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一个村庄五十年的城市化变迁------ 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农村城市化可以有二种类型,或者说有二条道路,一种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向城市、城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各项基础 设施、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建设和发展;另一种是城市郊区农村随着所依托的城市的发展而逐渐与农业分离,实现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前一种可以说是 主动型的,后一种可以说是被动型的。本文所述村庄即属于后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发展道路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问题,或许也带有一定普遍性。
     一
     薛 刘营村位于旧保定市的西北角城墙外,紧贴护城河,原属保定市郊农村。保定市城墙是六十年代末拆除的。随着保定市区不断向西拓展,目前薛刘营村已被纳入保定 市区范围,已相当接近市中心。十年前,有人曾以“夹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来描述薛刘营村,而十年后的今天,薛刘营村在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已进一步与 城市结合。实际上薛刘营村的城市化变迁始于建国初期,近年来步伐加快。
     1948年保定市解放。1949年由原薛村、刘庄等4个村合并成为 薛刘营村。薛刘营村共有土地3000多亩,土改时的分田标准是人均2亩。生产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麦子、玉米、棉花。当时小麦、玉米产量都很低,小 麦平均亩产五六十斤,玉米七八十斤,最高产量小麦每亩100来斤,玉米120斤。一个壮劳力一年可种地15亩。在互助组和初级社时期,注重了积肥,搞了科 学种田,亩产有所提高。这时期棉花亩产由籽棉一二百斤提高到籽棉400斤,小麦产量提高到400斤。全村原有20眼井,1954年一年打了40多眼井。水 浇地原只占全部耕地的20%,到1956年成立高级社时,全村基本上没有旱地了,全部改为水浇地。
     村里原来很少种菜,从高级社起,土地统 一耕种,也由于保定市的供应需要,开始安排种菜,当时粮、菜约各占50%。蔬菜由国家收购,国家按收购的蔬菜数量折粮供应村民口粮。到1975年,耕地面 积减少,大部分耕地都改为种菜了,只在不好浇水的地方种些粮食。1978年,全部耕地都改为种植蔬菜,不再种粮食了。村民口粮全部靠国家供应。
     由 于地近保定市区,从1952年起,国家就开始征用薛刘营村的土地,修建工厂、机关、服务设施、职工宿舍等。到1982年土地承包时,全村只有水浇地161 亩,加上一些边角零地,共约287·3亩,90%的耕地已经没有了。1985年按人口数承包的土地是人均2分地。据该村历年统计,1987年有耕地161 亩,这也就是1982年承包时的正式土地面积。1990年129亩,1992年103亩,直到1996年,报表上仍是103亩。实际上,这期间内,耕地进 一步减少,其中有外单位买地盖职工宿舍,有因人口增加、农户分家盖房批为宅基地,有村里为发展三产修路盖房搬迁农户而批为宅基地,等等。到1997年底, 全村的可耕地实际只剩有村西北角的一小片菜地,约20几亩。
     从1987年到1997年间,种植业收入,即蔬菜种植收入呈总的下降趋势。 1987年种植业收入为44·2万元,占当年全部农村经济收入的14·9%。1990年为79·9万元,占全部收入的11·8%;1992年为81万元, 占9%;1995年为45万元,占1%;1997年23万元,占0·3%。
     农用机械动力同样呈减少趋势。五十年代村内共有旧井、新井60 多眼,到1987年减少到有机井11眼,1990~1992年还有10眼,1995~1996年只剩5眼。1987年村里还有小型农用拖拉机7 台,1990年只剩2台。农用载重汽车,1987年有10辆,1990年只有6辆。排灌机械,1987年有11台,1990年10台。到1992年以后, 小型拖拉机、载重汽车、排灌机械这几项全部没有了,因为没有用,所以都卖掉了。
     与农业比重下降相对照的是,自1987年到1997年这一 时期中,其他农村经济收入,包括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行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工业、商业收入增加明显。以1987、 1990、1992、1995、1997年5年的收入来看,工业收入分别为50·6万元、119·1万元、285万元、1095万元、1702万元;建筑 业收入分别为7·7万元、14万元、15万元、396万元、129万元;运输业收入分别为8万元、35·1万元、39万元、200万元、170万元;商业 饮食业收入分别为156·5万元、413万元、474万元、2550万元、5102万元;服务业收入1987年为4·5万元、1990年8万元、1995 年25万元。在这5个年份里,工业收入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7·1%、17·5%、31·9%、25·4%、23·9%;建筑、运输业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3%、7·2%、6%、13·8%、4·2%;商业饮食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2·8%、60·8%、53%、 59·1%、71·6%。这几项合计,1987年占75·6%、1990年85·5%、1992年90·9%、1995年98·3%、1997年 99·7%。
