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这种分割状况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政策层面,原先更多地强调两者之间独立和协调发展,在“奶油”和“炮弹”之间进行折中和权衡;在实际运行中,更多的是军地分离,独立运行,互不往来,在部分资源和项目上相互竞争。这种分割的效果往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客观上延缓了国防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整体实力而言,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国防建设的整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在封闭和独立的体系下,竞争有限,分工不足,结果只会是落后和低效。这从中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闭关锁国只会带来贫穷和落后,而只有更加地开放,才能带来持久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军民融合战略。融合意味着共享和相互促进,减少所存在的相互割裂的状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选取最有效率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得军地建设与国民经济都获得更好的良性互动。
融合的首要方式就是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军民融合的本质困难在于,国防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保密特性,信息不能公开。这种保密性客观上也使得国防建设比较封闭。具体而言,很多信息不能对地方公开,由此产生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军地之间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合作难以展开。因而融合的首要方式是,信息互通,构建更为畅通的机制。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向地方通报需求和技术进展等消息。同样,国防建设也需要更多关注民用技术的进展,更好地吸收民用技术。更开放的心态能够促进军队更好的融合。
其次,需要实现资源的相互融合,特别实现人员的军地互通,创新人才机制将是重点之一。在很长时间内,国防建设吸纳了社会优秀人才,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使得经济利益凸显,军队的人才优势有所丧失,如何吸引高尖端的人才成为国防建设难以回避的问题。完全将优秀人才纳入国防建设已经很难实现,而如何灵活地发挥社会各类人才的优势,恰当地为国防事业所用将是军地融合的重要内容。军地融合将会在人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采取更灵活的用人方式。短期聘任或者顾问等方式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类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员的流动,提高人员的效率。比如国际上非常知名的智库中,兰德公司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兰德公司是个非军方的民间机构,但每年都承担了不少军方的项目,来自军方的费用占据很高的比重。但兰德公司本身的雇员并不属于政府职员,更不属于军方,军方无需承担难以转换的人力成本。兰德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招收最顶尖的研究人员,从事前沿和前瞻性的研究,从而保证了研究深度和广度,较好地摆脱了本位的视角。历史上,不少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也曾经直接转入国防部门。军地之间人才的更便捷流动提高了人才的效率。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