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流动中的中国农民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7年第69期(总第796期)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世行最新《中国经济季报》发布
     据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网站消息,2007年9月12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中国经济季报》(全文见: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cqu_09-07.pdf)。《季报》指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贸易盈余继续扩大,同时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发生改变。不断增长的贸易盈余(迄今为止似乎受抑制出口增长措施的影响甚微),构成了不断上升的国际收支盈余的绝大部分。国际收支盈余与金融部门发展相结合,增加了国内的流动性,推动着资产价格上升,特别是股票价格上涨。尽管消费者价格通胀率上升到 10年来的最高点,但这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所致。  
     《季报》认为,近期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但是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吸收这种冲击。尽管直接金融冲击的影响是有限的,但中国会受到主要市场经济放缓的影响,原因在于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中国处于一个强有力的位置。世界银行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季报》的主要作者高路易说:“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应对全球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冲击。全球经济适度放缓将会实际上减轻决策者对整体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贸易盈余的担心,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强势地位为在必要时调整国内政策态势提供了空间。”
     《季报》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前景继续看好。  在国际方面,没有迹象表明成本压力在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国内方面,经济前景继续保持强劲:利润和信贷高速赞助,因而投资很可能继续大幅扩展。消费预计会保持稳定,但通涨上升正在抑制实际消费增长。世界银行现在预测2007年的GDP增长为 11.3  %,2008年低于11%。国际食品价格预计将进一步上涨,但国际工业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可能会继续放慢。总之,世界银行预期消费者价格通胀率将从2007年晚些时候开始逐渐回落,但认为仍存在通胀上升的风险。世行现在预测2007年经常账户盈余为GDP的12%左右。  
     外部失衡仍然是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需求和价格压力,但非常强劲的增长具有最终超过供给增长的风险。因此,当局已经正确地着眼于避免过度需求以及防范食品价格上涨引发全面通胀,今后还需要继续抹平流动性和提息。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说:“然而,宏观经济调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抑制贸易盈余,而实际汇率升值是最为明显的政策工具。如果美国经济放缓幅度超过预期对此产生负面影响的话,减少外贸不平衡可能会成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基于税收的措施来抑制贸易盈余,但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  
     关键性的挑战仍然是重新平衡经济。这就要求采取进一步的财政和结构性政策措施,《季报》中论述了这些措施。  
    本期《季报》的特别专题论述了中国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风险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认为,尽管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将会耗尽中国的剩余劳动力,但这种情况近期不大可能出现。除了人口因素外,政策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专题部分讨论了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教育、养老、土地改革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网站,2007.9.12)
                           国际经济
    拯救世界经济的挑战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撰文称,金融市场已将全球经济挟为人质。这让全球各国央行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它们担心为那些造成混乱的人买单的后果,但又不能让数以亿计的无辜者蒙受损失。美国上周公布月度就业率4年来首次下滑,使美联储(Fed)本月降息已势成必然。
     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在今年Jackson  Hole货币会议上做出强有力的总结时,提出了大幅降息的理由。他认为,美国住宅领域是3个相关事件的核心。首先,“房价大幅下跌和与此相关的建房活动的减少,可能导致经济全面衰退”。其次,“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已导致各种信贷息差明显扩大和信贷市场的大面积冻结”。第三,“房屋净值贷款和抵押贷款再融资的减少,可能造成消费者支出进一步下降。”
