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企业劳动关系研究新进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动态》 佚名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企业劳动关系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从企业劳动关系的本质与外延、评价方法及结果运用、经济关联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区域化的对比研究及产业内部劳动关系分析正在成为主流,同时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及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围绕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方法优化及评价结果的推广运用而展开,同时更加关注企业劳动关系的经济关联研究。
    关键词:劳动关系 企业 评价指标 关联研究
     劳动关系作为当今社会的核心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开始于19世纪(Kaufman,2010),经过各国学者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相关研究的成果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仍在不断深化其研究内容和创新其研究方法。尽管学者们对劳动关系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强调劳动关系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劳动关系作为企业雇佣劳动力过程中与劳动者结成的关系总和开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Kauf-man,2008)。近些年来,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了诸如脑力劳动增加、服务部门雇佣扩大、工作时间改变以及失业等社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员工的心理变化等个人问题(Wilpert,2009)。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如何理解企业劳动关系成为了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从近期的文献研究中发现,关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其本质与外延、关系评价方法与应用以及经济关联研究三个方面。
     一、企业劳动关系的本质与外延
     随着企业劳资冲突等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企业劳动关系研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对企业劳动关系本质的分析更加深入与细化,不再拘泥于企业劳动关系的全貌,同时聚焦组成企业劳动关系各个部分的实际情况,以期探索出劳动关系内部的问题与不足;二是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企业,而是开始向区域化、国际化对比研究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劳动关系的本质
     由于企业劳动关系内容并不单一,加之相关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当前对企业劳动关系本质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化。
     通过集中讨论某一行业或领域内企业劳动关系,深入探索具有相同特点的企业劳动关系本质。如跨国公司劳动关系可能都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融合所引发冲突的影响,Tuselmann,McDonald&Thorpe(2006)集中探讨了在英美环境下的德国跨国企业劳动关系受到东道主国家文化、政治、风俗的影响,因而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及表现出与母公司的弱相似性。该类型研究旨在提出一个适合跨国经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模型以构建对该类型企业的分析框架。 
    行业层面劳动关系的研究往往更具有行业特色和指导价值。Hunter(2006)选择从航空业的视角对英国低成本航空公司劳动关系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英国航空客运业正在经受由低成本服务模式与传统服务模式之间差异所引发的激烈竞争。此外,运用有效数据来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认为低成本航空运输的合并要高于预期,并且大多数员工倾向于签订常规合同而非临时合同。
    相对于Hunter从航空运输业的角度入手,Jo-seph,Siobhan&Lorraine(2006)则选择以一家航空企业为切入点,追溯了爱尔兰国营航空公司AerLingus的历史以及为了应对航空业内产生的新变化而做出的向低成本商业模式靠拢的决策。研究认为这一论点已经从航空公司Ryanair表现出保持一定的“务虚成本”而非完全采用“零务虚成本”的模式中得到印证。而该公司劳动关系在这个商业模式中的变化随着一系列工会与管理层所达成的谈判协议而变化。这些协议包含许多雇佣合约的特征,而非单纯的与一些美国航空公司重组相联系的妥协议价。随着私有化被提上议事日程,此举引发了工会的强烈抵制。航空公司的未来发展将更有可能取决于工会与公司是否达成更进一步的协议。
    除了上述选择行业内部一家典型企业作为切入点的方式,通过对比行业内不同性质企业进行研究也是当前的主流。Morrison&Croucher(2010)以摩尔多瓦服装制造业三家不同性质的企业为对象展开企业劳动关系的案例研究。研究采用现实主义方法探索了不同性质企业中工会主义(Unionism)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员工对于福利的历史预期往往是工会主义产生的基础,企业需要特别注意地方规范与工会主义对于劳动关系管理策略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能够成为缓解劳资压力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研究如QingjunWu(2010)选择中国国有企业、地方企业的工会为切入点,通过与关键股东进行深度访谈的形式,结合档案研究方法
    讨论了转制过程中企业工会对企业劳动关系的作用形式和效果。研究发现,转制企业(TNC)工会化是获取和保证工会权益的重要方法,但劳动权利和员工需求往往并不是转制企业工会化过程所要考虑的结构性问题。这就说明,工会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关系已经成为中国转制企业劳动关系双方角力的核心问题。
     此外,组织行为变量一直是对企业劳动关系本质分析的有效途径。比如Redman&Snape(2006)以劳动关系氛围和员工态度为主变量,通过对英国防火消防服务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弱化的劳动关系氛围将会导致工会领导权利的变更,同时会增加工会对员工的承诺意愿并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活动中;工作场所中工会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劳动关系氛围的形成和员工态度的引导作用明显。除了选择员工个体视角,员工集体层面的变量同样受到青睐。如Doellgast(2009)则以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开始市场自由化为背景,探讨了德国电信业集体谈判变迁的形式及其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通过对工会、工作委员会代表、经理及普通员工进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由政府鼓励的培训体系和雇佣系统并没有提升工会在企业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因为企业会采用业务外包、分散化经营等方式削弱工会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话语权。
