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引导人民币大幅走高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2年第76期(总第1298期)  2012年10月12日(星期五)
    [本期要点]:中国引导人民币大幅走高    美国就业状况的真相    BIS:货币战争或不是坏事    日本连续下调经济评估    巴西央行下调关键利率    新一轮刺激:关键是投资效率    中国国企日益陷入困境
    经济热点
    中国引导人民币大幅走高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央行10月12日引导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走高,可能说明该行有意在距离美国大选只有数周时间之际,缓解来自美国政府的压力。
     此举可能还意味着,在近期美联储(Fed)推出新一轮定量宽松措施之后,中国正试图应对资金流入加剧的现象。目前人民币汇率仍处于政府严格管制之下,由于Fed推出第三轮定量宽松措施之后追逐更高收益的热钱流入中国,中国希望能够避免人民币触及每日交易区间上限的尴尬局面。
     在中国央行将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设在人民币6.3264元之后,人民币兑美元触及了1994年汇改以来的最高水平。10月11日,收盘价为中间价人民币6.2770元兑1美元。
     近日来人民币一直在日波动区间(中间价上下1%)的上限附近徘徊。受此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本周迄今为止上涨0.3%,今年迄今为止上涨了0.4%。分析师们称,目前人民币的涨势与美元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显然并不相称,这可能说明,由于美国大选前针对中国汇率制度的批评可能再度升温,中国政府试图提前加以应对。奥巴马政府继续公开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则表示,若当选总统,将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部分美国企业和议员指责中国政府人为地压低人民币汇率以帮助本国出口企业。东方汇理银行策略师Dariusz  Kowalczyk表示,他们认为,迫于美国方面的压力,中国央行可能干预了现汇汇率的走势。他说,考虑到9月中旬以来美元在全球市场的涨势,近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本应设在较低的水平以维持贬值趋势。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本周在东京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可能也是促使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以往中国已多次在重大政治事件临近或发生之际允许本币加速升值,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美国官员访华以及全球经济峰会,因为每逢此时外界指责中国汇率政策的声浪会更大。
     交易员们表示,除政治因素外,中国央行可能也在有意引导人民币升值,以免人民币汇率触及日浮动区间的上限。某中资银行驻北京的交易员认为,中国央行之所以会为市场提供更多空间,是因为在现汇汇率反复逼近日浮动区间上限之后,中国央行承受了巨大压力。
     交易员们指出,除希望避免因汇率触及日浮动区间上限而可能带来的尴尬外,中国央行可能也想避免承担为使汇率保持在浮动区间内而实施干预的成本。
     一位驻北京的交易员称,美元可能会在人民币6.2500元的水平上触底,因为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威胁,而中国经济增速已降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一般说来,人民币升值会损害中国的出口业,因为这会使得在海外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另据香港《大公报》报道,10月12日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再度走高,盘中最高见6.2578水平,升破6.26大关,不仅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最高,也创下最近19年来新高。专家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由于美国推出QE3后美元贬值所致,人民币还有一定升值空间,但突破6.2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央行规定,在每天央行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之后,银行间市场上的人民币即期汇率可在中间价基础上上下浮动不超过1%。自9月28日起,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有3个交易日(9月28日、10月10日、10月11日)于盘中或收盘创下汇改以来新高。由于前天人民币即期汇率触及涨停,多日按兵不动的中间价昨天开始大幅上调,当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为6.3264,较上一个交易日大涨127基点。然而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盘中最高触及6.2578,盘中仍然触及中间价1%的波动上限,再次涨停。与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2765相比,七年来人民币累积升幅逾32%,为19年来新高。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美国就业状况的真相
     保罗?克鲁格曼为美国《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认为,如果还有人对席卷大部分美国政界的狂乱感到怀疑,那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周五发布的“好于预期”的报告所引起的反应则会平息他们的质疑。对很多右翼人士来说(我们所说的并不只是边缘人物),他们的直接反应是大声称之为阴谋。
     被很快授予“劳工统计局真相家(B.L.S.  truthers)”称号的一马当先者正是通用电气的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他在Twitter上发布言论称,劳工统计局通过做假来帮助奥巴马总统再次当选。他的言论很快被右翼权威人士和媒体人物所用。
     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就业数据是由专业的公务员统计,所在的机构目前也没有政治任命官员。或许韦尔奇不知道捏造就业数据有多困难。在韦尔奇的领导下,通用电气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出极其平稳的收益增长,丝毫没有你可能预期会出现的短期波动(这种波动却再次出现在了他的继任者的任内)。
