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美联储二次降息 中国仍“以我为主”

http://www.newdu.com 2019/9/29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2019年第68期(总第1956期)    2019年9月23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美联储二次降息 中国仍“以我为主” 日本制造业“大势未去” 深陷负利率的世界走向何方? 迫切需将减税降费落到实处
    
     美联储二次降息 中国仍“以我为主”
    [摘要:美联储再次降息,联储再降息引多国跟进,专家预计中国仍“以我为主”。]
    美联储9月18日再次降息,以帮助维持创纪录的经济扩张,但暗示进一步下调借贷成本的门槛提高,引发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速而尖锐的批评。
    美联储内部存在分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指出,美国经济前景“良好”,称决定降息是为了“防范当前的风险”,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和贸易紧张局势再度抬头。“如果经济真的出现下滑,那么更多次连续降息可能是适当的,”他在政策决定公布后的记者会上表示。美联储在会议结束是将指标隔夜拆借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1.75%-2.00%,这是今年第二次降息。但是,鲍威尔表示,“我们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可以通过适度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解决的,是应该解决的,”他指出美国就业市场强劲,通胀可能回升至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我们将高度依赖数据……我们没有预设的路径,我们将逐次会议做出利率决定,”鲍威尔说,并补充称,“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得足够的时候,”美联储将会停止降息。
    特朗普抨击鲍威尔,称他“没‘胆量’、没道理、没远见!”“一个糟糕的沟通者,”特朗普在鲍威尔举行记者会前发推特称。18日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的决定遭到了10位有投票权的决策者中3位的反对,突显出美联储内部存在分歧。波士顿联储总裁罗森格伦和堪萨斯联储总裁乔治呼吁不降息,而圣刘易斯联储总裁布拉德希望降息50个基点。会议结束时17位决策者的预测显示出美联储内部存在更大的分歧,其中,七位委员预计今年将进行第三次降息,五位委员认为这是2019年的最后一次降息,还有五位委员看似甚至反对18日的降息行动。
    美联储还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扩大其与政策利率区间上限之间的差距,此举旨在消除货币市场问题,该问题已促使纽约联储本周进行了市场干预。鲍威尔承认,融资市场的压力比预期的要大,且表示,美联储可能需要比先前认为的“更早”回复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暗示美联储可能很快采取更大的举措。美国股市在声明公布前走低,声明发布后先抑后扬,美国公债收益率曲线趋缓,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小涨至1.79%。
    “美联储再次降息,以保护美国经济免受全球不利因素的影响,”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的资深市场分析师Joe Manimbo表示,“今天的行动更像是一次鹰派的放宽政策,美联储决策者的利率预估中值显示,今年不会再降息,尽管一些联储官员持不同意见。”不过,利率期货交易员押注今年还会再进行一次25个基点的降息。美联储最新预测显示,决策者的预期中值是,2020年利率将保持在新的目标区间内。鲍威尔表示,围绕利率路径和经济前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决策者对经济的预期几乎没有变化,他们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略高于2.2%,2020年失业率将为3.7%。预计今年通胀率为1.5%,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明年将升至1.9%。美联储于7月进行2008年以来的首次降息,以应对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战以及其他海外发展带来的风险。
    美联储政策声明全文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7月会议后获得的信息显示,就业市场保持强劲,经济活动一直在以温和的速度增长。总的而言,近几个月就业增长稳健,失业率保持在低位。尽管家庭支出一直在强劲增长,但企业固定投资和出口已经趋弱。与上年同期相比的整体通胀和不计入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低于2%。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仍低,基于调查的较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则变动不大。
    委员会将依照法定的目标,寻求促进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鉴于全球经济发展对经济前景的影响以及通胀压力迟滞,委员会决定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至1.75-2.00%。该行动支持委员会的观点,即认为经济活动持续扩张、就业市场状况强劲以及通胀接近委员会2%对称目标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但该前景仍有不确定性。委员会在考虑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未来路径时,将继续关注之后获得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并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劳动力市场强劲,通胀接近2%的对称目标。
