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型城镇化摆脱“下限保卫战”(刘树成)
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摆脱“下限保卫战”(观点)》,文章引述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树成的观点,就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问题做了系统分析。全文如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提出,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稳增长的推动力
摆脱“下限保卫战”(观点)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往往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宏观调控时常要打“下限保卫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认为,经济下滑具有惯性,单纯守住下限是被动的。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推动力量,摆脱“下限保卫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刺激措施应避免碎片化和短期化
刚刚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为7.4%,创下近年来新低。刘树成分析,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均源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即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要素条件的约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了下移过程。2014年,除了上述这些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的制约强化之外,形成经济下行压力的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制约也更加强化了,如经济下滑惯性、地方债务压力加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多数省份纷纷下调了GDP增长预期目标等等。
刘树成认为,经济刺激措施应当避免两个缺陷:一是“碎片化”,即措施应急、零碎、不系统,措施之间缺乏总体规划和总体衔接;二是“短期化”,即这些措施对经济运行的支撑效力不持久,对防止经济下滑的效果仅能维持一两个季度。“经济下滑往往具有惯性,当刺激措施的力量消失之后,或者有个‘风吹草动’,即出现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之后,经济运行就很容易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刘树成说。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经常冲出上限,现在则要经常守住下限。”刘树成说,经济增长冲出上限,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而经济增长滑出下限,或连续在下限边缘运行,也同样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深化改革。
新型城镇化就是能持续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力量
“要摆脱当前这种循环圈,避免经济刺激措施碎片化、短期化,就要寻找能持续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力量”,刘树成分析,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这种力量;日前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贯彻落实,就是重要抓手。
从任务层面讲,这一规划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动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从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和人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摊大饼’式的土地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任务更加艰巨,所需投资更多,带动消费更多,可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刘树成说。
从操作层面讲,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的聚合点。刘树成认为,从转方式来说,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既能扩大消费,又能扩大投资。从调结构来说,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城乡结构、城市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促改革来说,新型城镇化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从惠民生来说,新型城镇化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规划如能真正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开创新的局面。
(刊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4月21日,第17版)
关键词:刘树成 新型城镇化 经济形势 “下限保卫战”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421/c1004-24919213.html
Tags:用新型城镇化摆脱“下限保卫战”刘树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