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75期(总第1963期) 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 三季度经济增速“触6”的走势分析 [导读: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0%,创1992年以来的新低。综合物价、投资、产业、居民收支、消费、贸易、融资等各项指标,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面临的抉择有些艰难,一方面对于追加量化宽松和财政大水漫灌等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持慎重态度,而另一方面又希望采取更多措施支持经济增长。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改革、调结构之间,决策者确实需要一定取舍,其核心还是要提升效率。] 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近期发布的三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总体保持总体平稳运行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GDP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同比为6.0%,前三个季度累计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三季度同比增长2.7%,前三个季度累计增长2.9%;第二产业三季度增长5.2%,前三个季度累计增长5.6%;第三产业三季度增长7.2%,前三个季度累计增长7.0%。前三个季度环比分别增长1.4%、1.6%和1.5%。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60.5%,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19.8%,包含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率19.6%。
物价 前三季度,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从各月环比看,受春节影响,2月份涨幅较高,上涨1.0%,3月份转为下降0.4%,4-6月份较为平稳,7月份开始逐步走高,9月份上涨0.9%。从同比看,1月份上涨1.7%,2月份上涨1.5%,3月份开始涨幅有所扩大,二季度平均上涨2.6%,三季度平均上涨2.9%,其中9月份涨至3.0%。月度涨幅略有走高,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6.5%,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5.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27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50.8%。前三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7%,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由去年同期上涨4.0%转为持平。从各月环比看,1月份下降0.6%,其余各月涨跌幅均在正负0.3%以内窄幅波动。从同比看,前四个月温和上涨,4月份0.9%的涨幅为最高点,6月份止涨转平,7月份起连续三个月下降。尽管各月PPI有所波动,但平均来看,前三季度PPI整体走势较为平稳。月度涨跌窄幅波动,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生活资料价格略有上涨。
房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相较于8月房价下跌的有大连、厦门等12个城市,比8月房价下跌的城市多出2个,达到自2018年2月以来、时隔1年零7个月的高水平。房价上涨的城市有53个,比8月份少了2个,房价不变的城市和8月份一样同为5个。
自从7月底中央政治局释放了“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拉动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信号之后,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处于增加态势。不仅商品房买卖的限制没有放缓,以投资为目的向银行申请房屋贷款的条件也未放松。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一线城市”的房价相较于8月份平均上涨0.4%。深圳房价上涨1.3%,涨幅相较于8月份扩大了0.1个百分点。省级“二线城市”同比上涨0.6%,其他“三线城市”也上涨了0.8%。
投资和产业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4%,增速比1-8月份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1-8月份缩小0.1个百分点,整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0%,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3.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5.5%。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中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夏粮和早稻合计增产12亿斤,夏粮总产量2835亿斤,比2018年增加58.6亿斤,增长2.1%,与历史最高年(2017年)持平。早稻总产量525亿斤,比上年减少46.5亿斤,下降8.1%。秋粮生产形势良好,预计全年粮食将有望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前三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5508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8.3%,其中牛羊禽肉产量2327万吨,增长7.6%;猪肉产量3181万吨,下降17.2%,致使肉产量供应减少。禽蛋产量2372万吨,增长5.5%;牛奶产量2153万吨,增长2.5%。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与1-8月份持平。9月份工业生产明显回升,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多数行业继续增长,超半数产品实现增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1-9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0%和8.7%,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4和3.1个百分点,比1-8月分别加快0.2和0.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增长。1-9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1-8月加快0.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增长9.4%,比上月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1.6%,新材料产业增长8.0%,分别比上月加快6.6和3.2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量高速增长。1-9月份,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充电桩、平板电脑、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7.6%、145.7%、84.5%、74.0%、33.0%、30.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