    在决定未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时机和规模时,委员会将评估与就业最大化以及2%对称通胀目标相关的已实现和预期的经济状况。评估将考虑广泛的信息,包括就业市场状况指标、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指标,以及反应金融市场和国际情势发展的数据。
    投票赞成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的FOMC委员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副主席威廉姆斯、理事鲍曼、理事布雷纳德、副主席克拉里达、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埃文斯、金融监管副主席夸尔斯。圣刘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布拉德投票反对,他倾向在此次会议上降息至1.5-1.75%,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乔治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罗森格伦也投票反对,他们在此次会议上更倾向于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在2.00-2.25%。
    多国跟进降息 预计中国仍“以我为主”
    8月以来,全球已有近30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降息,面对全球汹涌而来的降息大潮,中国人民银行只是小幅调整MLF和LPR利率。事实上,人行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面临逆周期调控政策加码和维持货币政策稳健基调的两难。有观点认为,中国此次跟进降息与否,主要是看中国经济表现和通胀走势,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受外国央行影响不大,一般不会跟随美联储步伐。
    本次美联储降息后,巴西、沙特、约旦、阿联酋和香港都已跟随下调利率,而内地市场目前并没有出现跟随迹象。从昨日早间的公开市场操作看,人行保持了逆回购利率不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对美国市场会产生较好的调控效果。对中国而言,目前降息的空间有限,相较于降息,降准则更适合,效果会更好,使用起来亦更加得心应手,未来不排除再一次降准的可能。董登新称,降准可从资金供给角度来刺激银行放贷,增加流动性投放。这其中,定向降准可把更多银行资金定向导入到实体经济中,如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
    事实上,在美联储此次降息之前,人行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所改善。
    联讯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张德礼分析称,短期内,人行在公开市场上,下调MLF和OMO等工具利率的概率较低。一是目前CPI的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并不具备降息的基础;二是目前货币政策重心,是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是逆周期调节,中国经济有韧性,没有必要使用降息这种全面宽松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星石投资认为,其实目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约束不在外部,而在于国内的通胀和如何做到避免刺激房地产的前提下,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中国私募基金第一门户私募排排网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有多达65.73%的私募机构认为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继续宽松概率较大,人行将会在下半年降息。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17日的MLF操作并不意味着降息预期落空,人行可能在美联储降息之后通过调整OMO利率实现降息。明明称,由于MLF到LPR的传导机制仍有待理顺,目前MLF降息的时机并不成熟。MLF并非降息的唯一手段,美联储降息,人行仍然有可能通过调降OMO利率的方式跟随。在经济下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降息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能只靠降准等数量型工具或者完善LPR机制,在降准的基础上,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要通过新的LPR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量”和“价”两方面共同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有分析指出,在全球宽松背景下,美联储再次降息,A股的配置吸引力正在上升,成为国内外资金的主要流入场所,对A股而言是偏利好的消息。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美联储降息有助于扩张中国货币政策空间,经济稳定在中高速增长区间,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海外资金将呈现流入态势,利好A股。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同样认为,在全球降息潮进一步加深的大环境下,预计中国货币政策也将大概率进一步趋于宽松,因此从货币政策发展趋势层面上来看,美联储降息对A股来说是一个利好。
    中信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在欧洲央行降息并重启QE、美联储再降息并提及可能提前QE计划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都已经开启了货币宽松和降息周期,而地缘政治风险、英国脱欧、贸易摩擦风险仍存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仍然在蔓延。“在海外一片降息潮下,中国央行仍然坚持货币政策以内部为主的政策定力,不跟随美联储降息,政策仍然在货币数量宽松和财政积极发力的组合下稳经济和就业。”他们指出。他们认为,继前期全面降准和LPR利率机制改革推进后,降息政策仍然在观望中,坚持以改革的方式降成本,维持流动性水平的合理充裕,暂时不愿意动用更大力度的价格工具。
