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东北非乱局对石油市场的影响(续第15期)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1年第17期(总第1139期)  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经济热点分析
    中东北非乱局对石油市场的影响(续)
     [续第15期]
    高油价对各国影响不一
     路透社全球经济主编魏伦2月25日撰文说,没有哪两次油价冲击是相同的,但若最近油价劲升至29个月高点的涨势持续,那么相较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受到的打击可能略轻。
     不过这并不是再一次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与西方世界脱钩,因为发达国家缓慢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在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出现反弹。
     在油价突涨引发的收入再分配中,只有石油出口国肯定是赢家,至少暂时如此。“新兴市场将受到冲击,但它们的腰包相当充实,足以负担得起油价补贴。”西班牙银行业者BBVA首席新兴市场经济分析师阿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表示。
     但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无法做到这点,因为它们已经开始收紧财政政策,以降低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高涨的预算赤字。加西亚-埃雷罗认为,“现在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油价大涨,在发达国家,这一始料未及的冲击会进一步推迟经济复苏进程。”而在大型新兴经济体中,她认为只有墨西哥、俄罗斯以及巴西会从油价上涨中获益。整体而言,拉美会比亚洲更加适应良好。
     原油价格上扬导致石油进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因为其进口一定数量商品所支付的成本,要高于出口同样数量商品的收益。这种状态会侵蚀掉该国的国民收入,进而导致消费减少,利润率降低和通胀率攀升。
     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通常会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因为尽管油价上涨带来物价水平的暂时波动,但未必会引领经济进入通胀上升周期。因此麦格理首席日本外亚洲经济分析师理查德?杰拉姆指出,相较于通胀,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央行更加担心贸易条件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更可能出现第二轮效应,特别是当国内经济已经相当紧张时,其面临的物价波动风险更大。”
     所以,这边美联储对油价上涨令通胀率温和攀升持欢迎态度,而另一边原本就为应对物价上涨压力苦恼不已的新兴经济体央行官员更加难以安枕。“美日欧担心的是油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新兴亚洲经济体则忧心对通胀的冲击,因为经济已然复苏。所以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各有各的难处。”在不少分析师看来,亚洲各央行收紧政策的速度太慢,即便是北非动荡局势推动油价升至高点之前也是如此。“这将带来进一步的打击,因为第二轮效应将来势汹汹。”加西亚-埃雷罗指出,“我认为各央行还没有认识到,这或许不仅仅是短期的供应紧张,它们应当迅速行动。”
     汇丰银行的分析师认为,其危险之处在于,如果亚洲不迅速采取行动,包括削减补贴、放松价格管控或者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来遏制旺盛的需求,则油价上涨趋势难以快速逆转。这样不仅仅会导致亚洲地区通胀加剧,也会为其它地方,尤其是发达市场带来麻烦,说明油价正对全球经济造成益发深远的影响。
     “亚洲新兴经济体迟迟不着手提高石油成本,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费原油,令全球原油价格面临进一步的上升压力。同时,其它经济体也受到波及。”汇丰分析师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和陈颍嘉(Sherman  Chan)在报告中写道。他们认为,亚洲无需因油价激升而惊慌失措,因为该地区经济增长对油价的敏感度不及其它地区。但如果高油价令西方国家的消费支出降低,那么依赖出口的亚洲经济体将最终受伤。他们也呼应其它分析师的观点指出,油价上涨在东方世界引发的连锁反应要比西方大得多。“不过也不能以此认定,各央行会因而立即升息。风险其实在于,这些央行认为油价上涨会自行修正而不采取措施应对。这是个错误,实际上在1970年代就曾经犯过这个错误,我们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另外,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乔希?诺布尔2月25日撰写报道称,巴克莱资本在1月中旬发表研究报告,分析每桶120美元的油价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将意味着什么。当时,那似乎还是一种遥远的前景。中东和北非发生动荡后,在伦敦交易的原油已飙升至每桶110美元以上。现在,这个问题的适切性似乎提高了不少。
