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相似性定律的上下级信任研究 相似性导致喜欢,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一条定律[12]。一致的观点会导致人际吸引,甚至在双方互相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喜欢[13]。从社会身份理论来看,社会分类为信任方提供了认知的捷径,使之能够根据先前已有的观念而非新的信息而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产生信任[14]。人们通常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产生积极的情感,而对其他群体的情感可能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中立的[15]。因此,下属与领导的相似性会让信任主体(下属)认为信任对象(领导)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是内群体(ingroup)成员,进而建立信任。相似性体现为外在相似性和内在相似性,有学者称之为:社会类别的相似性和信息相似性[13]。具体而言,社会身份理论表明个体会将自己或他人根据某类标准,如:性别、种族、或职业归入某类社会群体[16],社会类别的相似性主要包括学历、年龄、性别等客观的、外在的标准的相似,通常而言,“社会类别的相似性对信任形成相对于信息相似性作用时效更短”[13]。
信息相似性一方面体现在团队成员在工作任务相关方面的信息[17],例如,团队成员的背景、工作年限等方面的相似性,这类相似性能够使个体感知到信任对象和自己是同质的,促进领导下属间的沟通、合作与信任,否则就会使合作变得艰难。Smith就指出高异质性的团队成员间沟通以及实现团队整合的难度较大[18]。信息相似性的另一方面体现为价值观的相似性。个体判断他人与自身价值观的相似性与个体进行社会信任的归因密切相关[19]。价值观是个体对于是非伦理的内在评判[20],会外化于其言语、身份和行动[21]。下属认为领导与自身价值观存在相似性(value congruence),会促进领导下属间信任的建立[2];Jung和Avolio也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价值观一致性与下属信任领导的正相关[22]。此外,福山(Fukuyama)将这一结论从宏观层面阐释了相似性基础上的信任建立,指出高信任文化的社会中人们具有更为相似的价值观[23]。社会单一文化属性导致社会信任的程度较高,群体对价值观念和准则的认可高度一致时,该群体中的人们会倾向于与他人建立联系。“群体的伦理体系要求的价值观越多,进入该群体的门槛越高,因而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团结的程度也就越高”[23],这一结论也佐证了社会身份理论中相似性能够促进信任建立的结论[24]。
总之,以往领导下属间信任的相关研究从社会身份理论出发,强调了从领导和下属间的相似性能够正向预测两者的信任水平[25]。可见,在领导下属间信任的形成过程中,双方的相似性,特别是价值观的一致性,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上下级信任研究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信任产生于人际互动中个体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判断[26],是从信任方角度对被信任方的可信度以及双方关系进行评价的结果。具体到上下级信任的情境中,信任双方在权力、资源和地位方面具有高度不对称性[27],因此,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的上下级信任研究多集中于下属判断领导的哪些行为可以预测该领导是可信的(trustworthy)。如:领导自身在能力、仁慈、正直方面表现出的相关行为[4],包括领导是否具有完成自身工作的胜任力、是否关心下属等[2]。
通常而言,下属判断领导是否可信以及可信程度高低主要有三种方式:
其一,下属作为信任主体判断自己与被信任方的关系。McAllister的认知型信任、情感型信任分类就属于该类,其中认知型信任是基于对方能力和工作投入程度,就对方在工作中的可信赖程度做出的判断;而情感型信任是指下属判断自己和领导在双方合作中投入感情、共享思想的程度高低[3]。
其二,信任方根据自身在具体情境中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做出判断[28]。这一方式主要关注下属对领导信任建立过程中,下属会评估自身在情境中脆弱性,这种情境刺激能够决定下属的心理和行为[29]。即:下属在面对领导的行动时首先会判断该行为是否会对自身造成伤害,下属评估自身在情境中的脆弱性是下属信任领导的重要因素。下属认为自己会受到领导某项行动的伤害时,会引发下属对于领导该行为的敏感度,进而影响下属对领导的信任。以往研究表明,下属感知到的风险会调节信任前因与下属信任领导的关系[2]。下属在情境中脆弱性程度不同时,对于不同的可信度因素(trustworthiness)重视程度也不同:在信任建立过程中,领导的仁慈因素作用较大,而信任侵蚀则多是下属对领导的正直因素做出负向判断的结果;下属在认为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会更多地回忆领导曾做出的侵蚀信任的行为、更多地关注领导体现能力和正直维度的行为[28]。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