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9/12/2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11期 赵剑波 史… 参加讨论

    摘要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发展机制。现有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还未全面阐述高质量发展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规范。本文认为,可以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三个视角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是增长模式的转型,更是对民生水平的关注。本文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框架,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受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的约束,以要素质量、创新动力、质量技术基础为基础条件,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充分、均衡的发展,是包含发展方式、发展结果、民生共享等多个维度的增长和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总体规模优势;不断推动“三大变革”,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和转换创新动力,坚持走绿色均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施高质量发展还要完善法律、文化、教育等关键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不断弘扬质量文化,促进质量立法,构建良好的质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体系。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民生;现代化经济体系;三大变革;质量文化;质量技术基础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项目“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多个方面步入世界前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标志着中国已经站到新的起点上。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那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和发展机制?推动经济增长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经济学家对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多是从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率、均衡等方面切入。区别于传统范式,本文对于发展质量的研究拟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三个层面入手,从经济系统构成的单元、组织与结构逐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和实现条件。此外,高质量发展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需要构建良好的基础条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于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国经济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因此高质量发展还是“道路创新”,在“中等收入”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范式的切换。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充分均衡的发展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战略指导。基于以往的相关研究,本文拟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总结和阐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框架,并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变使得经济运行更有效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品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更可持续、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社会分配更加公平。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民生导向,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总之,高质量发展应能够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既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也要保障公平正义,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社会环境和基本条件。

    (一)主要视角 

    推动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金碚(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把握的概念,其本质性特征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1]。综合考虑现有文献,本文认为,可以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三个视角来理解高质量的内涵。
    1.系统平衡观 
    高质量发展,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受到国际环境、经济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生产要素、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影响。因此,高质量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包括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优化、风险可控、共同富裕及环境优化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区域空间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能源经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构筑高质量民生体系、打造高质量对外开放体系六大方面。刘志彪(2018)也认为相对于高速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是多维的,非常复杂[2]。
    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多个维度,不是简单指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数量层面的增长,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需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例如,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包含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等方面[3],这些标准的评价也涉及多个维度。系统观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4]。于是,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例如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性对人的安全的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收入分配对公平正义的影响等。对于判断标准,赵昌文(2017)认为,一方面可以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5];另一方面,是否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
    2.经济发展观 
    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是重点领域,也是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汪同三(2018)认为微观经济是发展基础,宏观经济是总体水平,民生事业是最终目标[6]。对质量内涵的多维评价,经济学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比较好的工具。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有时往往回避产品质量的概念,经济学家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率、均衡等问题。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狭义上来定义经济增长质量,将其理解为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的效率等,即给定投入下产出越多就表明经济增长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高。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则强调构成经济增长进程的关键性指标,例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刘树成(2007)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7]。狭义的研究往往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广义的研究则多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如有效性、持续性、创新性、分享性等[8],或者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9]进行分析,指标涉及投入要素质量、绿色发展质量、民生发展质量等内容。也有学者提出经济发展质量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10],应包含经济、生态、制度、社会和心理等多个维度[11],这些研究从更宏观的层面拓展了发展质量的概念。
    在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经济增长的过程看,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增长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等)的优化及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从经济增长的结果看,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增长带来居民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如钞小静(2010)就采用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12]。在经济发展观视角下,高质量发展涉及发展过程、方式、动力、效果的全面提升,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切换增长动力、提升发展效率、分享发展成果。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因此,只要经济增长结构趋于均衡,增速稳定而无大起大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增长质量就会提高。
    3.民生指向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是经济发展质量高的直观体现。经济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即获得有用产品,而所谓“有用产品”实际上包含着强烈的具象性质量特性[1]。也就是说,生产者提供使用价值,产品使用价值体现了质量合意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尤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过剩经济成为常态。从需求结构的变化看,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求层次迅速上升,除了对物质的需要体现为更好而不是更多,对于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需求水平由“有没有”变为“好不好”。在微观层面,质量通常是指经济产出的品质,包括产品、服务、工程等,而高质量发展阶段则对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建造等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从民生视角看,高质量发展要提升质量的合意性,解决好坏的问题,解决满意不满意问题。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看,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是经济发展质量高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抓手。质量高低对人民美好生活满足程度影响最为直接,能否提高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建造的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质量优势能否形成,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而能够带来居民整体福利水平上升或者成果分配的改善,乃至更广范围的民生需求。
    总之,从系统性看,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增长,还包括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从发展角度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涉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波动、分配、环境代价等问题,涉及宏观经济的稳定,产业结构合理,以及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经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要求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力,以及提升福利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等。从民生角度看,经济发展要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也包括生态环境、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稳定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

    (二)内涵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理念也在不断演变。从词义上看,质量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是物质的量的量度。产品质量的含义包括符合性、适用性及满意性[13]。符合性从生产标准角度理解,意味着生产产品与设计标准的一致性,合格的产品具有质量可靠性;适用性是从顾客使用角度理解,指产品能够满足一般性需求;满意性从综合绩效角度理解,产品质量还能够提供品牌等满意程度。此外,质量还具有战略性,意味着产品影响力,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些特性都体现了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丰富。
    质量管理包括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两个层面。宏观质量指产业、区域或国家等宏观总体的质量行为、质量状况及其后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宏观质量管理:一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理解经济发展的质量;二是质量的概念应当更加宽泛,广义的质量范畴不仅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应该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三是质量提升还能够对冲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质量提升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降低资源的消耗,以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相对于宏观质量的概念,微观产品质量更为人所熟知。微观质量管理侧重产品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在产品质量方面,质量管理研究认为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竞争,质量是赢得国际市场的根本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例如中国制造业应优先推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的质量提升。在质量管理工具方面,主要涉及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方法的推广。在质量监管方面,主要工作包括质量法治建设、完善质量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质量技术基础方面,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技术进步对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整体来看,提起质量一词,多数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产品质量”层面。谈到“质量”,侧重点还是指产品质量;谈到“质量管理”,还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行业层面的质量监管。对比经济学研究,虽然在大众媒体中,经常看到经济发展质量的表述,但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没有把质量纳入分析框架[1]。
    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丰富了质量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发展质量,需要采用新的框架理解质量的内涵。如果说产品质量是微观层面的质量,那么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面。如果说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那么宏观质量或经济发展质量则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外部性。不管微观质量,还是宏观质量,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宏观质量的具体评价指标可能包括规模、效益、生态、就业等不同的侧面。就其内涵而言,高质量发展至少包括了要素投入、发展效益、成果共享三部分内容。因此,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新定义质量的内涵与边界,明确研究对象是“发展质量”而非“产品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而非单纯的制造业质量。长期以来,在以理性“经济人”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发展思维下,经济发展过度追求GDP数量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中质的一面,企业一味把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竞争优势,而很少关心对生态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工业文明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繁荣,但是盲目追求财富积累的发展质量观,严重忽视了发展的主体即对人的自身需求的满足。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这一质量观要求在经济生产活动各环节坚持全面节约和优先环保为原则,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理念,统筹协调生产、消费与环境生态和能源保护,最终的价值导向是民生和民享、公平与公正。

[1] [2] [3] 下一页

Tags: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