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经济日报》2023年3月2日第10版
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基本遵循和关键要求,也对推进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重要着力方向。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总需求不足,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以需求牵引供给,稳定经济增长。但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并不矛盾,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新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
深刻认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有利于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从经济增长的需求侧看,国内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合理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新要求。现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到2035年实现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的目标。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不意味着可以仅仅从需求侧单向突进促进经济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而可以放弃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还必须同深化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一致性要求有一个全面认识。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通常采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框架,总供给分析的经济产出是基于经济产出量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这些生产要素供给这个生产函数计算出的,其经济增速是潜在的增速,是长期视角分析的经济增长;总需求分析的经济产出则是基于GDP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这个公式计算出的,其经济增速是现实的增速,是短期视角分析的经济增长。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体系中,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类手段,供给侧管理强调针对经济中存在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跨周期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从而实现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目标;需求侧管理则是强调针对经济中存在的周期性、总量性问题,通过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来逆周期刺激或者抑制需求总量,从而短期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现实增长目标。这意味着,从需求侧入手和从供给侧入手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把握经济增长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因此,任何一个经济体要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都需要把握好协调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政策,通过供给侧管理政策和需求侧管理政策有效结合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侧方面,再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存在实体经济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突出,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经济政策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内容。应该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包括了一般意义的供给侧管理所要求的关于从供给要素入手、着眼于提高潜在生产率的政策内容,还指明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解决供给结构性矛盾等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需求。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意就是要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突破制约高水平技术供给、制度供给的关键问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培育由提高供给质量、优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共同组成的完整内需体系,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使得供给更好地创造和满足新的高水平需求,最终体现为消费、投资的内需扩大的现实经济增长。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内嵌于扩大内需的要求之中,扩大内需战略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要求。从根本上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准确把握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结合点 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需要寻求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结合点去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为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具体的着力方向。
从消费方面看,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着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发力,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供给体系和供给质量能够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实现需求牵引供给,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入手,高度重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内需消费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改革方向和内容既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内需体系、畅通我国经济循环重要要求。
从投资方面看,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着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发力,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一直以来,我国高投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被认为是规模扩张性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然而,居民最终消费是收入和就业的函数,而收入和就业的增长又要取决于投资的增加。因此,消费和投资不能割裂开,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协同发挥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实际上,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上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上会超过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我国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人均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民生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等很多领域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资缺口还十分巨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在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过度投资对经济结构的扭曲、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积累。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投资驱动,而是投资的有效性如何。也就是说,扩大投资的关于制约在于能否形成完善的投资机制,使得投资方向符合民生“补短板”、产业“促升级”要求,成为有回报的有效投资。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注重提升公共投资效率,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全球高素质的资源要素,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有效投资的重点方向,扩大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投资,包括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缩减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解决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难题等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282439 (编辑:熊晨玮;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