    美联储18日降息,人行9月19日公开市场维持逆回购利率平稳并未跟随,但加量逆回购操作并近三个月来重启14天期逆回购,为税期和季末流动性保驾护航。分析人士认为,在海外降息潮涌背景下,中国央行淡定以我为主,货币政策仍保持十足定力。他们认为,继17日缩量平价续做MLF后,短期政策利率调整预期继续降温,在全面降准和LPR改革新机制后,市场高度聚焦LPR。
    9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第二次报价:1年期品种报4.20%,上次为4.25%,5年期以上品种报4.85%,上次为4.85%。在当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参考正在从此前的贷款基准利率换锚至LPR背景下,本次1年期LPR下调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将出现小幅下降。
    本次LPR下调,主要源于9月16日央行普遍降准,释放长期资金8000亿,银行资金来源成本下降。由此,在MLF保持不变的背景下,本次报价行在综合考虑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后,在报价中降低了加点幅度,带动1年期LPR小幅小幅走低。在时间节点上,紧随美联储降息,体现全球货币政策转入宽松轨道后,我国货币政策灵活调整空间扩大。与美联储降低政策利率不同,此次国内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未作调整,LPR“降息”更多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市场利率出现了下降。这也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水渠”修通后,“宽货币”开始加速向“宽信用”传导。
    (综合信息)
    
    日本制造业“大势未去”
    一段时间来,在中国的媒体或网络上充斥着“日本制造走下神坛”、“光环褪色”等主张日本制造业衰退的论调。的确,从作为高品质和耐用性代名词的日本家电到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的日之丸半导体、再到曾号称“液晶王国”、掌握全球一半以上份额的液晶面板等等,这些日本制造曾经的“金字招牌”在今天看来确实已经逐渐褪色甚至彻底没落。再加上最近不断曝出的丑闻,曾经以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而享誉世界的日本制造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这真的如中国媒体等形容的那样,日本制造大势已去吗?最近日韩间的交锋似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日经中文网综合《日本经济新闻》以往的报道等略作分析。
    7月上旬,由于围绕慰安妇与前劳工等历史问题的对立升级,日本政府以安保方面的理由,对三种涉及半导体及显示器制造的材料加强了对韩国的出口管制。8月,又进一步将韩国移出了在出口手续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的“白名单国家”。这几招似乎正中要害,给作为韩国核心产业之一的半导体产业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
    众所周知,半导体芯片如今已成为智能手机、电脑等众多电子设备和高科技产品所不可欠缺的重要部件。韩国在被称为DRAM的半导体存储器领域占据全球7成份额,也拥有像三星、SK海力士等全球代表性的半导体厂商。一方面,日本企业在全球半导体出货量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到1成,但在工艺要求较高的半导体的制造设备和材料领域则占据全球一半份额。尤其是用于制造高性能半导体、利润率高的尖端材料方面的份额被认为超过80%(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数据)。
    此次,日本加强对韩出口管制的是光刻胶(Resist)、蚀刻气体(氟化氢)、氟化聚酰亚胺的3种材料。而包括这3种材料在内,韩国目前80%的半导体材料及设备依赖从日本进口。可以想象,日本的出口管制对韩国赖以生存的半导体产业的冲击程度之大。
    韩国政府目前提出投入资金推动相关材料和设备的自主研发,韩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替代渠道等,试图尽快“摆脱对日依赖”。不过这被认为存在一定的难度。原因之一在于化学材料本身的特性。不同于家电和智能手机,材料无法拆解,因此很难分析出制造技术,工艺等也难以模仿。
    就拿光刻胶来说,由于需要准确转印线宽不到10纳米(比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还细)的图案,因此对材料的感光度等方面要求极高。还有氟化氢,据称在用于蚀刻树脂时,只需将氟化氢的杂质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但制造高性能半导体则要求达到万亿分之一以下的水平。氟化氢的毒性和腐蚀性也很强,要求相关设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专家表示,日本企业从1970年代起就开展半导体生产,很多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自主技术。虽然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也生产氟化氢,但大陆相关企业本身也承认“要赶上日本品质还需要相当长时间。(中国企业在目前水平下)还无法完全替代(日本产品)。”
    从日韩间的此次事态不难看出,虽然在家电、智能手机、半导体等最终产品,也可以被称之为“下游产品”领域,日本制造企业或者说品牌的确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提高生产效率或产品性能等起到关键作用,甚至不可或缺的化工及电子材料、零部件、精密设备及仪器等“上游产品”领域,日本企业仍维持着强劲的实力,部分产品和技术领先全球、占有率也位居前列。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外,日本企业手里还有哪些“看家法宝”呢?
