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台湾经济前景要看大陆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9年第66期(总第988期)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复苏的“短板”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指出,中国经济已从全球衰退中强力反弹。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那些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的人,可以核对一下实物数据:6月份,中国发电量同比增长5.2%,扭转了之前连续8个月负增长的局面。目前几乎可以肯定,中国今年的GDP增幅将超过8%。
     但一些问题正隐隐浮现。中国纾困方案导致的投资增长,有可能令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而资金的注入已经在催生资产泡沫。
     中国采取刺激性措施的动机十分简单。中国没有遭受西方那种金融危机,但却受到了其次级效应的明显影响,导致出口骤减。2007年,中国出口增幅为 25.7%,出口对GDP之比高达36%  。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后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骤降26.4%。出口下降对 GDP增长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达到了3个百分点。如果计入间接影响,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过了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的反应非常迅速。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合58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落实。刺激药方的“剂量”很足,为2008年GDP的14%。
     中国有能力负担如此规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过去10年来,中国的预算赤字很低,2007年还出现了预算盈余。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国的债务可能也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不过,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分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在长期内创造供给的双重功效,在一般情况下,投资率的上升短期内将迅速创造出过度需求,随后,经济将从过热阶段转向产能过剩。相应地,通胀压力也会为通缩压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经济过热。由于过热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也随之不断增加。但由于外部需求强劲,产能过剩局面并未立即显现。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资过热。譬如,政府2004年曾试图遏制钢铁行业的投资热,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为4亿吨。而到了2007年,钢铁产能已突破6亿吨。只是当出口暴跌之后,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才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显露了出来。
     要想维持可观的经济增长率,同时避免大面积失业情况的出现,中国政府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用国内需求来取代急剧萎靡的外部需求。从短期来看,刺激国内消费的难度很大;投资需求成了唯一的选择。经济刺激方案的后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上升36%,而中国的投资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政府十分清楚,中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之苦。这正是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资之所以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非兴建新工厂的原因。不过,一个以投资为中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仓促上马及执行中监督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这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预期收益也不容乐观。
     应动用更多的资源,构筑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使家庭消费能够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支出也应有益于私人投资,并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许多地方政府却在压挤这些企业,以弥补税收不断下降的影响。
     面对外部需求突然减少导致的产能明显过剩,中国政府正想方设法稳定出口增长。退税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激励政策。但不幸的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由于美国对其经济失衡进行调整——特别是消费减少——出口市场萎缩的状况难以改变。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的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被动调整,而非主动调整。中国不妨加大消除内外价格扭曲的力度,以减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尽管中国的危机管理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但在结构性调整方面的成就仍喜忧参半。
     现在来谈一下第二个问题。2009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7.3万亿元人民币,超出全年的官方目标。信贷增速高得惊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情况亦是如此,相对于GDP的增速创下了历史新高。其结果是,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
     诚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放缓,中国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中国并未遭遇流动性不足和信贷危机,其货币乘数一直也基本稳定。中国不必向美国那样动用直升机漫天撒钱。