     费尔德斯坦教授提到美国房价比上年同期下降3.4%,而且未来的跌幅有可能大大超过这个比例。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同一个会议上提出,美国的房价最终有可能下降多至50%,令美国家庭财富减少超过10万亿美元。
     费尔德斯坦教授还提到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金融市场造成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信贷息差的矫正,尽管迄今还算温和。更重要的是,“随着信贷息差扩大,投资者和银行开始担心,自己不知道如何判断复杂风险资产的价值”。随着信心的丧失,银行已被迫将贷款纳入资产负债表外的“特殊投资工具”,这耗尽了它们的资金,从而使其它借款人无法得到资金。
     最后,随着房价和借款额的下降,家庭储蓄率将朝着更正常的水平上升,同时住房投资会进一步下降。这种结合似乎必然会导致个人领域的金融赤字迅速下降。
     费尔德斯坦教授最后推荐了一种“基于风险的方法”,把经济衰退风险看得比通货膨胀率的高涨更为重要。如果高通胀确实会发生,“美联储将不得不促成更长期的减速发展,以便让通胀率回归至应有的水平。美联储在这方面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将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说服市场:在当前情况下采取一种基于风险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放弃其对物价稳定的根本追求。”
     如果美联储按照费尔德斯坦教授的建议行事,它的信誉就有可能受损。那么它是怎么陷入这种麻烦之中的呢?在Jackson  Hole会议上,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John  Taylor)谴责美联储在2002至2006年期间采取了过分宽松的政策。泰勒是“泰勒规则”的提出者,他将货币政策与产出和通胀的变动联系了起来。
     因此,泰勒教授认为,美联储在格林斯潘的领导下犯了一个错误。费尔德斯坦教授指出,它应该冒险再犯一次。但这些著名学者以及美国学术界的多数讨论,忽视了在国际层面上探讨此次动荡的起源和解决方法。
     泰勒教授并不认为美国利率保持在低水平的原因是“储蓄过剩”。尽管全球储蓄率比30年前低,但在本世纪初,除了美国以外,全球的储蓄投资余额都在迅速增长,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流向了美国。鉴于巨额的资金流入,美联储不得不运用货币政策,促成远高于潜在产出的需求水平。
     国际格局也左右着这场危机的解决方式。美联储需要做出精确的判断,不仅要考虑解救人质与付给绑架者赎金,还要在挽救美国经济与可能失去对美元的信心之间进行权衡。
     在本质上,美元需要走弱,但不能崩溃。美联储不能冒险大幅上调长期利率,以应对投资者丧失对美国物价稳定的信心和汇率的暴跌。
     然而,在房价预计将会下跌的情况下,低利率本身不太可能劝服人们贷款和消费。因此,降息的主要影响必须通过美元走弱和对外逆差大幅改善来实现。换言之,全球依赖美国消费推动的时代目前正走向终结。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个引擎更有可能走向反面。
     因此,人们期待已久而且讨论很多的全球经济“调整”即将加速。如果全球其它国家未能做出适当反应,那么可以预见,全球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不过,美国并非唯一陷入这种困境的国家。在低利率时代,许多发达国家的房价都在飙升。这些国家同样容易受到房价回调的影响。
     面对美国消费增长放缓乃至下降而做出的调整,大多必须来自其它地区。其中,中国将处于这场风暴的中心。举例来说,假设美元兑其它自由浮动货币(特别是欧元)以及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下跌。再假设,中国当局不采取任何措施扩大内需。那么外部调整可能出现在全球其它地区。这可能具有严重的破坏性,特别是在欧洲大陆。甚至连开放市场的承诺也可能受到威胁。
     房价下跌,再加上作为全球经济核心国家的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对每个地方的决策者都将构成重大挑战,特别是对美联储和储蓄过剩国家的决策者,因为美联储在应对的时候绝对不能破坏对美元的信心,而储蓄过剩国家的决策者必须面对一个美国需求动力大幅放缓的世界。它们能努力维持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吗?再过一年左右,我们对这个问题就能有一个更清晰的答案了。
                                                 (FT,2007.9.14)
    欧洲央行加大向银行系统的注资力度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鉴于欧元区货币市场仍然严重失衡,欧洲央行周三(9月12日)向市场额外投放了750亿欧元的3个月期资金,较上月末追加的长期资金几乎翻倍。
     如坐针毡的金融机构纷纷向央行求援,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上周表示,将于本周三向市场注资。由于欧洲各银行对进行较长期限的同业拆借仍持谨慎态度,使得周三的3个月期再融资利率在高于4.7%的创纪录水平徘徊。
     市场对周三这批资金的需求颇为强劲,有140家机构参与投标,投标总额1390亿欧元。欧洲央行8月23日首次进行追加3个月期再融资操作时,146家机构共投标1257.87亿欧元,而央行最终向市场投放了400亿欧元。
     花旗集团驻伦敦的资深欧洲经济学家尤尔根?米歇尔斯(Juergen  Michels)称,周三的注资额“数目巨大”,这的确凸显出银行业补充流动性的需要。他指出,由于欧洲央行周二收回了600亿欧元的短期资金,这突出反映了欧元区货币市场根本性失衡的局面。
     米歇尔斯表示,由此可见,市场资金是充足的,只不过流动陷于停顿。一部分银行手握大量资金,而其他银行却在四处找米下锅。
     问题之一出在商业票据市场。据雷曼兄弟公司称,一批总额高达1390亿美元的欧洲商业票据于本周开始到期,使得欧元区银行为筹措资金偿还这些短期债务而绞尽脑汁。这批商业票据的金额甚至超过了8月中旬到期的1000亿美元──正是这1000亿美元引发了货币市场的紧张局势,进而促使欧洲央行在8月9日首次进行紧急干预。
     央行依靠设定大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目标来调控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随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投放或吸纳资金,以确保市场利率维持在目标水平附近。当利率高于目标值时(欧洲央行的利率目标是4%),即代表着市场流动性趋紧。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在周三上午向英国议会财政委员会递交的书面证词中称,英国央行乐于见到英国市场(英国的银行间拆借利率也很高)在没有央行进一步干预的情况下自行稳定下来。英国央行上周首次采取了有所保留的措施缓解货币市场的紧张局势,并表示可能在本周向银行业提供44亿英镑贴现贷款。
