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86期(总第813期)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物价上涨与宏观调控走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13日公布的数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经历了9月份的小幅回落后,10月又回到了6.5%,与8月创出的11年内月度最高纪录持平。对于物价的上涨属性和未来的宏观调控走向,有关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对其中主要的观点进行了整理,供读者参考。
中国当前CPI属结构性上涨
新华网11月13日报道,尽管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焦虑,但专家认为,当前消费价格指数仍属结构性上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涨价不是全面通货膨胀,因为(现在)主要还是食品价格在上涨。目前经济总体增长,各方面投资强劲,货币政策宽松,劳动力、原材料和食品价格上涨,CPI保持 6%的增长是必然的。汤敏预计,从长期来看,由于国际粮价仍在上涨,全年CPI应在4%到5%之间。他认为,目前存款利率远低于CPI涨幅,整个经济增长过快将成为央行加息的强劲理由。他还认为,如果不能防止下一轮投资过热及其影响传导到下游企业,将引起全面价格上涨。所以目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说,食品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逐渐减少,政府应当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补助,并且防止乱占耕地现象出现。如果后两个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超过十月达到6.5%以上,中国今年全年的CPI指数将会超过5%。王建认为,食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是无法通过加息来抑制的。受制于中国人口多而耕地面积有限的国情,食品价格的上涨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另据报道,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1月18日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CPI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因此不能讲我们已经进入全面通胀。”
不可小视CPI“结构性上涨”
马龙生在2007年11月20日电《中国财经报》发表评论认为,从食品的特殊影响力来看,如果认为结构性矛盾算不上大矛盾,从而对此放松警惕,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食品涨幅对整个CPI的拉动作用很强,它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对其它商品在“比价效应”之下的示范作用,实在不可低估。对下游产业的价格拉动就不用说了;即使对上游产业,以及相关甚至不相关产业,同样会有“你们都吃了肉,我们总要喝点汤”之类的涨价冲动。如果形成一股联动,那就绝不仅是一个“结构性上涨”的简单问题,而是领涨所引起的“羊群效应”问题了。
二是食品价格的成因,远比其它商品复杂得多,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因此更不能掉以轻心。
什么是食品价格的根本问题呢?有专家和发改委人士从不同角度点出了要害。一位专家认为,食品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逐渐减少。食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无法通过加息来抑制。受制于人多地少的国情,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而发改委人士认为,农民惜售心理是粮价涨幅大的原因之一。截止10上旬,湖南调查户平均出售数量比上年减少18.5%;湖北天门市调查户出售率为0。这就意味着,因为种粮户经济规模过小的小农化特征,一个“惜售”,就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种粮补贴的间接调控职能化为无形。
作者指出,耕地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我们在占用耕地搞开发时,想的最多的是一亩地产出的农产品与其它产业化开发的经济比值,导致耕地的“保命底限”很难控制住。而农民的惜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有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出于怕吃亏的心理才导致惜售。这就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如何以公司化运作模式,来解决自身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大事,不仅不能因为“仍属结构性上涨”就掉以轻心,而是更应该把食品价格当作上游价格问题,从关联性问题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系统、全面、协调地解决。
此外,殷国安在2007年11月20日的《广州日报》上分析到,所谓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更恐怖。衣着、交通通信工具及文化教育娱乐的价格一直在下跌,貌似是好事,其实却更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正是物价涨了,老百姓没有钱来买衣服和进行文教娱乐,这些非必需品才因为改变了供求关系而降价的。
刘煜辉:中国通胀输入型特征明显
2007年21期《中国金融》半月刊发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刘煜辉的文章分析指出,通胀本质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源头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滥发。自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就在不断地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格林斯潘的一系列降息,把大量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注入世界经济体,过去五年全球官方储备增长了1.5倍,达到5万亿美元。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而美国政府债券的背后也没有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故此,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不可避免地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当这增加的3万亿美元的货币注入到对美贸易顺差国的银行系统时,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商业银行开始扩大信贷规模,经济空前地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从2001年底到今年9月中旬,反映国际市场核心原材料商品价格波动的CRB指数已经累计上涨了 133%,5年来黄金从260美元 /盎司上升至760美元/盎司,原油从20美元/桶上升至80美元/桶。从2005年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全球玉米(1767,-6,-0.34%)价格同比已上升86%,棕榈油(8850,34,0.39%)价格上升46%。
