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IMF敦促成员国制订计划刺激经济增长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19期(总第843期)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通胀压力下的中美差异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赵岩发文称,某种意义上说,通胀是美国的主动政策选择,对中国而言,却成为奥运之年不得不分心应对的心腹之患。中国“两会”,关于物价的话题,成为继政改之外,最热的焦点之一。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此间表示,人民币适当升值甚至稍微快一点有助于抑制中国的通货膨胀,但抑制通胀不会成为汇率机制改革或市场汇率浮动变化的主要原因。
     正当中国为可能逐步攀升的物价忧虑时,美国人的生活却显得有些波澜不惊。美国人感受到了通胀,但通胀的冲击并不强烈。2008年1月美国CPI同比增长了4.3%,但主要体现在能源上涨19.6%,其次是和能源相关的交通上涨了 9.4%,食品价格上涨为4.9%。通胀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衣食住中的反应并不显著,美国人也并不因此忧心忡忡。
     而同样面对通胀的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7.1%,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猪肉等必需品的价格的大幅变动已严重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通胀一起爬坡的是通胀恐慌,这是中国通胀阻击战中的大难题:民众预期。仅就此一端,中国这场通胀之战的艰巨性,非美国“同侪”可比。在通胀问题上,中美恐非同病相怜。当通胀成为奥运中国的心腹之患,美国人正从通胀中收割“实惠”。与其说纵容通胀是美国被逼无奈,不如说通胀是美国解决次贷危机最行之有效的政策选择。
     2005 年,美林的房地产经济学家大卫·罗森伯格提出,当房地产市值超过GDP的140%时,当地就进入“警惕区”。谢国忠搜集的数据,美国家庭与非盈利组织持有的房产价值,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了GDP的168%,而历史平均水平约为100%。在之前的房产泡沫中,这一比例从未超过140%。那么如果需要三年时间使市场正常化,而每年名义GDP增长6%(包括2%的实际增长率和4%的通胀率),房产价格仍需下降30%,才能使其价值回复到100%GDP的水平。4%的通胀率是无法挽救美国抵押贷款者的。因此美联储完全可能得容忍更高的,甚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和有习惯储蓄的中国人不同,美国人习惯靠信用卡债务生活。美国人面对的是债务缩水,中国人面对的是财富流失。而且被美国视为最新的崛起对手的的中国1.6万亿的外汇储备基本都以美元债券的形式持有,这如同中国人向每个美国公民贷款5000美元。放开通胀的猛虎,正在大口啃掉这笔债务。2007年底高达17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人的储蓄也正遭受侵蚀。
     在经济上与西方关联度超过任何时代的今天,正感受“通胀”之痛的中国,当然会采取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但与此同时,用来对付通胀的武器: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哪一个运用起来恐怕都不会游刃有余。
     在美国通胀纵容政策之下,中国的金融手段治理面临更为复杂的状况。美国持续降低利息125个基点,大为增加中国调整利息的难度。
     当前中国通胀抗击战中的利率工具的应用确需高超的艺术,无论是时机还是幅度。下刀过猛恐有吸引热钱之虞。而政府若不及时对利率采取大幅动作,则可能损伤民众对政府对抗通胀的信心,增加通胀的恐慌。当人民感到银行的存款如同放在一个出现裂缝的水槽里,那排队取款,购入10台彩电,几百盒火柴的抢购囤积就有了重演的温床。
     利用汇率工具反通胀从两个角度起作用,一个是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另一个是减少贸易顺差。进口商品对中国的消费物价影响非常有限,因此高汇率主要是通过降低贸易顺差起作用。但是即使放松人民币升值加速升值,如果高储蓄率不变,贸易顺差的降低效果恐怕难尽如人意。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其后隐藏的是消费不足。这正如大禹治水,疏导为先,当前资金除了银行、股市、房地产,鲜少出路。因此如何疏导民众的投资。也是中国决策层对抗通胀的题中应有之意。
     周小川在两会上称,中国GDP中的储蓄率是比较高的,如果都用到国内投资,必然导致投资过热,并产生产能过剩……因此政府要鼓励国内居民对外投资,过去采取的种种限制和审批,也将慢慢取消或减少。因此,2008年,中国将进一步推动个人海外投资。这也成为通胀大背景下, “两会”所传达出的政策信息。但总体而言,此次通胀之战的艰巨性,主要还是滋生于中国金融体系欠完善,这相信会是中国决策层未来最主要的着力点。
                                               (FT中文网,2008.3.11)
                             国际经济
