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0期(总第2022期) 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美联储下一步将会出什么招? 新冠危机会带来垄断? 疫情下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为何还能保持坚挺? 银行纾困小微企业能否直达? 中国5月出口延续正增长 中国汽车业疫情后重新起步
美联储下一步将会出什么招? [摘要:欧洲央行本周加码刺激政策之后,市场焦点将转向下周美联储(FED)会议,各界将密切关注美联储在现有印钞计划下,是否还会祭出更多法宝来提振经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6月8日认定,自2009年6月开始的美国经济增长已在2020年2月终结,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期。]
6月第一周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歌舞升平,股市持续上涨,其中美国那斯达克指数周五(6月5日)一度升穿2月创下的纪录收盘高位,其他风险资产也高歌猛进,在冒险意愿一片火热的情形下,避险货币成为市场抛售重心,美元指数跌至三个月低点附近,日圆兑美元则是一度跌至两个月低点。
欧元周一(6月1日)一路走高,延续上周突破1.11重要关卡及200日均线后的涨势,欧洲央行(ECB)决定扩大刺激政策增强市场对经济复苏的期望,更为欧元走势火上加油,欧元兑美元周线迄今涨幅超过2%,且一度写下近三个月来最高。
经济数据虽仍是一片惨淡,但投资人都已将之抛诸脑后,认为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低谷已过,期望景气将在央行宽松政策引导下走向光明未来,显然央行政策才是左右汇市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心。
欧洲央行加码刺激政策之后,市场焦点将转向美联储(Fed)会议,各界将密切关注美联储在现有印钞计划下,是否还会祭出更多法宝来提振经济。
全球各地股市涨成一片、公债收益率普遍走高、避险货币则是遭遇抛盘,主因市场认为新冠病毒疫情所造成的衰退终将会被刺激经济政策所化解,而各地央行降息及印钞行动所释出的资金则是在风险资产中逐利,在冒险情绪高涨下,美元及日圆等传统避险货币节节败退。
经济数据已经不再是金融市场的主要题材,所有资产类别都在反映刺激政策营造出的美好未来憧憬,央行的宽松政策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宰,本周欧洲央行会议即是最佳范例。
以往央行实施宽松政策时,当地货币往往会反应利差题材而下跌,但欧洲央行宣布延长紧急购债的时间及扩大规模、引发当地经济加速复苏的预期之后,欧元不跌反涨,兑美元创下近三个月高点,周线料将连续第三周上扬。
摩根大通全球市场策略师Jai Malhi表示,“这凸显了欧洲央行支持复苏的承诺...欧元区很可能比美国和英国更快摆脱新冠疫情引发的衰退。”高盛纽约全球外汇联席主管Zach Pandl则指出,“欧盟执委会以及欧洲央行最近的行动,降低了围绕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尾部风险。”
然而欧洲央行对经济前景的看法并未因扩大刺激而转向乐观,该行内部将今年欧元区产出的基线预测大幅下调至萎缩8.7%,而3月的预测还是小幅增长0.8%,明年虽预期将增长5.2%,但欧洲央行总裁拉加德表示,风险偏向出现更糟糕的结果,今年GDP可能萎缩高达12.6%,这或许暗示着刺激行动还未结束。
百达财富管理策略师Frederik Ducrozet表示:“我们预计,9月份将决定将PEPP的规模再增加5000亿欧元,至1.85万亿元...我们认为,脆弱的复苏将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干预。”
美联储今年以来除了大幅度降息至近零水准以外,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急速膨胀,从2月底3月初的约4.2万亿美元一路膨胀至6月3日止的7.21万亿美元,短短三个月之内就强力释出了3万亿美元的资金。
美联储的强力措施不单解决了市场上的美元荒,同时也巩固了市场信心,避险资产受追捧的热度逐渐转淡,美元和美国公债遭到抛售,美元跌至近三个月低点,美债收益率则出现3月以来最陡峭的型态。
在收益率曲线趋升的情形下,各界预期美联储下周会议可能推出额外购债计画,或者以短期利率为目标采取收益率曲线控制措施,但一些基金经理人预期,只有当收益率较目前水平大幅上升时,才需要对收益率曲线的大部分进行干预。相反,他们正在寻找线索,暗示美联储相信新冠疫情危机的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
Eaton Vance全球收益和投资组合联合主管Eric Stein正寻找美联储相信经济反弹能支撑收益率上升的迹象。他称,“美联储可以接受缓慢攀升,尤其是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但如果升得太多并导致复苏不稳,那么就有理由担忧了。”
Osterweis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组合经理Eddy Vataru指出,美联储面临的更大风险是利率仍太低,所以不太可能大举推动收益率曲线控制措施。
Columbia Threadneedle资深利率分析师Ed Al-Hussainy表示,预计美联储将把重点放在新推出的主街贷款计划,而不是采取新的重大刺激举措。
除了美联储会议的重头大戏之外,另外需要关注的是美国各地抗议活动还会持续多久,因为这些抗议活动已经造成某种程度的商业活动停摆,可能最终会推迟经济复苏,另外也要留意在各地解除防疫封锁措施后,是否会出现第二波的疫情。
另据报道,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6月8日认定,自2009年6月开始的美国经济增长已在2020年2月终结,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期。此前的美国经济增长期达到10年零8个月(128个月),在保留记录的1854年以后时间最长。美国经济因新冠疫情扩大而进入衰退局面,将在多久之后重回增长局面或将成为今后世界经济的最大焦点。
