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2006-10年诺贝尔经济学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1年第77期(总第1199期)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经济热点分析
    2006-10年诺贝尔经济学综述
     [近五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分别颁发给了10位经济学家,其获奖者即有菲尔普斯这样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也包括如克鲁格曼这样的创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锐经济学家;获奖者的研究领域还包括了机制设计理论、经济管理分析和劳动力与市场间的搜寻与匹配等。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即将揭晓,回顾近年来的评奖结果,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兴趣方向。]
    2006年: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他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埃德蒙?菲尔普斯于1933年出生,美国人。1955年毕业于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5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菲尔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代际公平、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菲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将不完全信息和预期因素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索洛-斯旺模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资本积累的“黄金准则”(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提出了劳动力转换模型(The  Labor  Turnover  Model)等理论,构建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Phillips)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含义是,在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被迫的经济政策选择,决策者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以降低失业率,但这样做会导致通胀率的上升。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这暴露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菲尔普斯在1960年代就对当时流行在经济学界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引进了“预期”这一新的关键时间变量。他的结论是,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取舍。比如,政府过去引发的通胀会带来通胀预期,这个预期将影响下一阶段人们对货币政策的看法。无论失业率处于什么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胀会上升,他们就会在新的工资谈判中要求获得更高的工资,或把商品价格定得更高,这就导致对通胀的预期会变成现实,结果是失业率不会继续下降,而通胀却会走高。因此,货币政策的变化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经济活动和失业,而在长期失业率只由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决定。为此,菲尔普斯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也即“均衡失业率”。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那种与零通货膨胀率或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菲尔普斯认为,在自然失业率下企业将以平均预期工资增长速度来提升工资。短期内货币变动能够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但人们对于市场条件的预期不会持久偏离实际水平,因而经济活动和就业终究会回到自然水平。  
     2.资本积累黄金规则。1961年,菲尔普斯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经济增长的福利问题,提出了“资本积累黄金规则” (The  Golden  Rul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从而确立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框架。菲尔普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人均消费量最大化作为长期经济效率的最优目标,推导出资本积累的黄金规则。他认为,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当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恰好等于劳动力增长率加上技术进步率时,经济就处于最优的增长路径上。根据这一法则,最适合的储蓄率应等于资本收入和国民收入之比。储蓄是减少本代人的消费,但增加未来各代人的消费。因此,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优的,即蕴涵“代际公平”的意思。菲尔普斯的黄金规则显示,当资本的边际报酬率等于折旧率时,所有各代人的福利就达到了最大化。
     菲尔普斯代表著作:
     《结构性萧条:失业、利息和资产的现代均衡理论》,费剑平、叶虎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金融、研究、教育与增长》,路蒙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Golden  Rules  of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W.W.  Norton.1966
     Inflation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Theory.  New  York:Norton,1972
     Structural  Slumps:  The  Modern  Equilibrium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Asets.Cambridge,  MA: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007年:机制设计理论
     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里奥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等3名美国经济学家,该年度诺奖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 (Mechanism  Design  Theory)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文告称:亚当?斯密曾用“看不见的手”来比喻市场如何在理想状态下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但是现实情况经常是不理想的,例如竞争不是完全自由的,消费者没有获得全部的信息。此外,许多生意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个人或者利益集团在其他机构的安排下进行讨价还价。这些不同的机构间的分配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存在最理想的机制来实现某种目标,例如社会福利或者个人收益?政府规则是否呼吁这样做,如果这样做的话,政府的规则如何进行最佳设计?这些问题是困难的,尤其是有关个人喜好和可用的生产技术经常分布在许多参与者中,他们可能会利用私人信息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由赫维奇开创并由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分配机制属性、个人动机的解释、私人信息的理解。这种理论使我们能区分运作良好的市场和运作不良好的市场,帮助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体系和投票程序。机制设计理论已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政治学的一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有观点认为,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并且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对各种情形都设定一个社会目标,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最接近那个社会目标。
     里奥尼德?赫维奇
     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莫斯科,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目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成员,同时也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员,拥有6 个荣誉博士头衔,是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委。赫维奇得奖时90岁,是最为年长的诺贝尔奖得主。赫维奇获奖后曾表示:“我对它(诺贝尔奖)不再期待…… 因为熟知我研究工作的那些人正在缓慢逝去……”。