    第三波信贷危机一触即爆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货币市场吃紧、股市和美元下滑,令投资者对次按信贷危机的忧虑升级,世界可能已经走入新的、更危险的危机阶段。综合外电报道,欧美各金融机构为求自保,均谨慎放贷;企业亦倾向增持现金,也趋向谨慎投资及扩张。此举演变成银行业和经济正在互拖后腿,形成恶性循环,累及一些本来不“该死” 的国家及企业。与此同时,石油、粮食等商品价格,又因避险资金流入而疯狂飙涨,推升全球通胀,全球正陷入一个超级商品泡沫之中。
     分析人士将目前全球经济面对的这次新危机形容为“第三波信贷危机”。第一波始于去年8月,当时银行发现他们不确定美国次按市场恶化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危险,银行间拆借活动随之趋于谨慎。第二波是去年年末,随着全球几家顶级银行开始作出巨额资产拨备,货币市场压力再度增大,促使主要央行连手向银行体系大举注资。
     外电引述业内专家指出,近日货币市场资金紧绌、股市和美元急速下滑,令投资者忧虑升温,这可能引发第三波全球信贷危机。上周货币市场资金抽紧至去年12月以来首见水平,当时年底的融资难题促使贷款利率全面攀升。美联储局为解燃眉之急,于3月7日出台新举措,以缓解流动性吃紧问题,并表示正与其它央行紧密磋商。不过,联储局的举措未能对市场人气起到多大振奋作用,分析人士都预期,投资者期盼欧美央行公布进一步的救市措施。
     随着美联储局再度出手救市,或多或少已反映出新一轮的信贷危机正有开始的苗头。瑞士央行副总裁希尔德布兰德警告指,世界或许已处在新的、更危险的危机新阶段。有部分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情况比1月更严重,早前市场所担心会出现严重问题,有关忧虑已形成恶性循环。
     瑞银集团的报告更直接指出,贷款机构惜贷似已造成资金冻结,这可能导致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希腊和奥地利,欧元区的债务国群体,出现第一轮的受害者。更令人担心的是,新的金融危机正走向紧要关头,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显然已陷于衰退。资本抽紧的银行正积极追讨欠债,迫使其客户尤其是对冲基金开始抛售资产,金融市场因而陷于追缴保证金、跳楼大甩卖与资产价格进一步下挫的恶性循环中。
     受到信贷市场问题重燃(包括美国抵押贷款商 Thornburg可能破产、荷兰一基金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全球经济走缓的忧虑,导致股市下滑。投资者都避险走入国债,促使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1.5%至四年低点。欧元区内许多政府债券利差扩至欧元问世以来最阔,投资者倾售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债。
     为了应付新危机爆发,各国央行都急谋对策,而新救市计划正在酝酿,但招数似乎未见新意,救市行动有点儿束手无策。高盛的客户报告预期,央行将采取进一步的及时行动,或者提高流动性注入规模,以及会尽快减息。不过,在高通胀的同时,央行的减息空间受到束缚。油价创下每桶近106美元的纪录新高,金价也涨向每安士(盎司)1000 美元;铜、稻米、大豆和棕榈油等商品价格也都升至纪录高位,石油、金属或是软性商品等,未来的升势都未见有喘息的时候,此情况势将推升全球通胀,令全球陷入一个超级商品泡沫之中,从而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文汇报,2008.3.12)
    多数经济学家称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根据《华尔街日报》对经济预期的最新调查,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上月零售额明显下降的最新数据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
     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的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说,这些证据目前已经不容置疑。51名受访者中71%的人认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安德森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商务部3月13日表示,2月份零售额下降了0.6%;剔除波动性较大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后,零售额下降了0.2%。这反映出由于面对汽油价格上涨和信贷危机,以及房屋和其它资产价值的下降,美国消费者支出明显放缓,而消费者支出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此项调查是在3月7日至11日之间进行的,结果显示经济学家的看法与五周前的上一次调查相比已经明显转为负面。比如,目前经济学家预计今后12个月里每月的非农就业人数仅会平均增长9,000人,低于上一次调查时所预计的48500人。更是有20位经济学家认为非农就业人口将出现下降。对今年12月底前失业率的平均预期也从上次调查时的4.8%上升到了5.5%。
     这种悲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3月7日的就业报告,当时显示2月份就业人数减少了63000人,为连续第二个月下降。RBS  Greenwich  Capital的史蒂芬?斯坦利(Stephen  Stanley)说,我对衰退的判断来自于就业数据,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就是衰退的征兆。
     55名受访者中的29人表示,他们预计本季度经济将出现收缩,25人预计第二季度经济将会收缩。所有受访者的平均预期是经济将微弱增长:第一季度折合成年率仅增长0.1%,第二季度增长0.4%。
