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一核两翼”协同发展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首都功能是北京的最核心功能,这是与国内其他所有城市的最大区别。北京作为首都,“四个服务”是其基本职责。强化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性质所决定的,首都功能是核心,城市功能是支撑。在空间上,需要把握好“一核”和“两翼”的关系,通过“一核两翼”的协同互动,提高“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作为北京核心功能的首都功能,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为更好地提升优化首都功能,解决由于“过密”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一方面就是疏解“过密”区域(“一核”)的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应努力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事实上,跳出“主中心”实现多中心发展也是世界级都市群的普遍做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疏解区域有向中心城区(主要是“一核”)以外但局限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和向北京市域以外的地区疏解两种,疏解方式也分为分散疏解和集中疏解,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域内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而雄安新区是作为北京市域外疏解的集中承载地。
“一核”是履行首都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核心定位是政治中心功能。“一核”必须以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和保障国家各项政务活动运行为宗旨和使命。为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有相对充裕的城市空间来保障。而事实上,“一核”人口密度过大,各类城市经济功能过多,直接影响到了“一核”政治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加大力度疏解“一核”的人口和经济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兼具承接集中疏解任务以及优化北京空间布局的新“两翼”将发挥新的重要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一核两翼”中的北京市域内的一翼,其开发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了北京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实现由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推动首都空间科学发展,进而解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的重要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承载新的人口集聚和产业活动的外迁,有效缓解单中心蔓延而造成的城市运行效率降低问题;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新的中心地区引导城市有序增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促进城市内部职住平衡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坚持定位的高端化和发展的高效化,按照绿色、宜居、人文、智慧的要求,以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稳步推进,努力建设成为国家超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引领示范区”。
雄安新区作为“一核两翼”中的北京市域外的一翼,要重点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可以认为雄安新区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一方面雄安新区通过承接“部分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以及“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服务功能”,来助力“一核”发挥好首都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汇聚创新要素,培育自身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创新新区(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一个枢纽城市或节点城市。
“一核两翼”的重点在于“一核”。“一核”是首都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是核心,而两翼就是通过打造成为市域内和市域外两大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而服务于“一核”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核两翼”是一个整体,因此应加强协同互动,形成差别化定位与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共同着力提升优化首都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加速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项目“首都发展规律及趋势分析研究”成果)
Tags:加强“一核两翼”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