     流动性过剩已导致资产泡沫再度抬头。目前阶段,由于产能过剩,通胀暂时还未构成威胁。不过,鉴于广义货币供应量为GDP的160%以上,当遭受内部或外部冲击时,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且变化速度可能会很快。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关注美联储(Fed)的下一步举措。中国货币当局或许也需要思考其退出战略。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中国必须在危机管理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中国无法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包括对出口的依赖、高投资率和收入差距悬殊 ——将不太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无论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还是制度性改革,本轮危机都为中国提供了良机。果断采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利益。
                                         (FT,2009.9.1)
                           国际经济
    美欧政府准备停止经济刺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领导人9月3日向停止对全球经济的紧急支持迈出了第一步,即便他们同时警告称,危机尚未结束。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呼吁启动相关工作,“拟定退出战略,以便一旦危机结束,就能以协调的方式实施这些战略”。另一方面,欧洲央行(ECB)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在《金融时报》撰文,首次阐述了欧洲央行在收回其不寻常措施方面将遵循的原则。
     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也表示,各国财政部长应当开始说明,如何逆转针对经济危机的“非常成功的政策回应”。在启程前往伦敦参加20国集团(G20)财长会议之前,盖特纳在美国财政部发表讲话。他说,这些退出战略对金融市场的“信心非常重要”。这些最新消息突显,政策辩论已从危机回应,转向预言一切将恢复比较正常的状态。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欧洲央行“有分寸的”资产购买(比美英央行的姿态低得多),将有助于该计划的解除。不过,特里谢写道,“强调退出战略的重要性,不应与启动这种战略混为一谈:现在还没到宣布金融危机结束的时候。”
     在欧洲央行看来,欧元区面临着一段崎岖的道路,该机构还对全球经济前景保持警觉,尤其是假如美国的反弹让人失望的话。昨日,欧洲央行保持其主要利率在1%不变。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一封致欧盟国家的联名信中表示:“尽管各项周期性指标显示经济正在企稳,但危机尚未结束,劳工市场仍将在未来好几个月内承受产能利用率偏低的后果。”
     不过,经合组织警告称,复苏将遭遇相当大的阻力。经合组织代理首席经济学家约尔根·埃尔梅斯科夫(Jorgen  Elmeskov)9月3日表示,“各经济体也许还不够强劲,不足以承受突然取消刺激措施的(后果)”。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9月3日表示,全球经济正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复苏,而且复苏速度快于该组织三个月前做出的预期。
     在今年第二次更新主要经济预期时,OECD称,库存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影响似乎即将划上句号。OECD称,随着全球贸易流量开始复苏,预计七大工业国(G7)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计将萎缩3.7%。该组织6月份对G7今年GDP总值的预计为萎缩4.1%。
     约尔根·埃尔梅斯科夫在接受采访时向道琼斯通讯社表示,复苏唾手可得;最黑暗的时期已经结束,现在看来,经济复苏似乎将略微提早到来,复苏程度可能也会大于之前的预期。
     OECD表示,鉴于经济复苏早于预期,失业人数的增速应会有所放缓。但该机构警告称,由于银行放贷规模持续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复苏的步伐将依然温和。
     OECD 表示,目前可能没有必要进一步推出财政刺激举措来推动经济恢复增长。但OECD发出警告称,撤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时机尚不成熟。OECD特别强调,G20各国央行不应在2010年之前尝试收紧政策,而且在一定情况下甚至要将当前政策维持更长时间。但该机构表示,决策者应为最终撤销刺激措施而酝酿退出策略。
     埃尔梅斯科夫表示,各国央行须适时将政策恢复正常,但并不是在短期内。但他称,日本的情况尤其例外,日本央行有必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利率保持在  低的水平。
     OECD表示,依然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萎缩2.8%,但会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实现增长。不过该机构表示,目前预计欧元区经济将萎缩3.9%,其此前预期降幅为4.8%;并预计,日本经济将下滑5.6%,该机构在3个月前的预期为下降6.8%。
     英国是OECD唯一上调经济降幅预期的主要经济体。该机构目前预计,英国今年GDP将下降4.7%,此前预期降幅为4.3%。OECD预计,G7中的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经济仍将在当前季度中维持衰退局面。而且该机构预计,英国经济今年不会实现季度增长。
     OECD表示,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亚洲国家)将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巨大贡献,亚洲各国在今年初显现的复苏势头正日渐增强。
                                       (综合信息)
    日失业率和通缩率创纪录  
     香港《商报》讯,日本失业率和通缩率双双创下纪录高位。8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失业率创下5.7%的纪录高位,7月CPI同比下降2.2%  再创历史最大跌幅。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总务省28日公布的7月完全失业率(季节调整值)为5.7%,环比恶化0.3个百分点,超过2003年4月创下的5.5%的历史最高纪录。日本失业率已连续6个月恶化。男性失业率高达6.1%,首次突破6%关口,加剧了就业形势的恶化。
     尽管普遍认为日本的生产和出口已走出谷底,但企业依旧严格控制用工规模,一些经济专家认为“年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仍将持续”。
     日本总务省表示“失业率急剧上升,就业状况依然严峻”。如何保障就业和向失业人员提供援助将成为日本30日众院选举的焦点之一。
     日本总务省28日发表的7月日本全国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2005年=100,生鲜食品除外),较去年同月比下降2.2%,连续3个月创最大降幅,也是有史以来首次跌破2%。
     日本国内经济不振,个人消费需求低迷是消费价格指数出现大跌幅的主要原因。企业业绩恶化等多方面影响也使日本通货紧缩的状况变得更加明显。