     (二)企业劳动关系的外延
     国外研究中对研究主体进行探讨往往遵循某一研究线索,较为流行的是区域对比分析和共性分析。在Buchele&Christiansen(1999)的早期研究中分析了发达经济体中以企业与员工为核心的劳动关系与生产力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合作型劳动关系能够促进劳动力水平提升,从而确保这种企业劳动关系得到保障与可持续发展。其中运用了15个发达国家的实证数据以支撑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针对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企业劳动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如Bamber&Leggett(2001)针对亚太地区七个经济体: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大陆、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自199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各地区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与其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具有明显正向关联。该研究是对Buchele&Christiansen(1999)研究思路的新尝试,但仍然是在区域共性基础之上进行对比分析。
    Neumarka&Reed(2004)则另辟蹊径,探讨了新经济体中灵活就业关系与传统就业关系引发的企业劳动关系稳定性的变化。
    区域对比研究同样被认为是探索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和具有地方色彩的问题的优选方法。Bam-ber&Leggett(2001)通过对比几个国家或地区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讨论了各个国家或地区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异同,尤其是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关系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特定时期和具有特殊背景下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同样具有很高价值。Zhu&Warner(2005)针对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对后续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劳动关系正随着经济转轨和世贸协定的逐渐生效开始逐步演变为专制主义和新公司主义“杂合”而成的劳动关系模型。P.Prowse&J.Prowse(2007)通过评价英国公共部门的劳动关系进而发现在国家体系中公共部门劳动关系评价结果出现了显著的离心化趋势,但这种趋势的原因和结果仍然不得而知。
    不少学者还针对本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变迁历史采用民族志的方式进行研究。如Y.M.Lee&M.B.Lee(2005)通过追溯150年前韩国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以及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撰写的关于韩国劳工运动、劳动法律和劳动经济的书籍和文献,理清了韩国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同时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如果韩国劳动关系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将研究重点放在工会和工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那么像特遣队人员、工作委员会和三方伙伴关系、冲突管理以及人权方面新出现的问题将会纳入到劳动关系领域。
    由于劳动关系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关系,因此,不少研究都采用了“放大镜式”的广义分析视角。Lansbury&Michelson(2005)对澳大利亚企业劳动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领域展开讨论,并按照教学、科研和实践三个主要角度对其进行剖析。他们分析的结论表明,企业劳动关系研究领域需要扩大对工作和雇佣关系的关注,需要寻求更多理论上有见识的方法去解释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现代发展,同时仍然要致力于劳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传统目标。Psychogios,Szamosi&Wood(2010)以广义资本主义研究视角对近年来欧洲东南部国家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结果表明,随着2009年以来希腊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东南部国家金融危机,大多数国家,如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等,企业劳动关系都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员工在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地位进一步弱化,同时工作的不稳定性则趋于增强。
     二、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与应用
     (一)评价方法
     随着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的日益增多,研究方法也逐渐丰富。当前较为流行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实证数据等。在理论分析评价企业劳动关系方面,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企业劳动关系的特征,用劳资双方间的冲突与合作、工会职能的发挥程度等来表现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比如Pendleton(1997)通过调查企业战略、劳动关系结构以及政治的影响,探讨了英国国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发展情况。Zhu&Warner(2005)针对当前中国进入WTO的特定时期背景,研究了中国企业劳动关系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特殊内涵与发展方向。
