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44期(总第868期)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物价会无休止上涨吗?
据《香港商报》报道,国际能源总组织(IEA)6月11日表示,全球面临“石油危机”,虽然用油大国正在讨论抑制需求的方法,但该机构仍已做好释出紧急储油的准备。IEA执行长田中伸男说:“任何重大油厂出现意外均可能导致供给受到干扰。IEA正密切注意油市动态,做好随时释出战略储油的准备,以因应供给中断的重大事件。”田中表示,中国与印度的耗油量庞大,导致原油价格飙涨至130美元以上的水平。他指出,美国和日本等27个发达国家已展开减少用油的补救措施,包括限制市区行驶车辆数目及降低行车速限。田中说:“以目前油价而言,可以称作是一次‘石油危机’。虽然全球致力减少用油量,但油价仍然继续上涨。全球油市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田中并称,目前形势与上世纪70年代不同,当时是中东供油受限导致油价飙涨,目前则是因为需求直线上升。
另据报道,英国石油(BP)首席执行官Tony Hayward表示,如果“市场可以顺利运作”,将可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Hayward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文章中称,经济基本面是导致油价高涨的因素,而非“投机炒作等技术面因素”的结果。他写道,去年全球能源需求居高不下,已是连续第五年“高于平均水平”,主因经济增长率处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的巅峰,石油与天然气的增产速度跟不上。Hayward指出,新开发的供给必须来自边境地区,例如加拿大的油砂、墨西哥湾的深海区及北极圈。他并称,全球推行减碳经济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人类迄今仍然依赖石化燃料”。他说,虽然风力、太阳能及生物燃料的能源供给迅速增长,但合计产量仍然不到全球能源供给的2%。6月11日当天,BP董事长 Peter Sutherland在欧洲政策中心表示,他不相信油价将涨到每桶250美元的预言。Sutherland说,中期内化石燃料的供应不存在问题,但需要更多的投资来开发这些资源。他强调:“我不相信有些比较耸人听闻的预言。我不相信油价将涨到每桶250美元。”(注:据俄罗斯国营天然气公司 Gasprom预测,油价可能在2009年达到每桶250美元。)
BP6月11日公布的年度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实质持平于1.24兆桶,而当年全球产油量减少了0.2%,为2002年以来首次减产。报告称,石油储量按照目前生产水平能足以满足逾41年。报告亦显示,2007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了1.1%,略低于10年均值。
面对石油价格的上涨,拉娜·福鲁哈尔在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说,一年前,没有人讨论原油价格达到每桶200美元的问题。随着过去几个月来原油价格攀升,人们的共识开始转向一种新的、更悲观的观点——不仅石油长期需求将继续增长,而且供应威胁也不会很快消失。给供应带来威胁的因素包括:冲突日益加剧、投资下降、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以及主要产油国的大油田日趋枯竭等。高盛公司警告说,未来半年到两年时间内油价就将达到200美元的大关。
全球经济发展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石油推动的。一些分析家认为,随着运输成本高涨,远距离运送各种商品的代价将过于高昂,各国会转而发展地区贸易,而且甚至可能造成全球化出现重大倒退、过去五年来,数万亿的石油美元从石油消费国转向生产者手中,而这种大大加速的财富转移将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比。摩根土丹利的首席货币经济师任永力说,如果油价达到每桶200美元,那么仅海湾6个国家现有的石油储备价值就将达到95万亿美元,这将让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可以在市场上呼风唤雨。
如果油价达到200美元,没有一个行业不会受到影响。油价达到200美元后,人们早就预言的底特律汽车工业的彻底没落将变为现实。航空公司也将受到极大影响。
美国消费者因油价高涨而出现的沮丧心理可能是其他地方即将出现的景象的一个先兆。在美国,消费音信心现在处于15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种趋势预计在欧洲也将很快出现。
油价己经在加剧穷国和富国通货膨胀的威胁,这一点已经显而易见。今年夏天,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很可能达到5%左右,而欧洲则可能达到3%左右。但在新兴经济体,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事实上,人们担心,随着油价高企,许多亚洲经济体被迫减少甚至是取消慷慨的燃油补贴,这些经济体的增长可能将大幅放慢、由此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再加上做生意的成本不断提高,可能迫使人们对全球化退避三舍。加拿大斋国商业银行国际市场部的首席经济学家杰夫·鲁宾说:“这是全球化出现倒退的一个先兆”
地方主义不会仅限于贸易方面。在俄罗斯、拉丁美洲和海湾等能源丰富的地区将出现新的金融和服务中心。主权财富基金将继续购买西方国家的银行和一些最获得公司的大量股份,并在一系列新的国家进行更广泛的投资。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已经招致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其中美国已采取措施加强对投资美国公司的外国投资者的审查。
发生更严重的冲突也是有可能的。麦肯锡公司的能源部主任斯科特·尼奎斯特预测说:“随着像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继续发展,我们会看到一些国家对于能源将变得更加贪婪、行为举止更加咄咄逼人而且还会出现新殖民主义的举动。”
