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逆周期调控难度在加大

http://www.newdu.com 2019/8/13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2019年第57期(总第1945期)    2019年8月12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中国逆周期调控难度在加大  美元霸权在动摇  全球经济很可能已经身处衰退之中  日本股市在随人民币汇率波动?  房地产仍是中国稳经济重要支撑  7月CPI与PPI剪刀差再扩大 
    
    中国逆周期调控难度在加大
    [摘要: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宏调政策框架不改,即通过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稳预期并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只是面对内外部诸多影响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要在稳定的政策框架下加强对经济的逆周期调节难度也在明显增加。]
    无论是加力提效的积极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托底的社会政策等等,在内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有经济环境总体趋紧的双面夹击中,让正确的宏观政策有效传导到微观实体经济,让好的改革举措真正落地生效,无疑也对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提出更高要求。
    “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两次用到了‘风险挑战’:一是今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先说风险挑战增多,后又强调面临新的风险挑战,这说明了形势的严峻性,不可掉以轻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路透称。他认为,经济发展形势是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只要把政府自身“摆进去”,增强忧患意识,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经济形势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政府自身要搞对了才行。
    中国7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刘尚希看来,虽然目前的经济形势中有很多亮点,但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关键是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它会不会相互关联,这是最重要的。“不确定性不可怕,风险也不可怕,但最可怕的就是它相互关联。一旦相互关联,那么它就像波浪一样,小浪变成中浪,中浪变成大浪,大浪变成滔天巨浪,这个风险就会不断的升级。”近两年在多个场合,刘尚希一直强调要防范公共风险,应对传统的财政政策进行创新,来应对经济和社会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2%,是自1992年有纪录以来的季度GDP最低值,但投资消费等指标均较5月回升。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市场活力不断激发,一系列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包括“六稳”的政策逐步落实落地,这些政策的效果下半年表现会更加明显一些,都有利于这些指标在下半年保持平稳。
    面对媒体对中国经济下半年走势的担忧,无论是中国统计局抑或是国家发改委,在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都传递着一种相对乐观的预期,更希望将媒体的聚焦点对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亮点,以期达到稳预期的政策目标。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表述则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由此不难看出高层在客观评价上半年取得成绩的同时,对下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也充满担忧,同时明确给出了下半年中国将要应对的举措。
    在中美两国经贸谈判重启之际,任何中国经济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成为两国谈判桌上的筹码。而被中国学界戏称“翻脸比翻书还快”“不靠谱”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在中国诸多研讨会上,被专家们视为最大的外部不确定因素。
    确保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无疑是稳预期的重要内容,只是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中美贸易谈判悬而未决,外部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改革如何落地,均对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提出更高要求。
    刘尚希就提到,这次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了改革,体现了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应对增多的、新的风险挑战。近两年来宏观调控方面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是因为认识的不足以及政策的不协调,有意无意的导致了不少风险。
