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庸之道思想既是一种人生哲学,又对现代领导管理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从对“中”的阐释中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促使我们在领导管理中把握好规律;从对“度”的认识中,要求把握火候,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从对“和”的认识上把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目标追求,从内部各要素和外部环境协调好关系,整合资源,提高领导管理效率;从对“诚”的认识上要求领导管理者重视修身之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本质,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中庸之道/管理者/孔子
作者简介:黄春慧,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15一般研究项目“基于语言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201533297)
领导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之上。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调,领导管理逐渐从一般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并随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趋于制度化。中国历史上的管理大多体现于治国理政的政治方面,并逐渐扩展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中庸思想作为儒学的重要内容,《尚书·大禹谟》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凡事一定要执中,做到适当、适度,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有效方式与思想。但是当“中”的观念从一种行为智慧上升到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时,对“中”的认识转向于“德”的理解,《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成为儒家追求的高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领导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构成的要件,其有效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吸收和融入到历史的文化思想中去。儒家中庸思想蕴含的这种领导智慧,对现代管理有深远影响。[1]
一、从中庸“尚中”思想把握规律性问题 领导管理对规律的遵循就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孔子特别的“尚中”,把它作为人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评判“君子”品格的标准。在孔子看来,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关系复杂性,这是天地间的“道”,能否实现社会协调性发展,必须理清事物间存在的矛盾复杂性,从“尚中”的“道”的遵循做起。《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作为天下的“正道”体现了事物变化的本来面目,它不仅成为人的行为规范标准,同时也成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社会治理存在各种矛盾的影响,能否实现社会协调性的发展,必须从“尚中”的遵循做起。无论从管理计划、制度控制、用人决策等,是否在各利益关系平衡中做到恰到好处,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忽视这样的规律存在,不按规律办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领导管理失败。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领导管理活动如同“天地之道”,就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过程,领导管理中的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需要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沟通等职能整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好社会生产关系,调节好内在的“博、厚、高、明、悠”等规律的复杂性,才能实现领导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人的天性就是顺应规律,达到中正及平衡有序,使天、地、人实现协调发展。而要达到“率性之谓道”的境界,必须“修道”,“修道”的关键是把握中庸的精髓,那就要做到恰当适度。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在这个“度”,它是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是人的行为规定,把握好了“度”,同时也就更好做到了“中”,也就真正实践了“天下之定理”。因此,管理不仅要认清管理过程中的关系矛盾,认识到“中”的规律性,而且应通过适度把握做出恰当的选择,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
领导管理者要认清过程中的关系矛盾,通过适度把握做出恰当的选择。中庸之道要求顺应事物的自然禀性而为,因势利导;寻求内在平衡,做到不偏不倚,平衡各种极端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既是一种领导管理循“道”,也是遵“规”的科学方法论的应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