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姚先国、谭岚,2005)。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女性以家庭为决策单元重新选择的结果(陈钊等,2003)。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而释放女性劳动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吴要武,2016)。2015年后二孩的全面放开,女性就业及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难题。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时间配置?如何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这些话题逐渐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Krueger,1993;Atasoy,2013)。女性作为承担家庭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需要更多的弹性工作机会和灵活就业方式(Herr & Wolfram,2012)。随着“互联网 ”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能否促进女性就业?这种影响机制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对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主要从个人特征、人力资本、家庭特征等内部因素,以及体制转轨、贸易、社保制度等外部因素,解释了女性劳动参与的变化。然而,在国内文献中,关于互联网与女性就业的分析较少,仅有几篇文献分析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工资回报的影响(卜茂亮等,2011;高梦滔等,2009)。不过,国外有文献证实了互联网会显著影响女性的时间配置和就业决策(Dettling,2017)。虽然这些文献分析了互联网与女性就业的关系,然而对于女性自雇、非自雇的研究很少涉及,并且由于互联网的不同用途,其功效也会大相径庭。有别于既有文献,本文主要贡献为:第一,在国外前沿研究基础上,利用2010-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女性整体就业和自雇、非自雇的视角,系统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第二,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信息渠道、闲暇互联网使用以及不同的闲暇活动偏好,对女性就业的作用机制。第三,分析互联网对不同婚姻状况、学历及户籍的女性就业影响的异质性,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在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部分,本文结合家庭经济和工作搜寻等理论,阐述了互联网使用及信息渠道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两个假说。互联网的使用不仅能够通过增加市场工资和降低保留工资的双重功效,提高女性受雇就业的概率(Aguiar & Hurst,2007),而且由其衍生出的电子商务、平台就业等工作模式,满足了女性对闲暇充裕、兼顾家庭等方面的需求,为女性自雇创造了机会。在互联网信息渠道与女性就业方面,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既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同时提高了求职者联系亲友、投递简历以及浏览招聘广告的效率,有助于高效获得受雇工作(Kuhn & Mansour,2014)。近年来出现的共享经济,正是基于“零边际搜寻成本”理念,高效地实现“人职匹配”。另外,在信息普及的环境下,女性工作与家庭对立的观念也得到了缓解(刘广彬等,2009),对其就业意愿也产生积极影响。
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基于Probit模型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女性整体就业影响显著正,使用互联网的女性比未使用互联网的女性就业概率多6.85个百分点,并且自雇、非自雇的分样本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从不同互联网用途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来看,首先,信息来源对女性自雇影响不显著,而对女性非自雇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将互联网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实际上促进了女性非自雇的就业。其次,闲暇时和工作时使用互联网,分别与女性的非自雇和自雇呈高度相关,这是因为,闲暇时互联网主要通过丰富信息、提高匹配效率等途径,来影响女性非自雇的就业;而工作时互联网更多表现为“淘宝店”和“微商”等线上创业,即女性自雇依托于网络平台。最后,闲暇时偏好娱乐,使用互联网会减小女性就业概率,偏好社交会促进女性自雇,偏好学习则会促进女性非自雇。这是因为,闲暇时偏好娱乐活动的个体,会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这种愉快的休闲体验会使个人花更多时间用于闲暇,降低就业概率(Dettling,2017);闲暇时偏好社交活动,能够通过社交网站等扩大社会网络规模和获得支持,进而激励个体自雇就业(Allen,2000);闲暇时偏好学习活动,会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技能,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余长林,2006),有利于工资雇佣的就业。
此外,互联网对不同特征女性的就业影响存在一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互联网使用对未婚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已婚女性,并且对高中以上学历、非农户口的女性就业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这是因为,未婚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女性相对更年轻,文化程度更高,在接受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拥有非农户口的女性生活在城市环境中,互联网基础设施较完善,因此,对其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最后,本文运用PSM方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互联网使用能促进女性就业的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取得积极进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新经济、新业态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女性就业带来新的机遇。结合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提高女性使用互联网的能力;第二,要推进互联网生态化平台服务,以优质内容和应用为核心,为女性营造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机会;第三,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共享经济理念,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女性多元化就业创业新形态。
毛宇飞、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72,电子邮箱:maoyufei199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