     此外,劳工统计局使用的方法是公开的——任何熟悉数据的人都知道数据是“有杂声”的,不时被报告出来的特别好(或坏)的月份其实只是统计中随机性所带来的结果。因此,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应该太在意任何单一的月度报告。
     即便如此,长期趋势如何呢?美国的就业情况是否在好转呢?答案是肯定的。
     以下是一些背景资料:月度就业报告是基于两个调查。其中一个调查是从雇主的随机样本中获知雇主工资表上的人数。另一个调查是在家庭的随机样本中询问其家庭成员是否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如果关注一下过去一年左右的趋势,你会发现这两个调查都表明就业市场正在逐渐好转,就业机会的增加正持续超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从雇主角度看,目前的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每月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这个数据在修订之后可能会有显着增加。我们需要每月新增约9万个就业岗位来和人口增长保持一致,而实际新增岗位数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该数据在以前更高,但由于婴儿潮的一代人中有很多已达到退休年龄,于是基础的劳动力增长大大减少)。
     同时,家庭调查会估算出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后者指的是那些目前没有工作而正在找工作的人。周五报告中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是失业率从8.1%突然降到7.8%。但正如我所说的,你不该太看重月度数据。更重要的一点是,失业率正处在持续下跌的趋势之中。
     但这是不是因为人们已经放弃了寻找工作,从而不再被算作失业人员?实际上不是的。确实,就业人数-人口比率(有工作的成年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在过去一年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不要忘记那些步入老年的婴儿潮一代人:处在工作黄金时期的美国成年人人数正在快速下降。一旦你考虑到人口老龄化,你会发现数据表明,就业状况自2011年夏季以来获得了实质性的改善。
     这些趋势都不该被理解为情况良好,或否认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个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共和党的焦土政策所造成的,他们阻碍了所有可以加快经济复苏步伐的努力。(如果奥巴马政府去年提出的《美国就业法案》(American  Jobs  Act)得以通过,失业率可能已经低于7%。)美国经济还是大大落后于其应有的水平,就业市场也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收复大衰退中的失地。但就业数据表明,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消费者债务负担的减轻和房产行业的复苏最终会让我们重归充分就业之路。
     这就是右翼人士不能接受的真相。周五(10月12日)的报告所引发的怒潮表明,有一个政治运动希望美国走向失败,该政治运动太过执着于打倒奥巴马,以至于这份对忍受了长期困难的美国劳动者来说是好消息的报告却让该运动的成员陷入狂怒。这还表明,该运动生存在一个思维的泡沫中,它不仅用否定事实的方式来应对令人不安的现实,还会编造疯狂的阴谋论,而不管这一现实是否有民调数据或经济数据的支持。想到一个如此疯狂的运动竟会发挥如此之大的政治威力,这简直令人生畏。
    (纽约时报,2012.10.12)
    BIS:货币战争或不是坏事  
     据香港《商报》报道,近来,“货币战争”一词又出现在公众视线里,一些公众仍会觉得现在的情形会演变成为一场影响巨大的冲突。不过,据《华尔街见闻》日前报道称,把“货币战争”看做负面事件的人可能彻底理解错了。
     对此,在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报告《货币干预与全球资产组合效应:日本的教训》中,3位作者以日本为例,向公众证明汇率干预并不是“以邻为壑”,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全球带来更多的经济刺激。
     BIS的这份研究报告认为,因为中央银行现在大举买入的是债券而不是黄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被贴上“以邻为壑”的标签,外汇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和量化宽松有着同样的效果,而且这效果是全球性的。外汇干预不仅提振了买入外汇国家国内的需求,而且降低了全球的利率水平。
     《华尔街见闻》报道称,如果这个研究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干预会通过资产组合重新平衡效应,对全球的销售和就业带来好处。只要目标是增加需求,那么所有国家都将是赢家。研究指出,如果世界某些地区的需求已相当旺盛了,那么宽松货币政策的蔓延将会产生问题。
     报道说,作者们拿2003年-2004年日本外汇干预为例,当时日本买入美元并且将这些美元主要投资在美国国债和美国政府机构债券上。日本此举不但降低了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更大幅度降低了其他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投资者们通常视这些债券为美国国债的替代品。
     研究估计,价值一万亿日圆的干预使得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降低了8.9个基点,受影响第二大的英国国债收益率也降低约7.2个基本点。
     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券也和美国国债对日本的干预有相似反应,收益率平均下降了4.5-5个基本点。希腊是唯一的例外,因为在2003年-2004年,投资者或许认为希腊国债有更大的风险。日本财务省每万亿日圆的干预降低瑞士国内的收益率5.3个基点,同时在日本国内降低十年国债收益率约4.4个基点。
     大规模货币干预的收益,若被投资在主要债券市场中,则可以对参与国际债券市场的其他经济体的货币产生宽松作用。从2003年美国的状况来看,尽管它并不欢迎日本干预本身,但对于干预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就是更低的债券收益率,是再欢迎不过的了。
     报道说,只要各国都在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那么“货币战争”可能根本不是一件坏事。
     这份研究报告警示公众对“货币战争”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这次“战争”驱动因素和结果仍然和上次一样扑朔迷离。
    (香港商报,2012.10.8)
    日本连续下调经济评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政府10月份连续第三个月下调对经济的评估,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该国的出口和生产构成拖累。