此外。肯定还会有更多流血冲突。石油财富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带来严重破坏,它阻止多样性,加剧不满情绪。并让资助叛乱活动变得更加容易。现在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的内战发生在产油国,而1992年时这个比例为五分之一。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迈克尔·罗斯说:“在伊拉克和尼日利亚这样的地方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冲突导致价格高涨,而更高的价格反过来又促成了冲突的发生。”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如上述分析那样悲观。据路透社报道,纽约分析师均于近日表示,食品及能源价格飙升引发全球通胀压力上涨,但1970年代的滞胀局面料将不会重现,目前的商品泡沫终将破灭。尽管商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需矛盾所引起,但投机交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食品及能源价格上涨,从而引发了通胀忧虑并导致各国央行如临大敌。其中包括美联储(Fed)自去年9月以来一路大幅减息以推动国内受房市下滑及信贷危机严重拖累的经济增长。
分析师表示,商品需求对于价格上涨的反应较迟钝,因政府补贴冲销了部分成本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分析师引述美国房价崩溃为例表示,(商品)价格不可能没完没了地长下去,同时他们还表示,随着全球增长放缓,应能帮助抑制需求并防止经济陷入滞胀。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总裁马丁·费尔德斯坦表示,“70年代我们曾经历过非常痛苦的滞胀期,当时经济增长率为零,通胀却为两位数。我认为这一场景目前不会重现;但并不意味着就永远不会再次发生,假如联储决策失误的话。”
当年的滞胀主要由油价高涨及各央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起。欧洲央行已暗示将于下月加息,而包括主席伯南克在内的联储官员亦暗示,美国的减息周期已经结束,下一步利率走势将是上调。
费尔德斯坦表示,“如果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4%,而同时(美国)经济增长又非常疲弱,那么你可以说是滞胀,但和70年代晚期的通胀螺旋式上涨还有所不同,那种情况最终会把经济拖入深度衰退。”“若经济持续下滑,且深度及广度均更为严重的话,联储将不会愿意加息。”他说,“输入型通胀有多严重将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全球商品价格方面,“很可能不会出现仅由供需层面因素主导走势的局面。”他说。
(综合信息)
国际经济
亚洲面对通胀挑战
RCM Asia Pacific 行政总裁康礼贤(Mark Konyn)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称,在4月份令人瞩目的反弹使投资者纷纷重返该地区之后,亚洲市场5月底出现抛售。4月份之前,由于对经济放缓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剧的全球性担忧,亚洲市场一度遭受重创。现在,最令投资者担忧的是通胀压力不断加剧,目前石油、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联袂上扬,正引发市场对于通胀加剧将限制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过去15年内,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一直容易受到通胀冲击。这损害了该地区的竞争力,并影响了央行的信誉。
一段时间以来,分析师们一直在跟踪中国食品价格,将其作为判断未来工资上涨的主要指标。过去10年中国内地经济不断加速增长,大批工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和工厂工作。由于这种劳动力迁移和农业领域投资不足,农业生产力未见改善。
如今,生活标准的提高对食品供应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结果是,食品价格稳步上涨,并直接影响到工资和更为普遍的价格。中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食品价格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在威胁,并寻求通过结合运用针对特定经济领域(尤其明显的是住宅市场信贷增长)的货币及行政措施,为经济降温。
在亚洲其它地区,大宗商品及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正在考验各国央行争取主动的能力。例如,由于认识到取消石油补贴会引发通胀,印度尼西亚央行及早行动,上调了利率。
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由于央行在管理补贴变革的影响方面未能展现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有节制的态度,导致有关当局在国际投资者的信任方面蒙受了巨大损失。此次,它们接受了以往的教训,而从投资者的举动来看,也消化了进一步调高利率的预期。
越南所谓的“前沿经济”也感受到了压力,越南央行最近大幅加息至12%。随着国际投资者在经济低迷中遭受损失——日本投资者是2007年越南市场的大买家,去年的前沿市场似乎又一次变成今年的最大挑战。
并非亚洲所有地区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都对通胀持负面看法。在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加之持续存在的通缩威胁,或许令该国成为亚洲地区的特例:一些通胀可能有助于克服某些结构性障碍。近期股市低迷与美元不断走软同时出现,出口商再次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有关人士希望,价格适当上涨可能有助于那些受国内消费因素影响的企业,使利润率有所增长。从历史情况看,亚洲地区通胀的上升起初对股市是利好,为更高的定价和业绩提供支撑。然而,在经济周期后期,由于经济丧失竞争力和利润率受到腐蚀,市场通常会蒙受损失。与此同时,央行坚持盯住美元的政策,因此在试图避免随后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害方面不够主动。所以,在当前的周期中,投资者正密切审视央行的政策,而决策者有机会在国际上确立自己的信誉。许多国家央行已行动起来,上调利率并收紧信贷。
印度央行的决心或许令投资者感到吃惊,并因此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再三紧缩货币供应量的举措,或许会以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为代价,但很可能已起到了防止泡沫形成的作用——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泡沫的代价可能更高。
