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巫继学:“农民工”:十大历史性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一个新的阶层迅速形成壮大:农民工阶层即农工阶层。
    农民工阶层的出现与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大历史贡献:
    第一,为经济起飞持续提供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从广袤的农村流动出最年轻、最富活力、最有创意的打工者,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他们为我国企业家的原始积累贡献了力量,是“中国制造”的基石。
    第二,壮大并更新了我国产业大军。工人阶级,历来都是源源不断地从农民中得到补充。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工人阶级人口数量前所未有的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分化的最大特征。几乎所有产业,都有农民工进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与更新。形成了一种新生力量,一种将工人与农民联系起来的农工阶层。
    第三,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法国国家亚洲事务研究所中国农业问题专家克洛德·奥贝尔说:“1978年刚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70%,但到2003年,这个比例就下降到了42%,即3.13亿人。在这3.13亿人当中,每年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占到了一半。”通过经济发展自然合理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是一条艰难的路,甚至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国改革实践证明,比之西方国家,我们的路程一定要短得多,历时一定要少得多,速度一定要快得多。
    第四,农民工成为农村社会脱贫的主力军。全国平均推算,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5444元,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并且呈继续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能力、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仅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前提。
    第五,大量农民工进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城市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首先,城市的消费规模得到巨大的扩展。凡是农民工进城的地方,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食品供应与餐饮业也迅速漫延,服装、日用品与普通交通工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接下来,便是对教育、文化娱乐、消遣之类的精神产品需求。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公共产品的供应量。这在整体上,对城市现在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大的硬性调整。
    第六,对传统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城市人的生活,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至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者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像城里人那样生活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成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模式。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他们的生育新观念。
    第七,推动了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尽管是流动的,短期的,临时的,但从整体与长远的角度看,总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固定居住人数在城市滞留下来。从辩证的角度看,个体的变动的人口组成了整体的固定人口。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我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不断翻番,来自全国各地农村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批批地转变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据有关方面推算,到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可能从2005年年底的5.02亿增加到8亿,预计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几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
    第八,为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首先,从最直观的视野观察,大量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形成并繁荣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其次,农民工的收入,最终不是消费在城市市场就是寄回家消费在农村市场,这将从总体上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有效需求。再次,廉价劳动力,超低工资,将商品成本降到最低,这便是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杀手锏。
    第九,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由于他们与农村的血缘家庭纽带,他们是城市与农村最为紧密的联系者。特别是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由于农民工的出现,城乡互动获得空前发展。这种互动,由于农民工的介入,变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因为它是利益联系紧密的、内在的,甚至在很大成分上带有血缘关系的。因为,这种互动来得更直接,更迅捷,成本更低廉,可信度更高。
    第十,培养着一代新型农民,即农夫转变为“农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什么是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事实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在16岁至35岁,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各方面素质基础较好,是农村中的“精英”。从相对封闭的农村走向比较开放的城市,在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融合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组织意识、生产技能;在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开阔了他们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以后,不少人萌动了创业的冲动。他们有的在落脚地成了当地企业的骨干,有的自立门户当上了“老板”,还有的人,一旦时机、条件成熟,就带着资本、技术和多年形成的商业网络,回到自己的家乡经商办厂,扩大非农就业,发展当地经济,成为播向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文明的种子。
    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中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安排而出现的农民工现象,会在经历一个历史时段后而逐步消失。农民工最终会发生分化,其中绝大部分人会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只有少部分人会回归农民。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我想至少会大约持续半个世纪。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大学教授)
    文章出处:《湖北日报》
    

Tags:巫继学,“农民工”,十大历史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