     在强调施以援手有可能助长冒险行为的道德风险时,默文?金说,若风险继续被低估,那下次动荡的规模就会更大。
     而与默文?金的态度形成对比的是,特里谢一直在尽力地阐明一点,那就是欧洲央行随时准备好协助市场恢复正常秩序。特里谢周二就欧洲央行最近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一事向欧盟经济及货币事务委员会作特别说明时表示,有必要强调的是,欧元系统已经显示出迅速而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他坚信欧洲央行在正确的时机以恰当的力度采取了正确的行动。
     一些观察人士建议,欧洲央行可以通过降低银行直接贷款的利率,或者是扩大可接受的担保类型来为市场提供更大援助。但这两项建议均未获得决策部门的积极响应。作为欧洲央行19名委员之一的法国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安?诺亚(Christian  Noyer)周二(9月11日)表示,欧洲央行的抵押标准已经比其他央行更为灵活。这番表态意味着有些决策者认为没有必要改变欧洲央行的现行政策。
     诺亚在伦敦欧洲经济和金融中心讲话时称,我们认为欧洲央行目前要比其他央行开明得多,不仅允许吸纳大量的抵押贷款,还有很大的机动操作空间。周三的巨额长期再融资操作能够减少欧洲央行在未来几周继续向市场注入短期资金的必要。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对于欧洲央行是否会在年内进一步上调其关键利率的看法仍存在分歧。而决策部门已强调,通胀压力仍在存在,但尚须时间评估金融市场动荡对真实经济的影响。
                                                 (WSJ,2007.9.13)
    经济学家上调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住房市场下滑加剧以及信贷危机的持续,经济预测人士上调了未来12个月内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
     根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WSJ.com)在9月7日就业报告公布之后数日所作的最新调查,经济学家们目前预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几率为36%,高于一个月前所预计的28%。在对经济衰退问题作出回答的52位经济学家中,有四分之三预计经济衰退的几率不低于30%,有11位预计几率不低于50%。经济学家们给出了的预期几率范围很广,从5%到90%不等。
     Friedman首席经济学家史蒂文?伊斯特(Steve  East)表示,美国经济长期以来受到信贷迅速增长的推动,但他认为这一情形已经宣告结束,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可能性为60%。他指出,信贷市场动荡不安传递出的信息是美国经济将不会再拥有同样强劲的持续推动力。
     仅有八分之一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与市场动荡存在关联的信贷危机已经基本结束,大约有60%的被调查者表示目前处于危机中期,而剩余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危机正处于早期阶段。
     经济学家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形是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平均而言,他们预计美国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1.9%,增幅远远低于他们一个月前预计的2.5%;预计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幅为2.1%,也低于前期2.6%的平均预期值。对美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依然最为乐观的分析师认为,制造业的持续扩张和全球经济表现强劲将支持美国出口增长。大约85%的预测者认为,从目前经济形势来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有必要下调利率。他们预计,Fed 未来将多次减息,明年年中前将把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至约4.5%的水平。  
     经济学家们认为,通货膨胀率将保持相对稳定。预计美国1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较上年同期上升3%,升幅低于前期3.1%的预期值;明年6月CPI升幅可能在2.2%。
                                                         (WSJ中文网,2007.9.13)
                       国内与港台经济
    流动中的中国农民  
     人民大学白南教授生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称,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是中国城乡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开始历史性巨变的十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许是结构变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十年来,农民工继续在各地大规模流动,但是流动的背景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走出了短缺经济和温饱阶段,这件事对全国经济是好事,但对农业和农民就不一定是好事。在短缺经济时期农产品的需求是没有问题的,只愁种不出来,现在农产品需求成为农民必须关心的问题。在这十年里,出现了城市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历史上没有过的。许多城市政府采取了诸如“腾笼换鸟”的旨在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在这十年里,农民工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成为支撑城市日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使这些城市新居民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方面严重滞后。