    “比如处置风险的风险,我们看起来要处置风险、防范风险,但你一不小心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比如严监管,可能就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收缩型的风险。比如流动性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他认为,在新的条件下,如果宏观调控不纳入公共风险的管理框架,很可能这个宏观调控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一些新的风险,与政策目标有可能是背离的,也印证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再不能刻舟求剑用以往的方式思考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大规模减税降费为企业松绑,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对来自微观实体经济领域的小微私企业主而言感受并不明显,尤其是一些来自其经营领域的企业管理者仍以各种理由收取诸多不合理收费,以及滥用权力也让生存艰难的小微经营者敢怒不敢言。
    (综合信息)
    
    美元霸权在动摇
    75年前,随着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并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在75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迹象表明,美元的霸权地位正在动摇。
    摩根大通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元都是全球金融市场主要储备货币,但随着全球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加之美元受到结构性问题以及周期性障碍,其很有可能失去领导地位。
    事实上,这一观点已不新鲜。近年来全球多家央行均开启了“去美元化”进程,有意减少对其依赖。在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看来,该过程除了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信用被逐步削弱、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等美国自身因素影响之外,还源于欧元推出等一系列因素。
    自欧元在1999年发行、并于2002年正式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以来,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资产中占比持续下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美元占全球央行外汇储备比重为61.82%,距巅峰时期七成以上的高点相去甚远。同期,欧元占全球央行外汇储备比重为20.24%。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打破过于依赖美元对自身发展的掣肘,一些经济体正想方设法绕开美元结算体系,其中就包括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
    对于美元特权,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曾大加抱怨。他称,欧洲每年进口价值3000亿欧元的能源,虽然其中只有2%来源于美国,但却要用美元支付80%能源进口账单,欧洲企业购买欧洲制造的飞机也须用美元结算,“这是荒唐的”。
    在此背景下,欧盟已开始“自立门户”搭建贸易结算平台。今年初,法、英、德三国宣布与伊朗建立贸易专项机制“INSTEX”,从而使欧盟能够绕过美国对伊单边制裁,维持同伊朗的合法贸易。目前该机制已完成首单交易,且俄罗斯等欧盟外国家亦有意加入。
    另据媒体报道,金砖国家也正在打造名为“金砖支付”的统一支付体系,今后消费者有望藉助专门手机应用在金砖国家内实现跨国跨币种支付。这有助于简化相关国家间跨国支付程序,减少对美元支付体系的依赖。
    此间专家指出,美元遭到“叫板”,一方面源于全球经济格局重塑期各方提出新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是美国破坏现行国际秩序的必然结果。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已宣布退出多个国际机制。有分析认为,频频“退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美国自己给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拆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表示,随着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推卸国际义务,其已不再是世界各国做买卖的最佳市场和平台,美元及其支付渠道优势变得越来越像一种“系统设置”。“既然美国不断用这个系统设置制裁甚至攻击客户,那就怨不得客户寻求新的系统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位置有所松动,但短期内美元霸权仍难以被打破。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坦言,无论从全球金融机制或货币体制、市场比重或交易份额、投资主导能力或投机套利规模来看,其偏重美元依然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显然,全球金融秩序“去美元化”是一条漫长艰辛之路,但不少拒绝为美元霸权买单者已跨出第一步。这条路将通往何方,值得继续关注。
    另据路透对市场策略师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美联储/FED)屈服于金融市场和总统特朗普的压力,今年年底前进一步降息50个基点,则美元的主导地位将走向结束。
