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运营方式变革:制造服务化和数字化商业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以“制造+服务”的形式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并通过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深层次上改变制造业运营模式。“互联网+”的推进将使得制造业出现新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这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要素所占的比重和重要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同时,产出也呈现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趋势。制造业服务化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价值链中服务的环节得到延长和加深。在上游阶段,市场调查、设计开发、工艺改进,在制造阶段,设备安装维护、机器调试;在下游阶段,产品销售、售后服务、报废处理等环节在价值链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且呈现专业化的趋势,不断从制造中剥离出来成为单独的部门或由专业的服务企业承担。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还出现了一批只关注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但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的企业,这些企业依靠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数字化商业体现了信息化和商业战略的深度融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进入数字化情景中,移动互联技术降低了信息搜寻和交流的成本,“大云平移”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互联网更加便利和快捷。企业的商业战略也变得数字化,更多行业和市场呈现出平台形式和网络效应,例如汽车、零售业、出版业、健康护理等等。数字化商业的价值源泉在于价值网络和商业生态的形成。在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中,参与的主体除了产品供需双方和平台提供者,还包括物流、金融、搜索、社区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因为在数字化商业价值创造系统中,一方面商业平台连接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并实现价值交换;另一方面,平台企业还需要保证交易的便利性,价值传递过程还需要物流、支付、认证、安全等技术和行业的支撑。
(二)利用“互联网+”提升制造业的途径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催生了新的制造理念和制造业态。“互联网+”制造业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制造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互联网+工业”将进一步引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创新为动力促进智能化制造,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秉承智能、融合、开放的链接思维,“互联网+制造业”将实现智能产品、新兴技术、智慧工厂、全面创新,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将给制造业带来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智能装备,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制造所必需的装备及产品中,使装备和产品的功能极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一方面使数字化制造装备(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得到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自动化程度。二是智能工厂,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链接各个智能装备,形成柔性制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三是智能系统,在智能工厂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四是智能产业,以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为基础,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持下,将会使生产系统达到最优化状态,适时地、持续地循环运转,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化重构,实现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全球化生产。
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政策与措施 针对信息网络技术驱动制造业转型的主要障碍,政策体系的作用是打破固有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政策导向,从而有效发挥信息网络技术驱动制造业转型的作用。与以往支撑制造业转型的产业政策比较,推进“互联网+”产业政策的特点是在强调信息网络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更加重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构建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产业政策体系,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要逐渐减少项目导向、指向性强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信息网络技术驱动制造业转型的需要,加强对信息网络基础技术、短板技术、基本问题研究的资助和支持。
1.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互联网+”对制造业转型的驱动必须在市场环境中实现。政府和政策的作用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对竞争前技术研发的资助和支持,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情况下,也对特定行业、企业和项目进行专门资助(例如担保低息贷款和进行税收减免等),但这种做法是有限度的。科研机构、企业对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强于政府,在构建信息网络技术驱动制造业转型支撑体系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重在构建公平环境,减少政府对技术演进、标准选择、产能规划等具体事情的干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