     通常对衰退的传统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但斯坦利指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不见得按照这一定义做出结论。他说,如果回头看2001年的衰退,当时只有一个季度的GDP出现下降,而这次衰退中或许都没有一个季度的GDP出现下降。
     经济学家还对2008年的衰退或许甚于2001年和1990-91年两次衰退的可能性尤为关切。他们认为出现更严重衰退的可能性平均为48%,高于上次调查时的39%。 MacroEcon  Global  Advisors的马克?尼尔森(Mark  Nielson)说,我们认为前两次衰退比较温和,这次如果出现衰退,程度可能要比前两次稍微严重一些。
     鉴于对经济的担忧,受访者预计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将采取更多行动。约63%的受访者表示,利用公共资金解决房市危机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可以说是确定无疑的,他们平均预计Fed将在6月底前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3%降至2%。
     期货市场3月13日消化了联邦利率目标至少下调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下调0.75个百分点的概率提高到了90%。鉴于通胀心理正在恶化的迹象,政府官员在本周前似乎并不认为有减息0.75个百分点的必要。但这些观点可能受到信贷市场持续动荡和零售及就业数据疲弱的影响。市场人士表示,如果降息幅度不及投资者预期将引发风险。Fed将不得不在解决持续信贷危机的紧迫性与无视通货膨胀的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不过,对通胀的担忧可能会让Fed的工作更为复杂。经济学家对6月底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涨幅预期平均调高到3.5%,高于上次调查时的2.7%。这种变化反映了油价居高不下和上月 CPI较上年同期上涨4.3%的影响。2月份的CPI数据将于3月14发布,接受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将比上年同期增长4.5%。
     尽管Fed已清楚表明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是威胁经济增长的因素,但部分央行决策者仍对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表示了担忧。Fed一直在采用非常规方法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目的是限制使用最直接而生硬的武器──下调利率,因为这可能带来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随着政府的刺激方案或Fed的减息举措逐渐发挥作用,今年下半年经济将开始复苏。他们预计到今年年底前,通货膨胀率仍会徘徊于2.7%这一较难接受的水平,由此带来Fed何时才会加息的问题。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中,约84%的人认为Fed在2003年的加息过于迟缓,决策者不想重蹈覆辙。但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布鲁斯?卡斯曼(Bruce  Kasman)称,即使在最佳环境下Fed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认为经济形势已经稳定。
     显然,黯淡的经济前景让本?伯南克的位子不那么保险了,尤其是在新总统将要入主白宫之际。经济学家认为伯南克在2010年再次获得提名的可能性仅有59%。野村证券的大卫? 瑞斯勒(David  Resler)说,如果民主党人当选,他不会再获提名,而麦凯恩(John  McCain)也有可能另择他人。 Combinatorics  Capital的拉姆?巴格瓦图拉(Ram  Bhagavatula)说,问题正好发生在他的任期内。
                                               (WSJ中文网,2008.3.14)
    IMF敦促成员国制订计划刺激经济增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敦促其成员国做出增加开支的计划,以在全球住房与信贷危机出现恶化迹象的情况下,刺激经济增长,拯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
     IMF 副总干事约翰?利普斯基(John  Lipsky)说,由于他所说的“全球金融衰减”可能变成现实,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需要“考虑无法想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违约或追加保证金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信用状况恶化,可能促使银行停止发放贷款,并低价出售帐面上的现有贷款和证券。而这又会进一步减少贷款、扼制经济。利普斯基表示,他并不认为真的会出现这种结果。他说,IMF仍然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但不会出现全球衰退。他说,各国政府需要作好应对金融崩溃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准备。
