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刷遍了整个朋友圈,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也让观众产生了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为研究居民社会阶层认同提供了较好的镜鉴素材。该剧一方面反映了中央反腐的力度和决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的现实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各阶层间的联系正在发生“断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带来的阶层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居民社会阶层认同成为社会分层的核心议题。香烟和美酒成为人们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甚至官员腐败受贿的必备之物,烟酒文化衍生出的圈子文化已然成为商界和官场中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香烟社交也是圈子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圈子文化是维护圈子内部成员利益,形成圈子内部成员利益共同体和“圈子财富圈”的核心变量。在我国传统社会与圈子文化环境下,香烟、美酒往往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在人们主观社会阶层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身份识别和社交符号的作用。香烟社交所衍生出的圈子文化加剧了隐性的社会结构力量对社会组织权力异化、腐败诱致与扩散,成为人们社会阶层跃迁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基于全国11个省份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模型,考察了香烟社交在居民主观和客观社会阶层认同中的门槛效应和作用机制。
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是,香烟价格与香烟消费支出对居民社会阶层认同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香烟价格和香烟消费支出分别表现出单一门槛效益和双重门槛效应,并且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1)当人均收入水平处于不同的门槛区间时,香烟价格对居民主客观社会阶层认同的影响效应有所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更倾向于以香烟价格为门槛分区间的分段函数关系。当香烟价格低于41.39元时,香烟价格的提高能提升消费者的主观社会阶层认同程度,但当香烟价格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其影响不显著。(2)城市居民主客观社会阶层认同程度受香烟价格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农村地区影响显著。香烟社交在农村地区人际圈子社会中的影响作用较大,反映出农村吸烟群体相比城市而言,受制于乡土人际圈子较窄以及对香烟的禁止程度较弱(如禁烟场合、禁烟时间限制)的影响,吸烟者更容易通过香烟来构建香烟社交圈实现其社会阶层的认同。(3)香烟消费支出与消费者主客观社会阶层认同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每月香烟消费支出低于4620.2元时,香烟消费支出对香烟居民主观社会阶层认同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当月消费支出在4620.2~23042.1元时,香烟消费支出对香烟居民主观社会阶层认同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当月消费支出高于23042.1元时,其影响不显著。
香烟社交的作用机制可以解释为,低社会阶层认同的群体以香烟这一媒介透过物质上的平等和精神上的平等来融入高社会阶层认同群体的圈子,实现其社会阶层认同的跃升。一方面,香烟社交面的扩大能够带来人际交往上的友好,通过香烟本身这一物质上的平等以及示好行为信号来传递出低社会阶层认同的群体融入到高社会阶层认同群体的社交圈子中,从而实现居民社会阶层认同的跃升,这也是人们一直习惯于通过香烟、美酒作为亲朋好友送礼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香烟的品牌等级以及获取难度往往决定稀缺香烟的等级和层次性,也是造成资源配置不均的核心要素。因此,香烟社交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透过香烟等级以及其隐含在背后的权力和资源配置不均来达到现实社会阶层上的认同感。
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较丰富的政策含义:(1)圈子文化在以香烟社交为媒介载体的传统社会中,为传统伦理的异化和腐败产生提供了重要土壤。在机关单位或权力部门,官员“权力寻租”的欲望是形成官商“小圈子”的重要前提,香烟社交折射出双方权益交换的本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的队伍建设,破除官员“圈子文化”背后的腐败利益圈,防止圈子文化带来公权力的异化从而诱致政府官员“塌方式腐败”,引发干部选任中的逆淘汰现象,降低腐败蔓延的平民化趋向。(2)香烟社交的核心在于融入各自期望的“小圈子”,而圈子文化背后的核心在于利益或欲望的驱使,社会阶层认同跃升的本质在于人们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不平等带来的心理落差。因此,积极构建公开透明的法制和民主决策机制,自觉遵循组织程序,防止各种潜规则方式谋取个人或圈子利益,进而挤压正式规则的运行空间,进一步降低居民社会阶层认同上的差异扩大和阶层分化。比如通过社会宣传、税收手段等途径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香烟消费行为和风气,改变香烟社交存在的不合理现象。(3)香烟社交强化了“圈子”内部“小团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使之成为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其核心在于资源配置不均和公平环境的弱化导致收入分配不公、阶层流动固化和社会保障不足的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来加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降低社会阶层认同上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和医疗资源分配的均衡化来提升居民社会阶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
申云、贾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611130,电子邮箱:shenyun2014@cqu.edu.cn。
全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