    《日本经济新闻》每年会汇总一份“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最新的2018年的调查中,日本企业在全部74个对象品类的11个品类上位居市场份额首位(美国在25个品类居首,中国10个品类)。这些品类中有像数码相机、复合机、摩托车等日本制造业的传统强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偏光板、手机用锂电池、锂电池绝缘材料、中小型液晶面板、微控制器及微处理器等领域。
    比如CMOS图像传感器。这是将光信号变为电信号的一类半导体,作为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镜头成像的零部件不可或缺。在这一领域,索尼掌握着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虽然如今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呈现萎缩,但由于给手机配备多个传感器的“多摄像头”趋势扩大,图像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索尼虽然在音乐以及游戏等娱乐产品领域更为知名,但以图像传感器为中心的半导体业务却是其最赚钱的业务之一。索尼还在加大投入,力争2020年代在车载图像传感器领域也成为世界第一。包括CMOS图像传感器、手机用锂电池、偏光板、中小型液晶面板等,观察这些日本占据份额首位的产品可以发现,其实很多都是用于智能手机的零部件。在智能手机及领域,华为、小米等中国厂商迅速崛起,份额已经直逼领先的三星电子和苹果。不过,从制造设备和零部件等来说,“手机里的日本制造”则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存在感。
    除了索尼外,村田制作所、TDK等日本知名电子零部件企业向智能手机厂商广泛供应通信、触摸屏和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日本一家调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东京)拆解了华为的P30 Pro和苹果iPhone XS Max,结果发现两种机型采用的日本零部件(按金额计算)分别达到占23%和13.5%。另外,在智能手机的外壳等金属切割及加工机床和设备方面,日本的发那科和兄弟工业等企业也广泛涉足。据称每当手机升级换代之际,中国的代工企业都会以数千台规模采购此类机床或设备。
    飞机里的日本制造同样也可圈可点。飞机零部件多采用特殊材料,需要具备极高的安全性。日本的飞机相关企业具备自主的品质管理和生产技术,在亚洲占据领先地位。其中尤其受到关注的是碳纤维材料。碳纤维的重量仅为铁的1/4,强度则是铁的10倍以上。
    东丽、帝人和三菱化学3家日企掌握着该领域6成的全球市场份额。比如,东丽的碳纤维材料就被使用于波音主力中型客机“B787”的主翼和机身,为该机实现轻量化、提升燃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限于材料,包括机身、起落架等,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日本的飞机制造商被认为承担了波音主力中型客机“B787”机体35%的主要结构部件。在新一代飞机的开发领域,波音等也有意与日本企业合作。
    如今在制造业一线日益受到关注的是工业机器人。这在中国的产业振兴政策“中国制造2025”中也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在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瑞士ABB和中国美的集团收购的德国库卡被认为是全球4强。
    虽然中国本土厂商正不断提升技术实力,但全球4强被认为占据了中国市场约7成份额。中国厂商目前欠缺的是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和经验。比如核心零部件之一的精密减速器。它是能把马达的旋转变为扭力的装置,主要嵌入机械臂的关节等部位,能影响机器人的作业精度、速度和耐久力等。日本企业哈默纳科在这一领域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据该公司推算,面向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的约4成产品由其提供。
    日本的精密制造和材料技术还在太空探索领域得以充分发挥。最近受到关注的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在小行星上采集地下样本的日本的探测器“隼鸟2号”。该探测器被认为集结了日本众多企业的最尖端技术。比如,为探测器自动降落提供数据等保障的是NEC的传感器技术,在小行星的地下采集样本的设备来自住友重机械工业,未来准备将样本送回地球的耐热密封舱则由IHI的子公司开发。日本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这一超越美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日本制造。
    当然,日本制造业的“看家本领”还远不止这些。在很多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领域也遍布着日本制造的身影。
    之前也曾在中国得到广泛介绍的是日本“永不松动的螺丝”。该螺丝由日本东大阪市的Hard lock工业开发和生产。螺丝是被广泛应用的工业零部件之一,但普通的螺丝和螺帽在持续的振动等状况下容易松动,而Hard lock工业通过独自的技术进行改良,开发出了即使在长期振动的环境下也不会松动的螺丝。除了日本的新干线车辆外,这款螺丝还广泛使用于东京晴空塔、濑户大桥以及台湾和英国等海外的高速铁路车辆等项目中。
    还有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馆或水族馆看到的巨大水槽。由于巨大的水压,越大的水槽对用于展示的“水族墙”的技术要求也越高。在这一领域掌握着全球7成份额的是日本香川县三木町的尼普拉公司(NIPPURA)。该公司的“水族墙”使用的是名为亚克力的树脂材料,很多厚度超过60cm。据其官网介绍,除了日本国内知名的冲绳美之海水族馆外,中国上海新开业的海昌海洋公园等世界各地的大型水族馆展示墙都由该公司设计制作,在墙面的“巨大程度”上还不断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再比如,在作为“光电变换技术”的核心部件“光电倍增管”领域掌握9成市场份额、在半导体和医疗等领域备受关注的日本浜松光子、在用于硬盘(HDD)等的精密小型马达方面占全球8成份额的日本电产、在轴承方面合计拥有全球近4成份额的日本精工(NSK)、NTN和捷太格特(JTEKT),还有像生产可以应用于小型人工卫星等的“精密陀螺”的小型企业由纪精密公司,依托长期传承的“工匠精神”成长起来的这些日本企业,有的甚至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微企业,却控制着部分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等“命脉”。
