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73期(总第897期)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关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论辩与争鸣(上)
2008 年,各地房地产价格调整的范围呈现逐渐扩大的迹象。近一时期,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价的调控措施。可以说,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局正是上述政策迭加效应的集中显现。对此,理论界及业内人士也发表了诸多看法和建议。我们收集了其中的部分资料,将分两期供读者参阅。
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2008 年9月1日,《中评电讯》报道,2007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高达3885元。按照90平方米的小户型计算,一套住房的价格高达34.97万元,约为同期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3.86万元的9倍。大中城市的房价与家庭收入比率更高,北京市90平方米面积住房房价与家庭收入比率,甚至达到了26倍。按照国际3-5倍的房价与家庭收入的比率,北京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应当达到32万—54万,才能适应这个房价,即使家庭收入按照10%的高增长速度,也需要 16年-22年的时间。
有专家表示,当房屋作为投资需求时,决定房价的力量是房屋租金,国际上通常用租售比(注: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来表示。国际上衡量房产运行良好的租售比一般标准为1:200-1:300。而目前我国的房价远远超出国际警戒线。以北京为例,其租售比基本是在1:500-1:700这个范围之内。不少人所购买的房屋如果用于出租还不足以偿还银行利息,甚至在房屋快报废时还不能收回投资。这说明,房屋也不再具有投资价值。
报道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的观点认为,目前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大多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连房屋投资者也开始担心无法找到下家接盘,银行体系也开始审慎房地产贷款,房价调整已成为大势所趋。
另据2008年7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的消息报道了两位业内人士的分析预测:中国楼市大幅降温迹象非常普遍,雷曼兄弟近日在报告中对目前楼市做出判断,并预计房价还会进一步下降。雷曼兄弟中国区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指出,虽然房地产同比价格依然上涨,但在许多城市,楼市价格已经从近期价格峰值大幅回落。他判断,未来几个月,考虑到信贷控制依然偏紧,消费者信心和企业信心进一步下滑,楼市还有下跌的空间。
孙明春指出,在近期一项楼市调查中发现,36个被调查城市中,有21个城市的房价在5月降温,价格跌幅最大的是贵阳,已比峰值下降了25.9%。从紧的信贷控制,已经给开发商制造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促使他们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售房产。
安信证券房地产业分析师李孔逸也表示,全国房地产市场降温的趋势是比较显见的,房地产市场还在调整,不可能这么快到底,因此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一轮调整至少将持续到年底,短期内看不到增长的迹象,主要原因是房价前期涨幅过大,超出了市场的承受预期,因此出现调整是必然。涨幅过高后,在价格重估过程中,从紧的信贷政策让供需双方都受到了挤压。一方面,自住需求的确有所回落,消费者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投机性需求也明显下降,几乎已经萎缩到零了。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比如深圳房价已跌了30%左右,但北京、上海等地的跌幅很小,因此各地区的调整幅度也会有差异。
2008年9月16日《中国证券报》的一篇报道介绍了全国房地产上市场公司的经营状况。相关统计显示,上半年,9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319.19 亿元,同比下降443.54%。94家公司中,66家经营性现金流为负,69家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与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形成对照,房地产公司存货大幅上升。2008年上半年,9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积压”的存货达3909.87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1760.29亿元,增幅达81.9%。
天相投顾研究员石磊指出,2008年1-7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33%,同时销售面积降幅超过10%。房价居高不下和市场走势不明朗,是销售量无法提升的关键。面对越来越紧的资金链,尽快回笼资金已经成为房地产商的必然选择。
北京永同昌集团营销总监肖志刚也认为,目前,新盘项目的特价房频频出现,无疑是开发商在营销策略上的一次较大调整。毕竟,产品滞销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头疼”的事情。能多“走”几套房,缓解资金压力是很多开发商的想法。