     二
     产业结构变化、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村办工业发展较稳较快,几个村办企业经过 创业阶段,开始摸索到了自己的路子,有了定型产品,打开了一定销路,几个企业都开始有了盈利;二是随着耕地减少,失去了从土地上谋生的条件,人们不得不将 力量转向非农产业,从村集体经济,直到农户个体经济,都发生了这一重心转移。
     薛刘营村的村办工业是六十年代开始建立的。1963年建有一 木材加工厂,是最早的村办企业。据说以后陆续办过许多工厂,但每次都由于经营不善或产品方向不对路而赔本关闭。1987年时名义上有村办企业5个,以后又 有关闭、有新建,到1997年,村里实际有村办及联营企业3家。这3家企业,其中1家是村办集体企业,2家是本村和外单位的联营企业。
     1 家村办集体企业是由村里投资创建的。1985年起实行集体承包经营,职工都是本村人,当时有6、7个人。1987年起工厂与北京一家设计院联手搞一种制药 机械,一开始是搞外加工,到1990年可以独立生产了。1990~1993年间,经过试用、改进,形成了自己的定型产品,目前产品销售全国各大药厂。经过 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现在企业开始盈利,管理走向正规化。企业现有职工27人,1985年注册资金18万元,到1997年有固定资产30多万,流动资金10 多万。从1985年~1997年,除了纳税,共给村里上交60几万元。
     2家联营企业都是1990年以后该村同河北省或保定市的科技单位联 合创办的。由村里出地皮、出资金,对方出设备、出技术人员。协议税后利润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经过几年的产品试制、攻关,2家企业的产品都已定型,有的通 过了国家鉴定。目前产品销路较好,企业都进入盈利,企业资产和人员都有增加。几年来,2家企业累计纳税100余万,给村里上交近百万元。目前企业正在修盖 厂房,准备扩大规模。2家企业的联营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利用了城市郊区的地理优势和城市中的科技优势,与科技单位实行联营, 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技术出技术,双方互利;二是抓住机遇,找到了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其产品都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三是企业管理逐渐走上正规,内 部分工明确,没有闲杂人员,企业用人以对生产有利为原则,联营也起到了互相牵制的作用。
     近几年,薛刘营村利用本村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起 商业、房地产业。经过修建道路,搬迁农户,新建了一条商业街。商业街两旁由村里集体出资,修建了几座小楼,盖了一些市场门脸房和商业亭子,房屋、亭子供招 商出租。市场总投资约500多万元,占地26亩。目前这些房屋、亭子已全部出租出去,经营项目有饭馆、美容理发店、冷饮店、土产店、医药店、礼品店、歌 厅、家具城,等等,每年租赁费约100余万元。此外,在市场商业街与居民住宅区之间的空地,还建立起一些个体摊棚子,也供出租。承租这些门脸房、亭子、棚 子的,有一些是外来人口,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本村村民。
     薛刘营村目前土地出租共约20多亩,分别开办有煤厂、汽车修理厂、冷饮厂、浴池等, 承租者有本村人,也有本村以外的保定市人。此外,在村里的一些街道上,还有一些出租的摊棚、门脸,基本上是村民承租的,办有饭馆、杂货铺、菜摊、水果摊等 等。除了商业街的收入外,每年出租土地、房屋、摊棚的租赁费大约有三四十万元。
     目前薛刘营村还有几个正在进行的项目,都是房地产业方面的,有由村里独资修建的商业楼,有与外省市合作修建的写字楼,有与房地产商合作修建的住宅楼。这些项目建成后,或以招商出租的方式经营,或出售。
     三
     解放以前到解放初期,薛刘营村以农业为主,村民大多务农。尽管靠近保定市,但村民极少离家,更不用说出门务工。由于人均耕地较少,还有一些人家有做小生意的,估计约有5%,但也并未完全脱离农业。
     六 十年代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搞些工副业。直到1982年承包以前,村集体经营的工副业主要有饭馆、修车铺、面坊、磨面场、队办企业等共23个。这些单位的规 模都不大,一般只有几个人。所以当时在村里从事工副业的人充其量只有百十来人,约占当时全部劳动力的10%左右。还有一部分村民由于国家征地而由村统一安 排进入国营企业当了长期合同工,这部分人中有一些后来由于国营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又回到农村。
