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新中国70年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与发展取向

http://www.newdu.com 2020/1/6 《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06期 余菁 参加讨论


    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制度演变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改革公有制企业制度形式,其中心任务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的行政组织制度属性,改变其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缺少活力、效率的运行状态,使之转变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成份,提升微观经济的活力水平。围绕这两条线索,以下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细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论述。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 

    这一时期,公有制经济占比总体小幅下降,具体有三方面变化特点:一是对国营工业企业实施了放权让利改革,推动了国营企业向国有企业的制度转变;二是集体企业快速发展,构成了推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三是个私经济和港澳台资、外资经济起步发展。

    1979年,中央确定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经过一年时间,参加扩权试点的企业总计6600余家,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数的16%左右,创造的利润占70%。[18]198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改革国家与国有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等入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5年9月,“七五”计划提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明确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国家经委和国家体改委颁布了《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这一时期,少数企业开展了股份制试点。1988年,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权利和义务,依照两权分离原则,保障企业的合法权利。在这些改革举措共同推动下,国营企业完成了向国有企业的制度转变,企业改革逐步进入到了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集体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国有企业。一方面,从企业数量看,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稳步小幅增长,从1978年的8.37万家增长为1989年的10.23万家;同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数量增长更快,从26.47万家增长至39.59万家;另一方面,从工业总产值占比情况看,国有企业占比从1978年的78.47%降到1990年的54.60%,而同期的集体企业占比却从21.53%上升到35.62%。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自1980年从零起步。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了政策绿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1991年,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至1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城乡个体经济和非城乡个体经济,后者主要是港澳台资经济、外资经济。从工业总产值看,1984年之前,城乡个体经济的产出一直显著低于非城乡个体经济的产出;1984~1990年,城乡个体经济创造的产出高于非城乡个体经济的产出;直到1990年,非城乡个体经济创造的产出再次超过城乡个体经济创造的产出。这表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二者发展,有一定的此消彼长的规律。

    2.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制度也呈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化改革压力;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趋于平稳,并渐渐显露疲态;三是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发展迅猛。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改革压力。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及“三年脱困”时期,国有企业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均呈现显著的下降态势,发展停滞。从企业数量看,90年代中期之前,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维持在10万多家的水平,1995年和1996年,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出现恢复性增长,达到11万多家的水平,随即迅速下降,到90年代末,已经降至5万多家的水平。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国有及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降至28%。

    这一时期,尽管从总量上看,公有制经济占比只是小幅下降,但公有制经济的内部结构变化显著,集体企业占比超过了国有企业。整个90年代,集体企业在推动工业增长中所起作用,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在90年代中期之前,集体企业数量基本稳定在38万余家的水平,1995年,集体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1万家,随即回落至1997年35万余家,此后,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1994年,集体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这一状况持续到了90年代末。不过,在90年代后期,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速,已经落后于全国工业增长的总体水平。

    与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继续保持80年代以来的高增长态势,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其发展基数低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观。其企业数量从90年代初1万家的水平迅速提高到90年代末超过10万家的水平。规模以上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数量,先是在1998年超过了规模以上的集体工业企业数量,随后又在1999年超过了国有工业企业数量,成为我国工业企业的重要主体。1992~1995年,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0%左右,于1995年、1997年分别突破1万亿元和2万亿元大关。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90年代初90%的水平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65%的水平。

    3.21世纪初的10年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制度层面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是进入21世纪之后,集体企业逐步退出微观经济的中心地带。2004年普查数据显示: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59%;集体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降到了全部工业企业占比5%以下的水平,随着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迅速下降,其影响与作用日渐式微。

    二是国有企业的绝对数量及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总体继续呈现小幅下降的发展态势,但渐渐趋于稳定。这一时期,一方面,国资监管体制出现了重大变化,国资院国资委成立,结束了多龙治“国企”的格局,之后的产权改革大争论,使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趋于停滞;另一方面,出现了以德隆为代表的民营大企业因融资困难与监管问题而陷入经营困境,被国有企业收购的个案。2008年末、2009年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市场波动,政府加大了通过国有企业参与稳定市场活动的政策干预力度。两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随后的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更多个案的制度环境的基础。这些新的实践动向,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至21世纪初民营企业积极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方向形成了反差。

    三是以私营经济、港澳台资及外资经济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对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造成了明显的冲击,在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效率效益水平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出来。对比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在“十一五”初期,民营企业的资产占比只有不到外资企业的一半的水平,到“十一五”末期,这一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而民营企业的收入与利润占比,从“十一五”初期大幅落后外资企业的情况,转变为了“十一五”末期的大体与外资企业水平相当的局面。

    综合几方面的情况,到2010年,中国形成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微观经济的新格局。这一年,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收入与利润在全部工业中的占比,均呈现为28%左右的相对均衡的水平,构成了我国所特有的三种类型所有制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如果考虑资产存量的因素,国有企业具有资产占比高、收入和利润占比相对低的经济运行特点,私营企业有资产占比低、收入和利润占比相对高的特点,外资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占比则大体均衡。

    4.2011年以来的新变化 

    2011年以来,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占比各有上下波动,外资企业占比相对稳定,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整个微观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上升。这一时期,有与之前年份一致的变化趋势,也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变化特点,如工业企业国家资本金在全部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中的占比扭转了十几年持续下降态势,转降为升,到2015年恢复到了接近2005年的水平。

    从三项经济指标看,“十二五”时期,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之前年份大体一致。2015年,国有企业资产在全部工业中占比为38.8%,收入和利润占比分别为21.8%和17.3%,三者均呈现下降趋势,而利润占比降幅明显大于收入占比降幅,收入占比下降幅又明显大于资产占比降幅;私营企业的资产占比为22.4%,呈逐年小幅攀升趋势,收入和利润占比分别为34.8%和36.6%,二者升幅均大于其资产占比的升幅;外资企业的资产和收入指标占比分别为19.7%和22.1%,均呈现出了逐年下降态势,但利润占比达到24%,呈现出了小幅下降后的“小V”型的企稳态势。经历了“十二五”时期,私营企业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了外资企业的相应水平。

    进入“十三五”时期后,出现了与“十二五”以及之前时期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2016年,受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的三项经济指标同步出现了小幅下降,随后,国有企业的三项经济指标同步出现了“V型”反转,尤其是收入与利润指标占比增幅,显著快于其资产占比的增幅。虽然国有企业的经济指标表现向好,但从其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国有企业在经济指标改善背后的经济运行的事实基础不稳固。2018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的两位数增长,但收入增长和资产增长并不与之同步。2019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国有企业不同,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资产占比小幅下降。私营企业收入占比先小幅上升后再下降,利润占比从小幅下降转变为大幅下降,打破了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势头。2018年下半年,出现了百家民营上市公司获国资纾困的现象。同处经济下行环境中,外资企业呈现出了稳健经营的运行特征和高投入-产出效率的竞争优势,在连续十余年资产扩张步伐趋缓的情况下,外资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占比的企稳态势愈发明显。

    这一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以及其子企业的混改户数比例已达到70%。到2018年末,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19.9万亿元,各类社会资本组成的少数股东占到整个所有者权益的36%。如果对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还原,它可以被还原为国有经济成份与民营经济成份这两种基本类型,还有少量的外资成份。国有企业控股民营企业,同民营企业控股国有企业,二者尽管在统计口径上,都属于以公司制股份制形式存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这两类企业在并购动机及并购后的企业经营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在倡导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时,需要认真分析与对待现实存在的具体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新中国70年企业制度的演变历程与发展取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