前三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7.0%,分别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0.8和1.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0%,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4.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出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7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5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与就业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快于人均GDP增长。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020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277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240元,增长9.4%。主要是各地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稳就业各项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和月均收入继续增长,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增长1.1%,月均收入增长6.5%。
家庭收支调查显示,消费支出1-9月增长5.7%,比1-6月(5.2%)加速。
1-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位于5.0%-5.3%之间。一季度受春节因素影响,调换工作临时失业人员增加,失业率相对较高,2月份达到5.3%的峰值后有所回落。二季度,整体经济活动进入旺季,用工需求增加,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失业率继续回落,4、5月份失业率均为5.0%。进入三季度,受毕业季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求职就业影响,7月份失业率升至5.3%,随着8、9月份高校毕业生工作逐渐落实,毕业季影响开始减弱,失业率回落至5.2%。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已基本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3万人,均保持较高水平。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24,招聘岗位数量大于求职人数,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月比上年同期增长8.2%,增速与1-8月份持平。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7.8%,增速比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5.8%,加快0.2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增速同比相比1-6月的8.4%有所回落,主要受占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出行类商品增速回落影响。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7%,上年同期为增长0.2%;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增速同比回落12.7个百分点。据测算,出行类商品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0.8个百分点。扣除出行类商品后,前三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同比仅回落0.5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分季度看,扣除出行类商品后,三季度消费品市场增速比二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贸易 1-9月出口(美元计价)比上年同期减少0.1%,增长率相比1-6月(0.1%)有所减速,同时,内需萎缩导致1-9月进口减少5%,以超过出口的势头减少。进口减少推高贸易顺差,支撑增长率的可能性很大。
前三季度,在进口总体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增长15.3%,其中水果、化妆品、水海产品和猪肉进口增长都在40%左右,电动载人汽车进口高达93.7%。另外,消费品工业中与新兴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增长超过8%,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融资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4%,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9.92亿元,同比增长12.5%。
央行数据并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多1383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1-9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人民银行表示,2019年9月起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并对2017年数据按可比口径调整。
人行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人民币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增强。例如,从中长期贷款的实际投向来看,截至9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9%、为今年以来的高点;制造业同比增长11.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1.2%,比上年同期高21.2个百分点;而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4%,前三季度累计增量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达55.2%。与此同时,以往挤占实体经济资源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经连续14个月回落。
