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破解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难题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郝大明 佚名 参加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贡献多大,鲜有系统性的连续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由于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会同时引起各产业配置结构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劳动配置效应核算变得十分复杂,迄今为止,无论是Edward F. Denison提出的产出弹性方法,还是Moshe Syrquin提出的部门结构分析法,都存在较大不足,这直接制约了实证研究的开展。
    《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一文尝试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该文提出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通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分解,以及按因素影响比例分解共变效应,直接从经济增长中分离出劳动配置效应,并且给出了考虑劳动者素质变化与劳动者“勤勉程度”变化时的劳动配置效应的表达形式,从而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对劳动配置效应进行直接分析。特别是,该文同时还论述了指数的增量分析法在资本配置效应分离问题上的适用性,从而在经济增长表达式中,能够同时表达出劳动配置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的具体形式。通过论证不难发现,指数的增量分析法分离劳动配置效应,不必象部门结构分析法那样必须同时具备资本数据,这是指数的增量分析法在此问题上最大的优点。与其他方法比较,指数法具有推导简捷、意义明确、数据易得、计算准确、时期任选等多方面的优点,在直接计算劳动投入的各种因素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更有优势。
    其次,在实证方面,该文运用上述方法计算了中国1978-2014年分时期分年度分产业的劳动配置效应,以及劳动者素质变化时的劳动配置效应,系统全面地揭示劳动力资源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并分析劳动配置效应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1978—201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5%,其中1978—1987年为35.2%,1988—1995年为11.8%,1996—2002年为3.7%,2003—2014年为20.4%。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78—1987年、1992—1998年、2003—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乐观预测(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力度较大),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6—2020年为17.6%,2021—2025年为14.2%,2026—2030年为9.6%。谨慎预测(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力度较小),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6—2020年为14.0%,2021—2025年为8.7%,2026—2030年为6.0%。
    2025年后,劳动配置效应将逐渐衰减,并有可能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乐观预测,2031—2035年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4%、-19.1%和16.4%;2036—2040年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4%、-25.7%和12.4%。谨慎预测,2031—2035年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5%、-19.1%和18.4%;2036—2040年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5%、-25.7%和17.6%。
    同时考虑劳动者数量和素质时,劳动配置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只考虑劳动者数量时。如1983—2010年,同时考虑劳动者数量和素质时,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7%,比只考虑劳动者数量时减少1.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同时考虑劳动者素质时,因为从第一产业流动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者的素质较低,从而使得考虑素质变化后的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反而较小。如,仅考虑劳动者数量时,2010年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37.4%、28.3%和34.4%,比1982年分别提高-30.7、9.9和20.8个百分点,但同时考虑劳动者素质时,2010年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4.0%、25.3%和30.7%,比1982年分别提高-24.1、7.0和17.1个百分点,前者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该文指出提高劳动投入效应和劳动配置效应方面的困难所在。劳动投入效应方面。同时考虑劳动者素质时,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只考虑劳动投入数量增加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一二产业未上过学、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重为62.48%;而在农业就业人口中,90.55%集中在20—64岁,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中,89.95%集中在20—54岁,这就意味着今后10年,由于超过60%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速度将比较缓慢,劳动者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劳动者素质提高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劳动者人数增长缓慢的影响。未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主要来源于劳动者“勤勉程度”的提高。
    劳动配置效应方面。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和转移速度加快,劳动配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结构层面有希望继续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城市化,城市化可通过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提高生产率。今后10年,中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仍将向二三产业较快转移,二三产业劳动力向更高劳动生产率产业转移的潜力也很大,劳动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仍较强。但2025年后,劳动配置效应将逐渐衰减,甚至可能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最后,该文提出了提高劳动投入效应和劳动配置效应的政策建议。劳动投入效应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劳动投入的增长;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普及农业科技,努力提高占较大比重的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配置效应方面,放松垄断领域投资限制,破除户籍限制,鼓励创业,健全社会保障,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二三产业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配置效率。
    该文发表后,借鉴该文推导的方法,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实证研究和资本配置方面的实证研究的论文,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将极大地丰富这二个领域的实证研究。

Tags: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破解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难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