    虽然市场关于美联储政策的预期发生U型反转,从年初的预期收紧转向预期宽松,并未导致美元疲软,但对60位分析师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元前景仍然变弱。
    美联储降息后,美元保持稳固,主要是因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最新举措是“对政策进行的周期内调整”,抑制了市场对其将采取激进宽松措施的预期。
    美元计价资产需求稳健,帮助美元保持魅力,但回答另一个提问的分析师中有超过40%称,美联储政策预期若发生变化,将影响美元走势。
    据芝商所的FedWatch,金融市场现在预计年底前美联储至少降息两次,每次降25个基点。回答一项追加提问的分析师大多认为,这将大幅压低美元。“美元作为主要高收益G10货币的地位需要弱化。因此如果利率走势一如市场预期...那很有可能会明显打压美元,”RBC外汇策略部主管Adam Cole表示。
    鲍威尔明确表示,这不是美联储宽松周期的开始。不过特朗普一再向美联储施压要求更积极地降息。美联储因经济数据尚不支持激进降息而矛盾。与此同时,忧心美中贸易战影响蔓延使得7月政策行动有所理据,而且自那之后两国争端还升级。
    “我们见到联储承受着巨大政治压力,虽然鲍威尔持续公开反驳,但处境仍相当不容乐观,”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的G10外汇策略主管Jeremy Stretch说。
    多家央行也已放宽政策或者至少暗示会这么做,而且有些情况下,会像新西兰央行周三的做法一样,祭出大于预期的降息幅度。
    根据加拿大丰业银行货币策略师Eric Theoret,这使得有人主张利差无效的观点,认为至少在美联储依循市场预期采取更激进行动之前,利率差异性是无效的。他认为汇率走势目前更多的是受到信心和避险情绪影响,而不是由基本面驱动。
    和路透调查分析师预测相反,多数主要货币兑美元今年表现大致落后。欧元兑美元12个月后料上涨3%至1.15美元。欧元/美元今年以来下跌逾2%,周三约报1.11。近一年来分析师一直在削减对一年后汇价的预期,最新的预估为两年来最低。欧元一直承压,因欧洲央行下月料进一步调降已然为负值的存款利率,且可能很快重启资产购买计划。被问到若基于欧洲央行采行的任何刺激措施,欧元可能低见到多少时,分析师预测值最高在1.15美元,最低的预测值略低于平价。“欧洲央行能否或是否具有打压欧元汇价,同时还能激发输入型通胀预期大幅上升的火力?我不确定。”CIBC的Stretch说。“如果我们看到更高的欧元/美元汇价,那么应是来自美方的原因,而非欧洲央行的举措。”
    (综合消息)
    全球经济很可能已经身处衰退之中
    路透专栏作家约翰·坎普(John Kemp)8月7日发表的国际财经专栏文章认为,全球经济很可能已经处于衰退,因为多数景气周期指标都显示企业活动持平或下滑。
    坎普表示,鉴于经济数据大多比较滞后,经济衰退只有在稳稳扎根后才会变得显而易见。景气周期最后的衰退阶段通常无法与周期中段的增长放缓区分开,直至经济减速开始较长时间之后才可以。
    他写到,经济衰退的到来永远伴随着争议,而且经常会被多数预测机构错过,正如知名的商业周期经济学家扎诺维茨(Victor Zarnowitz,1919-2009)所指出的那样——决策者不愿宣布经济陷入衰退,担心这么做将损害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加剧经济下滑态势。(出自“商业周期:理论、历史、指标及预测”,Victor Zarnowitz,1992年)
    但几乎所有为商业周期提供可靠指引的主要经济和工业指标均证实,经济已经严重放缓。全球制造业调查、工业产出、新订单、企业投资、建筑活动、汽车产量和货运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持平或下滑。5月反映制造业生产和贸易动向的最全面数据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最近的采购经理人调查和工业生产数据显示,6月和7月经济放缓加剧。
    以大多数指标来看,全球经济正处于2015年来最严重的放缓状态,很多情况下甚至是2009年来最严重的。
    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显示,经济已经衰退或很快将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高。
    美国公债收益率(殖利率)曲线倒挂已经超过两个月,其所暗示的经济衰退可能性为2007年4月来最高。
    主要股指与上年同期相比为持平或下跌,尽管自那以来公债收益率和无风险利率大幅下滑。
    德国化学产品巨头巴斯夫和美国重型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等周期类领头羊企业的股价,过去一年大幅下跌。
    油价自4月底以来已挫跌超过22%,相比2018年8月下跌了20%,尽管美国对伊朗和委内瑞拉石油出口进行严厉制裁。布兰特原油期货的六个月日历价差已经崩跌,尽管沙特和OPEC以及非OPEC盟友延长了限产措施,且有迹象显示美国新的活跃油井钻机数量增势放缓。
    自2018年中期以来,随着消费增长放缓,非石油大宗商品价格也一直在下跌或持平。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讽刺道,经济扩张不是自然寿终正寝,而是被谋杀了——多数情况是因为政策错误。
    近几十年里,多数经济衰退是因为一些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错误地组合在一起的措施所导致的。但这次问题源于贸易政策。当前贸易政策已急剧转向保护主义,并试图重塑全球供应链。由此导致的美中经济战加大了商业不确定性,并破坏了两国的投资计划,而且其影响还蔓延至欧洲和亚洲。
    全球的决策者将增长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不断祭出大量关税、反倾销关税、制裁和投资限制,最终导致将经济扩张置于危险境地。如果全球真的已陷入衰退,那也是因为决策者更加关心其他目标,忘记了提供稳定及可预测的经商环境的必要性。
    经济衰退将向决策者发出令人不快的提醒,迫使他们将注意力重新转到经济上来。
    (Reuters,2019.8.7)
    日本股市在随人民币汇率波动?