NBER指出,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和维持公众卫生的举措等与过去不同的因素带来了经济萎缩。指出“雇用和生产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下滑,这正在给经济整体带来影响”,得出了已进入经济衰退的结论。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2个季度减少,就被视为进入经济衰退局面,但美国与日本同样,按每月判断经济的增长和衰退。
随着疫情扩大,美国经济2月以后开始减速。3月在很多州,外出限制等限制经济活动的趋势扩大。零售店、餐饮店和工厂等关闭,失业激增。4000多万人申请失业保险,失业率在4月暴涨至二战后最严重的14.7%。
1-3月,美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折合年率环比下滑5.0%,有预测认为4-6月降幅将超过40%。
进入5月后,美国重启经济活动的趋势扩大。6月8日,曾是疫情扩大中心的纽约市也在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领域解除限制,就业形势和消费活动预计逐步改善。美国局部出现经济触底的迹象,NBER还指出,与过去的经济萎缩相比,此次的萎缩可能时间更短。
(综合消息)
新冠危机会带来垄断? 对于新冠危机导致市场迈向垄断化的担忧以美欧为中心正在加强。这是因为有实力的大企业将收购经营困难的企业,由此甚至出现了在危机结束前限制收购的方案。但收购能防止破产、维持就业,这也是事实。反垄断机构将如何应对呢?
“应在危机结束之前搁置大型并购”,美国民主党议员、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David Cicilline)4月时这样呼吁。西西林提出估算数据称,美国投资基金和高科技巨头能用于收购的资金加起来超过3万亿美元,警告“收购会带来垄断”。
美国优步(Uber)提议收购从事外卖配送的Grubhub一事于5月中旬曝光。如果实现,优步将掌握约55%的市场份额,西西林质问:“是要趁着危机获取不当得利吗?”
由于新冠危机,医疗和药品领域的企业收购受到关注,影响可能还将波及更广泛的领域。雀巢的首席执行官(CEO)马克·施奈德称并非只是瞄准因新冠危机而陷入困难的企业,但表示“力争比去年更加积极地推进并购”。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1873年的大萧条或许是经济危机加快垄断的代表性案例。当时洛克菲勒收购了陷入经营困境的同行石油冶炼企业,在数年时间里就掌握了市场的9成。
与此同时,银行家摩根也凭借充裕的资金推进铁路和钢铁企业的收购与整合。为对抗这些垄断企业,1890年美国实施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
从当时的“重厚长大”型产业到如今的高科技,从金融资本变为基金,虽然企业面孔有所改变,但目前似乎正在发生类似情况。
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的反垄断法案(Pandemic Anti-Monopoly Act)——美国民主党的前总统候选人、参议院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和众议院议员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特兹出于对垄断化的危机感而提出这种法案。其内容是以营业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和基金为对象,禁止大规模整合与收购。还将冻结拥有传染病相关专利的企业的收购。
法案在共和党占多数的参议院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很低,但无疑激起了讨论。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局长马坎·德拉姆(Makan Delrahim)在美国电视节目中批评称,全面禁止整合“是错误的”。他表示在危机之下,整合对于确保营运资金、保护员工来说“非常重要”。
不过,对于这种发言,也有声音质疑是不是要逐渐允许垄断。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2019年底在美国亚马逊决定投资英国外卖服务平台Deliveroo时承诺展开彻底调查,但上个月以Deliveroo的财务恶化为由痛快批准。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全球并购也出现加速。虽然在危机之后金额减少,但到2015年创出历史新高,件数一直保持坚挺。这证明在股价下跌和低利率的背景下,低价收购企业的行为较为活跃。在这期间,市场的垄断化加强。欧美研究者2018年的分析显示,美国75%的产业的垄断率高于20年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加上企业数量减少的影响,垄断加强。
这种倾向今后还会持续吗?关键是反垄断政策的走向。美国反垄断政策在1980年代显著改变。应避免相关部门的干预,交给市场。不要关注垄断本身,而要关注价格下降等对消费者的好处——受到在倡导“小政府”的里根政权之下增强力量的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上述观点开始渗透,对违反反垄断政策的查处出现锐减。
但是,面对大型IT企业等的压倒性力量,要求重振反垄断政策的声音正在加强,此时发生了此次的危机。不论哪个领域,赢家的力量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数字领域,摘掉新兴势力萌芽的先发制人式的收购等或将加强势头。在顾及就业和经济的同时,如何给这种新的垄断踩下刹车?着眼于眼前与将来的讨论显得刻不容缓。
(日经新闻,2020.6.2)
疫情下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为何还能保持坚挺?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大造成全球经济减速的背景下,作为东南亚贸易基地的新加坡和泰国的出口一直保持坚挺。原因是世界各地对药品、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高涨。但此前的电器、汽车等主要产品的出口却处于低迷状态,未来能否保持增长势头尚不明朗。
