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时间:2019年11月25日
智库名家论坛第十七讲:中西“经济”与学科发展——立足于经济学术史的考察
演讲嘉宾:叶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主持人:胡乐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 )
点评嘉宾:魏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研究员);胡怀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时间:2019年11月26日 (周二) 10:00—12:0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谊宾馆南楼二层会议室)
嘉宾简介: 叶坦,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2年受聘中国社科院首批“长城学者”。现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开拓宋代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学术史、经济范畴史以及东亚经济思想研究,致力于中国经济史学的创新探索。主持完成中外课题20余项,出版独著《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富国富民论》《大变法》《叶坦文集》等、合著(含主编)《文明的运势》、《宋辽夏金元文化志》、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East Asia 、《日本の經濟思想世界》、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等著书23部、译著12部(主译)、发表独撰论文约190篇。
先后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国际交流基金研究员、早稻田大学等校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学术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及多种学术刊物和机构的编委、评委等。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主笔),同年独撰论文《“中国经济学”寻根》获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8年受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12年受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16年受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讲座教授等;2018年以来续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等。
叶坦研究员学术成果荟萃: 1.《调查研究的传统与学术创新——经济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学术研究》2016年第7期 “调查研究”并非新的研究方法,前人不仅大力提倡,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然而,作为理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经济史学,调查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中具有特殊作用值得重视。在我国,调查研究特别是开展系统性的社会调查,有着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传统,这对于经济史学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经济史学的方法论来看,调查取得的一手资料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记载之阙,也能“史实互证”稽核数据记录之实,还可以警示驻足书斋的研究可能出现的局限性。这昭示经济史学家“治史”而不可“囿史”,在治学方法上也应当“接地气”,这也是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一条创新路径。
2.《重写学术史与‘话语体系’创新——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及其典型案例考察》,《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0期 本文为笔者研究中国经济学术史系列实证考察的典型案例之一。研究从“重写学术史”的学术潮流入手,阐论经济学术史探索与“话语体系”创新的关联,分析进行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已经具备的五大关键性基础。进而,实证考察典型案例《中国经济学史纲》五个方面的学术特色与学理价值,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话语体系创新探索中引航导向的重要贡献。最后,将历史视镜拉得更远些,从两个视角追溯中国源远流长的“经世济民”之学,及其汇聚成为“话语体系”充足养分的史实。希冀依循中国经济学术史脉络,勾勒出一条探索和丰富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可能路径。
3.《经济史学及其学理关联——基于史实与逻辑的视域》,《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本文系笔者倡导的经济学术史系列研究之一,研究从尝试厘清“经济史学”基本概念出发,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基于学术史实与学理逻辑,对经济史学学理关联的几个基本关系进行分析阐述。重点考察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经济”与“社会”、经济史与经济学密不可分的学理关联。梳理了一些学术史的实例,提出了一些新的界定和论点,以期推进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经济史学研究及其发展深进。
4.《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本文系笔者近年来倡导并获准立项的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点考察。文章试图进行初步的学理阐述,基于大约120年以来中外相关文献的发掘梳理,首次重点考证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独具特性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端与发展,论述中国和日本相关研究的具体状况与研究内容,考察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该学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主要学术特点,进而阐释中国经济思想史惟独在中国大陆作为理论经济学独立学科的特殊优势与发展前景,探寻丰富和发展传统汉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5.《“中国经济学”寻根》,《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中国现今经济学的“根”在哪里?有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或“中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到底是否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如此等等,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考察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考辨其切实涵义与变迁轨迹,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经济之学”与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逐步发展的“经济学”的分析,考证中国接受“西学”并探索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努力的艰难历程。文章强调跨世纪学术深进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本世纪学术研究史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唯有在中国成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的特有价值,指出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的要求双向互动,推动“经济”内涵与理论方法的发展演进,提示中西方经济学之渊源关系及后来的发展呈多向性、多元化,不宜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