                                       (香港《商报》,2009.8.29)
    印度第二季度GDP增6.1%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印度第二季经济出现2007年以来首度加速增长,显示全球衰退对印度经济的打击正在缓和。印度官方中央统计机构公布,该国第二季GDP增长6.1%,而彭博调查原本估计为增长6.2%。印度首季经济增长5.8%。
     印度政府跟随中国、日本,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总额超过9500亿美元。不过印度的经济复苏可能受到天气影响,由于今年降雨量减少,影响农作物收成,印度央行上周表示,低增长与通胀上升的风险,令央行的利率政策难以取舍。经济员表示,天气打击经济增长,助长通胀压力。
     印度央行预测,截至 3月31日止年度,经济增长料为6%,是2003年来最低升幅,央行同时调升年底前通胀预测,由4%调升至5%。央行的报告指出,撤回注入经济的热钱,将会导致经济转弱,不过如果热钱充斥市场过长,只会造成通胀上扬。全球经济衰退打击印度,央行向市场注入约5.6万亿卢比资金(1150亿美元),配合政府的财政刺激计划,总额占GDP逾12%。印度央行上次议息后,维持利率不变,并表示关注到通胀问题,减息政策将快结束。印度央行将于10月27日议息。
     截至6月30日止的季度,印度制造业出现反弹,有3.4%增长。其中,矿业活动增长7.9%,电力增长近一倍至6.2%。经济员指出,印度经济趋势向上。摩根士丹利经济员指出,雨量不足影响农业产量,不过对工业及服务业影响有限,银行服务及软件等占规模1.2万亿美元的印度经济约55%,工业占四分之一。
                                       (香港《大公报》,2009.9.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在“调结构”还是在“保结构”?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崔宇撰文表示,最近有诸多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调结构”上下功夫。继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后,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也于8月上旬上报国务院,该意见计划向民间资本开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政府的“调结构”只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层面上,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同时向民间资本开放有进入壁垒的服务业。
     但是,产业结构失衡只是表面现象,中国经济最根本的结构性失衡是高储蓄率或者高投资率同低消费率之间的失衡。从某种程度上看,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服务业的投资,尽管这有利于打破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壁垒,但从本质上还是在走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老路子,与其说是“调结构”不如说是“保结构”。
     在 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目标。从官方的表态来看,“调结构”似乎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8月31日至9月1日在吉林考察时就强调,要更好地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但这只是从“供给方”的角度在思考问题,而忽视了“需求方”。其实,产业结构的升级是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衍生出来的,市场需求的变化才是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这也正如美国学者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指出的,市场规模的增长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才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动力。只有保证消费者收入的持续增长,才能保证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开发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因此,表面上的中国产业结构失衡其实是消费结构的失衡,消费结构的失衡背后则是收入分配的失衡。近几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更多集中于政府和企业,中国的高储蓄和高投资也是政府和企业推动的。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测算,1997-2007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 10.95%上升至20.57%。
     政府和企业有了钱后,通常会选择投资进而增加产能,但国内居民由于收入有限无法消化这些产能,只有把产品卖到国外,这导致贸易顺差的大幅上升。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正是依靠国外的消费需求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让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或高投资同国内居民的低消费这一结构性失衡得以维持。
     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的急剧下滑打破了这一脆弱的链条,所以中国不得不继续硬着头皮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持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暂时还不可能顾及到真正的“调结构”,即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来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消费。这带来的潜在威胁是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可以拉动增长,但长期内将创造供给,如果国内消费没有跟上的话,会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这一苗头。
     总之,中国经济最本质的结构性问题就是高投资和低消费,而国内低消费又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当然,从理论上看,依靠国外需求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但这是极不稳定的,从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可见一斑。