新加坡的4月出口额(不含石油)同比增长9.7%,已连续3个月增加。起到拉动作用的是药品,增加到了上年同月的2.7倍。尤其是对日本出口增长9.6倍,对欧盟出口增长5.7倍,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速创历史新高。与食品相关的出口方面,对美出口增长3.2倍,总体增长66%。
药品和食品出口增长明显的国家还有泰国。4月主要出口产品大米和水果的出口分别增长23%和3%,鱼类、小麦、饲料等的出口均同比增长。医疗器械和药品出口也增长9%~13%,推高了总出口额(增长2.1%)。
4月是东南亚主要国家因外出限制令造成经济活动停滞的时期。新加坡关闭了重要产业之外的工厂,泰国各汽车企业的工厂也纷纷停产。在很多经济学家预测出口将减速的背景下,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出口之所以能保持坚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各国急需确保药品、医疗器械和食品储备,而东南亚国家抓住了这方面的需求。新加坡是全球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基地,泰国则出口多种农产品和水产品,两个国家都从中受益。作为安全资产的黄金需求在世界范围内高涨,这也是黄金交易活跃的两国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
但药品以外的制造业的出口却持续低迷。4月,泰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同比减少54%。马来西亚占出口额4成的电器产品生产陷入停滞,4月总体出口下滑24%。
东南亚各国已从5月开始分阶段重启经济活动,如果工厂的开工率提高,也会对出口起到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药品和食品的供求关系已开始获得改善,发达国家强化了本国生产体制。如果全球经济迟迟无法好转,与制造业相关的出口将会长期低迷,总体出口也存在失速担忧。
(日经新闻,2020.6.3)
银行纾困小微企业能否直达? 新冠肺炎疫情强冲击令中国经济面临挑战,如何推动本就“负重前行”的中小银行纾困中小微企业,成为决策层的重要考量。中国央行新设政策工具直接购买小微贷款,将有利于降低地方性银行的负债成本,激励其扩大小微信用贷款投放。
不过,此举并未消除地方银行发力普惠业务的顾虑及制约因素:资本不足及风险较高,加上经济增速下行中银行资产质量承压显著,预计政策效果将打折扣,只有风控能力较强的“头部”银行才会明显受益。“购买商业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相当于给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了一年期零成本的资金支持,对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激励效应较大,相当于可以用央行资金赚钱。”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称。
人行6月1日称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人民币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原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指出,此次创新主要基于两个背景。其一,目前银行信用贷款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较低,截至4月末只有15.5%,大部分普惠小微贷款是抵押贷。
“而根据我们草根调研,很多小微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这就影响到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他称,银行投放信用贷款意愿较弱,主要是担心产生不良,央行通过无息逆回购能够平衡不良率造成的利润损失,从而鼓励银行加大信用贷款投放。
其二,目前普惠型小微贷款向大行集中。从草根调研情况来看,大行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能够吸引相对优质的(往往抵押型的)小微贷款。为了调动地方银行形成合力,央行针对性地对地方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给予优惠。
中泰证券报告指出,央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申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符合条件的中小机构数量在2,250家。
央行称,将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一年;支持计划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预计信用贷款支持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未改变银行的风险、资本占用等机制,只是降低了资金成本。由于新增普惠业务的风险或延后暴露,不良资产隐患较大,加上大行“掐尖”效应明显,此次政策效果或打折扣。“今年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大,银行内从客户经理到审批人员普遍不敢放、不敢批。”一地方银行人士称。
杨海平表示,央行是次政策效应将受到多个因素制约:一方面,央行购买小微企业贷款并不出表,不能缓解地方性银行的资本压力;另一方面,对部分银行而言,由于没有线上渠道、没有智能风控能力,获客仍然较难。“特别是大行小微贷款增速高于40%的背景下,掐尖效应明显,中小银行获客有问题,”他称,“当然,风控能力更强的银行收益更多,也符合政策导向。”
同时,资产质量下行风险也是银行的考量因素。一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路透称,普惠业务风险水平肯定较高,但新增业务风险还未充分暴露,目前看做这类业务风险可控;但风险滞后也会使得银行后期压力较大,毕竟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就是小微企业。“对小微贷款本息延期展期是阶段性的,但企业死亡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却是永久性的。”他称。