     IMF的警告与其通常的平衡预算、控制政府支出和依靠市场拉动增长的建议形成了鲜明对照。自去年信贷危机加深以来,IMF通常置身事外,只是对某些国家增强经济增长的举措表示赞同,比如美国的刺激方案。IMF很少像利普斯基3月13日所做的那样,越过其最大的成员国行事。
     利普斯基在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演讲时说,IMF的相关人员已经计算出,占世界经济产值一半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有在必要时实施刺激手段的财政空间。换句话说,这些国家的预算状况允许它们增加开支,而不用担心引发严重通胀。他说,占全球生产总值三分之二的一大批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可以在经济转入萧条时启动自动稳定机制。在许多国家,当经济状况恶化、大批人失业时,福利和社会保障开支通常会增加。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中,IMF有时敦促各国不要运用全套自动稳定机制,因为担心那会加剧通胀,或导致该国货币遭到抛售。
     利普斯基特别提出,中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收缩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他说,中东的石油出口国也在增加开支,但补充说,这些国家必须确保开支不会加剧通胀。他没有提到其它国家。此外,利普斯基表示,各国应当考虑利用政府基金来保护金融系统,不过他表示,他并不提倡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持单个银行。他没有拿出具体的计划,但过去,IMF曾促使成员国政府援救对经济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银行,同时坚持银行股东也应承担一部分损失。按IMF的推演,这样的计划不会达到拯救金融机构的地步,利普斯基说“拯救”这个词的政治意味太浓。
                                                     (WSJ,2008.3.13)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出口增长放缓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1月份和2月份贸易顺差有所减少,这符合人们的预期:自2004年以来,出口的迅速增长已经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了8倍,现在这种趋势可能终于开始放缓。
     中国上两个月的贸易顺差达28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大量季节性和一次性因素令这一数据失真。中国的农历新年(发生在这一期间)使这两个月的贸易数据难以解读。在此期间,导致交通和电力陷入中断的暴雪天气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即使存在这些限制条件,中国贸易顺差的下降仍然符合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的趋势。当时,主要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需求不断走软开始令中国的出口增速放缓。同期,中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强劲,这表现在进口同比增长31%,而出口同期增长16.9%。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驻北京的王涛表示:“进口增速的提高反映出中国的内需颇为强劲,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可能在暴雪天气后能源、大宗商品和食品进口的增长。”“(但)整体出口增长的突然放缓,则归因于中国南方在暴雪后某些产品出口的中断,以及交通中断影响生产和运输。”但王涛估计,即便出口增速相对放缓,但中国今年仍有可能再次创下约2600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努力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的过程中,规模如此之大的贸易顺差将使中国央行面临过去数年在控制流行性方面所遭遇的相同挑战。
     上述贸易顺差将直接计入已在不断膨胀的中国外汇储备中。据路透社称,今年1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589万亿美元。中国政府尚未证实该数据。
     如果情况属实,那么仅1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增加了616亿美元,相当于该月贸易顺差和境内外国投资总和的两倍,并且意味着外汇储备今年还将增加7000亿美元左右。
     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推高了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也正对出口商形成压力。折合成年率计算,1月份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约为20%。
                                                       (FT,2008.3.11)
    中国财策可适度从宽