如何看三季度经济增速和物价 关于GDP 日经新闻针对中国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速数据评论到,2018年一季度增长率6.8%为最近的顶峰,此后维持减速倾向,1年半以来减速幅度达到0.8个百分点,从增长率几乎不变的中国来说属于罕见的大幅,增长率比二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连续2个季度出现减速。按单季度来看,创出有可追溯统计数据的1992年以来的新低。
三季度增长率处于中国政府定为2019年目标的“6-6.5%”范围内。低于日前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QUICK新闻实施的市场预测的平均值(6.1%)。贴近经济实际感受的名义增长率为7.6%,与二季度(增长8.3%)相比减速。
日经新闻认为,中国对于追加量化宽松和财政大水漫灌等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持慎重态度。从9月单月来看,经济指标在好转,似乎希望观察今年春季出台的2万亿元规模减税的效果。贸易战导致中国出口低迷,消费和投资的势头也不强劲。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混乱的原因。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这是近30年来的最低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又一次打击。IMF已将其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
中美贸易战、中国制造业增长放缓以及投资情绪降温造成了负面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与其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增速不相上下。不过,现在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远比以前要大。同时,以往中国地方政府通过修建公路和桥梁帮助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从而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很大动力,但现在这些地方政府也没有了可以进行投资的项目,无法带来经济回报。许多小型银行也面临着压力,因为不良贷款榨干了它们向健康的私营企业放贷的能力。
路透认为,尽管中国9月经济运行显现一丝改善的迹象,但在内外需疲软的背景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还是超预期降至6%的纪录低点,且未来一两个季度,受制于全球经济环境,下行压力恐难以缓解。
同时,分析人士对四季度是否“破6”各持己见,总体而言,鉴于前三季度GDP增速已达6.2%,今年年内逆周期政策大幅加码的可能性不大,更注重已有政策的落实,并为明年预留更多弹药。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虽然9月数据有翘尾的表现,但经济仍延续了上半年下行的态势,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不小的,短期要实现“六稳”,逆周期宏观政策还是要适度发力。财政落实落细减税降费还是有必要的,货币政策偏松调整有必要也有空间,不管是直接降息,还是引导LPR报价下调,要真正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而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速放在全球看,仍是一个高增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下一阶段,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在不断地增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转型升级的态势持续发展,减税降费、增发地方专项债等政策效果在显现,且后续还会继续显现。“今年四季度经济保持平稳趋势是有保证的。”
据英国媒体指出,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日用消费品到机械产品,中国对全球不同商品的大量需求对各国经济增长都有支持作用。有分析人士担忧,中国经济增速迅速放缓可能会给本已低迷的世界经济增添衰退风险。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会在接下来数月间继续增加。他表示,虽然中国官方可能会出台更多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但要想真正见效需要时间。
根据麦肯锡数据,2018年中国占全球GDP的16%。
中国经济正面临三个方面的打击: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国内需求放缓以及非洲猪瘟给猪农打击沉重等国内挑战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将中国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由6.2%下调至6.1%。
另一方面,中美之间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同时在国内,中国试图通过减税及增强金融系统流动性扶持经济发展,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国债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在出台刺激政策方面已经变得更加谨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表示,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突出。要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加快补短板惠民生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开展多元化贸易投资合作。
关于物价 日经新闻评论表示,9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涨幅达到2019年政府目标的上限,也是自2013年11月以来、时隔5年零10个月的首次。月度环比来看,上涨0.9%,涨幅比8月提高0.2个百分点。9月的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9%,仅此就将CPI整体推高1.65个百分点。涨幅与8月(47%)相比进一步扩大。政府采取了出售储备冷冻猪肉等对策,但仍未取得效果。在猪肉的拉动下,9月的食品价格上涨11.2%,涨幅比8月提高1.2个百分点。作为猪肉的替代食品,牛肉和羊肉也明显上涨。
另一方面,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2%。降幅比8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创出2016年7月以来、时隔3年零2个月的最高纪录。由于贸易战导致的制造业低迷,工业产品的价格正在下降。个人电脑·手机、汽车、纺织、造纸、化学纤维、钢铁、塑料和石油冶炼等广泛行业的PPI出现下滑。
路透认为,中国9月CPI进入3时代,并创下近六年新高,而PPI则继续运行在下行通道,触及逾三年新低,凸现当前通胀是结构性的,内需仍然较为疲弱。分析人士预计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猪价可能继续上升,CPI仍将高位运行。
