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经济二次探底机率微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10年第50期(总第1069期)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推进汇改开启结构调整新篇章
     《华尔街日报》安德鲁?巴斯顿发表的一篇报道分析指出,中国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此举将帮助这个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走上提振国内消费者支出能力的道路,缓解因长期依赖出口与其他国家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
     中国央行周末(6月19日)表示不再坚持实施了近两年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做法。这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尽管此举可能只会带来人民币小幅升值。中国的领导层必须克服来自国内出口行业的强烈反对,以及自身对欧洲等地的经济问题将会给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变带来更多风险的担心。然而,在美国国会和G20主要经济体纷纷对中国不断施压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决定显示出了实用主义,以及希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建立在更可持续基础上的愿望。
     瑞士银行(UBS)驻北京经济学家汪涛说,中国开始采取一种合作的立场,他们希望显示中国正在为恢复全球平衡做出贡献;中国的行动可能不会像很多人希望的那样迅速,但他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个方向就是更少依赖出口、更多依靠国内消费者支出推动的经济。中国的贸易伙伴和国内领导人都说,这样的转变将有益于中国和世界:这将使中国不那么容易受到外部问题的影响,同时还会减少引发政治麻烦的贸易顺差,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央行在声明中说,“中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得这一任务更加重要和紧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决定证明,尽管国内存在反对声,中国领导层仍能推动结构改革的实施。此举得到了世界各国领导人的赞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说,中国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决定是有建设性的举措,能够帮助确保经济的复苏,并有助于实现更加平衡的全球经济。日、俄和欧洲的领导人也发表声明表示赞扬。
     中国的此举恰逢G20主要经济体下周末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峰会之前。在峰会上,预计中国将在为推动全球复苏做出更大贡献方面面临压力。中国的很多贸易伙伴说,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做法使人民币被低估了,给了中国产商品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挫伤了其他国家增长的能力。
     回到中国称之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决定将帮助其抵挡来自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汇率政策的压力,不过很多问题还要取决于中国在实际中如何操作。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列文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政策的重要程度将取决于中国政府未来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幅度。
     投资者可能也会对中国的此举表示欢迎,因为它降低了发生贸易争端的风险,而这种具有破坏性的争端会阻碍全球复苏。中国央行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称为实行汇改的前提,这一观点将增强此前曾因欧洲债务问题和中国房屋销售放缓而动摇的投资者信心。
     中国曾在2005年年中至2008年年中允许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但在金融危机期间恢复了人民币盯住美元机制,并称这在全球经济动荡期间提供了一个重要稳定性。但阻止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在令中国出口商受益的同时,却损害了那些希望购买更多进口商品的人的利益。随着美国消费者疲于偿还债务以及美国政界人士对贸易逆差感到愤怒,这种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看起来越来越缺乏可持续性。
     然而人民币走强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因为如此一来中国本土消费者的国际购买力得以增强,出口商的出口价格也将被迫提高。这种变化是国际货币基金(IMF)等认为的、对于带来经济新秩序日显重要的东西。而这种经济新秩序也是几乎所有大国都希望看到的,它能使世界经济在没有政府人为刺激的情况下稳步增长。
     尽管汇率政策只是中国复杂经济情况的一部分,但却是关键的一部分。IMF总裁卡恩说,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开意义重大,因为它将有助于增加中国家庭的收入、带动投资转向工业领域,而这又将服务于中国消费者。