     从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直到 1990年前,每家还有一小片菜地,每年还可以从种菜中取得收入,解决部分口粮。一些人家的富余劳动力开始外出打工,一般也就是在保定市范围内,标志着农 业劳动力转移的开始。还有一些人家申请了工商执照,做起小生意,成为个体工商户。到1987年全村共有150多户个体工商户。
     由于土地不 断被占用,全村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已不足以养活本村人口,1987年9月,国家将全村居民全部农转非,转为城市户口,从统计意义上说是实现了人口的城市 化。但由于仍存在一部分耕地,所以仍报有农业劳动力。从统计中看,这一年全村共有劳动力112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402人,占36%,即非农业劳动力占 全部劳动力的64%。自1990~1996年,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减少。1990年335人,1992年240人,1995年198人,1996年195 人。1996年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28·7%,即非农劳力占71·3%。实际上这些数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循上报的。因为实际上至少从1995年 起,土地已基本没有了,更没有专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了。
     随着耕地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家已经全部没有了土地。目前仍保留的20多亩菜地, 只属于少部分人家。那些拥有一二分菜地的人家,通常只是妇女、老人利用空闲时间去照应照应,种点菜以满足自家需要,稍有富余也拿去卖点钱,既不作为主业, 也不仰仗这个收入维生。也有一些菜地荒着,长满野草,无人耕种,主人都从事其他工作去了。
     耕地减少以后,薛刘营村农户经济的转移方向主要 是就地从事个体工商业。目前村里共有个体工商户、个体运输户200多户,比十年前数量增加了,约占目前全村总户数的1/3。在所调查的190户中,个体工 商户、个体运输户有40户,占21·1%,个体劳动者70人,占劳力数的13·3%。这些个体工商户有的是租用村里的场地,有的是利用自家的房屋、场 院。  
     有少数经营较好的个体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如有一家冷饮食品厂,建立于1983年,当时只是借资2万元,一家子六七人干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有固定资产20几万元,1997年经营收入80几万元,有雇工30人。
     还 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由于文化低,素质差,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只得外出打零工、干临时工。这部分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所调查的190户中,共有劳动力(包 括已到法定退休年龄仍在受雇工作的)526人,其中打零工、当临时工的有159人,占30·2%。这部分人没有固定职业,流动性较大,有时干活,有时闲 置。
     目前,村里仍有一些人无业在家,这些人有劳动能力,除个别懒汉外,一部分是家庭妇女,不愿或无法出去工作。还有一些男劳力,一时找不到活干赋闲在家。村中闲散人员较多,年轻无事可干者大有人在。在抽查的190户526个劳力中,无业者有49人,占9·3%。
     薛 刘营村村民实际上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改变不远游的传统。打工者大多是在保定市范围内,极少有出远门的。有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可在家赋闲,也不愿离 家外出。不愿外出的原因一方面是从未出过门有胆怯心理,更主要的是认为出门打工太辛苦,挣的钱也不比在家找个临时工挣的钱多多少。对到城市打工的态度大多 是无所谓或不愿去。
     四
     近年来,薛刘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邮电通讯、水力电力、生活能源等方面都有 较快发展,有的方面如水力电力建设已与保定市的城市建设融合。村内道路四通八达,主要道路都是柏油路面。这些道路是历年不断修建起来的。九十年代以前,主 要通讯手段是通信和电报,只有村委会有一部电话,村民家里没有电话。这些年村民外出做生意,与外界交往增多,很多人家都安了电话,目前安电话的人家占总户 数的将近50%。还有不少人持有手机、寻呼机。村内各街道、胡同里每隔数十米就有一部公用电话,都是国内长途直拨电话,与外界联系非常方便。村民的生活用 水、用电已纳入保定市的管理范围。村民生活用水由自来水公司对各户装水表,生活用电由供电局对各户安装电表,按月由自来水公司、供电局向各户收费。村民生 活用燃料主要是煤和液化气。煤主要用来取暖。多数人家、包括饭馆做饭都用罐装液化气。换液化气很方便,街上有不少液化气站,都是村民私人开办的。