分析师强调,当前的结构性通胀主要是供给层面引发的,对货币政策有一定掣肘但较为有限,货币政策实施节奏和幅度上或考虑通胀影响,但鉴于PPI持续下行、核心通胀平稳,CPI入3对货币政策大方向不会有根本性影响。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此前曾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以我为主”,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分析人士多预计未来一两个季度中国CPI还将在3%附近运行,但鉴于内需较弱且通胀是结构性的,逆周期政策的大方向不变。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章俊表示,虽然结构性通胀并不会对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但仍会对货币政策的实际施行效果和宽松空间形成一定抑制,故而在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一致大幅放松、全球加权平均货币政策利率将接近危机后低点的时候,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节奏较为温和,重心仍集中在继续优化货币投放结构、疏通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的层面。政策层再度强调要把稳增长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在面临结构性通胀压力时,逆周期调节政策更应锚准核心通胀,在立足全局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前瞻性预判,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加强预调微调,释放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
《金融时报》:如何面对经济增速趋缓 《金融时报》说,过去五年,随着经济增长出现放缓的迹象,人们开始围绕中国及其政治体制能否承受经济降温带来的压力展开辩论。辩论的问题包括失业率上升、银行陷入困境,以及欠发达地区许多人的前途愈加渺茫——这些欠发达地区在中国开放经济数十年后仍未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受益。今年年初,中国的监管机构试图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不会有效地提振经济活动。中国政府还敦促地方政府发行更多债券,为更多的项目提供资金。预计中国央行将继续放松货币政策,然而,中国的信贷增长仍低于多数专家认为的、在经济放缓时能够提振经济的水平。
《华尔街日报》:中国将再度转向稳增长 《华尔街日报》10月22日刊登詹姆斯·T. 阿雷迪(James T. Areddy)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减弱正在促使政府转移工作重心——从控制不断膨胀的债务水平转向重新注重增长。
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降至6%,触及政府设定的目标区间底部。当前有更明确的迹象显示,中国政府希望加大基础设施支出和对企业的官方支持力度,即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出的那种刺激借贷和经济扩张的政策。
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降至6%,触及政府设定的目标区间底部。当前有更明确的迹象显示,中国政府希望加大基础设施支出和对企业的官方支持力度,即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出的那种刺激借贷和经济扩张的政策。
中国正在采取措施给予银行更大的放贷空间、推动地方政府通过借贷为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允许人民币贬值,以应对来自美国的贸易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曾暗示不再强调GDP增速,转而强调增长质量,首要任务是控制债务。但如今有关部门释放的信号是,总体增长率再度变得重要起来。
目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下滑之势,增速降至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采用当前GDP指标以来的低位。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在减速,2015年年中迄今,GDP季度增幅均低于7%,原因既包括消化过去建设积累的大规模债务,也由于最近与美国的贸易紧张局势打击企业信心。
第三季度的6.0%与第二季度6.2%以及第一季度6.4%的经济增速形成对比。经济学家称,中国第二季度6.2%的经济增速是受贷款增加驱动,第一季度6.4%的经济增速则得益于3月份推出的人民币2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虽然中国此前似乎不太介意总体GDP增速缓慢降低,但若增速低于6%,可能破坏GDP在当前的十年里增长一倍等中长期目标。
其他基本面困境也表明刺激庞大的中国经济难度之大,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正艰难应对美中贸易战所导致的贸易低迷。去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3.4万亿美元。
就在企业最需要国内支出的时候,消费者信心正在减弱,而通胀方面的信号指向不一,猪肉价格今年迄今飙升了70%,工厂价格增速最近跌至负值,这些信号令中国政府很难简单采用像降息这种教条的政策去应对。债务问题以及严格的减债措施已经阻止贷款方和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方从事可能创造就业的项目。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称,债务规模与通胀水平上升正在缩小中国政府的备选政策范围。
中国面临的抉择有些艰难。例如,经济增长徘徊在政府2019年目标区间的下限,而消费者物价指数正攀升并逼近3%的目标上限,政府若要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一个目标就意味着会牺牲另一目标。西方大国主要通过利率来引导经济,但中国不是,自20 015年以来一直保持利率不变,尽管从当前的预期来看,经济增速可能很快就会再度下降。
相反,中国今年9月采取措施给予银行更多放贷空间。今年第三季度,人民币贬值增强了出口商品吸引力;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目前位于人民币7元上方。
此外,像2008年应对经济放缓时那样,中央政府指望省级和市级政府在打造能催生更多就业岗位的项目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当初机场、铁路以及其他建设领域的支出达到了5860亿美元。
不过,这些优先事项与政府的一个目标相冲突,即抑制2008年刺激计划所带来的债务失控的状况。如今,官员们可能会因为浪费性支出陷入麻烦。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促使官员发出了政府现在需要采取行动的信号。稍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陕西省的一次座谈会上要求省级负责人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基础。
基础设施方面,最近一份政府审计报告显示,30个省份中,有13个省的项目延迟。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王蕊称,问题是,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大举建设之后,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找到具有经济意义且满足监管要求的项目。