对亚洲地区的投资者而言,通胀的抬头和利率的上调带来不同的挑战。国际多样化已成为过去一年左右的口号,因此更多的机构及私人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于国际资产类别。
虽然理论上的观点是,多样化程度越高,总体波动性就越低,但在思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更高回报率的诱惑。在日本人看来,由于其国内股市死气沉沉,难以吸引到国内机构及散户投资者,国际性投资显得颇具吸引力。
对于亚洲地区的其它经济体来说,利率的上升将影响股市的普遍吸引力,特别是国际股市——在当地利率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说服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海外十分困难——即使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值。
(FT,2008.6.13)
油价补贴引发货币危机
中国商务部副研究员梅新育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称,稿严格说来,越南发生的一切到目前还只是国内资产市场危机,但从发展势头来看,人们很有理由担心其发展成为一场越盾大幅度贬值的货币危机,并进一步传染至其它亚洲新兴市场。担心的依据是什么?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因为这两项因素素来与货币危机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财政虚弱,昔日因预言1997东亚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的保罗·克鲁格曼首创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投机攻击模型(又称规范模型)对此作了简明有力的论证。他认为,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招致投机攻击,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枯竭(对于大多数非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外汇也是一种可耗尽资源),固定汇率崩溃。其逻辑简述如下:
如果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字,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供给的增长将推动外币的影子价格逐步上升。影子汇率上升到固定汇率水平之前,投机者将持续向政府出售外汇,致使政府外汇储备貌似“充裕”。一旦影子汇率超过固定汇率,随着本外币收益差的扩大,公众将越来越多地调整其资产组合,增持外币资产。在政府外汇储备枯竭之前的某一点,公众充分意识到汇率风险,人人都担心别人会抢在自己前头将外汇储备买光,投机性抢购外汇的狂潮就会陡然暴涨,貌似“充足”的外汇储备旦夕之间便会消耗殆尽。
上述分析对许多货币危机都有良好的解释能力,事实上,根据Sebastuan Edwards的研究,1954—1975年间的87次金融危机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危机国都存在巨额财政赤字且依靠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融资。同样,越南近年来的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当高,为此,越南走上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道路。根据高盛引用的亚洲开发银行数据,2006年开始,越南货币政策开始大幅度放宽,2006年M2增长34%,2007年增幅进一步提高到46%,国内贷款余额 2006年增长29%,2007年增长54%之多。这些高企的数字都证明了越南国内的流动性泛滥。正因为如此,越南近日发布的反危机7点对策不仅包括最引人注目的收紧货币政策(近日已将基本利率从8.75%上升到12%),还包括大幅削减政府支出及公共投资项目。
可是,政府的财政脆弱性根源何在?投资规模过大?是的,越南投资占GDP比例在2002—2006年间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但这并不完全,不恰当的补贴也是根源之一,其中能源价格补贴、特别是成品油价格补贴尤为突出。基础工业薄弱的越南缺乏大规模的炼油工业,虽然出口原油,但需要进口成品油,而越南国内成品油价格是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根据JBC能源咨询公司(JBC Energy)提供的数据,与油价完全接轨国际市场的新加坡相比,越南柴油价格大体相当于新加坡的3/4,汽油价格大体相当于新加坡的60%。如此算来,越南财政为成品油价格支付的补贴相当可观。
更糟糕的是,财政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成品油价格补贴制度是不符合经济效率和公平原则的,因为与维持基本需求的食品补助不同,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享受的成品油补贴更多。而且,成品油价格补贴不仅激励了国内的成品油消费/浪费,而且激励国际市场炒家肆无忌惮地抬高油价,从而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构成双重打击,进一步提升了货币危机的潜在风险。
其实,不仅越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都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比越南更严重;印度、印尼之所以被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视为候补货币危机国,部分原因就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从5月下旬以来大约10天之内,印尼、印度、马来西亚相继宣布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可以视为一种反危机对策。
(FT,2008.6.13)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通胀增速慢下脚步