     在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中,主要是在整合现有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所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的具体特点,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平均分配权重、比率计算等方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具体深入地评价企业劳动关系(Cutcher-Ger-shenfeld,etal,2001;Luetal,2010;Vo&Row-ley,2010)。
     早期的研究中,Katz(1993)构建了包括投诉率、合同数量、员工受处分比例、缺勤率、谈判时间和劳资态度6个指标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以支持其对企业劳动关系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Wallaceetal(2006)为了分析企业采取的经营战略如何影响劳动关系,建立了以工作环境、工资标准、临时工雇佣、工作重组、岗位轮换、员工持股比例、退休金计划为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来对劳动关系进行评价。
     在利用实证数据整体评价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并没有采用多个评价指标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研究,而只是利用实证数据通过一个指标综合考察企业劳动关系的质量。如J.Lee&D.R.Lee(2009)就利用实证数据通过考察工作中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来评价劳动关系质量,而Addison&Teixeira(2009)则用罢工率来衡量劳动关系的质量,其中罢工率为每千名受薪雇员不工作的天数。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研究目的引导下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有不同侧重点,一般无法反映企业劳动关系的全貌,更不适合作为劳动关系治理的基础。Srinivas&Sattinger(2007)认为生产力问题是企业劳动关系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Origo(2009)则认为员工收入、企业绩效和工会在企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才是企业劳动关系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员工组织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认识也在向纵深发展。Atkinson(2007)通过对英国钢铁企业的调查发现,有效构建心理契约能够提高企业劳动关系主体间的信任程度,并产生持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组织氛围和员工态度也被纳入了企业劳动关系的范畴中,Redman&Snape(2006)通过与消防部门的员工代表和工会领袖访谈等方法探索其劳动关系所受到的影响。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企业劳动关系所涉及的领域,如Danthine&Kurmann(2010)在企业劳动关系中引入互惠模型以探讨传统工资模型的局限,同时强调劳动关系中工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Harpaz&Ilan(2010)通过对比以色列工人在1990年和2006年两个不同时间点上对工作定义、劳动关系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三方面的变化来反映劳动力整体在能力、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趋势。
     (二)评价结果运用
     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应用研究主要是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的其他方面以及企业劳动关系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了评价结果,评价过程只是研究整体的一部分。
     将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结果应用于前因变量的过程,主要集中在探讨企业劳动关系对组织结果以及员工态度等方面影响的研究上。如Katz(1993)用投诉率、合同数量、员工受处分比例、缺勤率、谈判时间和劳资态度6个指标评价企业劳动关系,以此来研究企业劳动关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Git-tell,Nordenflycht&Kochan(2004)也在研究航空业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用工会的代表性、参与管理、工资、冲突、工作场所文化等指标来评价劳动关系的质量。
     不仅如此,很多研究选择将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结果作为后果变量来研究。如Wallaceetal(2006)为了分析企业采取的经营战略如何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建立了以工作环境、工资标准、临时工雇佣、工作重组、岗位轮换、员工持股比例、退休金计划为评价指标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体系。Tuselmann,Mc-Donald&Thorpe(2006)在调查英美国家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原产地效应对德国子公司劳动关系的相对重要性时,从集体层面和个体直接参与层面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了评价。
     此外,其他研究领域的思想理论也逐渐加入到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的应用研究中。Harvey&
    Turnbull(2006)在考察企业管理方式与企业劳动关系之间的关系时,就将员工态度因素引入研究中。Goergen,Brewster&Wood(2009)通过大规模调查探索了组织机构、公司治理以及工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其研究中融入了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此类研究表明,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理论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劳动关系评价应用研究范围的扩展。
     三、企业劳动关系的关联研究
     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的结果除了对改善劳资关系、缓解劳资冲突和提高企业劳动关系治理水平有参考和指导作用之外,同样是其他众多领域的辅助解释变量。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将企业劳动关系作为解释模型中的关键变量,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肯定了以往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的成果,同时也是为企业劳动关系未来的研究所做出的有益尝试。关于企业劳动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一)经济运行过程的关联研究