    日本股市呈现出受人民币动向影响的局面。日经平均指数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发布的人民币中间价和人民币汇率联动的倾向正在加强。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的动向给日本股市投资者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与投资者的话题全都是人民币,几乎只关注人民币汇率”,日本一位外资证券公司的交易员如此表示。8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美元兑6.9996元这一略高于7元的中间价之后,日经平均指数一度迅速缩小跌幅。在股票市场,由于人民币汇率没有跌破成为焦点的7元大关,安心感加强,暂时买回股票的趋势扩大。
    与美元和欧元相比,人民币的波动对日本企业业绩造成的冲击较小。尽管如此人民币仍在左右日本股票的动向,这是因为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很大。
    如果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可能采取更强硬举措。9月美国将启动第4轮对华制裁关税,如果税率提高等不断走向现实,世界经济的下行压力将加强。
    人民币贬值还蕴含加速中国资本外流的潜在风险。2015年的人民币贬值局面曾引发外汇储备的锐减等,对中国经济的不安心理在全球扩大。
    (日经新闻,2019.8.8)
    
    房地产仍是中国稳经济重要支撑
    近日有关中国房地产要“凉凉”的声音席卷网络和社交媒体,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政治局会议和央行座谈会关于房地产的定调,主要是彰显中央坚决调控楼市的决心以及对房地产潜在金融风险的重视;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房地产即便不能成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也依然是中国稳经济的重要支撑。
    他们认为,中央此番表态主要目的是希望稳定房地产预期,防止信贷及资源过度流入房地产行业,而并非要让房地产市场活动大幅下行;重点是希望地方政府在应对经济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定力”,不能完完全全只从房地产一端入手,而应多管齐下促进经济发展。
    至于未来房地产政策是否进一步收紧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因城施策、因城分化仍是大方向;而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成交变化趋势预计相对平稳,房价涨幅在可控范围内。未来落实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将是政策发力的方向,房地产行业也将进入总量高位、增速低位的阶段。
    “过度解读了,‘凉凉’就不叫‘稳’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称,“此次中央的明确定调给地方政府下半年相关决策和行为提供了准绳。调控也将越来越精细化管理,对合理刚需改需不打压,对房价快速上涨不纵容。”
    她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成交变化趋势相对平稳,房价涨幅在可控范围内,在“一城一策”之下仍将呈现较大的结构性差异。一二线城市合理购房需求平稳释放,成交有望延续小幅增长态势,相机抉择的政策工具具备对房价波动进行逆向调节的能力,房价上涨空间则受到一定限制。
    至于三四线城市享受到的一二线溢出红利减弱,同时面临棚改任务大规模下调带来的负面冲击,基本面将走弱,成交量较去年下降,房价从高估中合理回调。
    “(政治局会议定调)首先要表达的是不会放松房地产来刺激经济,但这句话并没有表明后续对地产政策是否要收紧--这得视地产情况而定,如果后续在流动性宽松过程中,地产再次走强,中央也有可能通过宏观审慎来收紧,但后续地产出现较弱,那么中央也可能不再紧,”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华长春也在报告中称。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的同时,旗帜鲜明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中国央行也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房地产占用信贷资源依然较多”,要求“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
    受此拖累,中国股市地产股周三起连续大幅下挫,上海地产类指数周五并触及逾五个月新低;截止今日早盘,该指数两天半累计跌幅达5.4%,高于沪综指同期3.1%的跌幅。
    但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也就意味着在稳经济、以及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大目标下,货币政策虽然不会大水漫灌,但也不会收得太紧。
    “政治局会议基调和近期的政策收紧都是为了防止信贷及资源过度流入房地产行业,而并非要让房地产市场活动大幅下行。鉴于今年棚改目标大幅下调,我们依然预计未来几个月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将温和放缓。”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
    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减税降费落地以及土地市场降温等,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和税收收入大幅下降,地方财力捉襟见肘,于是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蠢蠢欲动,依然期望通过放松房地产快速拉动经济。日前开封取消新房三年限售的政策发布仅一天就被撤回,令市场一片哗然。