     中国政府的上述公告为奥巴马政府持续数月的密集外交活动画上了句号,也意味着美国政府为推动中国汇改所投入的政治资本取得了一定回报。4月上旬,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推迟发布了一年两次的国际货币情况报告。这一举动虽受到了国会的猛烈批评,但在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不屈服于过多外界压力的一个时期,它在美国政府制定的“安静期”计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官员说,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让中国领导人处理汇率问题时在政治上更加从容,因为如果他们有所举动的话,看起来就不像是屈从于外部压力而为。
     在宣布推迟发布上述报告的几个星期后,盖特纳在访问印度后来到中国。离开中国时他相信北京已准备在汇率问题上采取一些行动。不过中国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数周后,仍然没有任何消息。
     那些曾预计中国将在6月底、也就是G-20多伦多峰会召开前这一非正式期限前有所行动的经济学家开始收回他们的预言。国会对中国的批评再次升温,众议员列文说,如果G-20峰会结束时中国在汇率问题上仍未有所改变,国会将采取行动。
     中国政府的确在即将公开宣布这项决策前通告了奥巴马政府。但在公开场合,迟至上周五,中国官员仍严辞否决对中国汇率政策的质疑,让全球对此仍猜测不已,直至周六(6月19日)晚中国宣布这一惊人的决定。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看,这种拖延使中国赢得了近乎理想的政策推出时机。
     今年初,货币衍生品市场对人民币兑美元的计价一直比去年12月份高出3%。但至6月初,随着投资者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不再赌人民币会升值,这种计价预期下滑至不到1%。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声称此次采取的措施并非出于金融市场压力,也不会使投机者获利。此外,本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CPI在一年半以来首次上破3%,为以更坚挺的货币来减缓价格上涨增强了说服力。
     但这一汇率举措也带有一定的风险。中国的政策制订者一直将日本的先例引以为鉴,日本于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同意日元大幅升值。尽管起因仍存有争议,但此后日本出现房地产泡沫,随之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国许多人从中得出的教训是,无论对错,汇率快速波动会对国内企业造成重大伤害。中国央行宣布这项政策时正面应答了这些担忧,明确表明人民币汇率改革将逐渐推进,因而国内企业有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以保持竞争力。但这种逐渐推进汇改的方式不可能平息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批评,并可能为中国政府继续带来政治问题。
     北京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说,美国国会议员的预期与中国当局切实举措之间有很大差距。但肖耿也说,坚持人民币汇革渐进不应掩盖汇改机制思路发生变化的重大意义。他说,经过几年的争论与研究,负责这一问题的人,包括高层政策制订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允许人民币中长期升值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汇率浮动的决定表明中国领导人意识到目前这种严格的货币体制与中国规模巨大、发展迅速的经济不相适应。中国的国民收入在增长,长期来看,收入增长会推动商品及服务价格上调,也会推动汇率上调。
     经济学家们说,如果政府抵制这种进程,保持汇率不动,结果会导致更高的通胀,并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而接受并管理这一进程,实施弹性汇率,中国政府应可为国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经济前景。担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济学家李稻葵说,这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WSJ,2010.06.21)
    国际经济
    美联储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一如市场所料,美联储议息后维持超低利率政策不变,但对美国经济前景措辞较前低调,美联储今次声明暗示担心欧洲债务危机损害经济,而金融情况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减低。美联储今次议息没有为市场带来明显讯息,一如分析员所料,联邦基金利率维持0厘至0.25厘不变,重申超低利率将会继续一段时间,惟对经济前景看法较前低调,暗示欧洲债务危机或损害美国经济增长,对经济前景态度转趋审慎。分析料美联储最快要到2011年中期,才会开始加息。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今番议息声明提到,金融市场情况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减低,局内官员留意到通胀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今次议息声明删去4月议息时的言词“经济持续转强”,而是“经济正在复苏当中”,并指预期增长步伐温和。
     公开委员会声明指出,劳动市场逐渐好转,经济正在复苏,家庭开支增加但仍受制高失业、薪酬增长温和、房屋财富减缩及信贷紧绌。企业设备及软件开支显着增长,不过非住宅结构投资持续疲弱,雇主仍然不愿增聘员工。美联储提到新屋动工处于低水平,金融情况对增长的支持减少,主要是反映到外围形势发展,近月以来银行借贷继续收缩。公开委员会预期,在物价稳定环境之下,资源使用率将会返回较高水平,但经济复苏步伐有一段时间都会是温和。
