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纺织业利润率下降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8年第17期(总第841期)  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从紧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物价  
     易宪容在《香港商报》撰文称,就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来看,要稳定物价,就得真正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价格机制来收紧银行信贷。CPI已经上涨到7%以上,银行信贷增长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了,还讨论要不要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是书生之见。在目前严重负利率的情况下,只有频繁地调高银行信贷利率,才能阻止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稳定国内物价。对此央行不可犹豫不决了,否则,要达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物价的目标根本不可能。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当作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并计划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我想这是把握住了2008年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
     怎么来稳定物价?如何来实现政府报告中CPI控制在4.8%的水平上?我想并非易事。尽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多个稳定物价的办法,但是,笔者看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物价最为有效的工具。
     通货膨胀不仅本质上是一种税收,而且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发行过多、货币泛滥时,过多的货币购买过少的物品,价格自然上涨。2007年下半年CPI持续高速增长,基本是与上半年以来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有关。2007年本币的银行信贷达到36300亿元,外币信贷增长500多亿美元,两者信贷增长达到近4万亿元,比2006年增加一万多亿元。当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时,两大资产价格泡沫也自然快速上升,国内物价水平随之快速上涨。这种价格的快速上涨最后传导到农产品及食品上来,通货膨胀就越来越严重。
     现在大家仍然把通货膨胀的重点放在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把这次CPI的上涨看作是食品价格导致的结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只要遏制住消费品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那么国内整个价格水平就会回落,物价就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比如说,食品的价格快速上涨,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农产品生产的方式来增加农产品供给,从而引导食品价格回落。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农村劳动力人口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观念在改变,而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从而使农产品价格上涨根本涨不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速度,完全弱化了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当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农民或是增加生产的积极性减弱,或是不增加生产。如果不了解价格上涨的根源,就无法找到好的对策。早些时候,政府采取临时性管制价格上涨的办法,不仅不能够管住价格,反成为推波助澜的工具。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这一轮价格上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的结售汇体制下,外汇流入过多及银行信贷扩张过快。但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被动的原因只能采取堵的方式来解决,而主动的原因则在于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如此快扩张,市场上货币泛滥,一定会推高两大资产价格(股市与楼市)。而两大资产价格过高,也一定会通过市场种种方式传导到各种价格上去。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得从信贷规模及信贷价格水平入手。银行信贷规模的管制,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作用,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因为信贷规模的控制或是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或是为这种管制提供更多的寻租机会。这种管制没有改变借款人的借贷成本,也就不会改变借款人的银行信贷需求,反之,会强化借款人的银行信贷需求,打乱资金市场化的配置。2008年1月份银行信贷本外币增加9000多亿元就是这种管制的必然结果。
     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多应该是从调整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入手。金融上的价格没有控制,市场上的问题就无从解决。目前 CPI为7.1%了,有关当局仍然纹风不动。这样不仅不能够稳定物价,并且能让整个物价水平越来越高。现在已经不是说说内地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或会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了,如果真的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一定会走入穷途。
     就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来看,要稳定物价,就得真正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价格机制来收紧银行信贷。CPI已经上涨到7%以上,银行信贷增长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了,还讨论要不要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是书生之见。在目前严重负利率的情况下,只有频繁地调高银行信贷利率,才能阻止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稳定国内物价。对此央行不可犹豫不决了,否则,要达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物价的目标根本不可能。
                                         (香港商报,2008.3.7)
                             国际经济
    Fed黄皮书: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3月5日公布的黄皮书(Beige  Book)报告显示,自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物价压力上升。Fed的黄皮书报告是对经济活动的总结,3月5日的报告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于3月18日召开的会议作了准备。该报告汇集了来自12 个Fed辖区的资料,由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编写。调查期为2007年底至2008年2月末。  