    而相关部门前不久轮番强化对房地产信托和外债发行的监管,事实上也是希望通过限制融资,把宝贵的资金尽可能引导至实体经济领域。
    近年来,高房价和高债务已成为掣肘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的两大因素,这也是中央三令五申“房住不炒”并严格约束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次政治局定调只是重申“房住不炒”,强调不会再把房地产当做刺激经济的手段,将着眼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但并不意味着要把房地产打下去。
    尤其眼下中美贸易摩擦悬而难决,新旧动能转换期制造业投资难有明显起色,基建投资受制于地方债务约束大幅回升乏力的情况下,倘若房地产市场出现超预期调整,仍将是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此条强调的重点是地方在地方经济发展困难的过程中要保持定力,不能完完全全只从房地产一端入手,要多管齐下去促进经济发展,”海通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涂力磊在报告中称,地方政府的政策调节仍需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宏观层面发展、市场及舆论影响等。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市场人士便频频预言,受最严调控政策打压,房地产投资必将下行,但数据却表明,房地产投资相当具有韧性。去年以来在制造业投资一蹶不振、基建投资断崖式回落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力撑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没有出现失速下坠,与消费联袂成为托底经济的两个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6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已经连涨45个月,环比连涨50个月。其中固然有一些投资投机因素,却也表明在中国目前城镇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依然较低之际,鼓励房地产合理消费还有较大空间。
    中国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9%,新开工增长10.1%,销售金额增长5.6%。涂力磊认为这三大指标表现均不错,假设下半年同比无增长的情况下,对这三个指标进行拟合,拟合数显示2019年开发投资增速为5.1%,新开工增速为4.6%,销售额增速为2.5%。
    “考虑去年8月受内外部冲击,行业出现降价等较明显下滑,我们认为在当前流动性环境下,2019年房地产的开发投资、新开工增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而销售额有望同比保持小幅正增长,创历史新高。”他在报告中称。
    夏丹也认为,项目建安施工加快成为支撑房地产投资保持在较高增速的主导因素,棚改“急刹车”和政策对冲局部回温则有负向影响。综合来看,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相对高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流程之长、产业链环节之多,从上游的土地、建筑原材料、设备和施工服务,到下游的商品房装修,房地产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87-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9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4.8%。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达97,938个,比1987年增加95,432个,房屋施工面积达822,300万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17.3倍。
    (Reuters,2019.8.5)
    7月CPI与PPI剪刀差再扩大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略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2.7%,为2018年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7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3%,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0.1%,为2016年8月以来的最低,当时为-0.8%。
    7月CPI环比上涨0.4%,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升0.2%;PPI环比下降0.2%;7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1%,高于上月的8.3%,刷新2012年1月以来高位;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处长董雅秀解读称,从同比看,食品价格影响CPI上涨约1.74个百分点,其中鲜果价格上涨39.1%,涨幅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27.0%,涨幅扩大5.9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1.22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在食品中,部分地区天气炎热、降水偏多,不利于鲜菜生产和储运,价格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供应稍紧,价格上涨7.8%,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
