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文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岳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通讯作者)
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经济学动态》2023年第2期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政策信任对家庭储蓄和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动态影响过程。本研究结合理论和实证方法,探讨了政策信任度对农户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以及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
在理论部分,文章采用动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信任如何影响家庭经济决策。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信任度通过影响预期来改变政策参与和相关个体的长期经济行为。具体来说,较高的政策信任度能够提升参保群体对未来效益的预期,进而调整其劳动力供给并降低家庭储蓄。同时,政策信任度的变化也对尚未参保的群体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在实证部分,本研究探讨了政策信任度对农户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以及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信任程度对公众参与养老保险决策和经济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政策信任程度越高,个体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高,储蓄和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
本文揭示了政策信任对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影响机制,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信任度通过影响预期来改变政策参与和相关个体的长期经济行为。
一、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老龄化人口的增长要求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政策信任度成为关键因素。政策信任度指的是公众对政府或政策的信任程度,它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效和个体经济决策产生长期影响。
自2003年起,全国各地逐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在10%的县(市、区、旗)展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2012年,新农保和城居保覆盖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尽管如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全体居民的同时,仍然面临以下挑战:
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信任程度不高,这会影响公众对养老保险待遇的预期,进而降低参保积极性。此外,政策信息不透明、缺乏可持续的缴费激励机制等问题也会影响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因此,提高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信任度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关注政策信任度对公共政策执行成效和个体经济决策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和家庭经济决策方面。研究采用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养老保险待遇预期对参保行为和家庭决策的动态影响,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理论验证。研究发现,政策信任度通过影响预期,进而影响政策参与和相关个体的长期经济行为。
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分析政策信任度对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和个体经济决策的长期影响机制,并为提高公共政策的信任度、促进公众参与和改善长期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二、观点摘要 本文从政策信任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证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信任程度对其参与决策和经济行为的影响。理论部分,本文采用生命周期模型,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决策联系起来,考虑了政策信任对未来预期变动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是国内外研究中较为先进和创新的。实证部分,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模型进行解释和分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动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探讨了政策信任度对家庭储蓄和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动态影响过程。具体而言,本文运用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养老保险待遇预期对参保行为和家庭决策的动态影响,并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决策联系起来,考虑了政策信任对各类群体未来预期变动产生的长期影响。
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首先,政策信任度通过影响预期,进而影响政策参与和相关个体的长期经济行为。其次,养老保险待遇预期是影响个体参保行为和家庭决策的关键因素。再次,政策信任度对未参与政策群体的长期经济行为亦产生一定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政策信任程度对公众参与养老保险决策和经济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政策信任程度越高,个体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高,储蓄和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提高公共政策的信任度、促进公众参与和改善长期经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政策信任对公众养老保险决策和经济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信任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并为解决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策略主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动态生命周期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探讨政策信任对家庭储蓄和劳动力供给决策的长期影响。具体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模型等。
研究发现,政策信任程度对公众参与养老保险决策和经济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政策信任程度越高,个体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高,储蓄和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此外,本文还发现政策信任对未参与政策群体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因为许多公共政策并非一次性的政策,个体即使短期未参与政策,未来仍有可能参与。因此,对政策的信任程度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政策参与决策,还会通过改变未参与个体对未来的预期,影响其他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并提供了具体数据支持。这些实证发现对提高公共政策的信任度、促进公众参与和改善长期经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表明,政府应通过提高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政策的信任程度来促进公众参与和改善长期经济行为。具体而言,政府可逐步建立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信心,通过提供相关政策信息等手段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公平、透明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未参与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和信心。
本文的政策建议包括以下措施:首先,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和信心。其次,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和管理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公平、透明、可持续发展。再次,逐步建立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信心,通过提供相关政策信息等手段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然后,针对未参与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和信心。最后,优化养老保险待遇设计,提高参与者对未来效用的期望值,进而影响其劳动供给并降低家庭储蓄。
本文主要探讨了政策信任度对农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和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策信任度会通过影响预期来影响政策参与和相关个体的长期经济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提高公共政策的信任度具有重要启示,并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和改善长期经济行为。
附件:田文文、岳阳、朱恒鹏:政策信任对政策参与及家庭经济决策的影响——以新农保政策为例 (编辑:熊晨玮;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