天风固收孙彬彬团队认为,新工具有助于提升地方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不过具体宽信用效果仍需继续观察:一是信用风险仍由地方银行承担,地方银行是否有意愿进行普惠小微信用扩张仍需观察;二是地方银行是否有足够的优质普惠小微客户;三是新工具本质上是新型的再贷款,新工具是否会对此前的再贷款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仍存疑。
不过,杨海平表示,虽然不良仍由银行承担,但因为资金成本极大地降低,银行用贷款收益抵补风险的能力增强。“这是在拼风险控制能力,能掐尖那一批银行,智能化风控能力强,精准营销、精准获客能力强,他们受益大;其他银行,制约因素多,受益可能的确有限,”他称,“但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角度看,肯定有相当比例的小微企业能够受益,对于稳就业、保经济是有作用的。”
(Reuters,2020.6.3)
中国5月出口延续正增长 中国海关总署6月7日公布,今年1至5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5月份出口延续上个月正增长态势。
海关统计显示,1至5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5.34万亿元,下降5.2%。5月份当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增长1.4%;进口1.01万亿元,下降12.7%。
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依然表现出较强韧性。1至5月,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增长,所占比重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5.11万亿元,增长1.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4.3%。
从贸易伙伴看,东盟依旧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1至5月,中国与东盟进出口1.7万亿元,同比增长4.2%,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欧盟进出口1.61万亿元,下降4.4%;与美国进出口1.29万亿元,下降9.8%。同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43万亿元。其中,与泰国、波兰和匈牙利进出口分别增长8.1%、6.9%和7.5%。
机电产品和服装等出口下降,纺织品出口增长。前5个月,机电产品出口3.64万亿元,下降4%,占出口总值的58.7%。其中,手机2756.5亿元,下降5.6%。同期,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4066.6亿元,增长25.5%;服装2678.1亿元,下降20.3%。此外,钢材出口2500.2万吨,减少14%;汽车(含底盘)37.7万辆,减少16.9%。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计算机、家电、手机等电子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7.6%、9.1%、3.7%,显示疫情期间境外居家办公和在线教育娱乐等需求增加。
大宗商品方面,铁矿砂、原油、天然气、大豆等商品进口量增加,进口均价以下跌为主。
(香港商报,2020.6.8)
中国汽车业疫情后重新起步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汽车销量逐渐恢复强劲增长,表明该行业出现了较为广泛的复苏。
《金融时报》Lex专栏说,人们越来越担心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大部分先行指标都在下滑。但有一个指标却在逆势而上,那就是汽车销量。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销售表现强劲,足以表明该行业出现了较为广泛的复苏。眼光挑剔的长线投资者可以从中挖掘机遇。
继4月销量实现4.4%的增长后,中国5月的汽车销量预计将增长11.7%,至210万辆。随着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来促进销售,电动汽车销量也放缓了下滑速度。
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汽车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从3月的低点上涨了42%,反映出投资者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刺激措施出台。相比之下,基准恒生指数仅上涨了12%。
在实行了数月的封锁措施后,目前存在被压抑的新车购买需求,另外现在还有一些买主是担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安全。低廉的燃料成本提升了对更大、更贵汽车的需求——这类车型会带来更高的利润率。
驾车者和投资者如今简直会看花眼。中国有400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还有12家大型传统汽车公司。即使市场在复苏,行业也迫切需要进行整合。预计今年全年中国汽车销量将下降15%。若出现第二波感染则跌幅可能高达四分之一。
随着中国消费者变得更有鉴别力,新车开发成本也在上升。两类车企有优势,一类是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制造商,如将沃尔沃收归旗下的吉利,还有一类是国有控股集团,如东风汽车。东风汽车股票较3月的低点上涨了近五分之一,但股价与预期盈利之比仅为4倍。
那些受益于最新一轮需求激增的企业若能在疫情结束后保有充足的备用资金,就有机会以划算的价格吃下处于困境中的竞争对手的股份。他们的股票还有上涨空间。
(FT,2020.6.4)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王山;责任编辑:王砚峰)
2020年第40期(总第2022期) 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