     在这十年里,农民工本身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变化,农民工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动之中。
     一、农民工的代际更替。首先,在城市或输入地稳定地留下来的是少数。其次,从调查来看,十年前的年轻人有一部分还在继续外出,有一部分不再外出了,不再外出主要因为家庭原因。十年前的中年人,少数仍然在外出,多数顺利地完成了代际更替——自己不再外出,外出的是他们的孩子。
     二、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人们更加满意,而是满意度的下降。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他们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毕业,他们所感受到的生活压力显然低于他们的父母辈,也许正因为这样,他们对打工条件的要求比父母辈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期望:首先在工资上他们的要求往往要比父母辈高,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更在意劳动时间,他们比父母辈更加关注自己的前景。“民工荒”问题,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讲,我不觉得它是个真问题。如果真达到数量紧缺,岂不说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解决了吗?但是我想,在民工荒的讨论中应该不仅关注数量视角,而是引进质量视角,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的情况。
     三、身份认同。首先是流动中的沉淀。究竟什么算沉淀?有较稳定收入算沉淀?有较稳定单位算沉淀?长年在外算沉淀?举家外迁算沉淀?办理户口迁移算沉淀?在城市购买商品房算沉淀?显然,沉淀的定义不同,数量也不同。但是总的来讲,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管按照哪种定义,在城市里沉淀下来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其次是身份认同。我们问外出农民工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你的家人、朋友怎么认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访者普遍认同自己是农民,几乎无一例外。不管是低级打工还是高级打工,包括公司白领、小老板,甚至包括已经在城里购买住房的人,异口同声都说自己是“农民”。他们提出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基本的保证,不管我干了多久,只要不再和我签合同,我就什么都不是了;城里人失业、下岗就有人来管,我们失业也不算下岗,我们失业是没有人管的。调查员追问:城里人也会失业啊……,他们回答:城里人有房子住,可以慢慢找工作,我们在外面吃住都要花钱,压力大,十天半个月找不到工作,就慌了,只好回家。
     四、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我想这并不是因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太低。习惯上总说民工“素质低”,“就业难”。其实就业决定不取决于单一指标。可能在就业决定中适应性才是第一位的。单纯从微观讲,似乎是线性的,教育投资越高人力资本越高,受到的训练越多就业可能越好。但从宏观讲,就业受制于需求结构,你的学历再高,如果没有需求,你的就业也是困难的。实际上,从数据来看,农民工的就业率是高于城里人的,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并不低。问题在于是农民工的脆弱性,承受风险的能力太低。从住房来讲,如果有住房,如果能降低农民工在城市住房的费用,则可以降低生活的流动成本,增加安全感,使他们能够承受更长的工作寻找时间,从而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从福利制度来讲,如果城市政府不仅承担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责任,而且承担已经在城市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外来工的就业责任,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提供低保,也能够提高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要解决这些事情,首先是要取消制度性的排斥,以身份为识别的隔绝制度或政策都是应该纠正的。其次,应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包括降低就业成本、降低居住成本。降低就业成本包括真正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包括实行有利于就业的企业政策,包括不要用不切实际的、超前的所谓“高科技”过早地带来资本密集技术对劳动密集技术的替代。降低居住成本,应该允许多元化的住宅建设和住宅经营,应当在保证满足基本需求的条件下降低公共设施的成本,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条件下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
