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时评】地方财政治理和风险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果
12月16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强调,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而在隐性债务的风险防范、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方面,也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财政部将支持上海、广东等地区分区分批统筹推进,依法依规全面清理存量隐性债务,确保按期完成试点任务。从基层政府财政整顿到省级隐性债务清零试点,我国在加强地方财政治理和风险化解方面持续发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待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
一是从总体上看,当前地方财政状况处于近年来较好的状况。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1年1—11月财政收支情况,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2.6%,支出增长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4.8%,支出下降5.2%,无论是一般公共预算还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幅都大大高于支出增幅。即使剔除2020年基数较低的因素,仅从当年超收和结余资金看,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超收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资金预计达到近1.4万亿元。这里也可以看到,地方财政总体状况较好,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增幅较高,另一方面是财政支出控制较好的显著贡献,即增收减支两端发力。当然,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结构性差异,不排除有些地方政府正处于财政危机的边缘。地方财政状况总体较好既是一个总体的基本情况,也是今明两年强化财政治理的基础。
二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政秩序进入实质阶段。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政治责任,统筹抓好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对16省的373个典型问题开展专项督查;财政部、国资委、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整治财经领域重大信息虚假问题专项行动。11月以来,媒体舆论热议的部分债务沉重地区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河北省霸州市出现大面积大规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都是国办督查后通报处理的事项。可以看到,全国范围的整顿财政秩序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三是依法处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取得阶段性成果。12月16日,财政部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全面介绍了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情况,这是一次重要的、内容极为丰富的信号释放。其中,财政部专门就隐性债务化解回答提问,并介绍上海和广东启动隐性债务清零试点的情况。按照敏感问题先做后说、做好才说的惯例,当财政部主动出面介绍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情况,事实上就表明隐性债务风险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黑龙江鹤岗市进行财政重整的情况暴露出来,也是化解债务操作的公开化。其实鹤岗市的财政重整,从今年6月就已经开始了。选择上海市、广东省等经济体量大、财政实力强的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实现隐性债务清零,为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化解隐性债务提供有益探索。隐性债务清零试点表明了中央政府法治化、市场化解决地方隐性债务问题的坚决态度,要抓住当前各级财政状况较好的时机,让地方政府切实肩负起化解违规债务的责任,避免市场对隐性债务出现误判。
四是宏观财政政策宽松与微观强化预算约束并行。12月上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可以预期,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宽松力度要大于2021年,在财政支出增幅和进度安排上会明显高于2021年。但与此同时,在严肃财经纪律、政府过紧日子和清理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等方面,依然会保持高压势态,对各级政府的预算约束不会削弱而只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宏观宽松和微观收紧的政策组合将是2022年财政政策的重要特点,表明目前中央对财政政策的运用仍是比较稳妥审慎的。利用当前各级财政状况总体较好的时机解决财政经济运行隐患,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仍是财政政策的首要目标。而是否进入、何时进入稳增长的政策周期,则取决于2022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总而言之,加强地方财政治理和风险化解仍将是2022年财政工作和财政政策的主题之一,也是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具体体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网评论员)
Tags:【社科时评】地方财政治理和风险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