恰恰是由于美元的滥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高价原材料输入而低价制成品输出),使得中国国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日趋沉重。换句话讲,中国当前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文章指出,有人认为此次物价上升主要是短期食品价格上升所带动,中国的核心通胀率并不高,未来很难形成全面的通胀。
作者认为,核心通胀率对于一个不是消费需求主导的经济体来说毫无意义。未来是否会形成全面的通胀关键要看预期。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经济体中充斥的货币实在是太多了,人们只能寻求一些供给弹性小的资产保值,因此年初以来房价、股价暴涨,资产价格的持续暴涨给人们以强烈的货币贬值的预期,一旦这种货币贬值预期强化并扩散,人工成本的压力、地价的压力等必然会推动制成品价格的全面上升。
中国的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全展开,煤电油运的价格由于政府的控制而大大低于国际水平,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而保持低通胀的关键,主要来自于民众对于政府控制价格的信心。中国已经进入了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如果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我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了。
中国通胀缘于资产价格上涨
2007年9/10月号《恒生经济月报》(以下简称《月报》)分析指出,内地的消费物价通胀本身应该不是问题,资产价格上涨乃问题之症结。国际收支盈余高企所造成过剩的流动资金,追逐的不是消费品或服务,而是进入资产市场。
《月报》指出,高增长结合通胀加速往往是经济过热的先兆。中国内地的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过去四年一直高于趋势,通胀前景现时已成为内地政策官员的主要焦点。当需求开始超越经济生产力时,通胀压力便会积聚。2007年首三个季度,内地的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上升11.5%,为13年来的最高纪录。而消费物价指数自年初起急剧上升,于8月及9月份更升至超过6%,为11年来的高位。国内多个城市出现工资急速上涨,企业纷纷表示雇员流失率达双位数字,在招聘人手上遇到困难。这些迹象是否显示内地正步入高增长及高通胀的年代,需要大力进行紧缩措施?
如果是由于供不应求形成通胀,内地应该不会有持续的通胀情况。从供应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内地的劳动力及资金等两大生产要素供应充裕,并不存在资源紧张的问题,只要适当运用,生产力应足以应付不断上升的商品及服务需求。
在劳动力方面,生产力的提升和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劳动力,对控制通胀起了重大作用。无可否认,名义工资于2001年至2006年期间,每年以约13-16%的幅度大幅上涨。但工资上升,并不一定表示存在通胀压力。于上述期间,劳动生产力的增幅远远抛离名义工资的升势,使到企业在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仍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过去数年,工业利润持续飙升,增幅介乎20%-40%不等;同时,工业生产总值于过去10年的每年增幅平均为21%。制造业大力投资生产设备,不但增加人均资本及提升生产力,亦令业界面对剧烈竞争,令价格平稳因而通胀低企。
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对压抑工资带来的通胀亦起了很大作用。过去5年,进入城市工作的农工人数约为1000万。随着城乡交通网络改善,此趋势在最近两年更加明显。目前,于农村的劳工人口逾四亿八千万,应可确保制造业或城市劳动市场不会出现短缺,并有助降低工资上涨幅度,为内地的劳工密集型产业在未来多年维持相对优势。
内地亦因国内累积以及外资流入而拥有充裕的资金。在国内的层面,多年来经济强劲增长,使到国民储蓄和财富激增。在过去5年,国民储蓄总额已上升了一倍,至2007年7月的人民币 17.4万亿元。对外方面,内地是亚洲最热门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地,而外国直接投资是资本的主要来源之一。于1996年至2006年间,流入内地的外资由35亿美元增至695亿美元,每年平均增幅达21%;同期,内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年平均增幅更达30%。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需求方面造成的压力,但资本和基建投资亦可为经济造就新的生产力,对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及增长至为重要。
事实上,在过去20年,内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但通胀一直表现温和。期间的例外,是于1988年至89年间中央政府在实施全面性的价格改革下取消价格管制,以及在 1993-95年期间需求上升过急,对尚未实施企业改革,仍由国企主导的生产力造成压力,导致广泛的生产瓶颈问题。
今年,消费物价指数自年初一直攀升,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的通胀急升?《月报》认为,当前的消费物价通胀逾90%由食品价格带动。非食品部份的价格表现平稳,维持于1%左右的升幅。食品价格不会一直高企,因为高价会吸引农产供应增加,但当中需要相当时日,此亦可解释为何食品价格波动较大,原因是供求失衡在短期内只可透过价格,而非增加或减少供应来调整。非食品价格表现平稳,印证了在劳动力和资本充裕的情况下,只要有适当政策的配合,整体价格的上涨幅度将可维持于合理水平,只要有足够时间让食品价格调整。鉴于食品价格于过去12个月已上升了约10%,预期供应将会逐渐增加,价格水平将会稳定下来。
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结束,消费价格指数或会于两个月内见顶,因为内地有关当局已向农民增发补贴以提高产量,并且已安排增加猪肉入口。猪肉及多项食品的价格似乎已于8月份见顶回落,如情况持续,消费物价指数于未来两个月或会维持于6%以上的水平,并会于2008年第一季大幅回落至4%左右。
《月报》认为,资产价格上涨乃问题之症结,自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对通胀问题的立场越见强硬,多次透过加息和其他货币工具以减慢需求及货币增长。既然通胀大有可能会回落,为何政策官员仍忧心忡忡?也许政策官员是为了化解其他风险因素,包括资产价格上涨。
内地市场流动资金过剩的最大底因是其国际收支盈余高企,而按照现行的行政程序规定,人民银行必须相应买入外币、卖出人民币,期间涉及发行人民币以吸纳储备资产的增加。虽然如此,仍不断有资金注入银行体系,导致货币供应上升和贷款增加,进而推高股市及楼市。因此,货币供应急增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显然大于消费物价。资金追逐的不是消费品或服务,而是进入资产市场。资产价格在短期内急升,将会对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现时的货币紧缩政策虽然最终仍会影响到实质经济,但目标亦在于控制资产价格的上涨。
《月报》预测,鉴于经济仍然急速增长、外汇储备持续急增,而更重要的,是资产市场依然炽热,内地的货币政策应不会放宽,甚至更可能进一步收紧。为免政策过分紧缩而令经济受到冲击,现时有秩序地疏导资金的政策应该加强。
王兰军:我国当前物价走势与宏观调控
王兰军在2007年第22期的《中国金融》上撰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物价形势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全国物价总水平上涨较快。2.以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的全国物价上涨并不快,作者通过统计数字分析认为,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涨幅较为平稳,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3.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
