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于“互联网+”改造制造业模式的研究评价
目前,国内有关工业4.0、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新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大多是介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一般逻辑和具体政策,而没有从“差异性”的角度揭示中国制造业战略的独特性如何。而事实上,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信息网络战略和制造业战略提出的意义和价值恰恰在于很好地发挥各国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以智能制造为例,美国强调基于数字资源和分析能力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强调能够发挥其工业解决方案的数字物理系统战略,而日本则基于其制造能力强调智能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但纵观中国目前的《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构筑中国独特的信息网络技术战略方面仍显得十分薄弱。
在产业政策体系和政策工具设计方面,本文认为必须超越目前学术界主流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主张,突出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从国外经验看,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拓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产业政策含义,一方面产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促进系统性优势的形成,另一方面应该同时重视供给性产业政策和诱致性产业政策。选择性产业政策是迄今为止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在内的各国产业政策实践的通行做法[21]。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产业政策应更加具有针对性,侧重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基础层面通用技术的突破[22]。例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产业政策就有明显的通用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导向,并采用产业联盟的形式组织研发合作[21]中国推进“互联网+”产业政策,除了一般性的研发支持和产业扶持外,本文认为应强调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意义。针对信息网络技术的特点,构建有利于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制度基础,借鉴相关国家经验,把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互联网+”之外,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并建设相关产业联盟加强共性技术的供给。
(三)国外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经验借鉴
当前,制造业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机器人、全自动生产装置的物联网化,使得研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更加迅捷高效。大数据分析,使得制造业在捕捉、创造市场需求方面获得了创造新价值的机会。制造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必定是智能设备、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的竞争。
通过考察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国外在这一领域呈现七大显著特征:一是以智能设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为手段提高工业的新价值创造力;二是以智能制造、智慧服务为目标,推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现有设备全面升级是实现工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基础条件;四是发挥关键企业的统帅力量;五是技术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六是标准化、安全保障是构建CPS环境的基础;七是发挥政府的规划、扶持作用。
三、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结合点与路径 寻找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点并摸索出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的一般规律是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互联网+”所引发的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作为信息技术工具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将对制造业的制造范式和运营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前者的表现是智能制造、定制制造和网络协同制造,后者的表现是制造服务化与数字化商业。
(一)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结合点
1.制造范式变革:智能制造、定制制造和网络协同制造
智能制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互联网+”优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环节的效率,并实现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先进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模式能够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制造过程达到最优配置。从软硬结合的角度看,智能制造即是一个“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的制造系统。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等一系列技术所构成的广义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能够实现传感器设备的信息感知,通过宽带网络对数据进行精确控制和远程协作,并使生产系统具备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
定制制造既突破福特模式下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它意味着生产企业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互联网+”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大规模生产转向互联网支持下的大规模定制。
网络协同制造使得制造过程在供应链空间配置上实现最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网络协同制造使得生产的不同主体之间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生产制造网络,并通过互联网支持下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实现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大范围整合和优化,进而能够快速、高效、准确、灵活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