     声明表示,能源及其他商品价格近月来下滑,通胀趋势下调,资源使用率低抑制成本压力,而长期通胀预期稳定,这可确保联邦基金利率维持极低水平一段时间。公开市场委员会称,将继续监察经济前景及金融发展,必需时将会使用政策工具,推动经济复苏及稳定物价。然而,今次美联储议息与上次一样,不是一致通过维持利率不变,投反对票的仍然是堪萨斯联邦银行行长霍恩,他坚持相信若然维持低息时间过久,会对长期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面临更高风险,从而限制公开市场委员会开始温和加息的灵活性。美联储暗示延迟加息,美债升幅扩大,美元下跌。欧债务危机拖累股市下跌,动摇消费者与企业信心,投资者认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需要应付欧洲债务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另据报道,美国商务部6月25日第三度公布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终值,今年1-3月GDP折合成年率增长2.7%。4月份发布的第一季度GDP初值为增长3.2%。
    (综合信息)
    日本5月出口连续六个月增长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日本财务省6月24日表示,5月出口较上年同期跳升,且为连续第六个月增长,因亚洲热络需求带动日本出现由出口引导的经济复苏。
     日本5月出口较上年同期增加32.1%,低于市场预估中值的增长36.9%。进口增长33.4%,市场预估为增长34.2%。该国5月对亚洲出口较上年同期增加34.4%;亚洲占日本出口比重超过一半。它对中国出口增长25.3%;对美国出口则较上年同期增加17.7%;对欧盟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 17.4%。日本5月贸易顺差达3242亿日元(36.1亿美元),增长15.2%。市场预估中值为顺差4800亿日元,增长70.6%。
     瑞穗总合研究所资深经济分析师山本康雄指出,4至6月当季出口增长比前季减缓。增长势头有些减弱。日本向中国出口在放缓,因中国试图限制公共建设工程投资。预计随着刺激举措减退,美国经济增长将开始放缓。美国零售销售疲软可能会伤及日本汽车出口。希腊债务危机对日本对欧出口影响不大,因很多日本商品销往德国、荷兰及其他没有严重债务问题的国家。出口量仍不错,不过欧元贬值将损害出口价值。
     出口增长放缓将对日本整体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农林中金总合研究所经济分析师南武志认为,出口增长低于预期,显然是由于中国收紧(银行准备金)的效应。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发达经济体仍脆弱,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复苏放缓,这使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前景蒙上阴影。
     欧洲债务预计也将影响中国对欧洲出口,因欧元下滑损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这可能使日本的出口无法全力复苏。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6.25)
    索罗斯:欧元区将爆银行危机
     索罗斯在周三(6月23日)晚接受彭博社访问时指出,欧央行目前正透过量化宽松措施而支持欧元区弱国的债券,但其实欧央行最需要的其实是透过量化宽松措施以抵销欧内各国紧缩财政开支的影响。但索罗斯又警告,推行量化宽松措施十分危险,很容易会谷起泡沫,所以推行的时间应非常短暂,而且亦应在紧急关头才可以,然而,他认为,欧元区目前正处于危急关头。
     同时,索罗斯又在访问中表示,虽然欧洲债务危机看来已得到纾缓,但是,他认为欧洲大陆的银行坏帐并未得到妥善清理,原因是欧洲银行目前的资产还未有按市价入账,他认为,今次的危机,实际上是一场银行危机多于财政危机,因为欧洲银行的坏账目前未按市价入账,而一直会持有至期满为止。而当市场开始忧虑这些主权债务的信贷质素时,将会拖累到整个银行业,原因是银行都大手持有这些信贷质素低劣、目前价值已大幅下跌的欧元弱国债券。
     另外,索罗斯又表示,德国是欧元区危机“主要角色”,由于实施严厉预算措施,欧盟国家将出现通缩风险。索罗斯在柏林洪堡大学演讲说,德国客观判定欧元区金融及宏观政策,但缺乏主观认识,一旦所有其他成员国效法德国,就会令到欧元区陷入紧缩漩涡。
     欧盟决策当局上月达成援助方案,条件是欧元区成员必须遵守预算规则,西班牙、意大利及葡萄牙已经同意加强削减开支。索罗斯表示,德国在欧洲地位重要,欧元身陷危机,德国的角色十分重要,但不幸地德国不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德国希望维持竞争力,避免成为欧洲其他国家的财政来源。德国总理默克尔支持德国加强出口,不理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刺激私人消费的做法,默克尔表示,德国每年减低预算赤字100亿欧元(120亿美元),是不会阻挠全球经济增长。索罗斯表示,德国坚持顺应景气循环政策,反而危及欧盟,尽管不能指责德国追求强势货币及平衡预算,但如果要其他需求不同的国家跟随就不恰当。
    (香港《大公报》,2010.6.25)
    克鲁格曼:过早紧缩后患严重  
     据香港《商报》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6月17日发文指出,在经济复苏尚未全面稳定的此刻,过早推行紧缩政策可能会给不止某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带来灾难性影响,甚至可能重蹈1937年的覆辙。
     克鲁格曼说,突然间,创造就业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了,而谴责赤字以及拒绝为仍在苦苦挣扎的经济提供帮助,却在世界各地成为了新的时尚,包括美国在内。近来,52名联邦参议员投票反对继续为失业人员提供援助,尽管目前美国长期失业率仍处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德国,一些学者似乎看到了目前政策与海因里希?布吕宁决策的相似性。许多经济学家,包括我本人在内,都认为这种关注重心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错误,这甚至使我们想起了1937年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过早地试图平衡预算,导致已开始复苏的经济再次跌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尽管有前车之鉴,但赤字鹰派仍然在许多地方占据优势,尤其是在德国。德国政府已经许诺透过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节省800亿欧元,即近1000亿美元,即使目前德国经济是在远远低于这种紧缩水平所要求的能力下运转。