作者认为,当前我国出现了局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但不是全面通货膨胀。 2007年4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逐月攀高,连续6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物价上涨3.0%),说明我国出现了轻微通货膨胀。但是,同期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涨幅不大,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没有超过3%,说明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作者预计,2007年全年物价上涨在4.5%以内,理由是:第一,目前肉禽蛋类农副食品涨价将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惯性。例如猪肉生产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玉米的短缺要到秋粮丰收后才能明显缓解。第二,虽然目前服务价格涨幅不算高,但是各地政府水、电、油、气等服务价格调整措施将陆续出台,对服务价格有上推的作用。第三,虽然住房价格不计入居民消费价格,但是最近几个月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将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中租赁等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整体 CPI的上涨水平。第四,国家出台的促进节能减排措施,客观上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资源价格的上调也将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第五,目前与食品相关的商品涨价幅度较大,例如快餐、牛奶等多项商品陆续涨价,对居民消费物价上涨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第六,2007 年物价的翘尾因素大于2006年,特别是前三个季度翘尾因素对物价水平的推动作用较大,第四季度作用将减小。第七,元旦春节新的消费高潮来临,可能助推物价进一步上涨。
同时,作者还预计2008年物价将继续上涨,理由是:
第一,此轮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是在农产品(食品)价格长期低迷的基础上发生的,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即使以目前上涨后的价格来看,多数农产品(食品)价格仍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10年前水平。第二,此轮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是对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下滑的一种补偿。近年来,农业比较收益下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农产品(食品)价格不合理。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加和工资上涨,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明显增加。在农业比较收益持续偏低且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农产品(食品)价格出现整体性上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三,此轮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与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有关。第四,此轮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与农产品需求拉动有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农产品(食品)的总需求增长较快。另外,国内这轮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是从玉米开始的,2006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除国际市场价格拉动外,主要是玉米精深加工发展很快。随着能源价格的飙升,玉米转化为乙醇的利润空间很大,大量玉米被用来生产乙醇。玉米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饲料价格,增加了养猪、养鸡的成本,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等副食品价格的上涨。第五,此轮农产品(食品)价格上涨直接受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2006年10月份以来,由于预期全球粮食减产、生物能源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增加、国际投机基金进行粮食期货市场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全面大幅上涨。特别是近年来对生物燃料的大规模需求以及对生物燃料的高额补贴,导致美国等国家大量的农业资源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产品,导致对玉米需求量大幅增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不仅如此,我国饲料和食用油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国际市场涨价的影响而涨价的。
因此,作者对2008年物价宏观调控提出建议: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是防止局部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转化为整体的全面的通货膨胀。
第一,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因经济过热引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演化为全面通货膨胀。第二,继续采取有力手段,加强农业、畜禽养殖业生产,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畜禽养殖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食品)提供者和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补贴政策。第三,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率,进一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过多的银行流动性。第四,坚决打击利益集团囤积商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第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特别是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大城市,要重点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供给。第六,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物价调控中的作用。
(待续)
(摘编、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86期(总第813期)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