     在亚洲,大赢家是那些石油生产国,即马来西亚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印度尼西亚。据巴克莱资本预测,每桶120美元的油价,将使印度尼西亚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提高0.9个百分点,马来西亚将提高3.1个百分点。
     大输家自然是进口石油的经济体,即韩国、泰国、台湾和印度。每桶120美元的油价将把韩国和泰国拖入经常账户赤字(对于韩国,每桶110美元的油价就会带来经常账户赤字)。在台湾,这将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率降低4.3个百分点。但最令人担心的肯定是印度。该国经常账户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巴克莱资本预测,每桶120美元的油价将使印度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率再提高1.8个百分点。
     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是油价对中国的经常账户影响之小。按某些衡量标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石油进口大国,因此你也许会认为油价将产生更大影响。但根据巴克莱资本的研究,油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油价为每桶90美元时,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率将为4.6%,而油价为每桶110和120美元时,这个比率都将为4.4%。
     对于一个耗油大国来说,中国似乎能够很好地避免能源成本上升的影响。当然,经常账户并不是一切。汇丰的研究指向了高油价对亚洲各国通胀水平的潜在影响。每桶 120美元的油价可能会使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加1个百分点,印度增加1.3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增加1.2个百分点。对于三个已经在担忧高通胀的大型经济体,这一增幅令人心惊。
    油价飙升引发通胀问题
     2月27日,路透社分析,如果中东动荡导致油价持续飙升并加剧通胀压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欧洲央行的应对之道可能各有不同。
     油价慢慢攀向三位数,令人担心经济成长可能放缓,长久以来的货币政策之争势必会再度搬上台面:各国央行是否应该以对抗通胀为唯一目标,一如欧洲央行的作法,或者是有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就像美联储一样?各国决策者是否应该要专注于整体通胀率,还是要注重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通胀率?
     HS  Global  Insight 首席美国分析师尼戈尔?高尔特表示,油价居高不下将抑制消费者支出,并推升仍然较高的失业率,这些将使得美联储较不倾向于升息。而过于担忧通胀的欧洲央行,可能采取不同的因应办法。回溯至2008年中,当时油价一度逼近每桶150美元,欧洲央行采取升息举措,而美联储则是按兵不动。
    油价没那么可怕?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2月25日评论道:油价上涨了,经济会衰退吗?在1974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油价急剧上涨(月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高出75%以上)之后,美国经济都出现了衰退。现在可能到了历史重演的时候了;2月24日,原油价格较一年前上涨了47%,比 2009年的均价高出80%。
     为什么油价激增总与经济“内爆”相关联?实际短缺并非问题所在;石油生产一直能轻松跟上1990年以来需求每年增长1.1%的步伐。这种关联更多是金融意义上的。油价上涨将更多资金从消费者手中转移到生产商手中。如果生产商能够将全部所得都用在从消费国进口商品上,消费者的苦痛本会有所缓解,但是生产商却将大部分意外之财投入了金融系统。这些曾经被称作石油美元的资金造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失衡。金融消化不良让经济列车脱了轨。
     这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首先,油价上涨大概不会持续很久。供应短缺实际并不存在,其它产油国愿意也有能力弥补利比亚产量的减少。如果中东紧张局势逐渐解除,或者产量不会遭到进一步削减,油价就有可能回落。
     但即使油价确实出现持续性的阶梯式上涨,或许我们也能避免由石油引起的衰退。能效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因此高油价导致的消费萎缩程度也会降低。对于金融体系而言,相比于其它贸易失衡及不顾后果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石油盈余的扩大看上去只是一个小问题。事实上,乐观主义者甚至可能提出,石油资金的激增或许还有助于降低风险——如果把这些钱用于充实银行资本,或者支持弱势政府的话。即便再次爆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石油紧张局势大概也只会扮演一个辅助角色。
    三、油价波动对中国的影响
    利比亚危机突现中印石油储备不足
     3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哈维尔?布拉斯在文章中分析,除了当前的油价飙升外,利比亚石油危机将对中国和印度产生更加深远的长期影响。供应中断为北京和新德里敲响了警钟,促使它们加快建设战略石油储备。