杨少锋在2008年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撰文,分析了由于需求变化而导致了市场成交量的萎缩。文章说,在楼市最火爆的2007年8、9月份,火爆的楼市需求是一种假相,事实上,楼市需求分成四类:第一是投机,就是常说的炒房,短期快进快出;第二是投资,反正钱存在银行是贬值的,而房价在涨;第三是恐慌性购买,像一些年轻人,刚毕业无论如何是买不起房的,但害怕以后更买不到房了,于是父母凑钱来帮他们买房;第四是因为结婚、购买第一套住宅等正常买房。
这四种需求里,只有最后一种需求是刚性的,其他都是弹性的,可能短期急剧增长,也可能短期急剧萎缩。其中投机需求对政策是最敏感的,第二套房贷政策一出来,物业税一出来,投机泡沫马上就挤掉了,每次遇到楼市调整,闻风而动的就是投机需求。投资需求对市场反应很强烈,如果对市场未来的预期降低了,如果房价涨得不那么快了,这部分需求就将撤离。
文章认为,正是这种需求的变化,导致了楼市短短几个月之内,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戏剧性变化,任凭那些所谓的地产“营销高手”使尽百般招数,奈何大势已去,成交迅速冷却。以北京为例,2008年上半年6个月北京期房住宅成交总量为33231套,比2007年的54695套下跌了40%,预计全年成交量将不超过8万套,比2007年12万套的成交量少4万套,而2008年供应量将比2007年只高不低,巨大的成交缺口意味着有一大批项目将面临无人问津的悲凉境地。在这种形势下,降价成为刺激需求的唯一选择。
此外,杨少锋还描述了此轮调整前房价上涨的投资“怪圈”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即房价上涨——收益预期增加——股价上涨——融资大幅增加——疯狂储备土地——收益预期增加——股价上涨——再融资,至此,上市公司在这一轮楼市和股市中实现了双丰收,高价获取的土地直接在股市上实现了套现(而不再是通过未来楼盘的销售),地产大鳄在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实现数百亿甚至千亿资产的增值。至于未来,如果房价持续上涨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房价下跌,风险早就转嫁给股民。地产真相大白:房价上涨目的是为了推高股价,股市的融资成为圈地资本,圈地的目的还是为了推高股价,然后股东在高位套现,留下股市和房市一片狼藉。
据 2008年7月31日《中新网》报道,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统计数字看,200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并未见减少,一些地区或一些房地产企业出现问题,但对中国房地产整个行业来说,远没有到出现危机的地步。尤其是2008年以来,虽然住宅成交量下降,但除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北京、上海等城市房价仍在飞涨。
陈国强说,北京等地楼市这种有价无市的现象,说明开发商还没有降价销售尽快回笼资金自救的打算,虽然有一些打折或送车等促销举动,但房价没有真正下跌,一些开发商对市场的调整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内容暗示宏观政策微妙变化,陈国强认为,宏观政策有松动迹象,但没有具体的表达。政府也在稳定预期,虽然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但近期采取明显的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房地产市场上部分地区出现的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2008年8月27日《中华工商时报》记述了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的观点。他强调说,不管怎么看,高房价对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高危因素,这个问题,地产商不能忽视。虽然房价高低判断,专家学者有一系列的数据比较,但是最起码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喊贵,都觉得买不起房,这个时候房价肯定是有问题的。黄怒波认为2008年以后,房地产业将进入另一个发展期,不管怎么调整,游戏规则怎么变,高暴利的时代永远不会回来了。2009年上半年应该是最难过的时候。为此,他劝告地产界同行,要有理性的发展思路,要接受一次一次宏观调控的教训;地产企业形象不好,开发商形象不好,要学会回报社会;还要学会与社会进步共享,不能光想着自己赚取暴利,不管不顾社会问题。
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市场理性恢复的必然选择
限贷令等同于救市
据2008年8月30日《中评电讯》报道,央行和银监会日前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同时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这道由国家最高金融管理机构联名下发的限贷令,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其实就是降价令。
报道援引东方财富网署名牛刀的文章称,这项紧急限贷令等同于政府在救市。是从民生的利益出发,拯救中国楼市于泡沫之中,挽中国楼市的狂澜与即倒,其利在当代,功在后世。文章认为,中国楼市在资源管理方面的症结,其实就是土地的体制没有理顺,所有权属没有得到确认。严格来说,地方政府只是代理辖区民众管理土地,需要对辖区民众负责。任由买卖,尤其是炒买炒卖哄抬地价,甚至鼓励囤积住宅用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是得不到任何支撑的。因为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上的放任,反映在2007年楼市暴涨时期,就是地王的泛滥。