     薛 刘营村由于地近保定市区,村民历来受市民习惯、意识影响较大。但在1987年以前,村民还是农民身份,还有一部分农业生产,人们还是以农民自居。从 1987年全部人口农转非,到现在已有十多年,身份变了,土地没有了,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农民身份意识已经淡薄,完全是以市民身份自居,意 识上习惯上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现在村民对极少的土地已不那么看重,谋生手段多样化。有的仍保有小片菜地的,既不出租,也不自种,宁可让菜地荒芜,自己出去挣钱。年轻人对土地基本持无所谓的态度。但也有一些没有土地的人仍希望能有一小片地,种点粮食、蔬菜什么的自家吃。
     村 民的工作、生活已与城市密切结合。由于很多人是在外边打工,或在工厂、机关工作,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家人的作息时间都是以城市的工作时间为准,早出晚归。村 里饭馆、食摊较多,很多人,包括有工作的和没有工作的,喜欢到外边吃饭,有的在街上买回熟食、咸菜、馒头之类,回家再简单做一点就行了。家庭妇女、老人主 要是照管家务。年轻妇女在照管家务之余也时常出去逛街。
     自1987~1997年,全村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1987年全村总户数为648 户,人口1856人;1990年为702户,1823人;1992年702户,1633人;1995年708户,1623人;1996年708 户,1603人;1997年期末人口为1597人。从1994年~199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15‰、-1·85‰、-9·92‰、 -3·75‰。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生存条件变化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人们已经不以农业为生,摆脱了目前农业生产条件下的繁重劳 动,在外打工挣钱,有的女的不比男的挣的少,不少家庭女方挣钱比男方多,有的甚至男方赋闲在家,靠女方做生意养家。这种在基本生存条件方面对男性的依赖的 变化,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
     五
     薛刘营村几十年来的 城市化进程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是与保定市的建设发展相伴随的。作为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一种类型,即城郊农村的城市化,与通过农村工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走上城市化道路不同,这种城市化道路带有被动性,是随着它所依托的城市的扩展而逐渐脱离农业,由于土地被占用而导致生产结构向非农产 业转化,由于户口农转非而导致人口城市化。它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利用城市现有的产业、交通、科技等便利条件,与本地条件相结合,为自己找到发展的立足点,转 变产业结构,如几个村办企业的成功联营,商业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即土地减少,村民从农民直接转变为市民,人员的 整体素质较差,难以找到新的工作,给村民就业带来困难。在所调查的人口中,18岁以上(不包括在校学生)614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占9·9%,小学、初 中程度的占72%。几个村办企业由于都是科技型企业,职工多数都是外来人口,仅有的几个本村人也仅仅是打打杂。村民中无业人口较多,一些人对失去土地不 满,经常有人到外边告状,成为一种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种状况说明,尽管产业结构变化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仍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人口脱离了农业并不是说已 转移到非农产业,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尽管存在新兴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但这部分人由于自身素质而难以被吸纳。在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劳 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也是重要的方面。总体上看,薛刘营村目前正处于从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初期,产业结构、人口素质、资本积累等方面都与城市化相去较远, 有待进一步发展。
    

Tags:一个村庄五十年的城市化变迁,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调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