    据其测算,在7月份2.8%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6个百分点。
    路透报道指出,在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走高的拉动下,中国7月CPI同比增速继续高位运行至17个月高点,而PPI同比则跌至近三年最低,正式进入通缩区间。分析师们认为,由于猪肉供应紧张格局未改、中美贸易摩擦一定程度增加了农产品的供应成本,CPI或仍有一定上涨空间,但整体温和可控,货币政策不宜太受制于通胀压力。
    他们认为,当前内外需双双低迷的情况下,通胀风险整体可控,加之央行明确表态下半继续保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因此,当前通胀形势不会掣肘国内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
    “就是两个‘分化’,一是CPI和PPI延续分化态势,二是CPI中的食品和非食品也出现分化。食品价格上涨非常明显的,尤其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到27%,按这个趋势,三季度以及下半年可能进一步上升。而且蛋类短期也有上升势头。”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称。
    他并称,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是在收窄的,表明除食品以外的需求是偏弱的;PPI负增更验证了需求偏弱的态势,说明整个工业领域需求是比较弱的,内外需求都在减弱,给PPI带来下行压力。
    “总体来看,在需求端没有惊喜的情况下,通胀不会成为影响政策的主逻辑,”光大保德信基金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邹强称,价格层面的内外平衡主要看房价和汇率,在两者都需要维稳的诉求下,政策扩张的空间非常有限。
    本轮猪周期已经开启,加之前期因非洲猪瘟造成的猪肉产能去化的影响仍在,猪肉供应紧张,而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也给农产品的供应增加了成本,结合农产品期货近期出现普涨格局等因素,分析普遍预计CPI仍有小幅上涨空间,不过仍属温和,通胀风险整体可控。
    “生猪供给持续收缩下,猪价成为影响CPI走势重要因素,对CPI同比拉动逐步扩大;同时,天气、灾害等影响下,大豆等粮食价格可能成为未来某个时段通胀预期抬升的新增变量。”长江证券宏观分析师赵伟称。他并综合猪价等因素分析称,中性情景下,CPI或成“类N型”走势,年底或再出现一个高点、可能3%左右。
    交银的刘学智亦认为,未来CPI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猪肉价格目前看可能还会上升,给CPI带来扰动,但上涨的空间已经比较小了,不排除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有回落的情况。另外随着翘尾因素下半年明显减弱,也会缓和CPI上涨的压力。
    联讯证券宏观分析师李奇霖、张德礼则进一步测算,四季度单月CPI同比有超过3%的风险。不过由于只是单月突破3%,并非整个季度都在3%以上,加之CPI上涨主要是供给因素引起的,总需求并不支持同比持续高位,通胀风险整体可控。
    伴随7月底的第12轮中美经贸磋商重启,已经有一批中国企业对美农产品采购成交;不过在美方表态将再对中国加征关税后,中国商务部表示,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对8月3日后新成交的美国农产品采购暂不排除进口加征关税,中国相关企业已暂停采购美国农产品。
    7月PPI跌至近三年最低主要由生产资料拖累,工业品出现通缩。多数分析师表示,从趋势上看,PPI出现二次探底,短期或有进一步下探的可能,不过,考虑到稳增长措施的陆续出台与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中长期来看未来PPI有望出现回升。
    “总需求承压下,PPI处于下行通道,未来一段时间或继续处于负区间。”长江证券的赵伟称,伴随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上升、棚改缩量和融资收紧对地产拖累等影响逐步显现,总投资压力或逐步显现;叠加全球景气加速回落,需求对PPI的拖累将逐步显现。
    交银的刘学智也预计,PPI下半年的翘尾因素也在快速下降,下半年部分月份可能还会出现负增长。不过,他指出也要看到宏观政策偏向积极扩大内需如消费和基建补短板,有助于PPI逐渐走稳。
    据国家统计局的董雅秀测算,在7月份0.3%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8.3%,扩大6.5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1%,扩大3.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0%,扩大0.2个百分点。不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涨幅扩大。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指出,7月PPI同比下降主要源于上游生产资料同比下降0.7%,生活资料则同比上涨0.8%,显示下游需求尚可。在当前内外部环境压力有所加大的情况下,预计未来PPI将持续保持通缩状态。
    (Reuters,2019.8.9)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57期(总第1945期)          2019年8月12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Tags:中国逆周期调控难度在加大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