地价回归理性是积极因素
2008年8月19日《现代快报》披露了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易小迪的观点。他指出,地价下降比房价快,地价恢复理性的价位,这是非常积极的因素。对于楼市未来的发展,易小迪认为,前面几年特别是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主要是由于受到地价的影响和制约造成的。地价是追在发展商后面的一条狼,也是房价后面的一条狼。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全是无稽之谈。
转眼时间到了2008年,易小迪敏锐地发现了变化,这次地价的调整,在2007年疯狂上升之后陡然回到理性,同时也结束了1998年以来地价只升不跌的局面。回顾2007年土地市场,易小迪告诉记者,在土地竞标现场,他发现大概有一半竞拍人都不是房地产商,因为他们不仅有钱,还知道买地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只要转手卖地就能赚钱。他参加了五次投标,但都没有成功。土地不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如果只赚不赔,市场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出现房地产投机现象。经过2008年回归理性的过程,其实地价下降对楼市的健康发展,尤其未来三五年的健康发展,是很好的保证和前提条件。
房地产投资衰退是经济理性的表现
2008年6月25日《市场报》报道了易宪容对房价持续下滑的看法。他指出,价格是市场经济核心,房价同样是房地产的核心。这几年为什么房地产市场会如此繁荣,就在于各地房价快速飙升,而这种房价快速飙升可以让公有的土地在少数个人手上卖出,便利地掠夺到广大民众的巨大财富。正因为房价上涨有如此大的诱惑,因此,当房价下跌触及到少数人的利益之时,总是会有人出来以公众利益为幌子挟持政府不能够让房价下跌,目的是挟持政府改变房地产市场政策。
易宪容认为,再从市场经济逻辑来看,在市场中,任何产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因此,产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是市场的常态。还有,从人类的记载来看,还没有哪个时候哪个国家的房价只涨不跌的,还没有哪个国家房价下跌会引起国家灾难的。最近一两年美国的房价下跌,有些地方跌得十分严重,但是美国的经济不也是走过来了吗?尽管其经济有些调整,但是这种经济调整是必然的。更何况中国房价下跌仅是让地方政府及房地产开发商所获得暴利挤出些,让房地产市场发展能够持续些。这样的房价正是中央政府所期望的,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民众所期望的。
宏观调控不易放松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表示,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是此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房地产投资此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已经太高,在北京这种城市甚至超过了50%,房价泡沫必然要经历一个破灭和消化的过程。宏观政策不宜在现在放松,否则将前功尽弃。
来自2008年8月4日《北京晨报》的消息指出,尽管2008年全国房价涨幅已经连续五个月下降,不过,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主持下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近百名国内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房价依旧处于高位,调控部门应继续坚持政策的连续性。
伴随着紧缩政策,2008年楼市陷入低迷。统计显示,2008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8.2%,涨幅比5月份低1个百分点,创下了 2008年以来房价单月涨幅的最大下跌,这也是2月份以来房价涨幅第五个月出现下降,其中深圳等地房价下降明显。
不过,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房价水平依旧偏高。其中,52%的经济学家认为房价“较高”,31%认为“过高”。在全部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中,只有1%认为房价“较低”。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社科院欠发达地区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大多数地区房价依旧在高位坚挺,房价下降的只是极个别地区。尽管目前市场观望气氛严重,不过楼市的刚性需求依旧占主导位置。袁钢明的看法颇具代表性,65%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楼市需求还是以居住为主。
房价既要防止过快上涨,也不能过猛下跌
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在2008年9月6日《观点地产网》发表的观点认为,现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既要防止房价过快、过高上涨,也要防止房价过快、过猛下跌。我认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姜部长的认识非常对,我们既为2007年房价过高上涨而痛心疾首,我们是明确反对这样的房价上涨。我们也不能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房价过快、过猛的下跌。因为我们全国人民都已经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主管部门也已经认识到,我们要保持的是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要降的是房价升幅。
