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后四次经济转型 二战期间日本经济受到重创,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以后高速发展的基础。在二战后的50多年间,日本共完成了四次经济转型。
1945-1955年的第一次经济转型,从一切靠进口向“出口导向型”转变 在国家战略上,实施“贸易立国”战略。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朝鲜战争的外需拉动。
二战毁灭了日本 42%的国民财富,日本国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日本离韩国很近,日本成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和军需物资供应地。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提出外需主导型战略。在产业结构上,基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及需求状况,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等。通过战时军需,日本迅速地赚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迎来了消费景气和投资景气的“双景气”现象。
1955-1972年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从出口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型”转变 在国家战略上,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消费者革命”的内需拉动。
日本在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期后,陷入了低福利、低产业结构和高外贸依存度的“两低一高”发展困境。面对产能过剩,日本经济学界围绕如何评价日本经济增长能力展开了争论。1960年,新上任的首相池田内阁,采纳了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10年(1961-1970)内,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10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为此,该计划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该计划实施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黄金18年”的发展时期,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1973-1985年的第三次经济转型,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在国家战略上,实施“技术立国”战略。这次日本经济转型的动力因素源于国际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压力。
在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日本经济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两次经济危机”和“两次石油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迫使日本改变原有依赖进口廉价能源的发展方式,将产业结构向节能型、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型转变。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