速松绑汇率管制,增强弹性,使中国完整工业链重新获得动力,提振经常帐盈余,改善流动性的外部条件;3、甚至可以实施某种程度的量宽(主动推低利率水平),从而降低整个债务体系滚动的成本;4、开展金融救助措施,进行资产置换,类似于当年AMC的撇坏账模式,如发长期低利率特别债券对现有银行债权进行购买,积极推进债务重组;5、实施可控的赤字财政政策托底社会底层(失业救济、失业保险、劳动力培训)。
    (综合消息)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3年12月13日收盘点(括号内为12月6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5755.36(16020.20)↓;纳斯达克:4000.98(4062.52)↓;标普五百:1775.32(1805.09)↓;英国FTSE100:6439.96(6551.99)↓;法国CAC40:4059.71(4129.37)↓;德国DAX:9006.46(9172.41)↓;日经225:15403.11(15299.86)↓;上证综合2196.08(2237.11)↓;香港恒生:23245.96(23743.10)↓;台湾加权:8376.94(8367.72)↑;新加坡海指:3066.02(3114.17)↓;越南指数:506.06(510.12)↓;印度BSE30指数:20715.58(20996.53)↓;巴西BVSP:50051.18(50944.27)↓;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38537.55(39905.22)↓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3年12月13日收盘价(括号内为12月6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3742(1.3706)↑;英镑/美元:1.6300(1.6349)↓;美元/日圆:103.2100(102.9100)↑;美元/人民币:6.0717(6.0827)↓;CRB指数:279.67(278.66)↑;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4年1月):1239.00(1229.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4年1月):96.47(97.38)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7218.00(7110.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4年3月)6.2875(6.510)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2330.00(2176.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李彦松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3年第93期(总第1413期)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改革是否会拖累经济?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