     赫维奇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以研究博弈论出名。他论文《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拉开“机制设计理论”的序幕;1973年赫维奇在最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大致奠定机制设计理论这门学问的框架。
     赫维奇代表著作: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
     埃里克?马斯金
     马斯金1950出生于纽约,1976年获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自2000年后一直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学校社会科学教授。马斯金经济学理论已经在经济、政治科学及法律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研究课题为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收入不均衡问题以及投票理论。
     马斯金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对有一个委托人兼有许多代理人的情况下,达到一个给定的目标,需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果。因为他这个理论的前提是任何一个给定的目标。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马斯金最出名的工作则是“纳什均衡可实施机制”,为人们寻找可行的规则提出一种标准,被称为马斯金定理。之前,莫里斯(James  Mirrlees,又译米尔里斯)在1971年发表了《最优所得税理论的探索》的论文都堪称这方面的经典之作,赢得了 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斯金代表著作:
     “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work  
    shop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in  Paris,  June  1977;Pubished  i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9.66:23-38.
     “A  Differentiable  Approach  to  Expect  Utility  Maximizing  Mechanisms,  with  
    laffont”,  laffont  eds.  1979.
     罗杰?迈尔森
     迈尔森1951年出生于波士顿,197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课题为“一种合作博弈理论”。迈尔森2007年以来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目前也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成员。
     迈尔森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最优合同理论(Optimal  Contracts  Theory)的基础。最优合同理论是机制设计的一个分支。前几年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些人,实际上是在赫维奇的框架下来做的。迈尔森开发出了分析选举的数学模型并发表了70多篇有关博弈论和其他课题的论文。迈尔森在获奖当天于芝加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认识到不仅资源的制约很重要,激励的制约也很重要。现在这些已经被理解为经济学问题的基本组成部分。”
     迈尔森代表著作:
     Optimal  Auction  Design,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81,6:58-73.
    2008年: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
     2008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克鲁格曼是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纽约长岛,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1991年,克鲁格曼获得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200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1. 新贸易理论。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实中的贸易模式,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偏好以及垄断竞争模型引进,创建了“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克鲁格曼证明了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各国要素禀赋相似,仍然可以产生国际贸易,贸易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必然结果。这种新国际贸易理论证明了国际贸易对各国的好处,即各国不必受资源限制和比较成本来决定国际贸易模式,完全可以在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走差异化道路。克鲁格曼还指出,在寡头市场结构下,贸易政策可能会使干预者获得有利的战略效应,并通过抽取和转移他人经济利润以及获得更大的外部经济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2.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用 “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Increasing-Returns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模型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重新进行考察,从而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到主流经济学范畴。他运用“中心—外围”模型(Central-Peripheral  Model)来分析一国内部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假设只有一个国家,包括东部和西部两个地区,经过一系列证明,得出一个地区成为制造业中心,而另一个地区成为农业外围,这种模式取决于较大的规模经济、较低的运输成本以及制造业在支出中较大的份额这三者的互动关系。克鲁格曼还进一步论述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规模经济使产业在特定的区域集中,而外部性使不同企业和相关产业集中,造成地区专业化。
     克鲁格曼代表著作(中译本):
     《流行的国际主义》,张兆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版。
    2009年:经济管理分析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威廉姆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奥利弗?威廉姆森
     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于美国,1955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威廉姆森对这一新分支的命名。当代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因此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Ronald  H.  Coase)本人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继他之后;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也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不仅肯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地位,而且显示了当代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威廉姆森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并完善了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建立分立的结构选择分析框架分析组织问题。他细化了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使交易成本成为一种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有力工具,构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支,使交易成本真正成为一个可证伪的科学概念。在其1979年发表的论文《交易成本经济学:基于合约关系的治理》一文中,提出交易成本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的概念,这是其标志性学术成果。
     威廉姆森代表著作:
     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  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64.