     日本政府在10月12日公布的月度经济报告中表示,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影响,近期日本经济复苏势头疲弱。日本内阁府一位官员对记者表示,这是政府自2009年2月以来首次连续三个月下调对经济的评估。日本政府曾在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2月份连续5个月下调经济评估。日本政府预计,短期内日本经济将暂时停下迈向复苏的步伐,但随着海外状况好转以及重建相关支出继续提供支持,日本将重返复苏轨道。但日本政府还称,欧元区以及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海外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以及金融和资本市场继续剧烈波动都将对日本经济构成下行风险。上述内阁府官员还称,中国相关经济前景存在不确定性的评估也考虑了日本与中国有关数个岛屿的领土分歧问题。
     此外,出口疲软促使日本政府连续第三个月下调经济产出评估,从“减弱”下调至“下滑”。日本政府维持对出口行业“减弱”的评估不变。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称,日本各银行持有的规模巨大且日益增多的政府债券使它们容易受到利率飙升的影响。
     IMF官员对日本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出警告。他们表示,日本国内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可能会在5年内从目前的四分之一升至三分之一。IMF官员在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补充称,这可能放大市场对政府财政丧失信心所引发的动荡的潜在影响。IMF助理主管彼得?戴托斯表示,对欧洲的担忧可能会在日本重演,日本是唯一政府总债务达到经济规模两倍多的国家。他表示:“目前,日本政府债券是安全的。但由于(日本各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很大,通过中期财政整固保持日本政府债券的安全是重要的。”
     日本国内多年的低增长和温和通缩造成贷款需求疲弱,这促使银行将客户存款投资于被视为最安全且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日本政府债券。根据IMF的数据,日本银行体系持有的政府债券占其总资产的25%,几乎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5倍。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门主管何塞?维纳尔斯表示,这“让银行与主权债务的联系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一旦利率上升,可能会削弱金融稳定。”IMF表示,对于日本规模较小的区域银行而言,这个问题可能尤为严重,这些银行往往盈利能力较低,资本金比率也较为薄弱。
    (综合消息)
    巴西央行下调关键利率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巴西央行周三(10月10日)晚间将关键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但该行暗示,实施了13个月的放松周期已经结束。
     受围绕全球经济下滑的持续担忧影响,巴西央行将Selic利率下调至7.25%的纪录低点,符合市场预期。该行利率政策委员会的意见存在分歧,五位委员赞成降息,三位委员投票支持维持利率不变。
     该行利率政策委员会发布公告称,考虑到有必要在通胀风险、国内复苏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之间寻求平衡,委员会认为在足够长的时期内维持货币环境稳定是确保通胀率向目标水平靠拢的最适宜的策略。
    巴西央行13个月来已将Selic利率累计下调5.25个百分点。
    (WSJ,2012.10.11)
    国内与港台经济
    新一轮刺激:关键是投资效率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朱海斌、姜璐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称,最近几个月,中国多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涉及众多中长期大型投资项目计划。由于这些省市计划投资的金额几乎都超过万亿,被称为“地方版四万亿”。也是在九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21个交通基建项目已批复上马,其中包括1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投资总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受此消息的提振,沪深股市一度单日大涨超过百分之三。
     然而,短暂的喜悦之后,市场的看法日趋谨慎。首先,这些项目的绝大多数均属中长期投资,对中国经济短期走出谷底效果相对有限。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基建方面的投资原本就是十二五的重头戏之一。发改委此次集中批复也许仅代表了政府正在加速这些项目,并非提高了原先设定的投资目标。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对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的担忧。尽管经济增速下滑堪忧,但市场普遍预期财政和货币政策不会重复2008-09年式的投资盛宴。在上个月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总理阐明今年的财政支持措施不会超出年初制订的财政预算。在银行信贷方面,无论中央银行、监管当局还是银行,在对地方政府融资方面都非常谨慎。而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支柱的土地出让金,今年前八个月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6%。因此,无论从中央到地方,在公共投资能力方面均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退一步而言,即使中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仍有余力,包括政府、学界和市场各方在内的一致看法是中国不应该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新一轮的公共投资只会使上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所带来的后遗症进一步恶化,并加重经济转型的负担。不过紧接着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中央版或地方版的四万亿、两万亿或一万亿,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下滑乃至出现硬着陆?