     其结果是随着两国为储备资源建设增加原油进口量,油价会进一步攀升。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仅次于美国。而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石油进口国,排在韩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之前。但两国缺乏在规模与范围上与西方国家相当、在供应危机时可以调用的战略石油储备(SPR)。
     中国与印度在应对地缘政治因素造成的供应中断问题上都没有经验。上一次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时——2002年末到2003年初的委内瑞拉石油罢工——两国都还只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进口国。以中国为例:根据德意志银行的估算,进口石油占全国石油总需求的比重从2002年的30%上升到2010年的54%。而在1990年至1991年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的海湾战争期间,中国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印度的风险敞口更大,因为该国所消耗石油近80%依靠进口。
     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石油分析师Soozhana  Choi刚刚就该问题发表了一份报告——《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野心》(China’s  SPR  ambitions),他表示,最近中东与北非发生的事件“只会进一步突显能源安全以及战略石油储备作为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年原油需求增加,因为两国需要用数百万桶的原油来灌满油罐与地下油库。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国家向储备注油的过程产生了同样的效应,导致原油消耗量和价格双双攀升。富国石油监督机构——国际能源机构(IEA)成员国目前持有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为供应中断提供缓冲保护。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需要5亿桶原油,相当于约100天的进口量——尽管待到2020年储备建设完成之时,大概只能相当于75天到85天的进口量。中国的储备建设项目分三期,目前一期已经完成,储备总量已经超过1.10亿桶。进入二期后,今明两年或将再增加4000万桶储备。储备建设所需的额外原油或许能解释中国石油进口的强劲势头。
     印度则远远落后。该国的目标是在2012年底前建设约4000万桶的原油储备——约相当于两周多一点的进口量。但迄今为止,印度储备油库贮存总量仅为980万桶。如果印度石油储备量占进口量之比要与中国、美国、日本或是欧洲相当,则该国至少还需要储备2亿到2.5亿桶原油。
     储备建设的高额成本有可能放缓印度储备计划的推进速度,但中国的计划不会受到重大影响。中东与北非的事件突显出,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是存在的。有鉴于此,未来10到15年里,石油市场很可能发现需求超出预期。
    油市波动冲击中国炼油企业
     《华尔街日报》2月28日托姆?奥尔里克的报道说,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国有石油企业来说是个坏消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利比亚撤离工作人员的同时,炼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们也在中国国内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中国石化加工的原油80%是通过采购获得的,而不是自行开采的。而其汽柴油售价是由政府部门设定的。纽约商交所轻质低硫原油价格目前徘徊在每桶100美元附近,远远高于去年每桶70-85美元的波动区间,这使得炼油企业的炼油利润率承受压力。
     理论上说,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应该有助于缓和中国石化的利润率压力。根据中国当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22个工作日为调价周期,当中国参考的国际基准原油移动均价变动幅度超过4%时,国家发改委就考虑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然而,在中国政府专注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这一定价机制的实际操作并不容易。中国1月份CPI同比上升4.9%,升幅超出4%的官方目标水平。柴油是中国农业人员普遍采用的燃料。如果政府上调柴油价格,这部分上升成本将直接从食品价格中体现。在中国的CPI权数构成中,食品类权重最大,波动也最大。食品价格上升正是本轮物价上涨压力的主要推手。
     不过,从中国石化的盈亏角度看,推迟进一步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可能并非一件坏事。德意志银行亚洲油气行业研究部门主管大卫?赫德David  Hurd称,只考虑短时间内国际油价与国内成品油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具有误导性的。诚然,在通货膨胀受到控制之前,国家发改委可能会一直维持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变。但政府有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相对大幅地上调成品油价格,以抵补炼油企业眼下蒙受的利润损失。
