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张卓元: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创新与演进

http://www.newdu.com 2019/9/2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第A05版 
    2019年9月25日,《经济参考报》第A05版【理论周刊】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的文章:《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创新与演进》。内容如下:
    1979年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是对经济科学的划时代贡献。
    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第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第三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
    第四是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第五是对外开放理论;
    第六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和演进。
    
    图为本文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饱受列强欺凌积贫积弱一跃而起,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学也大步走向繁荣和发展,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更是对经济科学的划时代贡献。
    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改革开放一开始,各方面都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引入市场机制。这就必须逐步放开价格,放开市场,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
    1979年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者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竞争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机制,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和流通,企业应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等。改革初期广东等改革先行地区放开蔬菜、水果、水产品价格后,这些产品像泉水般涌出的活生生事实,使大家看到了市场机制的“魔力”。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此前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具有商品经济属性的争论作了肯定的结论。此后,以放开价格和建设各种各类市场为中心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展开,国民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1年10–1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十一次专家座谈会,酝酿和建议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代替已经沿用21年的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又一重大进展。
    第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1979年就针对当时全国城镇待业人员已达两千多万人,影响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勇敢地提出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广开就业门路的建议。明确提出,“在目前,留一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尾巴,可能利多害少。”1980年底,“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开始发放。当年年底全国从事个体经济人数达到81万人。到1985年,城乡从事个体经营从业人员已达1766万人。2017年,个体工商户已超过6500万户。
    引进和利用外资。1980年正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创办经济特区。办特区是为了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展对外贸易。1979–1984年,实际使用外资142亿美元。1988年起,每年实际使用外资都在百亿美元以上,1997年达64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
    在公有制经济改革方面,中国经济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自发实行包干到户后,短短几年,到1983年底,全国98%的农村集体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分离。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5亿人,增加值达1.8万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先是下放一些生产经营权限,实行利改税和承包制等。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
    在分配理论方面最大突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要实行按劳分配以外,还要按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最早提出按要素分配的是谷书堂和蔡继明教授。他们于1988年就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观点。当时有一些经济学家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展开过相当热烈的讨论。不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逐渐被党的文件确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此后党的文献一直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会不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还在1998年,就有经济学家指出,按要素分配并不违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价值由人的活劳动创造,它涉及的是生产领域,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它涉及的是分配领域,根本不涉及价值是如何创造的。萨伊的要素参与分配理论是要素创造价值,而我们所说的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涉及要素创造价值,而是指要素在形成财富中的作用。
    第四是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没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念,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不存在宏观调控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个体和私营经济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也开始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总的说是微观经济开始放活了,这就要求宏观经济管理要跟上去,使之活而不乱。
    1985年9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世界银行在“巴山轮”上联合举办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来自西方和东欧的著名学者和中国的知名决策咨询专家,就中国经济改革中碰到的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近期要在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做出更全面的论述,指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轻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是对外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学家关于对外经济问题研究甚少。那时,一般是重复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尽管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教条,但对外贸易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很不发达,处于半封闭状态。
    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开始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发展以吸引外资为主,产品主要外销。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由东到西,由来料加工放开制造业到逐步放开服务业等,发展为实行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初期,社会各界对打开国门搞建设有争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兴办特区、利用外资、搞来料加工等,并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积极展开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在入世谈判过程中,有些人忧心忡忡,怕入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许多产业会受到大的冲击。但入世后实践表明,入世对中国利大于弊,原来的许多担心并未出现。入世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一段时间增速都加快了。开放还促进了改革,入世使中国一大批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得以废止和修正。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先是放宽投资准入,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服务业。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据商务部材料,到2018年初,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已超过600亿美元。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总额1.1万亿美元;2018年,进出口总额83657亿元人民币。
    第六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和演进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持续稳定增长。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增速换挡,从近两位数高速增长转换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而其实质则是经济转型主要是发展方式转变,从注重数量扩张转为追求质量效益。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并明确2016年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第一位的。
    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成为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
    首先,如何认识新常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新常态不完全是速度换挡,更主要是经济要转型。经济转型主要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要随着经济发展得到同步提升。有的专家提出,应把提高生产率作为新常态发展主动力。认为,“在我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生产率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几年我国生产率提高速度放缓,是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普遍经历的规律性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的表现。但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生产率提高潜力,使生产率提高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其次,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探索的结晶。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
    再次,关于新发展理念。有的专家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全面回应,具体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最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张卓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原文链接: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9-09/25/content_57550.htm 

Tags:张卓元,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创新与演进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