关于政府应否“救市”的观点争鸣
2008年9月9日《上海证券报》刊登了各地方政府有关“救市”的信息,如西安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市民购买商品住房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财政补贴。《意见》规定,从 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对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分等级给予补贴。其中,购买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或购买144平方米以下二手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款总额1.5%的补贴;购买90-144平方米商品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款总额1%的补贴;购买144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款总额0.5%的补贴。
有市场人士这样看待西安此次的“救市”措施:“虽说分了不同档次,补贴率也不算太高,但却是‘全覆盖’,也就是只要你来买房,就能享受补贴。”可见地方政府很希望激活楼市交易。来自西安市房屋管理局的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2008年以来西安楼市的交易量的确在萎缩,价格增幅则减缓。以上半年为例,新批商品房预售面积同比下降18%,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商品住房均价434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增幅下降2.08%。
此外,西安也没忘了“照顾”开发商。《意见》还规定,对于商品房项目,在2009年6月30日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期开工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在150元/平方米基础上减免35元/平方米。
事实上,“救市”政策在更多地方被低调地推进。如上月底,沈阳市政府也宣布了一系列“暖市”方案,包括将重启购房补贴政策,还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年限和限额。而早在2008年5月,沈阳便调整了普通住宅的价格标准,上调市内五区普通住宅标准至6700元/平方米,这使得大部分商品住房的交易契税从4%降为1.5%。
河南省政府也发布了类似政策。一是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额度由目前的30%调减为20%,最高贷款额度根据各市房价情况适当提高,贷款期限可延长至20-30年;二是从2008年9月1日起到2009年8月31日,各商业银行对商品房购买者实行房贷最优惠利率;三是凡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免除房地产交易税,购买普通商品房的可按一定比例减免房地产交易契税。在上述政策发布前,河南省有关负责人在省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上就直言,2008年1月-7月,河南省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了9.8和4.6个百分点,为防止房地产销售持续回落,所以准备采取一系列购房优惠措施。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地方仍不是最先“救市”的。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相继有厦门、长沙等市提出包括购房入户、免税降税、购房补贴等购房优惠措施,以挽回楼市的颓势。
面对房地产危局,政府应否救市?理论界及业内人士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赞成“救市”的观点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晓教授在2008年8月27日《中华工商时报》上发表观点,认为政府应该出手救市了。观点指出,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新的问题以及整个中国经济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政府是否应该进行干预。以前房地产大涨的时候,天天有人呼吁政府进行干预,但是当市场开始往下走,整个经济开始往下走,政府本来应该扮演一个稳定市场的角色的时候,很多声音说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不应该出手。赵晓反驳说,从全世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任凭市场看不见的手起作用的,而政府看得见的手不发挥作用。