     对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可能也对中国石化有利。定于下周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有可能会审议通过相关的改革议案。如果定价机制调整为以10个工作日为调价周期,则将有助于消除当前机制中调价的滞后性。此外,中国石化也可依靠开采、生产以及化学品方面的强劲收入支持。与冶炼业务相比,这些业务对公司更为重要。
    中国可能增加石油进口
     英国《金融时报》何丽在报道文章中说到,从北京街上汽车的数量来看,旁观者也许会认为,每桶120美元的油价在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没有被当作一回事。事实上,油价上涨已经在影响中国的石油需求。但需要告诫的是:专家们表示,由于中东发生的事件,中国的原油进口实际上可能增加,至少在近期是如此。
     究其原因,中国正在大量购买海外原油,以建立该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这是一个操作隐秘的项目,到2020年将储存8500万吨原油(相当于大约5.95亿桶),足够在紧急情况下满足3个月的国内需要。中国企业还有“商业储备”,截至2010年底,这些储备的总量达到1.68亿桶。根据路透社的计算,建立这些储备意味着,中国在2010年头8个月每日囤积逾50万桶原油。
     虽然中国政府并不披露何时为战略储备注油的信息,但官方媒体表示,今年将“加快”这方面的工作,从而可能使中国石油进口创下新高。中东事件以及有关未来油价会更高的预期,将进一步加快囤积行为。
     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IHS  Cera)在北京的主管严克风表示,中国战略储备的影响将特别显著,因为去年调用了一部分储备。中国政府急于在2010年底实现能源目标,曾引发基层对柴油的巨大需求,以用于发电机,规避政府的能源控制。“2010年第四季度,原油库存降幅非常非常大,因此不管有没有中东事件,他们都需要重新注满油罐……另一个因素是,我们可能看到一些(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油罐在2010年完工。”严克风估计,本季度中国可能向储备中注入数百万吨原油。
     因此,即便价格上涨或许抑制了加油站的需求,但中国的短期需求可能相当高。通胀也有一个角色:中国周日上调了成品油价,但政府表示,由于通胀担忧,涨价幅度低于应有水平。如果在未来几个月,通胀继续成为一个问题,政府可能会推迟调整成品油价(从而迫使炼油企业亏本运营)。那对炼油企业是个坏消息,但对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是好消息。
    油价和中国的汇率选择
     崔宇2月25日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发表的评论说到,被美国前总统里根称作“疯狗”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让北非和中东最近的革命浪潮充满了血腥,也让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充满了虚幻的恐惧。时隔两年多,美国纽约原油期货再次突破100美元/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甚至一度逼近120美元/桶。与此同时,金银等贵金属也涨势强劲,而全球股市纷纷下挫,资金避险情绪展露无疑,只是美元指数意外下行。
     在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的当口,战争或骚乱引发的油价暴涨,既会让复苏乏力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蒙上阴影,也会让复苏强劲的新兴国家的通胀压力雪上加霜。当然,这个悲剧性结果隐藏着诸多前提:北非和中东革命是否会进一步向产油大国蔓延?是否会引发更多的骚乱甚至战争?骚乱或战争是否会引发油价持续上涨?也许现在没有人知道答案,就像本?阿里没想到自己会逃亡、穆巴拉克没想到自己会辞职、卡扎菲没想到自己会众叛亲离一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预测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不如回顾和分析相对确定的历史和现在。
     国际油价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实际供求、地缘政治、货币体系和投机因素等,地缘政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即使战争或骚乱初期会推高油价,但能推多高是一个未知数,甚至随着战争事实的确认,也不排除油价下降的可能,因为市场已经提前做出了反应。比如,2003年3月下旬,美国正式入侵伊拉克,但油价当年3月和4月分别下跌了17%  和14%左右,而此前三个月累计上涨了30%左右,随着战争的爆发,国际油价大致是一个终点又回到起点的过程。
     今年1月以来,突尼斯和埃及等非石油国家的骚乱已经提前给市场打了预防针,国际油价也顺势突破了维持了一年多的70-90美元/桶的震荡区间,并在最终波及了利比亚后,快速向100美元/桶挺进。但利比亚还不算是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石油大国,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利比亚原油产量在12个欧佩克成员国中仅列第9 位,在全球列第15位,占全球总产量的2%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利比亚东部地区已经脱离卡扎菲的统治,而东部恰是其最重要的产油区。根据国际能源署2 月21  日发布的报告“Facts  on  Libya:  oil  and  gas”,利比亚的六个主要原油出口地区有五个在东部,过去四个月东部地区原油出口占比在60%左右。因此,国际油价在最近五个交易日暴涨10%,或许已经将骚乱会波及到伊朗这个石油超级大国的预期包含其中。