     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如果要想真的“调结构”,最主要的是通过减税等手段提高国内居民收入,而不是针对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因为消费者的信心才比黄金更重要。只有国内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提高才能助推产业结构升级、让经济增长更加稳定。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还在更多地对企业“予”对居民“取”。比如最近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年底发放的第十三个月薪水同第十二个月薪水合并计税(这将比原来分开计税多征个人所得税),看来中国经济“调结构”之路仍将长路漫漫。
                                           (WSJ中文网,2009.9.3)
    外管局:中国须防止资金大量流出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长座谈会日前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外汇收支总体稳定,仍保持一定规模的净流入,没有出现资本大量外流。不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而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仍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外汇管理仍要坚持既要防止资金大量流出,也要防止资金集中流入的政策导向。
     总体而言,外管局将积极推进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改革;改进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简化服务贸易对外付汇提交税务证明的办理手续;研究出口收汇存放境外的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外汇市场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
     同时,当局将继续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为重点,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管理改革;研究扩大企业集团外汇资金境内集中运营范围,进一步帮助企业集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外汇管理法规,为内地居民提供更多投资渠道。
     外管局还将加大系统整合力度,完善跨境资金统计监测体系;做好外汇帐户系统开发工作,继续研究数据和系统整合;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统计;提高国际收支数据的时效性和透明度;研究建立完善对外债权债务统计监测体系,完善贸易信贷登记、直接投资等系统功能。
     此外,外管局将研究构建全面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完善对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的考核制度;加强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健全多层次国际收支风险双向监测预警框架;继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检查和调查,促进涉汇企业合规经营。
     至于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方面,当局将继续完善适合中国特点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周期、金融市场运行和变动规律的研究,在确保安全、流动的前提下,提高储备资产的长期盈利能力。最后,当局会进一步提高外汇管理的透明度,推动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继续加大法规清理力度,为外汇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事实上,为促进投资便利化,目前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在汇兑环节已基本没有限制。今年以来,新批准3家货币经纪公司开办外汇经纪业务、3家财务公司进入银间外汇市场、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即期结售汇业务。而在改进外汇行政审批方面,外管局已将10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的审批权限从总局下放至分局,新公布废止和失效外汇管理规范性文件共91件。
                                         (香港《大公报》,2009.9.1)
    台湾经济前景要看大陆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瑞士信贷最近上调台湾今、明两年GDP增长率,分别由“-4.8%”和4%,升至“-3.4%”和5.4%。瑞信预测台湾今年通货紧缩不会太严重,而明显的通货膨胀要到2011年才会出现,预期政府将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升息50个基准点,使明年底重贴现率达 1.75%。
     另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惠誉信评亚洲主权评等主管麦克马克(James  McCormack)9月3日在惠誉举办的台湾经济研讨会时强调,台湾失业率今年底将攀升到6.5%至7%,全年失业率平均值为6%,但今年年底就是最高峰,明年起,失业率将缓步下滑,预计2010 年全年失业率平均值跟今年相同,也是6%。他还预测台湾经济增长率2009年预估值为-4.9%,2010年将转正至2.3%,2011年则是2.7%。
     麦克马克表示,台湾这次经济复苏系中国大陆带动,未来经济前景将取决于大陆经济发展。
                                       (综合信息)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09年9月4日收盘点:
    道琼工业:9441.27;纳斯达克:2018.78;标普五百:1016.40;英国FT100:4851.70;法国CAC30:3598.76;德国 DAX:5384.43;日经225:10187.11;上证综合:2861.61;香港恒生:20318.62;台湾加权:7153.13;新加坡海指:2622.69;越南指数:528.49;俄罗斯RTS:1063.57;巴西BVSP:56652.28;印度BSE30指数:15689.12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09年9月4日收盘价(伦敦铜为9月3日):
    欧元/美元:1.4296;英镑/美元:1.6392;美元/日元:93.0100;美元/人民币:6.8300;美元/港币:7.7506;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09年10月交割):995.400美元/盎司;NYMEX轻原油(09年10月):68.020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3月期):628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09年10月):4.7140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2415.00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9年第66期(总第988期)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台湾经济前景要看大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