如果市场进入到一种非理性的经济下滑,那么政府应该出台货币性政策来稳定经济,稳定市场。很多人认为,房地产如果下滑,那是房地产商倒霉。这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美国经济下滑,出口的发动机正在熄火,中国经济还有另外一台发动机就是跟房地产相关的城市化,如果这两台发动机都熄火,那么我们就找不到任何一台新的发动机可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是农民工的就业,而农民工的就业主要是到工厂打工或到建筑工地打工。如果这两台发动机熄火,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中国经济,然后是一系列最低收入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房地产商可能会受伤,但在整个链条里面,最脆弱的可能是中国经济。赵晓断定,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还是中国的房地产,已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从市场来看,如果大家疯狂买房,买了许多不该买的房子,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反过来,如果大家都不买房子,该买的房子也不买,那么同样也是非理性的。政府要把握好市场的变化,同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也是“救市”论的支持者。他在2008年9月9日《证券时报》上以香港市场房价的大起大落为例发表看法,认为救市最重要的是要恢复老百姓的信心。当时受香港回归利好的刺激,1997年香港房价在两年内涨了一倍多,但接下来房价一路走低,连续六年下跌了将近70%,17万家庭成为负资产家庭。后来由于媒体热炒中行要拿两百亿收购香港居屋,受这一消息刺激,香港居民开始买房,楼市回暖拐点得以形成。是谁救了香港的市场?还是香港的老百姓自己拿出钱来购买房屋,由此救了香港的市场。是谁使老百姓恢复了信心,是香港媒体,是舆论导向使购房者恢复了信心。
反对“救市”的观点
与上述观点相比,更多人士持反对“救市”的观点。据 2008年8月28日《证券日报》刊载文章说,根据2008年上半年年报,53家上市房企共实现净利润81亿元,同比增加了49%。这说明,当前房地产开发的暴利不仅没有终结,反而是愈演愈烈。如此高的暴利下,房地产企业有何资格要求政府救市呢?开发商如果资金链真有风险,为什么不大大方方降低房价快速回笼资金?显然,开发商不愿意痛痛快快地降价正是由于对地方政府托市的预期。如今,房地产商们的美梦该醒了。市场没有只涨不跌的神话,虚高的房价终究会降到人们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说的,按照现在的收入,这么高的房价,这么大的一个泡沫市场,早晚要垮掉。不管有多少个理由,有多少种手段分散泡沫,不管房价上涨被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到某一天它也会跌下来。
2008年8月5日《中评网》的评论认为,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金融市场的环境、居民对房地产市场认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意味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将出现重大的调整,或房地产市场将进入周期性调整期。这种先是挤出房地产的泡沫,然后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产品定位、发生模式定位。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在变化了房地产政策、市场环境及发展模式下仍然采取以往暴利的经营模式,希望宁可不卖一套也不降价,那么市场会这样的经营者严厉的惩罚,根本就不需要政府出来做什么。
易宪容在 2008年7月6日《中国经济网》撰文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房价过高把中国80%以上的居民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让许多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居民成了一生难以摆脱的“房奴”。反之,却让少数人用国有土地要素在短期内聚集及掠夺社会财富、牟取暴利。这不仅对全国人民不公平,而且是在严重伤害着中国绝大多数人与党的关系,损害党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威信。因此,让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民生的市场,成为一个改善绝大多数民众住房福利条件的市场,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因此,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早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暴利模式,要改变房地产市场为少数人服务的模式,就得让过高的房价调整过来。
他强调说,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在于政府之政策,根本在于房地产企业自身,如果房地产企业能够改变暴利之观念,能够适应市场发展之趋势,任何一个市场没有卖不出去的住房,只有卖不出去的住房之价格。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并不是要把全国房价稳定在 2007年的泡沫水平上,而是要稳定国内绝大多数居民改善住房的经济预期,这是24号文件的核心,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根本所在。因此,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不可救、不需救、不能救。