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12日公布,5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7.7%,低于4月份的8.5%,并较2月份出现的近年最高增幅8.7%下降了整整1个百分点。《华尔街日报》报道认为,通胀增速的回落反映出食品及其它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缓和。近期的CPI高涨绝大部分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
5 月份的非食品通胀为1.7%,较4月份的1.8%略有缓和,这也是去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Capital Economics的马克?威廉姆斯说,这给了人们一线希望,认为中国反通胀战役最艰难的部分或许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极力想让投资者和民众相信自己能让通胀从11年来的高点回落,上述数字显然算得上好消息。
但这可能还不足以将通胀率降低到去年全年的平均水平4.8%,这个数字也是政府设定的通胀目标。要想在2008年达到这一水平,今年剩下几个月每月的通胀需要在2.5%,连政府也承认这一点很难实现。这种情况部分缘于某些价格压力通过能源控制及对食品进行临时限制等措施被人为抑制。现在不能上涨的一些价格以后最终可能还是会上涨。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说:“中国经济中隐藏的通胀比表面上的要多得多。”
以任何标准衡量,5月份7.7%的通胀率都可算高的。这个数字高出中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这会令储蓄价值缩水,鼓励个人和企业借贷和消费,从而可能增大通胀压力。
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还没有上调过利率,他们担心利率上调会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加剧通胀。相反,中国央行寄希望于非正式的贷款限额和官方的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量。有关部门还让人民币在今年兑美元升值了约5.4%,令进口商品的价格更能为人们接受。
经济学家们不知道这些政策的效果会如何。另一方面,央行周四表示,迄今为止,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没有出现显着增长:截止5月底,人民币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 14.9%,较4月份的14.7%没有太大变化。各银行似乎也没有太多地超出贷款限额:高盛估计各银行在4月和5月用掉了第二季度72%的贷款限额。
另有一系列政府控制措施将重点放在能源价格上:自去年11月开始,汽油和柴油价格一直保持稳定,虽然国际原油价格一直稳步上涨。煤价节节飙升,但电价从2006年6月迄今一直没变。发电厂和炼油厂陷入高昂的原材料价格和产品的低售价双重冲击之中。
部分规模小一些的炼油厂已经停止生产柴油,导致这种在商业运输和农业上用量极大的燃料实行配给。一些发电厂也因亏本而停止运营,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电力短缺。政府试图向大厂商提供补贴,以保证燃料和电力供应。分析师们说,最近一些亚洲国家已不得不取消补贴,但中国有足够的财力继续提供补贴。
中国尚未从四川大地震中恢复过来,同时又急切地想在奥运会期间展示其成就,在这个时候,提高能源价格可能会加剧通胀。有关部门称,他们需要改变长期的能源定价,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但何时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师王庆认为,7月中旬前可能出台有关措施。而美林的经济学家则认为,今年第四季度之前,价格控制不会放松。沿海省份山东本周宣布,其电网将提高工业用户的高峰时段电价,同时降低非高峰时段的价格。
(WSJ,2008.6.13)
中国股市为何暴跌?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称,中国A股指数6月10日创下2007年2月份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投资者对油价高企、通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周末期间上调准备金率的决定做出反应。另外,一项大型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前景也给市场造成了压力。基准的沪深300指数暴跌 8.11%,收于3206.56点,银行及地产类股领跌。两市将近1000只个股跌停。
最新一次准备金率上调的力度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在投资者考虑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对中国企业界的影响之际,这将令市场心态更为谨慎。这一最新举动距离上次调高准备金率不到一个月,表明政府的紧缩行动仍在进行之中。同时,这也反映出市场对5月份M2货币供应量增幅可能在4月份16.9%的水平上加速的担忧。
在整个亚太地区,不断上涨的价格越来越成为市场担心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已有初步迹象表明食品价格上涨有所减缓,中国政府可能仍将对通胀保持警惕。预计5月份的消费者价格通胀将有所减缓,但中国央行可能担忧石油、煤炭、钢铁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导致结构性的核心通胀抬头。同时,投资者也开始担心今年剩余时间内的企业盈利前景。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外部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不断加剧,原材料成本日益上升,中国国内上市公司税前利润同比增幅降至17.4%,低于2007财年的 49.4%。亏损公司所占比例则增长一倍,从2007年的7.5%升至15.4%。近来A股市场走软本身也起到了放缓业绩增长的作用,原因是投资收益下降。未来一段时期,投资者将密切关注中国电价管制,以及退税和月度补贴实施方面的消息。
(FT中文网,2008.6.11)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44期(总第868期)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