     尽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伊朗革命曾造成国际油价直线上涨,如果按照不变价计算的话,当时的记录直到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147美元/桶期间才被打破,但从最近10年国际油价的上涨逻辑来看,美元汇率和投机因素应该是长期主导因素,地缘政治只会造成短期波动。而且,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国际能源署,都不会纵容国际油价非理性上涨,毕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有油价上涨导致实体经济衰退的因素,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据路透社报道,沙特方面已经表目前完全不存在供给短缺的问题,并时刻准备增加原油供给。而国际能源署也表示会密切关注利比亚局势进展,并时刻准备向市场抛出其原油储备,但目前还不必要。这意味着石油生产国和国际能源署都将此次油价暴涨归结为过度忧虑带来的短期市场波动,而且他们也做好了平抑波动的准备。
     当然,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释放出的货币的投机性流动,中长期国际油价或许仍将在震荡中保持高位。但是,油价到达多高的水平才会影响经济增长或带来不可接受的通胀压力?美国经济学家在《华尔街日报》上周发布的一项调查中表示,油价到达127美元/桶时才会损害经济增长,而中国发改委在2009年发布的成品油管理办法中,也划定了130美元//桶的红线,“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5%,而15年前中国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再加上“一价定律”的作用,中国不得不和国际油价接轨。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尽管石油行业存在行政垄断,但客观地说,中国的(含税)油价水平只处在世界中下游水平,低于日本和欧洲的水平,作为在全球资源稀缺背景下崛起的大国,中国不可能再延续美国式的粗放型能源消费模式,因此,国际油价的上涨对中国不见得全是坏事。
     当然,值得担忧的是通胀形势。亚洲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正受到通胀的困扰,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已有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通货膨胀是社会不稳定的温床,中国政府当然也要提防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其逻辑是进口油价上涨,企业成本压力上升,先传到PPI,再传到CPI,历时大概在6个月左右。
     面对油价上涨,中国政府最直接也最可能的选择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以降低原油进口的国内价格,从而减轻中下游的价格上升压力,但这个做法更多的是从成本推动的逻辑出发的,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传导路径是资本流动。如果人民币升值短期没有带来贸易顺差的缩减,反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那么以人民币升值应对输入型通胀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承认通胀最终是货币现象,那么考察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就要通过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
     目前,由于货币超发,中国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不断累积,不少中国民众也感觉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这意味着至少从局部商品(比如房地产)来看,人民币或许存在贬值压力。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必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要从渐进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和价格机制入手,而油价上涨、货币紧缩再加上减税和财政补贴就是一个较好的组合拳。否则,人民币快速升值可能会加速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会让富人去国外买更便宜的奢侈品,而让穷人却在国内承受出口下滑带来的失业痛苦。当然,任何政策调整都具有分配含义,孰轻孰重需要中国政府仔细考虑。      (完)
    (摘编、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1年第17期(总第1139期)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东北非乱局对石油市场的影响(续第15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