     克鲁格曼感到疑惑:政府决策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他说,我竭尽所能地去思考,但仍没有想出合理的答案。而那些提倡紧缩政策的人同样无法,也不会用实际数据来为自己辩护,因为实际上数据并不会支持他们的立场。
     在美国,许多自称为赤字鹰派的人都是一些伪君子,纯粹而简单。他们热切渴望削减那些有必要的救济金等支出,但当提到给富人减税时,他们对于赤字问题的关注就会消失不见。德国的赤字鹰派看起来似乎更正直,但那与财政现实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重点在于说教和姿态。德国倾向于认为,维持赤字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并将平衡预算视为是品德高尚的做法,不管国家的境遇或者经济逻辑是怎么样的。当然,这种姿态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德国只会承担这种代价的一部分。德国的紧缩计划将会进一步加剧欧元区危机,使西班牙和其它身陷困境的经济体更难实现复苏,而欧洲困境也必然会导致欧元疲软。所以说德国的紧缩不仅仅是德国本国的事,它也会对其它国家,包括美国造成影响。但德国的政治家们似乎已决意透过承担苦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并且世界各国的政客也准备好了跟随德国的脚步。此举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全球经济是否真的会重现1937年那一幕?我并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全球经济政策经历了一次错误的转变,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可能性正在与日俱增。
    香港《商报》,2010.6.2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迈向可持续增长模式  
     杰夫 ?代尔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说,对于看空中国的理由,最佳概括恰好来自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他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做了如下描述:“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果断的大规模财政与货币刺激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强劲复苏,2009年增长了8.7%。然而,鉴于经济增长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基础设施投资,而出口的飙升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因此温家宝的诊断是否依然成立的问题仍然存在。
     看空中国人士的主要论调是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实施刺激方案之前,中国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异常之高,超过了40%,去年甚至更是高达近50%。过多的投资意味着,新项目可能效率低下,并最终造成产能过剩。
     批评人士还警告,去年银行贷款较前年翻了一番,达到9.6万亿元人民币(合1.412万亿美元),而飙升的银行贷款最终可能变成堆积如山的坏账。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家史宗瀚(Victor  Shih)一直努力追踪中国的银行贷款情况。据他估算,地方政府如今的债务高达11.4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7.4 万亿元的官方数据。他表示,其中3万亿元可能最终变成不良贷款。
     过热的另一个主要迹象出现在房地产市场——自去年初以来,许多城市的价格都出现了快速上涨。政府房地产价格数据过去两个月的同比涨幅达到创纪录水平。不过,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努力预防过热。去年秋季以来,中国政府放慢了银行新增贷款的步伐,限制新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并勒令银行减少与地方政府投资公司的关联。在房地产市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限制投机性购房。
     一些此前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认为,在预防投资热潮失控方面,政府短期内已做得足够多。去年曾警告过过度投资风险的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于永定表示,当前的形势要可控得多。他表示:“长期而言,我们需要深入改革经济结构,但短期而言,政府已有效利用货币政策减少了投资。”
     一个经济体过度依赖投资的反面是消费发挥的作用过小。最近几年,消费仅占中国GDP的三分之一。然而,有迹象显示,这种局面已开始发生转变。尽管危机爆发,但中国的家庭消费去年仍增长强劲。一些分析人士相信,结构性转变正在进行之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中国消费者已开始消费。”
     中国再平衡等式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是中国的汇率。随着国际压力不断增大(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印度和巴西),中国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于6月21日开始让人民币升值,不过中国央行强调,汇率的任何变化都只能是渐进性的。尽管政策调整似乎足以让人民币不再成为G20峰会的主题,但未来几个月,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中国仍可能会遭受美国国会的抨击。