    不过,随着IT的发展和AI时代的到来,日本的制造业也的确面临着诸多挑战,乃至危机。日本处于领先地位的数码相机、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等很多领域已逐渐走向夕阳产业。索尼掌握过半份额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业机器人、液晶面板等电子零部件领域,似乎都已形成中韩企业步步紧逼的态势。哪怕是日本企业在256个领域拥有全球6成以上份额、属于日本制造业绝对“王牌”的材料和零部件也被认为不可能永远“稳坐泰山”。
    当然,日本制造企业不可能坐以待毙。正如日本最大汽车厂商丰田提出要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变,日立制作所讨论出售核心业务“日立化成”,实现跳出制造业框架,成为数字经济领域主角等日本制造业巨头近期的动作所反映的一样,随着汽车与IT等产业界限的日趋模糊,AI、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本制造企业也在转变原有思路或者模式,摸索新的出路和增长点。
    “扔掉面子,抓住果子”,也正如曾有专家给日本企业开出的药方一样,目前对于日本制造业来说,更重要的是看准时代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中美等未涉及的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充分磨砺和发挥自身优势。不必全面开花,但求一枝独秀——这或许能给日本制造业在未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性。
    (日经新闻,2019.9.18)
    深陷负利率的世界走向何方?
    负利率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停不下脚步。收益率为负的债券的余额在全世界达到约17万亿美元,与年初相比增至2倍,如今占到整体债券的约1/4。背后原因是世界性的景气度恶化,货币宽松被认为将进一步被推进。欧洲甚至出现了利率为负的住房贷款。认为负利率将对金融系统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等,将过度的低利率视为问题的声音正逐渐增强。
    以高于利息和到期时返还本金的合计额的价格买入债券,收益率将为负值。这是放贷方承担利率的异常状态。其背后存在押注债券进一步上涨(收益率下降)的短线投资者、以及找不到资金避风港、明知遭遇损失也购买债券的机构投资者。
    在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12月,由于避险资金的流入,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在历史上首次跌为负值。2012年以后,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政策扩大,债券的负收益率固定下来。在瑞士,甚至是4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也“下沉”至负值。
    在丹麦,银行的利率设定方式开始“颠倒”。该国第3大的日德兰银行(Jyske Bank)决定,对大额存款账户收取每年0.6%的手续费,另一方面,推出了世界首开先河的负利率住房贷款。相当于“10年固定负0.5%”,贷款余额将不断减少。由于该国政策利率(可转让存单的利率)被设定为负0.65%,银行表示“如持有现金,将蒙受损失”。因此采取了上述苦肉计。
    日德兰银行负责住宅领域的经济学家米凯尔·赫(音译)表示,在该行“(住房贷款的)置换申请以历史性速度涌来”。丹麦统计局发布的住宅价格指数(以2015年为100)2019年1-3月为116.1,处于最高水平。
    负利率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刺激效果。在欧洲,通过手续费使存款利率实质变为负的银行增加,这正在成为政治问题。“应保护小额存款者不受负利率影响”,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肖尔茨(Olaf Scholz)8月提出想法称,将讨论禁止存款负利率在法律上是否可行。德国经济依赖间接金融,偏爱储蓄的人很多。“存款负利率”有可能在政治上难以承受,对靠利息生活的人构成打击,导致经济冷却。
    但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马库斯·布伦纳梅尔(Markus K. Brunnermeier)表示,如果将负担都推给银行“将招致贷款减少和经济低迷”。这就是认为如持续降低利率、将在某个阶段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逆转利率论”。
    实际上,由于负利率政策,“德国的银行2018年将相当于上年利润1/10的23亿欧元支付给欧洲中央银行”(德国银行协会)。全球银行股的总市值为6.8万亿美元,因银行的业绩恶化令人担忧,这一总市值比2018年初减少了2成。
    在处于负利率的社会,人们将一味追求现金,如果受收益恶化困扰的金融机构减少放贷,经济从长期来看可能陷入停滞。重演日本曾跌入陷阱的“日本化”风险也将扩大。经济比较坚挺的美国的10年国债收益率为1.5%左右,但考虑到物价涨幅(预期不到2%),实质为负。
    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负利率的世界的前方将是怎样一番风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
    (日经新闻,2019.9.20)
    
    迫切需将减税降费落到实处