     失业水平是当前影响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劳动关系的角度探索失业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Feldman(2008)将劳动关系的质量(quality)作为失业率的解释变量,通过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年度执行意见调查发放设计好的7级量表,共回收了来自69个国家2000-2003年间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劳动关系的合作水平与失业率成反比,即往往合作的企业劳动关系能够降低失业水平,且这一关联趋势同样反映在女性和年轻员工的子样本中。
    劳动关系契约说的理念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仍有体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Karnes(2009)通过文献回溯的方式对二战后期至今社会契约中关于企业与劳动者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对关键组成要素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驱动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Karnes的研究意在表明,当前企业员工基本没有企业赋予的权力,其针对自身受到各种侵犯和不平等待遇的申诉渠道只有两个:一是法律途径;二是道德途径。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于,那些懂得运用情感因素去感化员工,能够实现员工正常利益诉求的企业主会有更大的可能性以获取成功,同时组织自身要时刻记住做正确的事情。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激发了人们对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因素的思考,Addessi&Busato(2009)集中探讨了企业劳动关系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工会对企业员工工资分配和企业投资决策的态度如何影响企业的资产配置及劳动关系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工会偏好将公司红利作为薪酬会导致收益波动性的增加,进而使得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以弥补由收益波动性增加引致的风险。
     (二)交叉学科的关联研究
     企业劳动关系研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企业劳资双方的矛盾处理及员工工作支持等内容中。对于劳资双方在企业劳动关系中的博弈过程研究已经开始引入一些新的制约因素,对原有均衡模型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企业劳动关系具有典型的社会学特征,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一直是该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将一些新的社会学概念引入企业劳动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如Antonio-li,Mazzanti&Pini(2011)选择从企业劳动关系中的员工视角出发来探讨员工代表(workerrepresen-tation)与工作中产生的心理社会风险(psycho-so-cialrisks)之间存在的控制和干预关系。该研究开启了一些关于心理社会风险、工人代表以及健康安全咨询等重要概念的定义,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理论综述。此外,研究过程中还涉及到了工人代表权利界定以及一个有效的工人代表在着眼于心理社会风险时应该要具备哪些制度条件。作者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心理社会风险内涵进行探讨,并对工人代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权利、制度等)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也被纳入到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VanBuren&Greenwood(2011)试图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具体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关联:(1)解释为什么低收入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2)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优势和缺陷以建构对低收入员工的分析框架;(3)确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重点以解释低收入员工在企业劳动关系中的程序化行为。选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企业劳动关系的视角是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指出企业劳动关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可以结成良性互动,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其他一些研究则热衷于将创新和企业劳动关系结合起来。如Antonioli,Mazzanti&Pini(2011)提出将企业创新、劳动关系和工作产出三个变量结合起来考察的思路。具体研究中,他们把从意大利北部两个地方生产系统中的企业工作产出、创新活动和劳动关系的数据集中分析,发现企业劳动关系和企业创新活动对工作产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同时指出合作型劳动关系对于企业创新活动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四、简评
     通过对国外企业劳动关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其特点和趋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区域化的横向比较和产业内部的纵向分析成为探索企业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次,评价企业劳动关系的指标系、方法架构和数据来源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索与整理。再次,企业劳动关系已经成为解释宏微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变量,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研究无法规避劳动关系而单独建立解释模型,即关联研究必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外,企业劳动关系的研究通过引入其他领域的成熟理论往往可以构建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对解释特定背景下的企业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袁凌、李健、许丹  工作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稿件来源:《经济学动态》2012年2月刊
    (本文有删节,数据及参考文献请参见原文)

Tags:企业劳动关系研究新进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