     Fed黄皮书指出,12个Fed辖区的资料显示,今年年初以来,经济增长呈趋缓之势。三分之二的Fed辖区商业活动增速趋软或疲弱,其它地区的商业活动增长则较为低迷、缓慢或呈现温和增长。
    尽管旅游业总体持续增长,但多数辖区零售销售疲弱或趋软。2007年第四季度消费支出增长0.6%,而第三季度增幅为4.9%。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约为70%。约半数辖区制造业活动低迷。其它几个辖区的制造业活动指标指向不一,或者制造业活动趋稳。住宅房地产总体而言依然疲软。商业房地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不一,但许多辖区也出现趋缓之势。
     黄皮书指出,多数辖区的资料显示,银行业信贷标准严格或从严,贷款需求稳定或趋弱。农业及能源行业的形势总体上较好。另外,几乎所有地区的数据均显示,由于原材料及能源价格走高,物价面临上涨压力。Fed补充称,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表示,投入成本及制成品价格走高之势近期有所缓和。而旧金山辖区则表示,食品及能源之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压力有限。
     据称,薪资压力总体而言较为温和;许多行业的雇佣步伐趋缓;不少地区劳动力市场偏软。
                                       (WSJ,2008.3.6)
    欧洲07年第四季经济增长减缓
     据《香港商报》3月5日报道,欧洲2007年第四季经济增长减缓,因出口和投资增长降温,以及消费者支出6年来首见下滑。
     欧盟统计局3月4日公布经济数据指出,欧元区国家去年第四季国民生产总值(GDP)较第三季增长0.4%,第三季的季增率为0.7%。对欧洲经济贡献率达六成的消费者支出第四季下降0.1%,为2001年第四季以来首度下滑。前一季为增长0.5%。
     尽管失业率下滑至1993年纪录以来最低,然而粮食和汽油价格上涨,导致欧元区家庭消费力减弱。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减缓,对欧洲产品需求下滑,以及欧元兑美元屡创新高,侵蚀欧元区出口竞争力,迫使厂商缩减投资。
     雷曼兄弟伦敦分支经济师Sandra  Petcov表示,“企业不只对资本投资更加谨慎,对劳工也如此”,他说,“原本许多人将希望寄托在消费者身上,现在连消费者支出动力也没了。”数据显示,欧洲第四季出口增长率减至0.5%,低于前一季2.1%的增幅。企业投资增长率则由1.2%降至0.8%。
     在年增率方面,欧元区第四季经济增长年率修正至2.2%,原先估计为2.3%。欧元区第三季经济增长年率为2.6%。  
     据《华尔街日报》3月4日报道,尽管通货膨胀仍处于历史高位,但欧元区各国的经济状况差异却不断扩大,这使得欧洲央行在制定一个适合整个欧元区普遍状况的利率时变得更具难度了。
     研究机构NTC  Economics  3月3日确认,欧元区制造业活动2月份有所放缓。该机构指出,欧元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1月的52.8降至52.3。
     数据显示,有些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德法两国的制造业活动虽然减缓,但状况仍然相对较好,因为它们最近启动了经济改革,并且对消费品制造业的依赖程度也较低。由于亚洲廉价产品的竞争,发达国家的消费品制造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西班牙和爱尔兰的制造业活动已连续第三个月出现收缩;西班牙建筑业是该国制造业活动放缓的“祸首”,而美国经济减速则累及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爱尔兰。美林经济学家丹尼艾?安托努奇(Daniele  Antonucci)表示,从上述报告可以看出,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继续呈现分化状态:德法两国经济充满活力,经济指标高于长期平均水平;西班牙的经济活动迅速放缓,意大利虽然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但也在数月前降低了长期趋势线之下。
                                         (综合消息)
    印度赤字比例偏高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载文称,印度上周五(2月29日)发布的政府预算,可谓是典型的、在选举前讨好选民之举。小农户贷款将获得贴息补助,更多民众将无需交纳所得税,一系列商品关税亦将下调。
     对投资者重要的是,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Palaniappan  Chidambaram)预测,在2008-2009财年,中央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将降至2.5%,相比之下,今年这一比率估计为3.1%。鉴于政府同时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势必影响税收增长——这意味着印度政府只好去依赖点金术了。诚然,印度政府在增加收入和削减开支上有所进展。在过去4年中,税收总额年均增幅为20%,远远超出名义GDP和政府开支增速。这主要反映出税基扩大,直接税款比例不断上升,以及税收执行力度增强。
     印度政府表示,税收体系改善所带来的益处尚不止于此。印度政府预计,2008-2009财年,税收总额将较上年增长25%。与此同时,预计支出增幅仅为20%。但问题是,这并没有完全反映新德里的慷慨。以补贴为例,金额相当于GDP的1.1%及支出总额的8%。这些因素就没有完全在政府预算得到体现,随着食品和石油价格的上涨,这方面的负担还将加大。
     印度政府认为,今年必须将用于大额补贴方面的支出提高30%。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算,包括预算外开支和补贴,潜在赤字将约相当于GDP的5.4%。这与10年前的情况相比或已有了明显改善,但对于一个同时面临着经济增长减速和通胀压力的国家而言,赤字比例仍然偏高。
                                                 (FT,2008.3.4)
                             国内与港台经济
    普华永道:中国经济2025超美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普华永道(注:原文为“罗兵咸永道”,即普华永道(PwC)在香港的称谓)发表的最新报告预期,中国经济将于2025年或更早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系。普华永道宏观经济主管约翰·霍克斯沃斯(John  Hawksworth)称,全球的经济重心已转移至中国、印度及其它大型新兴经济体,中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下,至2050年或以前其经济规模将增长至美国的1.3倍。
     普华永道的分析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看法提早了5年。即将在5月底上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上月中出访德国时表示,中国经济在近30年保持约10%的增长,并且仍将维持该增长率30年不变,料至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和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市场,与美国、欧洲、印度和日本成为世界并行的五条巨龙。