2008年8月7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的文章指出,放下救市办法的成效不谈,政府救市也违背了市场的基本原则:那些享受盈利的人(或公司),也必须承受损失。房价的起落应该由市场自由决定,政府救市不但扰乱市场,也对那些小心谨慎、耐心等待房价下调才入场买房的市民不公平。此外,在高峰期或近高峰期买房的人,很多其实是炒家,他们在买房前应该知道高价买房的风险。房价若继续上升,盈利是他们私人的,房价下跌时,没有理由把损失“社会化”,要政府救市。房地产商也不值得同情。过去房市好的时候,他们向银行大量借贷(有些甚至在能力之外),为了多赚钱“拼命”开发新项目,没有审慎的观念。现在碰到房市走下坡,资金出现周转问题,扬言可能会倒闭,就要政府救市。同样的道理,房地产商的盈利是私人的,但却把风险推给社会承担(银行的贷款是老百姓的钱、政府若救市也是老百姓来分担风险),公平吗?银行更不值得同情。身为“金融专家”,在放贷给房地产商前,应该做足风险评估、了解房地产商的实力和房市走势。若自己的判断错误,房地产商因市场低迷而最终无法偿还贷款,负责任的银行应该有能力承担损失,没有理由要政府救市。
2008年7月3日《上海证券报》贾图的文章在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房价后得出结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需要救市,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比美国更严重的泡沫。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与预测研究室主任刘熀松撰文指出:中国的房产价格不但相对较高,而且绝对价格也不低。2008年3 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2.76万美元。美国的房屋面积一般为每套200平方米左右,且为全装修房。据此计算出来的美国住房的单价大约折合为人民币8000元/平方米。2007年我国新住宅销售的平均价格为3655元/平方米,加上400元/平方米的装修费用,单价大约在4055元/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住宅的平均价格大约相当于美国的51%。如果未来2-3年人民币升值15%-20%,我国住宅价格再上涨20%,美国房价再下跌 10%左右,那么2年至3年之后,我国住宅的价格将和美国全面接轨。而2007年,美国人均GDP是我国的18.6倍。另外,美国的住房一般为独立的带车库的拥有土地产权的住房(国内一般称之为别墅),我国的住房一般为拥有70年产权的公寓房。如果用我国同样的住房和美国比较,我们会发现我国的住房价格和美国的住房价格差距更小。
中国房地产市场如果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挤压出累积的泡沫。人为中断调整只会埋下更大的隐患。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成交量低迷,正是市场步入自然调整状态的信号。这不仅不值得担忧,反而应该让我们欣慰,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在悄然发挥作用,而自然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永远是最小的。夸大调整的危害,鼓吹房地产救市是非常危险的,这种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空间和危害民生的主张值得警惕。
2008 年9月9日《上海证券报》也列举了几位业内人士对此发表的看法。对于地方政府该不该“救市”、应如何“救市”,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直言,目前中央对于楼市是“态度明确、行动暧昧”。所谓“态度明确”,是中央明确提出“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但由于现在房价尚未大落,也难以预料是否将会大跌,所以“行动暧昧”——中央既不提出“救市”,又未反对地方政府尝试“救市”的行为。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则表示,地方政府想 “根本性救市”其实没有可能,统盘权力均来自中央政府。在潘石屹看来,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型企业大量倒闭、内需开始萎缩、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等都在考验中国短期内经济宏观面的走势,而如果经济拉动力不足,相关“救市”政策的出台可能惠及房地产,比如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等。
对于地方“救市”,也有业内人士开始提示三大风险:其一是与中央宏观调控意图的偏离有可能带来更严厉的紧缩;其二是与金融有关的救市可能带来总盘的混乱,蕴藏深层次的金融风险;其三是“救市”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被弱化,反而浪费更多政府资源与工作精力。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草原行活动上,一位开发商就向呼和浩特市副市长薄连根询问,为什么一些地方所谓的救市政策会在执行过程中受到诸多制约,反而造成“外松内紧”的局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向记者表示,如果此轮调控可以通过房价下降带来短期阵痛性的效果,那应该是件好事。如果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力挺开发商,掩藏楼市问题,比如泡沫,那么房价会继续上涨,泡沫会酝酿得更大。长期来看,那对中国经济是更严重的威胁。(待续) (摘编:叶红;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73期(总第897期)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