     Corporate  Control  and  Business  Behavior:  An  Inquiry  into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  Form  on  Enterprise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70.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中文名为欧玲,1933年出生于美国,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奥斯特罗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何利用认识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建立可行的模型,以探讨和解释人类在不同制度安排下的选择问题;各种制度如何产生帮助个体进行决策的信息;在不同方式的集体决策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和调整;在各种制度架构中的互动过程里,不同的偏好是如何被放大和修正的。
     奥斯特罗姆代表著作: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中译本,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
    2010年:劳动力与市场:搜寻与匹配
     201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和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分享。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研究领域——“搜寻理论”(Search  Theory),将此研究应用于劳动力市场等重要课题中——它解释了在存有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为什么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这个奖项。“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其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彼得?戴蒙德
     戴蒙德生于1940年,196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63年,年仅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学生涯。戴蒙德主要贡献在于对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的研究以及建立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等。
     戴蒙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观点是: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没有摩擦的市场,雇佣者和求职者之间互相要找到对方是有成本的,他的研究成果“搜寻成本模型”表明,即使完善的市场也会存在失业。雇佣者和求职者之间都面临着一定的“搜寻成本”(Search  Cost)。他1982提出的Coconut  模型,更把均衡搜寻模型与宏观经济学的结合,带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戴蒙德1971年发表的论文《价格调整模型》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质同价的商店中,竞争会导致较高的垄断价格,而不是较低的竞争价格或者价格分散状况。如果消费者知道企业的定价相同,那么他们就不会费力地去“搜寻”。如果没有“搜寻”过程,企业唯一所能作出的合理选择就是收取高垄断价格。这个结论被称之为“戴蒙德悖论”(the  Diamond  Paradox)。如果降价的企业能够进行宣传,这项结论就会被削弱,但是也显示了搜寻摩擦对扭曲市场的巨大力量,它表明,当搜寻是有成本的且市场力量集中在市场交易的一方时,市场失灵不可避免。
     世代交叠模型是戴蒙德所建立的一个著名的模型。1965年,戴蒙德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论文“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文中,他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世代交叠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了经济个体的差异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纳入分析框架,其分析更加贴近现实情况,体现了宏观经济层面与微观个体行为的融合。正是这个模型所采用的世代交叠研究方法,一举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的标杆地位。
     戴蒙德代表著作:
     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V(5),DEC.1965,1126-1150.
     A  Model  of  Price  Adjust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3(2),june1971,156-168.
     Peter  A.  Diamond,  Peter  R.  Orszag,  Saving  Social  Security:  a  Balanced
    Approach,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4.
     戴尔?莫滕森
     莫滕森生于1939年2月2日,美国人,现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莫滕森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莫滕森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
     为解决市场搜寻理论存在的缺陷,莫滕森等人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Labor  Market  Matching  Theory)。从劳动力市场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从劳动者寻找工作的行为、为劳动者提供职位的行为和人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等具体方面对失业问题进行分析。他开创性的解释了市场上的一种常见冲突,即很多的空缺职位与大量的失业人员并存。“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莫滕森代表著作:
     Wage  Dispersion:  Why  are  Similar  Workers  Paid  Differently?  MIT  Press,2005.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皮萨里德斯1948年出生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Nicosia),他拥有塞浦路斯和英国双重国籍。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76年以来还一直在该校经济效能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任职。
     皮萨里德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及经济增长问题。最知名的学术成就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情况。
     以搜寻理论为基础,戴蒙德建立了“搜寻-匹配”(search  and  match)的基本模型,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在此框架上继续演绎,确立了基准的 “搜寻-匹配”模型,他们分析了岗位的创造和毁灭的最优决策,并对均衡结果的失业率、岗位空缺等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皮萨里德斯代表著作: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  1st  edition.  Blackwell,1990;second  edition  
    MIT  Press,2000,reprinted  2008.
    (整理、编写:曹帅;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1年第77期(总第1199期)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2006-10年诺贝尔经济学综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