     作者认为,对这一问题,要避免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简单地将鼓励投资和调整经济结构对立起来,认为鼓励投资就是回到以往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尽管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也正在努力将增长的侧重点引导到拉动内需、提升消费,但这并不表示投资已经不再重要。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受全球最终需求疲弱、成本上升和竞争加剧多种因素的影响,出口受压已是不争的事实。消费虽然相对稳定,但提升消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稳增长的关键仍然是稳投资。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对投资仍然有很强的需求。推动城市化进程、鼓励消费、实现产业升级无不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建以及增加相关行业投资的力度。因此,撇开投资而谈稳增长无疑是痴人说梦。第二个误区是简单地把投资与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划上等号。这一狭隘的理解是导致目前政策选择上面临两难的一个根源。因为加大公共投资意味着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而这与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楼市调控有着直接冲突。要避免这一两难选择,关键是改革投资体系,提高投资效率。具体而言,政府应该真正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投资。民间资本的进入首先在短期能减轻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压力,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过度依赖。其次,这可以避免资金配置的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型国企,以及公共投资中出现的低效、浪费和滋生腐败等问题。一个更市场化的环境有利于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和投资者的回报,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完善。
     最近浙江和广东省政府在这方面的动作特别值得关注。众所周知,这两个省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民间资本市场。8月23日,浙江省政府出台了经济刺激方案,推介了441个项目,涉及资金超过一万亿,并且积极争取该省丰富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能源等领域。9月3日和6日,广东省政府也发布了182个重大建设项目,面向民间资本市场招标,总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这一举措印证了“危”和“机”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果不是经济下滑的压力和地方资金的窘境,开放民间资本投资恐怕仍会只停留在书面上。而要真正完成这一转变,关键是政府必须减少直接参与投资活动与企业的竞争,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工作重点放在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监督机制并确保以市场主导的投资活动。与此同时,政府应稳步推进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恢复企业利润增长,使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浙江、广东在这方面的先行先试,一旦取得成功,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FT,2012.10.9)
    中国国企日益陷入困境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国企的海外扩张越来越受到质疑,曾是中国经济发展顶栋梁柱的国企如今面临新的难题。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指出,中国国企日益陷入困境,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文章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否决一家中国控股的公司购买美国风力发电场为例指出,无论奥巴马的决定是否对错,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企业越来越受到怀疑和质疑,这令中国商界和领导人担忧。
     报道称,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的不仅是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就连刚迈出民主步伐的缅甸也对中国国企反感,中国计划在缅甸投资兴建的大坝和输油管工程都受阻。
     这种狐疑的态度,反映的是国企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关系。很多人认为国企的发展带来中国的崛起,但事实恰恰相反,国企成为中国发展的受益人。时至今日,国企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1990年代,为了防止国有资产落入少数寡头手中,中国通过提供廉价的贷款、土地和能源扶植了一些企业,以便将资产控制在党的手中,其中的佼佼者发展成为全球领先企业。
     比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石化两家国企在2009年的资产比500家最大的私企总和还多,中国鼓励重要行业的国企整合,保护他们免受国际竞争,造成“国进民退”的现状。
     文章说,如果国家抽走对国企的资助和隐性补贴,很多国企将面临亏损;这些国企很少回馈政府,很多财富都被国企老板中饱私囊,或进贡给了政治庇护人,这些人很多都是重要领导人的子女。
     文章说,国企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分配,损害了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也扼杀了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创新能力。中国必须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开始对国企私有化,实行开放竞争,让私营企业加入,推动经济的发展。文章最后说,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表示要打破国有大银行的垄断,但由于温即将卸任,未来中国领导层谁会继续推进这一举措,还是个未知数。
    (联合早报,2012.10.8)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2年10月12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3328.85↓;纳斯达克:3044.11↓;标普五百:1428.59↓;英国FTSE100:5793.32↑;法国CAC40:3389.08↑;德国DAX:7232.49↑;日经225:8534.12↓;上证综合:2104.93↑;香港恒生:21136.43↑;台湾加权:7437.04↓;新加坡海指:3041.75↓;越南指数:392.54↓;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32276.07↑;巴西BVSP:59161.72↓;印度BSE30指数:18675.18↓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2年10月12日收盘价(伦敦铜期货价为10月11日数据):
    欧元/美元:1.2951↑;英镑/美元:1.6074↓;美元/日圆:78.4300↑;美元/人民币:6.2672↓;美元/港币:7.7517↓;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2年12月):1759.7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2年12月):92.28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8212.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2年12月)8.567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926.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9月28日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9月28日收盘价)
    (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2年第76期(总第1298期)      2012年10月12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引导人民币大幅走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