     不过,如果压力确实再次上升,中国政府可以提到自己经常账户盈余的急剧下降。此次危机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11%,但去年下降至6.1%。今年头5个月,即便在出口开始大幅回升的情况下(5月份同比增长 53%),这一比例也在继续下滑。政府官员表示,中国正在将巨额盈余纳入控制之下。
     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不平衡的特质,而它在全球再平衡中的作用可能会开始变得更有政治争议。但也有迹象表明,在转向温家宝3年前要求的更可持续增长模式方面,中国已取得进展。
    (FT,2010.6.25)
    经济二次探底机率微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申万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在“申万2010年下半年投资中国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减速状况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随着需求和流动性的控制,通胀率或在今年四季度出现回落,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因此,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申万预测经济全年增长或达10.2%,从需求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预计今年二至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0.5%、9.7%和9.1%,虽会出现回落,但仍属较快增长。而年度CPI则将呈倒U型走势,最高点出现在三季度达约3.5%,CPI涨幅将在四季度开始逐渐趋缓。
     李慧勇指出,今年的调控主要集中于控制信贷、地产和投资三大领域。为降低通胀压力,中国今年实施了严格的信贷调控,预计今年信贷投放额度将在7.5至8万亿元,虽然全年额度不会放松,但信贷投放将更均衡,企业亦因此获得充裕的资金环境,预计四季度信贷状况较往年明显宽松。
     关于地产调控,李慧勇表示,虽然政府打压楼市,却又不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而这部分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抵销商品房投资增速放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并促使房地产投资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虽然国有投资出现减速,但国务院却在五月中旬推出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民间投资的加速有望降低国有投资增速放缓对投资增长的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4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地产调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中国具备城镇化的条件,未来二至三年有望增加5000万城镇人口,其年均增长率或使GDP(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而引进民间资本投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改革要素价格和提高地方税收比重则是城镇化资金的主要来源。
     对于城镇化的加速,李慧勇表示,将令市场需求大幅扩张,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并促进8008亿元基建投资,并可促使企业在原有经营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香港《大公报》,2010.6.25)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0年6月25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0143.81;纳斯达克:2223.48;标普五百:1076.76;英国FT100:5046.47;法国 CAC30:3519.73;德国DAX:6070.60;日经225:9737.48;上证综合:2552.82;香港恒生:20690.79;台湾加权:7474.71;新加坡海指:2851.64;越南指数:505.12;俄罗斯RTS:1387.66;巴西BVSP:64823.83;印度 BSE30指数:17574.53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0年6月25日收盘价(伦敦铜为6月24日):
    欧元/美元:1.2369;英镑/美元:1.5062;美元/日元:89.2300;美元/人民币:6.7920;美元/港币:7.7775;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0年7月交割):1255.8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0年8月):78.86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3月期):6565.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0年7月)4.562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2501.00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0年第50期(总第1069期)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经济二次探底机率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