     资深经济研究员赵令彬在香港《大公报》撰文称,中国大可维持一定的财政推动力度:把赤字固定在一个绝对水平,甚至固定在GDP一定比例的相对水平。若以 GDP的1%计,今年便可有至少2700亿的赤字而高于预算,且赤字可逐年随经济增长上升。即使如此,中国仍符合审慎理财原则。宏观调控继续从紧,乃今年中国经济管理的主要取向,在两会的报告中亦确认了这点。在具体执行中,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取向却不同。去年末出台的“双防”方案中,货币政策由“稳中适度从紧”转向“从紧”,有加强收紧之意,但财政政策则保持“稳健”取向。货币从紧的落实,经近月施行已形成了较清晰形象,特别是去年末季实施信贷额度控制,确予人以雷厉风行之感。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则要到两会时才有更详细的资料。
     所谓“稳健”,乃主观意味浓厚的词语,对实际操作及政策分析无很大意义,故宏调政策的真正科学分析标准,只能是中性、收紧或扩张之分,其力度大小亦可有一定的客观指标作为衡量。从此角度看,近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属于收紧型,与货币政策取向一样,称之为“从紧”亦很恰当。这从近年的财政赤字走势中可见到:(一)赤字在2002年达到3150亿的顶峰后逐年回落。去年中央财赤预算2450亿,执行时因超收减去450亿而只有2000亿,今年预算又再减至1800亿,相比顶峰时已大减。(二)赤字相对财政开支不断下跌,由2002年的14.2%顶峰降至今年不足4%。(三)赤字相对GDP亦由2002年高峰2.6%降至1%以下,且即使在高峰时亦未超过西方一般认可的3%上限,突显了中国的审慎理财原则。总之,自2002年后财政直接推动GDP增长的作用便一直下降,故期内经济进入更高增长轨迹,并无财政扩张的直接贡献。当然,财政政策还是有间接的巨大贡献:如通过资助低收入阶层以加强再分配可推高消费,在带动西部、落后地区及产业、科技发展中,可扩阔增长基础,而在支持改革开放中,又可添加增长动力。
     最近有人提议中国宏调可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策略。这说法颇有新意,但却未必完全准确。笔者早已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并无所谓“三过”问题,不必“从紧”或加强收紧力度,特别是当国际环境日差之时,更应转向“适度从宽”。其中货币政策问题尤大,早已出现偏紧及超调,更须及早停止“从紧”的取向。至于“宽财政”的取向则合理,中国大可维持一定的财政推动力度:把赤字固定在一个绝对水平,甚至固定在 GDP一定比例的相对水平。若以GDP  1%计,今年便可有至少2700亿的赤字而高于预算,且赤字可逐年随经济增长上升。
     即使如此,中国仍符合审慎理财原则,可保持财政健康、平衡状况,财赤失控上升的风险很微。原因是:(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可带来财政盈余。如去年收入超出预算逾 7200亿,远高于预算赤字,扣除超额支出3069亿仍有剩余4100多亿,基本上可实时消除赤字。只是当局没有这样做,而用于扩大民生及福利等支出,最后才留下一点来稍减赤字450亿。(二)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是少数财政十分健康的国家之一,不单赤字相对GDP比例低且随时可转为盈余,从公共负债相对 GDP看,中国只约17%亦属超低,如OECD成员国平均为七成多,其中日本更高达1.8倍!(三)有研究指中国其实有隐性财盈(见英国《经济学家》2月 16日一期报道);若计入国企盈利可由占GDP1%的赤字变为3%盈余。是否应如此计算见仁见智,但今年起中央级国企要开始上交红利,这理应计入财政收入。与中国反差强烈者为印度,其财赤被低估:若计入政府对油价电价的间接补贴,赤字会大得多,并超过GDP8%。
     以上乃从表面数字看财政状况,若再深入探索还可发现财政增收的空间仍多。近年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GDP。但如当局解释是因经济发展等市场因素而来,并非由加税所致,实际上政府已采取了不少减税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另一方面,去年财政收入增幅高达32.4%,其中税收增33.7%(见附表),但仍有潜力可挖。这除了由加强征收来减少逃税的行政潜力外,还有更多的根本性潜力:(一)去年占总收入11%的非税务收入有拓展空间,如国企分红计入财政,和推广公共服务收费等。(二)出口退税在近年虽不断减低,但去年此项仍达5700亿,相当于总收入的11%,应大有削减余地,从而增加增值税及消费税收入。(三)消费税增17%相对太低,还低于增值税的24%。随人民收入提高,高级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税应增长更快,故宜考虑扩展税种及调高税率。同样,车辆消费加快,车辆购买及相关税收亦应争取更多增长,如购置税可随车价及档次上调以增累进性。(四)资源产品涨价多耗用快,有更多增税空间。征收资源使用及出口税会有助鼓励减耗。(五)房地产交易活跃价格上升,带来的税收潜力尚待更深入开发,尤其房产税只增11.7%,实属偏低。如楼市股市等资产市场收取增值税或强化其征收,还有助防止泡沫化。(六)个人收入税仍在征收起步阶段,随收入水平上升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大公报,2008.3.12)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19期(总第843期)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IMF敦促成员国制订计划刺激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