     普华永道在3月4日发表的《2050年的世界:“金砖四国”之外》(The  world  in  2050  :Beyond  the  BRICs:  A  broader  look  at  emerging  market  growth  prospects)的报告中认为,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及土耳其的“E7国家”的长远前景仍然兴旺。约翰·霍克斯沃斯表示,全球的经济重心已转移至中国、印度及其它大型新兴经济体,而这一转移过程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预期中国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他分析中国快速增长能持续至2025年的其中一个原因为中国科技发展快步赶上,生产效率方面大大提升至足以支持中国未来10至15年的增长潜力。而且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相对美国而言有所加快,意味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升值速度可能较先前的预期为快。霍克斯沃斯称,中国经济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其经济规模于2050年或以前将增长至美国的1.3倍。另外,从上海至墨西哥等领先新兴市场的城市,将凝聚快速增长的中产人口,他们的购买力将足以负担西方国家的消费品及服务,中国有较大机会于202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随着来自中国生产商的挑战加剧,如越南等新的低成本制造商将逐步挑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低成本制造商领导地位,迎合大众市场的制造商将最受打击。而中国则会渐渐转移至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一如日韩数十年前的发展历程。同时,中国及其它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能源及其它原料的价值会有上升压力,那些消耗大量能源或其它原料的公司也属受潜在打击的企业。
     另外,报告看好“E7国家”的发展前景,印度的经济规模到2050年可能增长至美国的90%。巴西亦有很大机会超越日本,位列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墨西哥及印度尼西亚可能于本世纪中叶超越德国或英国。同时,更首次提出另外13个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可能超越目前已处于发达水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认为越南是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其以实际金额计算的年增长率可能达到10%,按照这一速度到2050年其经济规模可能增长至英国的70%。而投资者除把眼光放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的“金砖四国”,在其它地方也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大公报,2008.3.5)
    人民币加速升值恐将无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央行行长表示,一国货币的走强并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最好或是唯一途径,这一说法打消了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将有所加快的预期。此前中国的物价涨幅已达到十年多来的最快升速。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周四(3月6日)向记者表示,人民币适当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但作用不是很大。他说,“中国抑制通胀更主要的还是靠国内综合措施……不必把汇率改革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周小川的这番言论不同寻常,因为中国央行一直被广泛看作是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倡导者。这一政策不仅引发出口商不满,而且也遭到了中国其它政府部门的反对。中国央行在去年10月份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写道,从经济理论分析和许多国家的实际经历中可以看出,本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自去年3月国内通货膨胀率首次超过3%以来,中国加快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步伐。仅去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就达到了4.2%,今年以来的升幅达2.6%,(由于近日美元兑其它货币走软,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今年已下跌1.9%)。但由于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猪肉等商品的国内供应出现短缺,物价涨幅也随之加快。今年1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触及7.1%,创下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政府希望将今年全年的物价涨幅控制在不超过4.8%的水平,不过中国总理温家宝周三指出,今年的物价上行压力依然很大。为控制物价,政府还采取了对食品价格进行临时控制、增加农业补贴以及稳定燃油及公共服务价格等措施。
     那些主张将人民币升值作为抑制通胀工具的人认为,这可以降低进口价格。对此有分析人士提出了质疑,本币走强对于平抑近日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因──食品价格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国虽是大豆等少数农产品的进口大国,但多年来它一直都是食品净出口国。然而多数外界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依然是中国解决通货膨胀的最具可能性的途径。这一点在中国央行不久前的表态后显得尤为可信。央行当时暗示,虽然进一步加息不是不可能,但加息能力却因美国利率的不断下调而受到限制。中国官员担心如此一来中美两国的利差将促使更多资金流入中国,而这种资金流入将削弱加息对物价的平抑作用。
     高盛经济学家梁红近日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来说依然是治愈通胀、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最佳、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工具。
                                               (WSJ,2008.3.7)
    中国纺织业利润率下降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尽管去年中国服装出口价格增长了8%,但国内纺织企业中每六家就有一家亏损。
     在纺织业较为集中的广东省举办的一次行业会议上,杜钰洲表示:在该协会跟踪调查的44200家纺织企业里,有17%的企业去年前11个月处于亏损状态。尽管这些企业从纺织品出口价格连续第五年同比上升中获益。尽管亏损企业的数量与2006年数字大致相同,但纺织工业协会编制的数据显示,劳动成本上升及美元走软正侵蚀着企业的利润率。
     杜钰洲表示:“我们必须消化掉成本上升及利润下降的影响。我们应该拿出解决办法,而不只是抱怨。”中国纺织业的平均利润率为3.9%,但这个数字掩盖了中国较差纺织企业的困境。杜钰洲表示,该行业排名后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率仅为0.74%。他表示:“这个行业正在无情地淘汰弱者。”
     尽管经营环境更为艰难,中国纺织业却并未出现任何放缓的迹象。去年该行业的出口额上升19%,至1756亿美元。纺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品出口平均价格在多年同比下降之后,于2003年开始上升,去年的增幅为7.9%。美国政府编制的进口价格指数显示,只是到了2005年末和2006年初,所有中国制造货物的平均价格才开始攀升。
     1月份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了7.1%,为11年来的高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加剧美国、欧盟(EU)和日本的通胀压力。
                                                   (FT,2008.3.3)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8年第17期(总第841期)  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纺织业利润率下降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