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双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逻辑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表明中国经济管理重心从需求侧改革转变为供给侧改革,而供给侧改革将渐渐深入到经济管理与政策制定的一系列领域。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进而适应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而相关的政策措施亦将紧紧围绕此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而实施(刘霞辉,2013)。鉴此,应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释放新需求,积极创造新供给,大力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秉持短期措施和长期目标、战术目标和战略目标、提升供给和扩大内需、宏观改革与简政放权相互结合的原则,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兼顾需求侧改革,依靠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通过“双侧改革”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关于供给侧改革,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便是转变过去基于以投资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应不断优化供给结构、逐步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同时适度增加有效投资,做好重大基础设施的高效投资,逐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积极拓展消费需求,最终实现较为动态的“供需平衡”。二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结构性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常态”。秉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依靠市场化自主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应合理维持社会稳定与促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尽量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努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且应严格控制增量。积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逐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及物流成本。不断减少抑制经济主体活力的制度性因素和政府对企业的不当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微观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能动性。三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应依靠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积极创造创业、创新、创智的良好环境,努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不断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积极培育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应主动运用新工艺,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领域的创新步伐,创造出高品质、受欢迎的新产品,全力塑造基于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的双重增长。四是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应依靠基于“十三五”规划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多维度地避免金融风险、生态风险、环境风险、能源风险、资源风险等诸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仅应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老路”,还应避免走资本主义“黑色”发展的“旧路”。还应在防范金融风险领域,对信用违约应依法处理,充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全方位监管等任务。
另一方面,在坚持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针对供给结构调整与市场出清而形成的负面冲击,应由需求侧调控进行“托底”,进而控制经济调整速度,改革要审时度势、有序推进,应考虑实施下述需求侧改革的政策措施。一是实施更加有效的投资政策,提升投资效率。应陆续增加对有效益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支出,陆续稳住房地产、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并增加政府研发投入,优化研发资源配置,重点支持跨省交界地区公路、铁路、管道、电力基础设施等建设,有效突破经济发展瓶颈限制,进而释放发展活力。还应不断改革投融资体制,陆续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依靠政府支出合理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支持企业社会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铁路、大型水利设施、城市地下管廊等公共产品建设,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缺口与短板,提升投资质量与效益(楼继伟,2016)。二是加快培育技术、品牌、服务等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出口质量与效益。基于提升中国产业全球分工地位为宗旨,大力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出口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的产品档次。陆续构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新竞争优势,塑造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三是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热点,完善消费环境。根据供给学派观点,减税属于供给侧改革措施,而在凯恩斯学派看来,减税属于需求侧改革措施。实际上,减税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均可产生作用。其中,减税能降低居民负担,进而起到提高民众收入和消费能力的作用。此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陆续从温饱型逐步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升级,这会扩大文化、娱乐、教育等有关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领域必会陆续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当然,还应依靠完善法制环境,制定健全消费品质量与技术标准体系,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消费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尽力塑造全方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2016)。还应加快构建信用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学制定商业信用标准、构建商业诚信档案数据库,不断促进信息共享,陆续提升居民消费满意度。
总之,在经济体内部,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动态依赖性要求“双侧改革”的双管齐下,进而推动持续、稳定发展,而主要选择是基于需求侧为主的改革方式,还是基于供给侧为主的改革方式则由经济运作特征决定。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言,在短期应实现适度的需求侧改革,维持经济相对稳定,而在中长期应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从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当然,政府无论是选择需求侧改革的手段,还是供给侧改革的手段,均不应单单注重这些手段对当前的需求与供给的影响,还应科学、合理评估其对未来需求与供给的影响,进而确定其能否有利于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而不会在未来造成新的经济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