新加坡华侨银行(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经济学家谢栋铭表示,9月份以来更为明显一点的是,有关部门希望采取更多措施支持经济增长,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取任何果断行动,因此对政策的猜测可能还会继续。
加文·戴维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超越常规 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加文?戴维斯在刊登在《金融时报》上的文章中指出:虽然人们普遍预计中国会成为贸易战的受害者,但中国经济仍然强劲增长,几乎与其长期趋势增长水平相当。
文章说,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召开的年度会议的人们对全球增长前景感到悲观。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和制造业遭受重大冲击,影响开始渗透到服务业和劳动力市场。根据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最新的“即时预测”(nowcast),这些主要经济体的总体经济活动增长率现在仅为0.8%,不到其趋势增长率的一半。它们的增长正在底部徘徊。我以前曾主张,中国逆转了低于趋势的增长模式。这令人惊讶,因为人们普遍预计中国将会成为贸易战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但相反的是,北京的宽松政策缓解了贸易带来的打击,而在欧洲和美国,资本支出的减少导致它们更为持久地转向低于趋势的增长。
Fulcrum对中国的“即时预测”表明,如今这种模式仍然完好无损。现在估计,中国的经济活动增长率为6.8%,几乎相当于其长期趋势增长水平。这比今年早些时候“即时预测”录得的低点要好一些。而旧金山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研究人员最近也发布了一项新指数。总的来说,令人欣慰的是,关于中国2018-19年度的增长,这些追踪指标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与我们之前的结论类似。它们表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估计集中在一个狭窄区间内,该区间以6.8%的趋势增长率为中心,或略低于6.8%。所有模型都表明,中国在本年的增长有望达到政府设定的6.0%至6.5%的目标。尽管自2017年以来,中国增长明显放缓,但有迹象表明,这种放缓以远高于趋势的增长水平为起点。而在其他主要经济体中,经济放缓基本上以趋势增长水平为起点,现在已经使得经济增长非常接近衰退区间。
中国精心调整国内政策宽松,以确保到目前为止,经济衰退的力量得到抑制。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字表现出来的相比,其他数据表明,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更大,这可能是近年来人为“平滑”的结果。因此,经济的波动性被低估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似乎已经相当准确地反映出增长的放缓。
沈建光:中国经济走势的五个关键疑问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最近对中国经济走势的五个关键问题作了剖析。
一、贸易“休战”能否改善短期出口下滑? 沈建光认为,从短期看,前期已经加征的关税仍未取消,中美暂时“休战”仅仅是避免了未来更差局面的出现,已有的冲击仍难避免,短期内出口形势依然不乐观。9月出口较8月进一步下滑。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降3.2%,弱于预期。从结构看,无论是以消费品为主的服装和高新技术产品,还是以中间品为主的纺织和机电产品,都呈现出跌幅扩大的趋势。9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21.9%,为2月以来最大降幅。当前谈判前景不确定性仍存,对美出口的关税条件并未好转、出口的总体弱势短期恐难以改变,仍是对中国经济的一大考验。
二、如何看待9月消费、工业生产的改善? 9月宏观数据较8月总体恢复,尤其社零和工业工业增加值的回升,使部分市场人士做出了中国经济已经“弱势企稳”的判断。
然而,9月的小幅回暖,无法掩盖三季度整体下行的事实;尤其对数据的详细分析之下,9月消费、工业生产较8月的改善总体有限,且内需疲软的情况越来越值得关注。例如,消费方面,9月社零增速较上月小幅回升0.3%至7.8%,但主要依靠汽车、通讯器材的回暖,其他分项则总体表现低迷。数据来看,剔除汽车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仅增9%,较8月下滑0.3%;可选消费依然不振,除化妆品类持续保持高增长外,服装、珠宝及房地产相关消费均改观不大,前期表现亮眼的文化办公用品则大幅下滑20个百分点至-0.2%;此外,必选消费的下滑值得关注,粮油食品、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中西药品增速较8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工业生产方面,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8月提升较大。尽管不乏高技术制造业等亮点,但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仅有5.6%、处于较低的位置,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机床等产品的产量下滑幅度依然不小;汽车制造业再度成为拖累,新能源汽车产量当月同比大幅下滑24.2%;此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轻工业依旧表现不佳。
三、货币政策放松开始见效了吗? 近期整体宽松的态势较为明显。对比今年两次全面降准的情况,无论是OMO逆回购还是MLF操作,9月降准后的净投放量明显更大,10月16日央行甚至新增了2000亿MLF操作;这与1季度MLF暂停到期续作形成鲜明对比。
在上述背景下,9月金融及信贷状况的超预期回升,市场流动性充裕、M2同比回升至8.4%,非金融企业贷款的明显改善更是带动人民币信贷及社融新增大幅回暖,成为一大亮点。9月信贷尤其企业信贷状况的回升,无疑同近期货币投放力度加大有关,9月降准以来的政策效果已经有所体现。但关键仍然在于,积极货币政策对稳增长的实际效果到底怎样,数据的改善是否意味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改善?从近期数据上确实传递出了信贷结构改善的积极信号,但当前分行业的贷款投向并不透明,仅凭借一两个月的亮眼数据就得出货币政策宽松见效、实体融资需求改善的结论仍有失严谨,尤其当前流动性分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央行公布的贷款需求指数来看,截至今年6月,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较为低迷,去年以来甚至有所下降,拖累整体需求;而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则保持增长,考虑到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仍待解决,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依然存在。在上述情况下,当前仍需要观察信贷条件的改善到底是由于需求好转还是供给推动,因为两者的实际效果完全不同;改善实体融资需求,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是关键,基础货币投放应与更多定向、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协同配合、精准发力,贷款利率并轨也应加速推进,运用市场化手段达到降成本的效果。
