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农业地理集聚改善分工效率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肖卫东 詹… 参加讨论153

    第二,坚持专业化与特色化集聚协调发展,优化完善农业生产、产业和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生产经营结构,通过结构优化改善供给、满足需求。因此,应探索专业化与特色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地理集聚道路,即区域农业的专业化发展须以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布局,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关联产业区,进而构建起相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2000年前后,河南省通过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至2017年,河南省内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小麦播种面积的73.3%,前者的种植面积还在持续稳定增长,并且超过半数产品实现了订单销售,形成了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河南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基地,创出了一批国内驰名、国外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产品,成功将农业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三,充分利用空间外部性等集聚经济因素,引导农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传统上,农业地理分布格局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这种自然条件引致的农业地理集聚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其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置换,增加了影响农业地理分布的空间外部性因素,如农产品市场、交通区位、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等,尤其是市场需求强烈地影响着农业产业集聚的过程。因此,优化调整农业空间布局要充分培育、利用地理集聚所产生的空间外部性等集聚经济因素。例如,我国加入WTO 后,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冲击下,由于品质弱、价格高、商品性较差,四川省部分小麦传统产区逐步萎缩,引发了当地农业生产集聚格局的变化。如成都市历来是四川小麦的主产区之一,2000 年其小麦播种面积为16.12万公顷,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16.38%。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下,2016年该市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比重已降至5.63%,彻底退出了小麦优势产区地位。与此同时,四川省通过制定《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促进了部分特色农作物的地理集聚。如在攀枝花、凉山、雅安等市州形成的攀西早市蔬菜产区;在巴中、广元、绵阳等地形成的盆地边缘山地中药材生产集聚区;在成都、德阳、绵阳形成的油菜籽产区;在攀枝花、凉山州形成的攀西烤烟区等。
    第四,加强交通运输网络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系统增强交通运输综合能力。运输成本是影响农业经济地理的关键因素,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强化集聚经济效应。特别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其区位选择除了会因农业资源的分布而出现空间差异,更多地受到市场、交通、技术、集聚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从东北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分布格局来看,沈阳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是龙头企业的高度集聚区,这几个城市集聚的龙头企业占东北龙头企业数的41.4%;吉林市、齐齐哈尔市、伊春市、鹤岗市是中度集聚区,占比11.8%;鞍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双鸭山市、绥化市是一般集聚区;而松原市、葫芦岛市、七台河、黑河市、大兴安岭则没有龙头企业分布。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农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县市,而是集中分布在交通与物流都更为便利的区域省会城市。除了对降低运输成本的考虑,这些地区更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综合系统,方便了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增强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各种信息的能力,可以加快其技术创新速度。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的生产率效应及其增进路径研究”(7147315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问题研究”(510104025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农业地理集聚改善分工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