     五、关注长期家庭分离带来的问题。与农村劳动力长期候鸟式的流动相联系的,是多数流动家庭成员间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带来的夫妻关系问题。首先是家庭稳定性:根据我们的调查,十年前几乎听不到外出引起的婚变,而五年后、十年后的调查,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农村离婚案例。绝大多数情况下,提出离婚的是外出者,而与外出者的性别无关。其次,长期分居带来的性烦恼,以及由此而生的健康威胁、性骚扰和性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学者和政府的更多关注。“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都像我们谈到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能是文化较高的一方外出(显然文化较高对在外务工经商时更有利的)、文化较低的一方留在家中,可能是父母均外出而把子女留给爷爷奶奶带(隔代教育),都对子女教育有不利影响。“爷爷奶奶只能保证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其他很难管,甚至孩子天天上网吧打游戏家里都不知道。除了文化教育外,父母子女的情感交流也可能因长期分离产生问题。父母的可能选择是:或者父母其中一人回家,或者把孩子带出来上学。当然,后者面临更多的花费。农村劳动力外出带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传统上中国农村是家庭养老、家族养老。如果子女都出去打工,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还能下地干活,但是在老了以后他的养老问题就会突显。子女有钱寄回来,生活花费没有问题,但身边没人照顾,缺少情感慰籍。尤其是举家外迁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家庭、家族养老方式能否延续下去?或者需要建立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六、稳定的制度安排与行为预期。农民工在城里看不到自己的前景,没有稳定的预期,缺少安全感。在欧盟的一些国家,对境外的打工者会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有人雇用你就会享受一些起码的保障;如果在两年内有稳定工作、交税、守法、没有任何不良记录,你可以进入某一个更高一些的保障水平;这样经过七年(或若干年)的努力,你可以享受几乎所有公民待遇,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申请加入该国国籍。而在我们城市的制度安排中,并没有为进城农民工描绘出任何稳定的前景。何况,我们的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安排显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应忽视给人稳定预期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行为导向作用。没有稳定的预期,农民工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他不知道能不能在城里待下去、待多久,所以他要做出两套生活安排,把不多的钱用在两处,要维持两处住房、两套生活用品,还要做好准备随时应付两种生计手段,想得多的人还要考虑参加两套社会保障系统。更不利的是,前景的不稳定使他有很大的投资顾虑,他在物质投资上缩手缩脚,在人力投资上游移不决,因为他不知道投资是否有足够时间收回。不仅是本人在技能培训上的投入,甚至在子女教育上,他也一直拿不准主意,应该让他们上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打工子弟小学、还是上使用特有教材的城市正规学校?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方面,他也不得不同时顾及两套生活前景的需要,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适应上。长期分离的生活,已经给一些家庭在夫妻关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方面带来问题。没有稳定的预期,社会也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原本可以帮助进城打工者逐渐立足城市的工资收入,相当部分被寄回带回老家,而老家的新房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面临贬值;短期行为、人力资本投资愿望的压低,不利于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全民整体素质;城乡两套行为规范在城市中的并行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从维持交通秩序到地下黑经济的打击难度;等等。城市不把农民工当作自己人,就不要幻想农民工能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城市。缺少稳定预期的制度安排,就很难指望农民工能有建设性的长期行为。
                                                   (FT中文网,2007.9.11)
    中国第四季度CPI涨势将回落  
     据路透社报道,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9月11日表示,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6.5%是在预料之中,今后几个月CPI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今年四季度涨势会有所回落,所以没有必要担心物价的全面上涨。他表示,目前的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中,8月份仍然是五类上涨,三类下降,并没有全面上涨。随着国家各项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措施的逐步产生效应,预计今年四季度CPI的涨势会有所回落。姚景源认为,推动CPI走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8月份有一些省份肉价回落,同时也有一些省份在继续上涨。另外去年8月肉价较低。8月中国 CPI同比上涨6.5%,高于此前5.9%的路透调查预测中值,亦为1996年12月(当时涨幅为7.0%)以来的新高。其中8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18.2%,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0%,非食品类价格涨0.9%。
                                                     (Reuters,2007.09.11)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或研究报告,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7年第69期(总第796期)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流动中的中国农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