    中国近期频频释出重振制造业的决心,减税降费规模亦超出年初的2万亿元人民币目标,尽管如此,在官方税费频减的背后,企业的获得感却不是很强,外界不乏呼吁减税降费落到实处并继续加大力度的声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强调“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人民日报》亦就此连发评论,凸显官方在经济转型、脱虚向实上的决心。但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存在,对于民营企业占多数的制造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突出,专家们建议按规模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不失为一个选项。“(把制造业搞上去)是好事,对内重视制造业和创新,对外扩大开放,中国经济还是有希望的。”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近期制造业表现低迷,是由于成本高企、价格走低、创新不足、市场萎靡,大背景是全球经济放缓和中国经济内需不足。他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靠两条腿:一是制造强国,二是创新驱动。实体经济立足现实,创新驱动着眼未来,这是应对内外交困的必由之路,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此前表示,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坚定了中国去房地产化的决心,这从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的定调可略见一斑,而通过去房地产化将各方面资源聚集拯救和重振世界工厂,更是中国当下现实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从数据来看,当前的制造业状况较为低迷。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四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下方,而最新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前八月制造业投资增速降至2.6%,远低于整体的5.5%,单月增速降至负值。
    分析人士认为,内部需求不足、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导致工业增长下行的压力只增不减,企业投资预期也较弱。在房地产投资仍具韧性、基建投资出现回升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可能成为未来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一大拖累。
    在此背景下,官方频繁表态支持制造业发展显得格外意味深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国务委员王勇则表示,要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推进制造业更加深入全面的开放。
    《人民日报》亦就此连续两天发表评论,强调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并要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切实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不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尽管今年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对占据制造业主体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有所支持,但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完全解决,叠加内外交困的环境,企业状况未有明显改善,短期而言,分析人士认为政策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一次论坛上表示,政府在减税降费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今年规模增至两万亿元,但还不够。“整体宏观税负还是偏高,制造业挣不到钱了,没人愿意投了。”他在提及8月制造业投资转为负增长时表示,并建议不仅要降低增值税率,也要考虑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率。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在同一场合指出,占据制造业八成左右的民企、中小企业尚未从之前的去杠杆中恢复,民企相对国企,融资难融资贵的程度、以及信用利差目前依然处于十余年来相当高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9月18日发布报告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小微企业松绑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议完全免征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将减轻企业税负进一步落到实处,并建议全面清理各类涉企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亦建议,增加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对按企业规模免征小微企业所得税的建议表示认同。据其团队对某市27家企业的调研,有六家表示降税降费有效果,对其盈利有帮助,18家表示无感,三家称带来了损失,因其下游及海外企业得知减税降费后开始压价,这三家在数量上占比10%,营收只占3%,是定价权较弱的小微企业。鉴于减税降费后地方财政可能进一步吃紧,徐奇渊并称,可考虑降低一些无效低效的补贴,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有必要识别低效无效的补贴,以减少支出缓解财政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亦在加强,央行今年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积极财政亦侧重加力提效,中国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19日表示,中国今年减税降费将超过年初设定的2万亿元。
    伍戈在报告中指出,鉴于经济增速逼近目标底线,宏观政策在保持适度定力的同时仍有调整空间。财政政策或将进一步发力,贷款利率预计仍将继续下行,汇率也有望更加灵活。根据宏观政策对经济的领先关系,三季度中国经济仍处下探过程,四季度或将有所趋稳,但前提是房地产调控趋严的力度可控。
    (Reuters,2019.9.23)
    (编译、整理:李彦松、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68期(总第1956期)          2019年9月23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Tags:美联储二次降息,中国仍“以我为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