四、近期通胀抬升会成为货币政策掣肘吗? 近期通胀超预期抬升,市场担心将限制货币政策实施的空间。沈建光认为,9月CPI上行主要受猪肉及其替代品价格推动,与核心CPI、PPI走势分化的加大,意味着当前通胀抬升的成色不足,尤其去掉猪肉影响甚至呈现一定的通缩态势,总需求依然疲软。因而,短期内的通胀抬升对于货币政策尚未形成过多掣肘,在经济尚且不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也将延续结构性宽松以拉动总需求、支持实体经济。事实上,当前货币政策力度稳健、有限度,不会受供给端引发的、单品类价格上涨的过多约束;同时,全球降息周期的陆续开启也给予国内政策更多空间。
五、增速下行、地产脱钩,经济政策如何考量? 去年一季度以来GDP已连续6个季度处于下跌通道,当前仍难以做出企稳的判断,内外需疲软之下GDP明年有破“6”的可能,可能会在5.5-6%之间运行,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将是当前决策层更加侧重的方面。而不同于以往的稳增长周期,即便在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决策层也没有再走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始于2016年下半年的本轮房地产调控,在思路上与以往明显不同。例如,“房住不炒”始终得到贯彻,抑制房地产泡沫是中央意志的体现,使房地产国家牛市成为历史;2018年以来“因城施策”的基调逐渐明确,房市普涨普跌的规律明显弱化。本轮调控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巨变之中,今年7·30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其事实上已经同稳增长脱钩。地产脱钩之下,政策面的选择将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保持短期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延续性和针对性,例如对外重视谈判、避免进一步加征关税、力促协议的达成;对内继续强化大规模减税降费、基建补短板(尤其是冷链物流、医疗养老等领域)、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来传统稳增长手段的政策束缚越来越多、实际效果也在弱化,例如,历史教训使当前货币政策极力避免“大水漫灌”,空间和效率首先也使本轮基建难以“大干快上”。这意味着,短期稳增长与长期促改革、调结构确实需要一定取舍,核心还是提升效率,如能加快推进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消费、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取得实效,考虑到其中长期收益较大,即便未来经济增速换挡、进入“5.5-6%”的时代,也应当是可以接受的。
邹至庄:如何看待中国GDP增长率下降 经济学家邹至庄最近发表在FT中文网上的文章说,根据基本定律,一个国家到了发展后期,经济发展的速度便会下降。中国应当慎重检讨近年宏观经济政策,是否适当地施行市场经济。
根据中国政府的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从2017至2019年分别是6.9%,6.6%与6.2%(前三季度)。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GDP的增长率在近年来继续下降。
根据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当一个国家从事经济发展时,在发展的初期,GDP增长的速度会比较高。到了经济发展的后期,经济发展的速度便会下降。原因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个国家能够从已发展的国家引进技术。到了经济发展的后期,国家经济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技术进步不能继续趋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从1978年中国政府施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直到2010年,中国GDP的年增率大约高达9.4%。从此以后,中国已变成一个经济发展的国家,GDP增长的速度便会降低。但是如果中国的经济政策是适当的,中国GDP增长的速度不会低至从2017至2019年的6.9%,6.6%与6.2%。我们要检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政策是否适当,是否可以改进。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施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我们要问今天中国是否适当地施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在一个施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应当让守法的私营企业在市场自由活动。正如亚当?史密斯所说,无形之手会把这些企业的自由活动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问,今天中国的私营企业在市场的环境下,是否能够自由活动自由竞争,来从事生产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一个国家GDP的数量。这便是该国家对外贸易的数量。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伙伴。近年来中美的外交关系发生了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时常变动,让我们很难预测。我们只能提出这个因素,不能把它讨论。原则上,让两个国家自由贸易是对双方有利。不然,这两给国家不会进行贸易。特朗普总统的经济政策,不让中美两国自由贸易,不但伤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还伤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最近一些中国的企业家觉得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不良,在中国投资很难获得适当的回报。他们把部分资本拿到美国或其它国家投资。中国政府希望他们把基金留在中国投资,设法禁止中国资本外流。其实一个更明智的政策是改良中国国内的市场环境,让中国企业家自然地把他们的资本留在中国国内投资。当然,在中国政府改良国内的市场环境以后,中国的企业家还会把部分资本拿到国外投资。这是对中国有利的政策,如果中国的企业家把他们的资本适当地分配在中国国内和在国外投资,这是对他们有利,同时会对中国的经济有利。中国企业家的利益便是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政府应当慎重检讨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是否在适当地施行市场经济。中国的企业家和中国的劳工能否获得一个适当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发展中国的企业和增加中国GDP的价值。总之,中国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包括明智的企业家和刻苦耐劳的劳工。只要政府能够建立一个适当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努力工作,中国的经济必会继续进步。中国的GDP亦必会继续增加。
(完)
(整理、编译:王砚峰、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75期(总第1963期) 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