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悬崖效应”,打好“政策补丁” 悬崖效应是指事物在变化的临界点(线)阶段或范围所发生的变化特征和结果,即由量变突破“度”引起质变。在脱贫政策的执行中,要把握好尺度,努力化解政策的“悬崖效应”,打好“政策补丁”,防止出现政策“鸿沟”、产生新的不公平。首先要齐头并进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攻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余下近8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但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仍明显倾向于贫困村,对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却关注较少。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在对各类贫困村“下药”治贫时,也要兼顾非贫困村的查漏补缺,让他们共享“阳光雨露”。同时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与边缘贫困户脱贫“双轨并行、稳步到站”。目前的扶贫政策项目大多向建档立卡户倾斜,这固然无可厚非,但一些因病、因残致贫却未被纳入建档立卡户的边缘户,也渴望能得到帮助。要把对边缘户扶贫解困提上议事日程,通过点滴帮助,让他们感受温暖,重拾生活信心。
避免“木桶效应”,补齐补强“短板”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桶盛水的多少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也称为短板效应。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着力点放在补齐补强“短板”上,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开发新路。一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把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各方支持和帮扶力度,把新增资金、项目、措施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打好“硬仗中的硬仗”。二是着力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教育、就业、医疗、文化、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谋划建设项目,安排建设任务,确保到2020年实现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扶贫。以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贫困村基层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重视解决贫困地区吃水难、行路难、用电照明难等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重视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